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务部外贸发展局、中粮集团、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和中华茶人联谊会联合主办、为期四天的第九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于10月29日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圆满落幕。此次茶展可谓规模空前,为古都北京平添了一缕茶香、几分暖意。
渐入深秋的北京早已凉风阵阵,但茶人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展馆内人头攒动,参展商、与会嘉宾和茶圈的同仁们,共为一盏香茗打开心扉,畅所欲言。《中外烟酒茶》杂志《问道·中国茶》专刊作为参展方全方位地参与了这次茶人的盛会,与来自云南、贵州、福建、安徽、湖南、广西、四川、陕西等地近200家茶企业一起,共同见证茶产业的勃勃生机与美好未来。
亮点频现
本次展会以新、奇、特为看点,紧扣茶产业发展这个主题,充分彰显了其作为北京茶企推广平台的显赫地位。有很多企业将北上的第一站设在了这里,也有很多新品、创意茶食品、茶器等选择在此亮相。
亮点一:黄茶崛起势如破竹,黄茶联盟应运而生。
黄茶是历史上仅次于绿茶出现的第二大茶类,称得上是中华瑰宝,它历史悠久、群星璀璨,数得上名的就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莫干黄芽、温州黄汤、沩山毛尖、广东大叶青、贵州海马宫茶等等。
借此次茶博会的东风,10月27日,“黄茶珍品千年相传”—中国黄茶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并发布《中国黄茶产业联盟北京宣言》。岳阳、雅安、霍山三地政府,各黄茶主要企业及茶叶界教育、研究、学会、商会等均派代表出席。而这也是本次茶博会上最大的亮点。
论坛上,四川省旅游局巡视员、雅安市茶业协会会长孙前先生代表三地政府和企业宣读了《中国黄茶产业联盟北京宣言》,标志着中国黄茶产业联盟的正式成立。
此次黄茶的复苏并不是偶然的。近年来,普洱、大红袍、红茶等茶品的竞相崛起,但作为五大茶类之一的黄茶却落了个空有其名、不见其香的尴尬境地。不过有茶产业的迅猛发展在前,黄茶的崛起早已是大势所趋。黄茶产业联盟的同仁正是看准了这一点。
此次茶博会后,公众定会更多的看到关于黄茶的各种亮相。但黄茶崛起之路也并非坦途,毕竟市场已近瓜分殆尽,黄茶的崛起亦需要更有力的营销手段来顺应如今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
喜欢乌龙的闽粤,喜欢花茶的北京,喜欢绿茶的江浙以及全国各地的茶客是否愿意腾出一樽茶盏,品一品这迟来的黄茶?明年的茶博会,也许我们会看到答案。
亮点二:大品牌争相北上,古都成博弈之地
众所周知,中国的产茶省份多在南方,几乎淮河以南的各个省份都有自己津津乐道的茶品。顺理成章地有很多人认为在上海、广州、重庆、福州等这样的南方大城市开茶博会有更多的人参与,也会有更多大的成交量,但事实并非如此。蜀地有竹叶青,有蒙顶山茶;福建有铁观音,有大红袍;吴越之地也有西湖龙井、碧螺春。每种茶品在当地都有极深的历史渊源与割舍不断的感情,在家门口办的茶博会必然变成本地茶品的主场,那些千里迢迢跑来参展的白茶、黑茶估计极难契合当地人先入为主的口感。
再看北京,虽说老北京人喜欢喝花茶,但这也不妨碍他们接受别的产品,毕竟北京没有属于自己土产的茶。再加上它首都的身份,特别是北京作为北方文化、经济的中心,交通便捷,商务政务活动频繁,茶叶可以借这个平台得到极好的推广。
其实,茶叶北上推广的大幕早在2005年,在一群扬着马鞭的汉子满载着普洱从云南出发的时候就已徐徐拉开了。而那一年,大部分北京人还不知道什么是普洱……
近年来金骏眉的成功也是如此,几位头脑灵活的成功人士人从武夷山一位制茶师傅手里接过那包红茶时,这位师傅还不敢想象这包茶叶今后可以买出上万元一斤的天价。
可以说古都北京占尽了地利的优势,也使此次茶博会成了业内有强大资金实力的品牌推广宣传的重阵地。贵州、汉中等地联合参展。此外,还有“贵天下”品牌、“君山银针”品牌等也投入了很大的人力财力。此次茶博会已经成为大品牌北上博弈的一方战场。
亮点三:黑、黄、绿三色分天下,政府摇旗、企业呐喊
白、黄、绿、青、红、黑,六大茶品本界茶博会均有参展企业展示。但就参展茶品数量、规模上来讲,黑茶、黄茶、绿茶占比重较大。
“阿香美”、“黑茶园”、“仙仙普洱”、“陆宝”等有较强实力的黑茶企业都有独立的形象展示。而黄茶则更是单分了一个展厅来做推广,君山银针等知名茶品被黄茶制作企业进行了集中展示。绿茶则是以汉中展团的汉中仙毫和贵州展团的都匀毛尖两大茶品为代表参展。
黑、黄、绿三大茶类几乎三分了本次茶博会的绝大部分展台。
不过会场上可不只黑黄绿三色亮眼,政府举旗、企业参与也成了本届茶博会的又一大特色。贵州展团、宜兴展团、汉中展团都是以地方相关部门领导配合各个企业细分,以统一的形象参与了展示。这不仅有利于整合地方资源,对单一茶品的形象统一起到了良好的口碑作用,从另一方面也显现了地方政府对茶企的重视,让我们看到了政府对茶企的正面扶持态度。
