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5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时隔11年的再度修订,对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来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但汇率市场上人民币的升升降降还是吸引了人们更多的目光。
升不升不是重点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改三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达21%。人民币单边快速升值的态势备受争议。
从今年7月30日起,人民币对美元单边上扬的走势戛然而止。受美元强势反弹的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连跌10个交易日,市场普遍认为人民币“双向波动”显示了汇率不同以往的灵活性和弹性。
升还是不升?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曾这样巧妙地回答: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很难确定合理的汇率水平,汇改的关键在于汇率形成机制。
也就是说,随着汇率变动愈加市场化,我们应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广的视角来看待汇率问题,而不应囿于一时的升降。汇率机制改革不只是为了解决汇率水平问题,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才是长远目标,从固定汇率走向自由汇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为央行“松绑”
近来,国家在外汇管理方面的动作连连。国务院继发布新《条例》之后仅一周,又公布了央行增设汇率司的消息。
新《条例》的重要变化之一是取消了企业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强制结汇的要求,早前就有学者提出,依靠强制性结售汇制度形成的18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临时性的、靠不住的,加快修改强制性结售汇制度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
我国从1994年开始施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当时出台强制性结售汇制度的背景是我国外汇储备严重不足,1993年外汇储备仅210亿美元。在该制度和出口退税等财政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贸易顺差连年增长,外汇储备规模也逐步攀升。
有经济学家表示,如今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经是美国M1余额(截至2008年6月为13763亿美元)的130%,相当于美国M2余额(截至2008年6月为76938亿美元)的24%,也就是说,中国的商品和服务支撑了美国近五分之一的运转,这个局面必须改变。
取消强制结汇不仅有助于减轻国家外汇储备的压力,也为央行的货币政策松了绑。在强制结汇下,央行对基础货币的投放十分被动,外汇占款增长成为推动基础货币投放的主导力量,取消强制结汇相当于切断了基础货币投放的一根链条,流动性过剩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在人们为取消强制结汇的规定欢欣鼓舞之时,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指出,此举实质上是央行把部分管理外汇的权利下放到企业手上,同时也转嫁了风险,对企业管理外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内地金融市场尚没有足够的衍生工具来帮助控制风险,央行一直以来“包办代替”的做法或使部分企业陷入无所适从。
对外汇储备规模不必大惊小怪
2006年2月底,我国以8537亿美元(不包括港澳地区)的外汇储备总额,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18088亿美元。
赵锡军告诉记者,庞大的外汇储备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极好证明,保持足够规模的外汇储备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体量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是必要的,是我们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应对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有力支撑,对稳定人民币汇率乃至稳定整个宏观经济秩序都有积极作用。因此,传统上以三个月的进口量为标准的外汇储备规模,已经不适应目前中国的实际需要了。
但凡事都是一体两面,高额的外汇储备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外汇资源的闲置,带来高昂的机会成本,使我国的外汇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受到极大限制,还会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赵锡军说,外汇储备不患多,而患用不好、管不好。在我国外汇管理的原则中,安全性一直占主导地位,在安全的基础上再考虑流动性和回报率的问题,加上我国外汇资产基本由政府机构管理,求稳的心理比较重,因此投资美国国债或大型机构的债券一直是我们外汇投资的首选。
在传统金融市场,这些有着国家背景的金融产品确实比较安全,但随着国际金融创新和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变得越来越差,金融市场的波动甚至是大幅动荡已成为一种常态,多半与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无关,这使得原本非常安全的金融产品也变得不那么保险了,“两房”就是最好的例子。如今已经没有哪一种外汇投资是可以让人高枕无忧的了,因此,如何进行多元化投资、消除投资风险和动态管理就成了摆在当前的一个迫切命题。
