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前 494 年,为父报仇的吴王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境内太湖一带)打败越王勾践,挥师攻占了越国。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在提倡甚至赞许血亲复仇的春秋时代,吴王夫差非但没有杀死越王勾践,反而放了他一条生路,为自己日后被“卧薪尝胆”的勾践击败埋下了祸根。
《左传》和《国语》记载了夫差为什么没有杀死勾践反而放他回国的原因:在被夫差擊败后,勾践迅速派人到夫差那里讲和,提出愿意向吴王夫差称臣,并奉献“金玉、子女”给吴国,作为求和条件。
在这些史书中,骄狂自大而又一心想去争霸中原的吴王夫差,贪图越国的财物、美女和土地,不顾贤臣伍子胥的劝阻,反倒听信了谗臣的意见,接受了越国的求和,并放过了勾践一条性命。
这种解释被后世诸如《史记》等史籍采纳,并成了今天人们接受的“定论”。
然而,出土先秦文献的记载,却动摇了这一“定论”。在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至四世纪战国时期的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中,有一部被称为《越公其事》的书籍,记载了夫差与勾践的故事。
据《越公其事》记载,真正使得夫差没有一鼓作气彻底消灭越国的原因,还是因为吴国当时自身实力的不足。
劳师远征的吴国军队在夫椒之战后已经死伤过半,在当时一片蛮荒的越国境内也很难得到补给。而从越国派来的求和使者口中得知,越国的军队也并没有彻底被吴国消灭。一旦吴国不接受求和而是试图彻底灭越,越国还有最后的八千武士可以拼死一战。
对双方力量对比与形势加以评判之后,吴王夫差自知没有获胜的绝对把握,甚至有可能被越国反败为胜,因此才在被迫与越国和解、结盟之后,撤出越国。至于勾践及其大臣,并没有受到任何羞辱,更没有沦为吴国的奴隶。
因此,出于对敌人的尊重、对越国实力的忌惮以及对盟誓信义的遵守,吴王夫差还是放过了勾践。
虽然“卧薪尝胆”的故事并未出现,但楚竹书《越公其事》确实记载了勾践为了越国重新崛起而实行的一系列恢复措施,为最终成功伐吴复仇打下了基础。
而夫差之前的“善举”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回报:勾践曾试图阻止吴王夫差自杀,并许诺将赐给他封地和仆从让他终享天年。不过,自觉羞愧难当的吴王夫差,还是选择死亡。在他死后,吴国灭亡。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在提倡甚至赞许血亲复仇的春秋时代,吴王夫差非但没有杀死越王勾践,反而放了他一条生路,为自己日后被“卧薪尝胆”的勾践击败埋下了祸根。
《左传》和《国语》记载了夫差为什么没有杀死勾践反而放他回国的原因:在被夫差擊败后,勾践迅速派人到夫差那里讲和,提出愿意向吴王夫差称臣,并奉献“金玉、子女”给吴国,作为求和条件。
在这些史书中,骄狂自大而又一心想去争霸中原的吴王夫差,贪图越国的财物、美女和土地,不顾贤臣伍子胥的劝阻,反倒听信了谗臣的意见,接受了越国的求和,并放过了勾践一条性命。
这种解释被后世诸如《史记》等史籍采纳,并成了今天人们接受的“定论”。
然而,出土先秦文献的记载,却动摇了这一“定论”。在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至四世纪战国时期的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中,有一部被称为《越公其事》的书籍,记载了夫差与勾践的故事。
据《越公其事》记载,真正使得夫差没有一鼓作气彻底消灭越国的原因,还是因为吴国当时自身实力的不足。
劳师远征的吴国军队在夫椒之战后已经死伤过半,在当时一片蛮荒的越国境内也很难得到补给。而从越国派来的求和使者口中得知,越国的军队也并没有彻底被吴国消灭。一旦吴国不接受求和而是试图彻底灭越,越国还有最后的八千武士可以拼死一战。
对双方力量对比与形势加以评判之后,吴王夫差自知没有获胜的绝对把握,甚至有可能被越国反败为胜,因此才在被迫与越国和解、结盟之后,撤出越国。至于勾践及其大臣,并没有受到任何羞辱,更没有沦为吴国的奴隶。
因此,出于对敌人的尊重、对越国实力的忌惮以及对盟誓信义的遵守,吴王夫差还是放过了勾践。
虽然“卧薪尝胆”的故事并未出现,但楚竹书《越公其事》确实记载了勾践为了越国重新崛起而实行的一系列恢复措施,为最终成功伐吴复仇打下了基础。
而夫差之前的“善举”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回报:勾践曾试图阻止吴王夫差自杀,并许诺将赐给他封地和仆从让他终享天年。不过,自觉羞愧难当的吴王夫差,还是选择死亡。在他死后,吴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