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丽德遇见安娜希特的一天

来源 :山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晚的降落在这里静谧如尚未解冻的河流。黑森林腹地,金希齐河谷。手机地图上闪烁的蓝点提醒着,这里已相当靠近瑞士,所以你可以想象一切积雪与深谷。
  有一个关于夜晚的古老故事,主角是一朵花。应该说,有三个女人都变成了花,长在田里。其中只有一个敢在夜里回家。要破除被变成花的魔咒,需有人在白天的田野中认出她,摘下她。要怎么才能认得她?回答是:“因为她敢在夜里行动,回到了自己的家,不像其他田里的花一样沾满了露水,所以你认得她。”
  关于这个无数夜晚中寻常又不寻常的一个,我们的花儿叫作安娜希特和英格丽德。
  17:00
  安娜希特
  “通心粉,水管粉,还是蝴蝶粉?”
  “水管粉。”
  “红汁,白汁,还是青汁?”
  “红汁。”
  “埃扑瑟?”
  安娜希特一边重复着“埃扑瑟”的发音,一边把食指和拇指卷曲成一个很小很小的圈,想说明这叫“埃扑瑟”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显然这是一样对于这盘意面很重要的调味品,或者关乎人的口味喜好。而安娜希特想要我明确自己能否接受它。
  我仍摇摇头。
  她起身,走进厨房里,端着一盆青翠的豌豆走了出来。
  这下我点点头。
  餐馆连我在内只有六个客人。自然,时候尚早,天才刚黑下来。其余五个客人也还在享用餐前酒。其中一桌坐在最角落,三男一女,爷爷奶奶的年纪。另外一个跟我一样的独行客人,坐在吧台上慢慢喝酒,一个中年男人。店内没有音乐。橘色的灯光让有些陈旧的桌椅和墙纸显出家常气氛的暖意来,隔绝了窗外的冷雨与严寒。
  安娜希特后来说,小镇上的东方游客不少。但这个星期以来,只有我走进了她的餐馆。“你明天会来么?”后来她问。之后的每天,我都来。部分是因为德国菜的分量让我恐惧,意面多少能让我的胃不那么紧张。部分是因为,这个夜晚发生的事,搅拌出了我对这个小镇的某种深层情绪。于是我一次次地来确认其中的细节。
  这是安娜希特的寻常一天。
  天边的阴云暗示了这一天的雨和雪。猫跃上窗台,像往常一样蹲坐着打量这条通往火车站的石子路上偶尔闪过的人影。河不远,简直可以说近在咫尺。只是冻了一整个冬天后,刚开始解冻的水流平缓得像是定格的电影。安娜希特步行穿过铁桥。铁桥边上,正在维修福音派教堂的几个年轻工人在早晨的冷雨里抽烟。教堂据说要五月份才能完成修缮。这是镇上最大的一座教堂,比安娜希特常去的使徒教会教堂气派得多。使徒教会的教堂不过是一座小房子,在小镇市政厅发行的年度大事手册上,虽然作为三个教派之一会列在最末,但通常只有两行字。福音派教会和天主教教会占的篇幅则多得多。在河谷两岸绚丽得像是童话世界的木结构房屋里,福音派教堂的棕色砂石外墙朴素得就像悬挂于正中的木头十字架。虽然在小镇居住了二十年,但关于小镇的若干细节,安娜希特仍讲不清楚,或许,也并不是那么在意和关心。比如,为何这座福音派教堂是拜占庭式?会想这种问题的人,大概不是安娜希特。
  穿过桥,往前再走五分钟,就能看到火车站背后的仓储式超市。她的口袋里有一张写满字的采购清单。纸片的一角沾了一滴黄油油渍。今天早上给小女儿和丈夫做馅饼时溅上来的。小女儿正放寒假,晚上在相邻一条街的德国菜馆打工。那是个带旅舍的餐馆,总有晚来的客人,或者喝酒喝到很晚的客人。小费因此也大方一些。女儿跟安娜希特一样苗条,还继承了父亲的一头金发,如今是镇上数一数二的漂亮姑娘。虽然吃馅饼的时候还是会把拇指放进嘴里吮一吮。
