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中药辨证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疗效。方法: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中药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舒经通络止痛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观查时间均为20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25%,对照组76.25%。两组疗效比较P<0.01。结论:温针灸合中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膝关节病 温针灸 中药 辨证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临床资料
2006年6月~2009年12月膝关节骨性关节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男37例,女43例,年龄55~80(70±4.9)岁;双侧59例,单侧21例;病程6~24(10±5.2)个月;对照组男41例,女39例;年龄57~79(69±5.2)岁;双侧56例,单侧24例;病程7~23(9±5.4)个月。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及病变部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初起患侧膝关节隐隐作痛;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人;膝关节肿胀,活动时关节常见喀嚓声和磨擦音;X线检查见骨质疏松,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硬化,边缘样改变,骨赘形成。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均属肝肾虚型、兼夹气虚血瘀或寒湿痹阻。
对照组:予中药辨证治疗。熟地15g,杜仲15g,牛膝15g,川木瓜15g,骨碎补15g,威灵仙15g,白芍20g,鸡血藤30g,制川乌10g(先煎)。随症加减:夹气虚血瘀者,除基本症状体征外,伴乏力、纳差、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加黄芪20g,丹参15g,当归10g,川芎10g,红花10g;偏肾阳虚夹寒湿痹阻者,除基本症状体征外,伴畏寒、关节发凉、得温则舒、尿频清长、舌淡苔白腻、脉沉迟者,加桂枝10g,补骨脂12g,巴戟天12g,肉苁蓉20g,细辛5g,独活15g;偏肝肾阴虚,血不养筋者,除基本症状体征外,伴眩晕、口干少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沉细弦者,基本方去熟地,加生地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0g,知母15g,黄柏10g,杞子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天1疗程,间隔3天再服第2疗程,共治疗2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取穴:主穴取内外膝眼,鹤顶、悬钟、配穴取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太溪、太冲、阿是穴,均取患侧穴位。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每次根据病情选用3~4穴。操作方法:患者采取仰卧位,膝关节弯曲约120°,皮肤75%乙醇常规消毒后,取28号3寸毫针,针刺得气后,用长约2.5cm的艾条点燃后套在针柄上(注意燃烧端勿靠近皮肤,避免皮肤被艾条灰散落灼伤),任其徐徐燃烧至熄灭。每日1次,每次约30分钟,每疗程10次,疗程间休息3天,共治疗2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①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②显效:全部症状体征消除或主要症状体征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③有效: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有明显进步,生活不能自理转为能够自理,或者失去工作和劳动能力转为劳动和工作能力有所恢复。④无效:与治疗前相比,各方面均无进步。
关键词 膝关节病 温针灸 中药 辨证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临床资料
2006年6月~2009年12月膝关节骨性关节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男37例,女43例,年龄55~80(70±4.9)岁;双侧59例,单侧21例;病程6~24(10±5.2)个月;对照组男41例,女39例;年龄57~79(69±5.2)岁;双侧56例,单侧24例;病程7~23(9±5.4)个月。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及病变部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初起患侧膝关节隐隐作痛;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人;膝关节肿胀,活动时关节常见喀嚓声和磨擦音;X线检查见骨质疏松,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硬化,边缘样改变,骨赘形成。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均属肝肾虚型、兼夹气虚血瘀或寒湿痹阻。
对照组:予中药辨证治疗。熟地15g,杜仲15g,牛膝15g,川木瓜15g,骨碎补15g,威灵仙15g,白芍20g,鸡血藤30g,制川乌10g(先煎)。随症加减:夹气虚血瘀者,除基本症状体征外,伴乏力、纳差、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加黄芪20g,丹参15g,当归10g,川芎10g,红花10g;偏肾阳虚夹寒湿痹阻者,除基本症状体征外,伴畏寒、关节发凉、得温则舒、尿频清长、舌淡苔白腻、脉沉迟者,加桂枝10g,补骨脂12g,巴戟天12g,肉苁蓉20g,细辛5g,独活15g;偏肝肾阴虚,血不养筋者,除基本症状体征外,伴眩晕、口干少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沉细弦者,基本方去熟地,加生地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0g,知母15g,黄柏10g,杞子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天1疗程,间隔3天再服第2疗程,共治疗2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取穴:主穴取内外膝眼,鹤顶、悬钟、配穴取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太溪、太冲、阿是穴,均取患侧穴位。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每次根据病情选用3~4穴。操作方法:患者采取仰卧位,膝关节弯曲约120°,皮肤75%乙醇常规消毒后,取28号3寸毫针,针刺得气后,用长约2.5cm的艾条点燃后套在针柄上(注意燃烧端勿靠近皮肤,避免皮肤被艾条灰散落灼伤),任其徐徐燃烧至熄灭。每日1次,每次约30分钟,每疗程10次,疗程间休息3天,共治疗2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①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②显效:全部症状体征消除或主要症状体征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③有效: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有明显进步,生活不能自理转为能够自理,或者失去工作和劳动能力转为劳动和工作能力有所恢复。④无效:与治疗前相比,各方面均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