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对国内许多建筑,如陕北的窑洞、云贵的竹楼、北京的四合院等都非常感兴趣,但印象最深的是昆明的一种古老建筑形式—一颗印。
为什么叫“一颗印”呢?這种住宅形式类似北京的四合院。由于整个宅院外观方方正正,远观和俯瞰均如一颗印章“盖”在地上,所以当地人称这种建筑形式为“一颗印”。
对老昆明人来说,“一颗印”是最能撩动他们内心深处怀旧情愫的建筑载体。
在昆明市内的顺城街,我看到很多“一颗印”老建筑。随手敲开一个院门,只见门内有门,大门照壁上方残留着彩画,依稀可辨是“松菊梅兰”。跨过高高的门槛走进院内,迎面正中央是天井,四周砌有条石,铺有青石板。多年风雨侵蚀,条石和青石板上已长满青苔,光滑反光。廊阶下铺的青石板均约4米长、1米宽。院内是两层穿斗式木结构小楼。这正是一栋传统的“一颗印”。
小院的主人是位穿着蓝衣、噙着长烟杆的老者。老人家热情地领我到每个屋子转了转,并给我介绍了各种建筑构件的文化背景。
正房底层的中央是客堂,用来接待客人;左右两间为主卧。东西两侧是耳房,耳房底层分别是厨房和牲畜圈栏。正房楼上的中间是祭祀祖宗的祖堂,其余房间供住人和储存粮食等。
堂屋门前挂有木匾,雕刻精美,有人物、花鸟,也有一些汉字。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字迹已分辨不清。走进屋内,地面铺着三合土,平整、光亮、不打滑,凉爽、结实、不潮湿。厅堂、居室的门雕、格扇、栏杆制作均非常精巧,图案寓意“福禄寿禧,封侯拜相”。
与主人坐在院里聊天时我发现,院落的大门居中而设,门内居然真的“深八尺”—“三间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最典型的格局。相对正房和耳房而言,天井显得有些狭小,可能是为了有效利用空间。正房和耳房面向天井的方向都挑出了腰檐,正房的腰檐称作“大厦”,耳房和门廊的腰檐称作“小厦”。大小厦是连通的,以便雨天人们在其间穿行时不会被淋到。整个院落房屋高,天井小,大小厦深挑,可有效避免阳光直射。而正房和耳房的双坡顶设计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外墙高耸,远观如欧式城堡一般。
为什么叫“一颗印”呢?這种住宅形式类似北京的四合院。由于整个宅院外观方方正正,远观和俯瞰均如一颗印章“盖”在地上,所以当地人称这种建筑形式为“一颗印”。
对老昆明人来说,“一颗印”是最能撩动他们内心深处怀旧情愫的建筑载体。
在昆明市内的顺城街,我看到很多“一颗印”老建筑。随手敲开一个院门,只见门内有门,大门照壁上方残留着彩画,依稀可辨是“松菊梅兰”。跨过高高的门槛走进院内,迎面正中央是天井,四周砌有条石,铺有青石板。多年风雨侵蚀,条石和青石板上已长满青苔,光滑反光。廊阶下铺的青石板均约4米长、1米宽。院内是两层穿斗式木结构小楼。这正是一栋传统的“一颗印”。
小院的主人是位穿着蓝衣、噙着长烟杆的老者。老人家热情地领我到每个屋子转了转,并给我介绍了各种建筑构件的文化背景。
正房底层的中央是客堂,用来接待客人;左右两间为主卧。东西两侧是耳房,耳房底层分别是厨房和牲畜圈栏。正房楼上的中间是祭祀祖宗的祖堂,其余房间供住人和储存粮食等。
堂屋门前挂有木匾,雕刻精美,有人物、花鸟,也有一些汉字。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字迹已分辨不清。走进屋内,地面铺着三合土,平整、光亮、不打滑,凉爽、结实、不潮湿。厅堂、居室的门雕、格扇、栏杆制作均非常精巧,图案寓意“福禄寿禧,封侯拜相”。
与主人坐在院里聊天时我发现,院落的大门居中而设,门内居然真的“深八尺”—“三间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最典型的格局。相对正房和耳房而言,天井显得有些狭小,可能是为了有效利用空间。正房和耳房面向天井的方向都挑出了腰檐,正房的腰檐称作“大厦”,耳房和门廊的腰檐称作“小厦”。大小厦是连通的,以便雨天人们在其间穿行时不会被淋到。整个院落房屋高,天井小,大小厦深挑,可有效避免阳光直射。而正房和耳房的双坡顶设计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外墙高耸,远观如欧式城堡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