  自家餐馆的生意不好也不坏。房子是丈夫的祖产,因此省掉了房租,但也不能说没有竞争。在小镇,有七家客栈都兼营餐馆。夏天,或者雨雪没那么严重的时候,客栈里多少有些客人。住店,吃饭,生意就可以做下去。如果人们想尝尝地道的德国风味,镇上也有两家有点年头的餐馆可以选择——磨坊餐馆和弗里茨餐馆专营德国菜。如果想喝两杯,找狐朋酒友聊天,可以去小酒馆,有茨威格小酒馆和木屋小馆两家。糕点铺则分布在黄金地段,错落着避开彼此的生意——咖啡豆糕点铺在市政广场上,班贝克糕点铺在河岸,魏德乐咖啡馆在半山腰。装修得富有情调,甚至可以说带着艺术品位。无论是班贝克糕点铺里展示的古老新娘头饰和其他首饰,还是咖啡豆糕点铺里的藏书与油画,与咖啡相佐的糕点似乎更能让主人有空余享受和展示品位。如果说还有什么值得一提的,那是出镇的公路边,土耳其人开的“小城肉夹馍”,据说生意还不错。安娜希特就见过来镇上洗浴博物馆参观的中学生,在土耳其人开的店门口排着队买肉夹馍。
  安娜希特与丈夫经营的这家小餐馆,是镇上唯一一家意大利菜。谈不上有什么特色,至少从外表看来如此。对于一个小镇来说,或许也不需要那么多特色。餐馆从十几年前开业到现在就没有重新装修过。墙上挂着的几幅喷印出来的梵高画作早已发黄。只有意面的味道是真不错。大概,让小店熠熠生辉的还有美丽的安娜希特。安娜希特并不是意大利人,甚至也没去过意大利。“我在慕尼黑附近的一个小镇长大,是亚美尼亚人。”安娜希特的皮肤白得透明,灰蓝色的一双眼睛。
  总之,小餐馆还是能运转下去,让他们养大了两个女儿。但更多的钱也没有了。一家人就住在餐馆楼上。安娜希特曾想搬到山上去。那些靠着树木和草丛的独栋房子,炊烟升起时看起来就像一幅真正的油画,而不是喷印画。但自从开了餐馆后,丈夫就辞去了洗浴用具厂的工作。生活让两人陀螺一样运转。阳光好的日子,工人们会从厂房里走到铁轨或河岸边晒太阳。安娜希特在餐馆后厨里总是能看见他们。这让她想起,第一次见到丈夫时,他穿的也是那样一身蓝色工装。
  芝士筒旋转着,下雪一样把红色的意面酱掩盖成乳白色。安娜希特转动芝士筒的手势不急不忙,无名指上一枚金色的戒指发出微光。二十五岁,后来她告诉我,嫁到小镇的那一年,二十五岁。婚姻、生育、劳作、家庭,像每个女孩被告知被訓诫的那样去渴望,去生活。安娜希特用二十年的时间,雕塑出现有的生活。这生活可浓缩为无名指上的一枚金戒指,每天清晨和夜晚把手浸泡进水池的一个动作,或者,沿着通往火车站的道路走去超市采购完了再走回家拧开门锁上楼放下重物的身姿。   “为什么到小镇来。”安娜希特看着我,不说话。明明是我问她的一个问题,当她沉默下来时,问题的来路和去路却变得可疑。
  她只是说,夏天来临的时候,小镇的男人们会把木材扎成几十米长的木筏,沿着河谷向下漂流。这是为纪念本地最古老的产业与传统而例行的仪式。几百年间,黑森林的木材都是这样成捆地扎成木筏,沿着河谷顺流而下,到达某地后被搬上岸,木材被用于房屋或者船坞的建造。
  一旦木筏堵塞在河道里,最先感受到的是鱼群。顺流而下的鱼群会堵塞在木筏前逡巡跳跃,几百米长的白色阵列激起河本身所没有的浪花,简直要将河水沸腾。
  木筏漂流的时候,全镇的人站在岸上看热闹。木筏入水的一刻,几吨重的木头激溅起巨大的水花。虽然制成需要两个月以上,但木筏仍散发着新鲜刺鼻的芳香。然后,“轰”一声,木头归于水。
  只要有木筏漂流,安娜希特都会去河边看。孩子小的时候,就抱着孩子去。古老的事物让人低下头来,让人敬畏。当这古老之物是一条河时,一条非人力所能左右的河流时,它激起人的渴望,但又给予安慰。
  河为了庆祝夏天的来临,总是在两岸的草地上奉上一簇簇鲜花。比起河里的动静,怀里的孩子总是要伸手去抓那些或黄或白的花朵,仿佛它们才是庆典的主角。花自然不会讲话,但它们会做表情。就像《小意达的花儿》里说的那样,安娜希特告诉孩子,你一定注意到,当风在微微吹动的时候,花儿就点起头来,把它们所有的绿叶子都摇动着。这些姿势它们互相明白,跟讲话一样。
  孩子听得认真极了,原来妈妈能听懂花语!而人群中,安娜希特看起来不过像其他抱孩子的女人一样,对着孩子喃喃细语,几乎悄无声息。