其实,面对薄弱的地方茶产业经济,统一参展也是茶产区政府不得以而为之的事情。而政府作为幕后推手,帮助参展企业由此扩大销路,借以拉动地方经济,便是政府希冀得到的最好回报。
渐入深秋的北京早已凉风阵阵,但茶人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展馆内人头攒动,参展商、与会嘉宾和茶圈的同仁们,共为一盏香茗打开心扉,畅所欲言。《中外烟酒茶》杂志《问道·中国茶》专刊作为参展方全方位地参与了这次茶人的盛会,与来自云南、贵州、福建、安徽、湖南、广西、四川、陕西等地近200家茶企业一起,共同见证茶产业的勃勃生机与美好未来。
亮点频现
本次展会以新、奇、特为看点,紧扣茶产业发展这个主题,充分彰显了其作为北京茶企推广平台的显赫地位。有很多企业将北上的第一站设在了这里,也有很多新品、创意茶食品、茶器等选择在此亮相。
亮点一:黄茶崛起势如破竹,黄茶联盟应运而生。
黄茶是历史上仅次于绿茶出现的第二大茶类,称得上是中华瑰宝,它历史悠久、群星璀璨,数得上名的就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莫干黄芽、温州黄汤、沩山毛尖、广东大叶青、贵州海马宫茶等等。
借此次茶博会的东风,10月27日,“黄茶珍品千年相传”—中国黄茶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并发布《中国黄茶产业联盟北京宣言》。岳阳、雅安、霍山三地政府,各黄茶主要企业及茶叶界教育、研究、学会、商会等均派代表出席。而这也是本次茶博会上最大的亮点。
论坛上,四川省旅游局巡视员、雅安市茶业协会会长孙前先生代表三地政府和企业宣读了《中国黄茶产业联盟北京宣言》,标志着中国黄茶产业联盟的正式成立。
此次黄茶的复苏并不是偶然的。近年来,普洱、大红袍、红茶等茶品的竞相崛起,但作为五大茶类之一的黄茶却落了个空有其名、不见其香的尴尬境地。不过有茶产业的迅猛发展在前,黄茶的崛起早已是大势所趋。黄茶产业联盟的同仁正是看准了这一点。
此次茶博会后,公众定会更多的看到关于黄茶的各种亮相。但黄茶崛起之路也并非坦途,毕竟市场已近瓜分殆尽,黄茶的崛起亦需要更有力的营销手段来顺应如今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
喜欢乌龙的闽粤,喜欢花茶的北京,喜欢绿茶的江浙以及全国各地的茶客是否愿意腾出一樽茶盏,品一品这迟来的黄茶?明年的茶博会,也许我们会看到答案。
亮点二:大品牌争相北上,古都成博弈之地
众所周知,中国的产茶省份多在南方,几乎淮河以南的各个省份都有自己津津乐道的茶品。顺理成章地有很多人认为在上海、广州、重庆、福州等这样的南方大城市开茶博会有更多的人参与,也会有更多大的成交量,但事实并非如此。蜀地有竹叶青,有蒙顶山茶;福建有铁观音,有大红袍;吴越之地也有西湖龙井、碧螺春。每种茶品在当地都有极深的历史渊源与割舍不断的感情,在家门口办的茶博会必然变成本地茶品的主场,那些千里迢迢跑来参展的白茶、黑茶估计极难契合当地人先入为主的口感。
再看北京,虽说老北京人喜欢喝花茶,但这也不妨碍他们接受别的产品,毕竟北京没有属于自己土产的茶。再加上它首都的身份,特别是北京作为北方文化、经济的中心,交通便捷,商务政务活动频繁,茶叶可以借这个平台得到极好的推广。
其实,茶叶北上推广的大幕早在2005年,在一群扬着马鞭的汉子满载着普洱从云南出发的时候就已徐徐拉开了。而那一年,大部分北京人还不知道什么是普洱……
近年来金骏眉的成功也是如此,几位头脑灵活的成功人士人从武夷山一位制茶师傅手里接过那包红茶时,这位师傅还不敢想象这包茶叶今后可以买出上万元一斤的天价。
可以说古都北京占尽了地利的优势,也使此次茶博会成了业内有强大资金实力的品牌推广宣传的重阵地。贵州、汉中等地联合参展。此外,还有“贵天下”品牌、“君山银针”品牌等也投入了很大的人力财力。此次茶博会已经成为大品牌北上博弈的一方战场。
亮点三:黑、黄、绿三色分天下,政府摇旗、企业呐喊
白、黄、绿、青、红、黑,六大茶品本界茶博会均有参展企业展示。但就参展茶品数量、规模上来讲,黑茶、黄茶、绿茶占比重较大。
“阿香美”、“黑茶园”、“仙仙普洱”、“陆宝”等有较强实力的黑茶企业都有独立的形象展示。而黄茶则更是单分了一个展厅来做推广,君山银针等知名茶品被黄茶制作企业进行了集中展示。绿茶则是以汉中展团的汉中仙毫和贵州展团的都匀毛尖两大茶品为代表参展。
黑、黄、绿三大茶类几乎三分了本次茶博会的绝大部分展台。
不过会场上可不只黑黄绿三色亮眼,政府举旗、企业参与也成了本届茶博会的又一大特色。贵州展团、宜兴展团、汉中展团都是以地方相关部门领导配合各个企业细分,以统一的形象参与了展示。这不仅有利于整合地方资源,对单一茶品的形象统一起到了良好的口碑作用,从另一方面也显现了地方政府对茶企的重视,让我们看到了政府对茶企的正面扶持态度。
其实,面对薄弱的地方茶产业经济,统一参展也是茶产区政府不得以而为之的事情。而政府作为幕后推手,帮助参展企业由此扩大销路,借以拉动地方经济,便是政府希冀得到的最好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