另有学者认为,18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还没有使中国建立一个全球性外汇交易中心,并支撑一个与实体经济相当的虚拟经济,反映了中国货币经营管理能力的不足和时代局限,也压抑了中国金融经济的潜力。
升不升不是重点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改三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达21%。人民币单边快速升值的态势备受争议。
从今年7月30日起,人民币对美元单边上扬的走势戛然而止。受美元强势反弹的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连跌10个交易日,市场普遍认为人民币“双向波动”显示了汇率不同以往的灵活性和弹性。
升还是不升?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曾这样巧妙地回答: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很难确定合理的汇率水平,汇改的关键在于汇率形成机制。
也就是说,随着汇率变动愈加市场化,我们应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广的视角来看待汇率问题,而不应囿于一时的升降。汇率机制改革不只是为了解决汇率水平问题,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才是长远目标,从固定汇率走向自由汇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为央行“松绑”
近来,国家在外汇管理方面的动作连连。国务院继发布新《条例》之后仅一周,又公布了央行增设汇率司的消息。
新《条例》的重要变化之一是取消了企业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强制结汇的要求,早前就有学者提出,依靠强制性结售汇制度形成的18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临时性的、靠不住的,加快修改强制性结售汇制度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
我国从1994年开始施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当时出台强制性结售汇制度的背景是我国外汇储备严重不足,1993年外汇储备仅210亿美元。在该制度和出口退税等财政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贸易顺差连年增长,外汇储备规模也逐步攀升。
有经济学家表示,如今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经是美国M1余额(截至2008年6月为13763亿美元)的130%,相当于美国M2余额(截至2008年6月为76938亿美元)的24%,也就是说,中国的商品和服务支撑了美国近五分之一的运转,这个局面必须改变。
取消强制结汇不仅有助于减轻国家外汇储备的压力,也为央行的货币政策松了绑。在强制结汇下,央行对基础货币的投放十分被动,外汇占款增长成为推动基础货币投放的主导力量,取消强制结汇相当于切断了基础货币投放的一根链条,流动性过剩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在人们为取消强制结汇的规定欢欣鼓舞之时,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指出,此举实质上是央行把部分管理外汇的权利下放到企业手上,同时也转嫁了风险,对企业管理外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内地金融市场尚没有足够的衍生工具来帮助控制风险,央行一直以来“包办代替”的做法或使部分企业陷入无所适从。
对外汇储备规模不必大惊小怪
2006年2月底,我国以8537亿美元(不包括港澳地区)的外汇储备总额,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18088亿美元。
赵锡军告诉记者,庞大的外汇储备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极好证明,保持足够规模的外汇储备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体量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是必要的,是我们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应对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有力支撑,对稳定人民币汇率乃至稳定整个宏观经济秩序都有积极作用。因此,传统上以三个月的进口量为标准的外汇储备规模,已经不适应目前中国的实际需要了。
但凡事都是一体两面,高额的外汇储备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外汇资源的闲置,带来高昂的机会成本,使我国的外汇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受到极大限制,还会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赵锡军说,外汇储备不患多,而患用不好、管不好。在我国外汇管理的原则中,安全性一直占主导地位,在安全的基础上再考虑流动性和回报率的问题,加上我国外汇资产基本由政府机构管理,求稳的心理比较重,因此投资美国国债或大型机构的债券一直是我们外汇投资的首选。
在传统金融市场,这些有着国家背景的金融产品确实比较安全,但随着国际金融创新和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变得越来越差,金融市场的波动甚至是大幅动荡已成为一种常态,多半与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无关,这使得原本非常安全的金融产品也变得不那么保险了,“两房”就是最好的例子。如今已经没有哪一种外汇投资是可以让人高枕无忧的了,因此,如何进行多元化投资、消除投资风险和动态管理就成了摆在当前的一个迫切命题。
另有学者认为,18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还没有使中国建立一个全球性外汇交易中心,并支撑一个与实体经济相当的虚拟经济,反映了中国货币经营管理能力的不足和时代局限,也压抑了中国金融经济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