  更引入注目的图景是,男人们穿着灯笼袖衬衫,马甲上有精美的刺绣,皮革宽檐帽迎风微微颤动。用力撑长蒿,让木筏滑出去。就是这样,如果你的渴望是让木筏往前漂,那你就得用力往后撑。
  木筏漂动起来声势浩大,带动着河水的激流,形成特殊的水流回旋。孩子们尖叫着跟着男人们唱起歌来,歌声跟水花一样脆亮。
  安娜希特说,对,就这样,顺流而下。
  18:00
  英格丽德
  只来了十三个人。
  英格丽德将祖传老屋的一楼改建为书店。2007年2月2日,晚上六点,正式开业。店里还没有多少书,至少不像日后我见到的那样,所有的墙壁都被书柜占据,书密密麻麻站到了天花板下,构成了书的洞穴与知识的秘境。选择2月2日来作开业纪念日,英格丽德有自己的考虑。那是从凯尔特人开始,用来纪念女神布里吉德的节日。冬天即将过去,第一朵鲜花从爱尔兰雪地里冒出来,春天即将到来。布里吉德女神是光明,启发和治愈。以女性的力量给世界带来疗救。
  镇长哈斯先生是仅有的十三位客人之一。在黄油椒盐脆饼和木柴缓慢燃烧迸发的香气中,哈斯先生像其他十二位客人一样,礼貌地说了几句。欢迎一家书店在小镇诞生。那个夜晚之前,英格丽德听得更多的,是来自小镇居民的闲言碎语。“一家书店?小镇本身的历史我们已经读得够多啦!”倒也不是讽刺,人们多半是抱着同情,在路边停下来跟英格丽德交谈。一次次的交谈不过是带来更多的失望,但英格丽德已经执意去做。她已经四十岁了,对于何为失败,何为挫折,自觉已经有了一些认知与承受。正如每年雪都一次次地来,但人们清楚,冬天总会过去。而她不过认定,第一朵花终会破雪而出。
  十三位客人中,有人带来了单簧管。有人带来了捐赠的书籍。有人带来了鲜花。香槟斟满。老木地板“吱吱”响着给这个夜作见证。英格丽德把西塞罗的名言“一个没有书的房间就像没有灵魂的身体”制成海报放在壁炉旁边。音乐流动。语言从人们的身体上漂浮起来,抚摸着旧书的扉页,唤醒其中被固定成文字的词。那么一瞬间,英格丽德确定了,在这个旧书店里,自己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守护。而这一切的核心,就是书店的理念——词语,书本与写作。
  自然,焕发出巨大的热情。不论是英格丽德自己,还是围绕书店慢慢形成的一个小圈子。第一年,这里一共举行了十二场活动。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每年也都有十场以上活动。每个月总有这样一个夜晚,书本与阅读让人们聚拢,成为最关心的事。世界在其外,又在其中。
  这一度成为英格丽德倾心而往的世界。正如当她还是个小女孩时,就痴迷于手指抚摸书页,文字从嘴里诵读而出时的快乐与安慰。
  她长了一头火红的头发,皑皑雪地里就像一团移动的火苗。每周四次,她从附近的小镇开车过来,开门营业。其中三天是上午10点到下午3点,还有一天则是晚上6点开始的读书会。
  开车过来的路上,窗外一直可以看到与公路并行的金希齐河。不那么冷的日子,摇下车窗,河流的声响与气息就涌进来。河与森林,就是河谷居民的一切。跟她共享这一路风景的,还有鸭子、牛、狗和各种昆虫。他们不像英格丽德的车行进得这么快,甚至走着走着就停下来,跟河流为伴。
  称心如意。如果问起其他人对英格丽德生活的看法,大概会得到这么一个答案。丈夫哈罗德是本地活跃的知识分子。写作,宣讲,公益事务,户外运动,是个大忙人。本地报纸上时不时就能见到他的踪影,最多的一系列报道,是他跟几个朋友,徒步到阿尔卑斯山。“壮举!”知道的人都这么说。孩子呢,一男一女,西蒙和凯拉,都已成年,长得足够漂亮,也继承了父母的头脑。还有什么。住在邻镇的农场里,大房子,大草坪。确实,生活得称心如意。
  如此之下,我那些以“为什么”开头的问题多少显得刻意,带着一个陌生人窥视般的好奇,和些许质疑与挑衅。但英格丽德似乎不太介意。不想回答的时候,她只是捧着手中的茶杯,沉默不语。为什么是一家旧书店?因为有意思的东西都有点历史。为什么做读书会?因为文字需要宣读,需要唤醒,需要人通过人来完成交流。为什么选择在这个小镇开?因为这里有祖产,可以不用付房租。
  也不是所有事都称心如意。不少热心人总是把家里不要的旧书一股脑地送来书店,英格丽德花了很多耐心与口舌解释说这是一个“古本店”,而非旧货店。但小镇居民还是热衷于认为,把不要的书送给英格丽德,就是给书找到了归宿。堆积如山的废品一度让英格丽德心生厌恶。幽默杂志、工具手册、编织教材是最多的。没有什么比在你喜欢的事上蒙上一層错误的假面更让人烦心的了。分类和搬运让她腰疼得厉害,再怎么,已经四十多岁了。最后的解决办法是,每年参与市政厅举办的公益活动“书籍圆桌”,把其中尚有价值的书进行展示,任由人们取走。剩下的书储存在市政厅的仓库里。那些书慢慢就朽成无意义的纸张。   不需要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来,而期待之事也并不一定会发生。
  英格丽德喜欢童话。她着迷于纯真的想象与阴暗的世界间碰撞出的奇幻之地。
  开业头一年,她就组织了五场有关童话的活动。“世界童话之旅”、“气球里的童话”、“童话里的女性”(邀请全国著名的童话专家席格丽·弗尔来书店)。还有一场精心策划,从2007年底持续到2008年1月的纪念阿斯特里德·林德格伦诞辰百年的展览。林德格伦是《长袜子皮皮》的作者。
  林德格伦所有德语版本的书籍都展示了出来,其中有很多是初版版本。另外围绕林德格伦作品与生活的各种著作、照片、报道、传记、海报、电影等也都一一展示。德国南部不少童话迷都前往小镇看展览,最远的人来自康斯坦湖、图宾根。还有五所学校组织了孩子们前来参观,上户外“德语课”。
  这次成功振奋了英格丽德,所以在开业第二年年初,她精心推出了一场关于童话的讲座,邀请了专家席格丽·弗尔来讲授“童话里的死亡——关于生命的思考”。预售票价8欧。倒不是为了盈利,而是要支付弗尔前来小镇的路费和住宿等。英格丽德花了不少功夫在金希齐河谷沿岸的小镇张贴海报,也联系认识的童话迷们帮忙扩散消息。
  但只来了二十个人。
  弗尔坐在英格丽德精心布置的讲台上,被蜡烛和松枝环绕。弗尔讲得很好。但那之后,英格丽德不再组织收费的讲座。
  但这些失望,跟更大的现实相比,终究只是小事。所谓更大的现实,是你可以长成一朵花,可以在冬天尚未结束时就第一个钻出来,但你不能让雪地上鲜花盛开。
  开业五年后,书店的读书会活动已减少至每年只举行三次。而我推开店门,认识英格丽德的这一天,正是2015年的第一次读书会。
  参与者比我想象的更参差不齐。不只是年龄,也包括阶层。其中一个男子看起来像个流浪漢,毛线帽子和衬衫都脏成了黑色,他进门后安静地坐在最后一排。我在外围坐着,看英格丽德已经开始忙碌起来。跟每一个人拥抱、寒暄、奉茶。
  “如果不记得渴望的感觉,就想想露水。”英格丽德熟稔那个关于走夜路的花儿的古老故事。魔咒被破除,是因为花儿身上没有露水。而之所以没有,是因为花儿敢在夜晚走路回家。再回到田野里时,身上没有夜气凝结出的露水。露水被勇气驱散。
  而没有被驱散的露水,无声无息地挂在花身上,变成了身份的标记。英格丽德说,书店开业前,丈夫帮忙做了许多准备,比如他劈了许多木柴,堆积在壁炉旁。木柴垒得整整齐齐,一直顶到天花板,就像一个装置艺术作品。木柴后面,她整理出了一个小小的办公室。执意要开书店,只是想有一个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空间。不只是捧上书本就可以拥有的想象空间,也有社交的空间,人和人关系的空间。那些木柴似乎知道她的心意,整齐地站立在办公室的门口,像在守卫。
  丈夫自然会帮助她,比如把木柴垒起来。可是关于木柴被投进壁炉,“噼啪”作响地燃起来,直至变成灰烬的一切,英格丽德自己见证。她说,火燃起来的时候,火苗蹿升让温暖猝不及防的时候,或许,就蒸干了露水。
  19:00
  英格丽德
  这个夜晚没有月亮。
  与花苞在雪地里迸开让人产生的渴望不同,月圆让人产生的渴望情绪更隐秘深层,以致于被称作“月之迷醉”。有这样的逐月人,在夏季,那些最适合在户外看月亮的时候,追逐着月亮到山顶上去。月亮洁白,巨大,辉照在黑森林的落叶松与冷杉的顶端。让漆黑的树冠被镀成近银色的白。风穿过树叶与树叶连缀而成的秘密图景,折射到月亮表面的凹陷处发出回响。裸露出的皮肤承接着坠落的月光。一种温柔的触感。要绝对的专注与静默才能感受到那黑暗中的灼热。
  英格丽德的“月圆之夜”读书会,就吸引了一些愿意在月亮下晾晒自己的人。
  与平日在书店里的读书会不同,“月圆之夜”虽也设定主题,也读书,但更像是返老还童的游戏,为寻找萤火虫或号角而进行的露营冒险。一朵花想要寻找更多的花。
  通常从七点开始,先是自助晚餐,然后点燃篝火围坐在一起。与小镇规整的石子街道和斑斓的中世纪半木结构房屋不同,山上的世界呈现出的是另一种古老。与土壤,与风,与雨水,与月亮和太阳共生而出的古老。除了必须的长凳、桌子外,英格丽德精心布置了很多细节来迎接月亮。比如老油灯,手摇的铃铛,还有抵御夜晚寒气的毯子。
  那是些什么样的夜晚呢。英格丽德想出了如下主题——
  愚蠢的问题(像孩子一样发问吧,愚蠢的问题才是勇气与智慧的开端);
  会说话的石头(童话故事里那些无声的见证者);
  幽默之夜(让我们开怀大笑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神秘之夜(我们又爱又恨的另一个世界);
  恐怖之夜(看看谁先吓破胆);
  东方之夜(佛陀与菩提树的智慧);
  印度之夜(时间在那里停止);
  非洲之夜(部族史诗与古老神话);
  小镇历史之夜(谈谈我们最熟悉的地方的陌生之处);
  音乐之夜(带上你的乐器来一场演奏吧!);
  太阳之夜(关于太阳的故事,诗歌,传说);
  月食之夜(今夜22:01分一起见证月食);
  ……
  成群结队,会让人兴致高昂。在“月圆之夜”活动的大部分时候,人们从山脚步行而至,沿着小路攀爬,越过树丛,来到这曾是城堡所在地的林间空地。以一场聚会的名义,人们走出家门,让头顶被晚风吹拂,暴露自我于旷野之中,结成短暂的联盟。
  自助晚餐一般在木头搭建的廊桥上举行。廊桥有结实的屋顶,横跨山涧,就像一座巨大的成人树屋。一次,月亮还未破云而出时,淅淅沥沥下了些雨。朋友们躲在廊桥的屋檐下,有人攥紧了领口,有人无所谓地喝着啤酒,等待雨过去。时间的痕迹在这里不依赖钟表的提示,只来自于自然赋予的信号。比如,风,或者雨。英格丽德跟丈夫并肩站着,对这一切感到满意。   他们创造出了一个时空,用于盛放文字、想象、情感和盼望。而这种相聚与另一种更大的相聚融汇在一起。不止是这几十个小镇居民,还有与人类诞生以来理智与情感凝结而成的伟大作品相聚。朗读、交谈、复兴、再生,英格丽德知道,对这种相聚的渴望,是她一次又一次奔走与努力的动力所在。是她,一个普通读者,在今时今日,对古典价值的恪守与爱护。
  但是,月食发生的那个夜晚,就暗示了之后的衰败。往常,詹森也会带狗来。那是条牧羊犬,年纪有些大了,总是耷拉着眼皮趴在詹森脚边。如果有麻雀从树林里惊飞掠过,它也只是猛地竖起耳朵、瞪大双眼,却不肯离开主人放肆地追逐一通。那晚,詹森也带了狗来。照旧是简单的自助晚餐,芝士、香肠切片、面包。矿泉水与啤酒,还有热茶。朗读进行了一阵,关于月亮的诗歌、故事与歌谣。狗突然吠个不停,冲着英格丽德身后的树林。詹森试图喝止这条老狗,但也起身望了望,饱满的月亮照得林间空地一片雪白,一览无遗,只有松针和苔藓铺就的软绵绵的土壤。如果真能看见什么,那只会是雨后冒出来的蘑菇群。但老狗却仍叫个不停,冲进了小树林。
  詹森也冲了进去,但显然,他的腿脚并没有老狗利落。很快,狗就消失了。再几秒钟过后,詹森也消失了。云何时蔓了过来,遮住了月亮,谁也不知道。有三两个人提议,该进树林去帮帮忙——老詹森没有带电筒。
  简单商议后,三个朋友结伴走向了森林。常规被打破,人们开始谈论镇上的其他怪事。比如斯塔西家后院里种的那株奇怪的植物,叶片带刺,茎干也张牙舞爪像外星人的触须。暂时还没结出什么果实来,可是谁知道呢,也许那就是能通天的魔豆。更奇怪的是彼得的鼾声,每次礼拜日总是从后排座位上响起,他睡得就像一个婴儿,沉静又安稳,鼾声既不高亢也不低沉,有节奏地跟着牧师的讲道在教堂里低徊。据说他常常说些镇上人们从不知道的奇怪事。诸多琐事,从朋友们的嘴里吞吐出來,让林间空地上突然升起了人间烟火。
  英格丽德问,要不要继续朗读呢?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玩乐的心,或者好奇,或者只是月食来临前的疲惫?让剩下的人都只懒懒地摊在长椅上,看篝火“噼啪”作响。纷纷放下了书本。
  有谁率先唱起歌来。一首月光与摇篮的小调。又有谁跟唱了起来。歌声作桨,在森林中推出一条路来。更多的人跟着唱起来。歌声齐整而洪亮,在天地间留存下转瞬即逝的澎湃气息。一位老妇人突然垂下头做起祷告来。英格丽德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与往常聚会里智性带来的火花与愉悦不同,这种感召与愉悦,几乎是纯生理性的。却那么强烈。
  是什么呢。直到四个男人(其中自然有老詹森)与一条老狗从林子的另一头出来,大家都在一首接一首地唱着歌。有多久没这样整齐大声地高唱了呢?英格丽德后来回忆,大概从自己不再是唱诗班的成员之后,就没有了吧。为何齐整的歌声让人忘忧,让人忘我。她转头看看身边的丈夫,他也在忘情地唱着。
  十点零一分。月亮一点一点被阴影遮盖了。大家都仰头看着这奇迹。月亮硕大,洁白,近在咫尺。而地球也开始显出自己的形状来,蔓延、滑动,用黑遮盖了白。风吹得树林“沙沙沙”地响。英格丽德觉得平静,“永恒”这个词蓦地从她心头浮现。
  那是最后一次“月圆之夜”的活动。第二年,虽然像往常一样贴出了布告,宣布今年仍将举办三次“月圆之夜”,但报名者寥寥,最后活动只能取消。
  大概是詹森的狗冲破了理想的氛围,某种略显紧绷的矜持,然后琐碎与日常就涌进来,身体被唤醒,继而长久地松弛。也无所谓打败,只是在日常面前,什么都显得微弱,而已。
  在童话里,关于花的枯萎有很多讲法。比如那株赶夜路回家的勇敢之花,因为没有露水的痕迹,而被认出、摘下,花儿变回女人,魔咒破除。生命在物像内部转换,并未中断。而在另一些故事里,花儿渐渐枯萎,是因为它们头天夜里去参加了盛大的舞会,跳得腿也疲惫,脸也疲惫。这样盛大的舞会要一夜接一夜直跳到花完全死去。舞会是葬礼的前奏。但无论是一枝花的怒放,还是一整个花园的寂灭,生命的秘密与欢乐,都在花的内部,最里面最里面。是花最后的秘密。
  之后,英格丽德将更多的精力转向内在的自我,不只是依赖书本的慰藉。她整理了家族中“一战”时上前线打仗的家人们往来的明信片,一共130多张,在小镇上展出。她还策划了一次“被烧毁的书”展览,将“二战”期间禁书的名单做了完整的呈现。也期许交流与沟通,但展示思想,单向道地展示,更轻松些。
  月亮会告诉你很多事,英格丽德说,月亮会缺损,会充盈,会被阴影覆盖,又会瞬间再度饱满。就像那些真正的渴望,你从不可能得到它们。只是在人们的交谈声中,某些微妙的时刻,孤独被稀释。那也只是某些微妙的时刻。
  在后来我知晓这一切之前,那个我站在书店里的夜晚,晚上七点,英格丽德像往常一样,开始拿起一本书,讲述当晚的主题。那是艾瑟·施温卡格(Else Schwenk-Anger)的传记。这是一位1930年代出生在金希齐河谷小镇的童书作家,女性。除了拿画笔,从事出版业,她终生也致力于帮助孤儿和被遗弃的儿童的生活。她创作,更在生活与抗争,不甘于已有的现实。
  这是个没有月亮的晚上,细雪降到人身上前就融成了雨。但离2月2日,第一朵鲜花从雪地里钻出来的日子,也不远了。
  英格丽德拿着书,开始讲话:“一位伟大的女性说,我要生活。而这,就是我的生活!”
  20:00
  安娜希特
  向日葵在河谷并不常见。在冬日,花店里售卖的主要是黄水仙。安娜希特的餐馆里,每张餐桌上也装饰着几株水仙。与东方的水仙不同,这里的水仙并没有香气,徒有水仙透明脆弱的外在。但在户外,偶尔你也能撞见野生的水仙,鲜嫩的花瓣在寒冷的空气里抖动,展示着春天的美意。
  向日葵长在餐馆的墙上。这世上最著名的向日葵,由梵·高的画笔涂抹而出,喷印成可复制流传的装饰画,进入一个个渴望燃烧的房间,慰藉某些时刻将视线投于画面的灵魂。安娜希特墙壁上的向日葵,也是如此。   这些向日葵被视作梵·高画作里最具装饰性的作品,炽焰燃烧般的黄,人的痛苦与煎熬掩映在植物的花瓣与茎叶之间。静物画总是这样,让时间与情感都被物的美态定格并化解,徒留彼此凝望时的静谧。安娜希特如此热爱向日葵,以至于当我提起它们的时候,她激动地举起手指,似乎要穿透空气与墙壁,指点出那些印刷出来的叶片背后的秘密。
  悖谬也在于此,这幅流传甚广、在复制传播过程中被消解了神秘的画作,原本寄托着梵·高最强烈的感情之一。那是1889年,高更到达阿尔小镇前,梵·高为装饰挚友高更的房间,用最简陋的颜料铭刻下的对朋友到来的雀跃与亢奋。铬黄,赭石黄,维罗纳绿,没有更多的颜色了,但每一笔却如琴声诉说着幽微又激昂的情绪。只有在对同类诉说时,在我们以为孤独会像俄罗斯方块一样被一点点消除时,才会如此诉说。
  无论如何,向日葵都装点着安娜希特的墙面,寄托着她的渴望。至于这渴望的所指,显然不是夜深后越来越多的酒客身上。也不是酒客荷包里可以掏出的钱币,以及钱币积攒后能换来的更好的房子、更好的食物、更好的布匹。
  因為安娜希特餐馆的名字实在是奇怪——到十字架去。白色的字体涂抹在当街的落地玻璃上,暗示着这貌不惊人的小餐馆最大的不同。
  安娜希特说,亚美尼亚的传统面包由小麦粉与水糅合而成,面团被碾成薄层,放上椭圆形垫子,贴在传统锥形黏土烤箱壁上。说是面包,它却扁平而细长。而且一个人做起来也很困难,通常是一群女人接力完成,又快又好。只烤三十秒,面包就好了,从烤箱壁上取下来,可以放好几个月。但这面包最独特的地方,是在婚礼上,会像新娘的洁白头纱一样,披挂在一对新人的肩膀上。小麦粉的清香传递出古老质朴的寄寓,像面包一样长存吧,像面包一样予人保暖和安慰,像面包一样让生命延续,代代不息。
  安娜希特的肩上搭过这样的面包。那时她还没离开慕尼黑旁边的小镇,她出生和长大的地方。新郎是同学,是邻居,是亚美尼亚后裔。她一度以为,自己会像外婆和母亲一样,在离家不过一百米的地方,延续女性的命运和喜乐。
  面包再好,最多也只能保存六个月。大女儿出生后,不幸开始加速降临。父亲母亲突然相继去世,家里的毛料店开始经营不善,哥哥到餐馆去帮厨,嫂子生下了第三个小孩。安娜希特说,从没有人告诉她,孩子会带来如此的痛苦。生产的痛苦只是先兆,与哭闹的孩子对峙着无数个不眠夜真正撕裂了她。肉体的痛苦让精神极度孱弱,怀中那一坨幼嫩的血肉,从破损的乳头里永不休止地索取乳汁。
  这些,没有预示就怆然发生。安娜希特说话时喜欢打手势,跟我坐得很近,说话时直视对方双眼,语速缓慢。但说到这些,她的双手静止,语速提升,灰蓝色的眼睛里漾出悲哀来。离家不过一百米的幸福生活,原来是这个样子。
  钱,当然是问题,但也不全是。更多的问题,藏在衣橱的缝隙里,木地板的空格里,婴儿床的扶手里。安娜希特的抹布一遍遍地拂过这些无法进入的角落,正如这座房子里没有谁的情感能填补她内心日益扩张的缝隙。女儿也不能。
  可以说,来小镇是一场逃离。挣脱离家方圆一百米的咒语,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女性对生活的抉择,往往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出逃,折返,渴望,静灭。摒弃原有的定义,鼓足勇气推门出去,似乎,一生中总要遭遇这样的时刻。行李不多,最重的是已经五岁的女儿。安娜希特沿路看见森林,河,木屋,牛,蜜蜂和花朵。
  第二段婚姻比之前的平顺,不知是真的平顺,还是上一段失败的婚姻让人学会了隐忍。丈夫继续在卫浴用具厂工作了几年后,女儿诞生,两人于是决定开一家小餐馆,一家人可以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更多的时间可以彼此陪伴。
  在小镇上生存并不算艰难,对于一个外来者而言。安娜希特友善,礼貌,很快就被使徒教会吸纳为核心成员。这对生意也有帮助。与更多的人交谈,了解他们的喜好,做出更受欢迎的食物。
  安娜希特说,食物美味的秘密在于情感。用心地揉制面团,耐心地切割,每一个步骤都带着心和对食物的感恩的话,食物不会难吃。她常常带自己做的面点到教会去作为事工的奉献之一。这些面点跟自己餐馆里会送给客人做小点的面点略有不同,没有坚果和果仁,也不刷黄油,只是最简单的白面点。
  从家出发去教会,需要经过火车站大街和市政广场,沿着山势往高处走,路越来越陡。走到后面,几乎是在攀爬。安娜希特从没回过爱美尼亚,只是听哥哥说过。有一年哥哥突发奇想,决定回去看看“真正的老家”。中巴车在山路上盘旋,车里多半都是跟哥哥一样的归乡游子,男人们高声唱着歌,对着窗外不甚优美的景色评头论足。哥哥说,不好也不坏呢。
  在陡坡上爬了一遍又一遍后,安娜希特觉得餐馆名字应该叫作“到十字架去”。热腾腾的食物,干净的床单,女儿的呢喃,这些固然是安慰,但永不止息的河流,沿着陡坡往上攀爬时可能到达的地方,向日葵般炽烈燃烧对上帝的信念,让她更深地平静。
  看着木筏漂流时,安娜希特总是想,木筏被放进河水里,是为了到达某个地方,被人捞起来后,木筏被拆解成木头,木头会完成各自的使命。这些都是我们的知识和想象,我们不是木头,所以要这样来解释它们的命运。但对于木头本身来说,在土壤里长成,被砍伐,沿着陌生的水流漂流,最惊心动魄的事情都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木头从作为一棵树开始的渴望,也许永远不会有人知道是什么。
  快九点了,餐馆里喝酒的人们开始松弛和喧闹起来。在我离开餐馆去书店后,原先那桌客人已经消失了,只剩一个人在吧台喝酒的男人还在。又来了更多的男人女人。
  酒意一上来,桌与桌之间的藩篱就被打破了。原本也都是熟人,这下更放心大胆地喝起酒来。安娜希特把音乐调大声了些。有人推开椅子,在地板上“笃笃”地踱步,像某种笨拙的舞蹈。又一个人推开椅子站起来。安娜希特的手指也在桌面上跳起舞来。戴着戒指的无名指与拇指合扣起来,食指和中指则交替着舞步。在吧台上沉默了太久的男人,突然转身举起酒杯说——干杯啊干杯!
  在一幅幅向日葵画的布景的映衬下,这里平凡得就像梵·高在阿尔住过的黄色小屋。但正如梵·高的眼睛看见的不是平凡无奇,这一刻,每个人眼睛里看见的,都不是一家平凡无奇的小餐馆。安娜希特尤其如此。
  离“到十字架去”餐馆一百米,“自由之书”旧书店里,另一群人正在进入另一个世界。与这个世界的欢乐并无二致。
  21:00
  露水
  越往镇子外面走,雪就越深。有些地方,雪地上完全没有人的痕迹。雪第一次降落在人类世界的时候,那个绝对的第一次,声音和颜色都是新的。土地和雪第一次彼此接触。之后,动物和人类的眼睛第一次看到白色的漂浮物,缓缓降落。
  圆月光耀着河谷。自古以来如此。
  安娜希特和英格丽德,都听见过露水在花瓣上凝结的声音。声音时而微弱,时而巨大,让她们屏住呼吸,直至穿透身体,让心脏的律动加速。渴求在身体里滚成越来越大的雪球呼啸着要冲过所有阻碍,让人不能低眉垂眼视而不见。
  一次次地变作一朵花,一次次地被看作一朵花,站在田野里。直至某一天,听见露水淹没茎秆的声音时,再也不能止息,花儿静静走进夜里。
  作者简介:
  郭爽,1984年生于贵州,200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2015年获德国罗伯特·博世基金会“无界行者”创作奖学金。现居广州。
其他文献
关注未知,解决疑问,开启新的学习之旅,语文课堂应是一扇窗,通过这扇窗感受全新的,充满吸引力的别样的天空,感受窗外那浩瀚的人文世界,吸引学生不断在其中追寻,探索,发现,得到
土壤吸附作用是影响杀虫剂控制地下害虫效果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红火蚁灌巢用杀虫剂为对象,结合表面活性剂增强修复(surfactant enhancedremediation,SER)技术,应用振荡平衡法,
绿僵菌素(destruxin)为绿僵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是绿僵菌突破昆虫免疫系统的主要毒力因子。为探讨绿僵菌素A对SL-1细胞的作用机理,本研究通过细胞生物学技术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的训练而逐渐形成的,
期刊
柑橘黄龙病是柑橘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俗称柑橘的“癌症”。它几乎为害柑橘的所有栽培品种,包括宽皮柑橘类、橙类、柚类等柑橘属的植物。观察症状是田间判断黄龙病最简便和
水稻纹枯病作为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对水稻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井冈霉素作为我国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有效药物(抗生素),到目前为止,使用了近40年,但其防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清楚。
在我国户籍管理里中,高校户籍管理作为其重要的一部分,它关系着大学生们的切身利益.随着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户籍管理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户籍制
当今时代越来越重视中职学生的发展,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汽车维修水平和能力,提升学生的能力,很多教育方面的学者提出将多媒体教学融入汽车维修课堂当中。
对于初中语文课程而言阅读的重要性和基础性不言而喻,初中阶段培养学生优秀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对于更好地接受高层次教育,进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It is self-e
小学数学是小学的基础性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升学生数学运算能力.但是,传统教学观念仍然影响到教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