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沪港通是指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允许两地投资者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是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2014年夏天,当这个重大消息宣布之后,一些基金公司便立即行动起来,研究、寻找其中的业务创新机会。最终,根据证监会官网最新披露的基金募集申请核准进度公示表,证监会于9月28日接收了南方恒生ETF的申請材料,并于10月9日受理该基金;华夏沪港通恒生ETF基金已于10月10日上报证监会,并于10月16日受理;12月2日,南方恒生ETF经证监会证监许可[2014]1297号文核准募集;华夏沪港通恒生ETF及其联接基金经证监会证监许可[2014]1303号文核准募集。
南方基金管理公司一直在创新方面做得较好,中国公募基金市场的第一只基金,即封闭式基金开元,就是南方的杰作,并且取名为“开元”,非常有深意。这一次,同质化的产品,南方仅发行一只ETF,华夏却在发行一只ETF的同时,还要捎带一只该ETF的联接基金,有这个必要吗?是否是画蛇添足之举呢?
说个真实的故事:N年前,某大网站一名较为资深的基金频道编辑向我咨询某只ETF在银行是否有卖?我反问他为什么要问这个?为什么不通过他的股票账户买?他很坦然、很简洁地回答我:“在银行买,风险低。”我当时很震惊地告诉他:“联接基金95%左右的资产就是在购买特定的标的ETF,本质上与ETF几乎一样,同样的标的,为什么在银行买,风险就会低呢?基金产品风险的高低与销售渠道无关。”
就事论事,就沪港通ETF来看,其本身就是两大证券交易所之间成功合作的产品,从头到尾、从里到外都是彻彻底底的场内产品,为什么一定要为这样的场内产品多此一举地搞个联接基金呢?可以相信,每一个知道沪港通的人,一定都知道那是两大交易所里的东西。
一定有人会说:发行联接基金,是为了满足银行客户对沪港通产品的投资需求。这个表面上看似很合乎情理的说法,其本质上是错误的,因为国家并没有对投资者投资场内产品做出过任何限制。一些人之所以十分顽固地坚守场外渠道,本质上是这些人太闭塞、太落后。早在2009年夏天,当上海两大基金公司开始创新性地发行联接基金的时候,我就曾经明确地表示:联接基金是一种顺应银行渠道封闭式营销方式、顺应部分投资者落后观念的产品,是基金营销手段的向后看之举,不值得效仿。
但联接基金后来还是发行了很多,并且一度成为发行ETF时的标配,2009年至2013年,各年分别发行了5只、12只、15只、10只和7只,截至2013年末,联接基金已发行了49只。ETF本身是指数型基金结合现代高科技计算机技术的产物,而银行渠道则是开放式基金传统销售方式的化身,搞联接基金这种违背市场发展规律的做法,应不会持续。2013年,ETF仅仅发行了7只,2014年,如果没有华夏沪港通ETF联接基金的发行,仅仅是在到了10月底才发行了1只联接基金,加上华夏的这只,目前只发行了两只。联接基金发行越来越少,或许已给出了很好的市场化解答。
投资基金的渠道有两大类:场外和场内,通过沪、深两家交易所做买卖的,都属于场内;否则,都是场外。场外方式是最为传统的方法,使用的人最多,超过半数;交易速度慢,当天无法知道结果,更无法做后续操作;交易成本偏高,即使有优惠,费率也经常是场内的10倍以上;无法做盘中的操作,只能够按照净值做申购和赎回。这些特点相对于场内交易来说就是缺点。银行等渠道为了自身的利益,就是闭口不谈。
我们要充分相信基金市场自身的进化和净化功能,自2013年开始的短期理财债基的迅速没落,老式指数型基金逐渐给ETF让位,2014年以来很多基金的转型,部分基金的主动终止基金合同等,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关于联接基金,我相信,市场最终将会优胜劣汰。
作者为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
南方基金管理公司一直在创新方面做得较好,中国公募基金市场的第一只基金,即封闭式基金开元,就是南方的杰作,并且取名为“开元”,非常有深意。这一次,同质化的产品,南方仅发行一只ETF,华夏却在发行一只ETF的同时,还要捎带一只该ETF的联接基金,有这个必要吗?是否是画蛇添足之举呢?
说个真实的故事:N年前,某大网站一名较为资深的基金频道编辑向我咨询某只ETF在银行是否有卖?我反问他为什么要问这个?为什么不通过他的股票账户买?他很坦然、很简洁地回答我:“在银行买,风险低。”我当时很震惊地告诉他:“联接基金95%左右的资产就是在购买特定的标的ETF,本质上与ETF几乎一样,同样的标的,为什么在银行买,风险就会低呢?基金产品风险的高低与销售渠道无关。”
就事论事,就沪港通ETF来看,其本身就是两大证券交易所之间成功合作的产品,从头到尾、从里到外都是彻彻底底的场内产品,为什么一定要为这样的场内产品多此一举地搞个联接基金呢?可以相信,每一个知道沪港通的人,一定都知道那是两大交易所里的东西。
一定有人会说:发行联接基金,是为了满足银行客户对沪港通产品的投资需求。这个表面上看似很合乎情理的说法,其本质上是错误的,因为国家并没有对投资者投资场内产品做出过任何限制。一些人之所以十分顽固地坚守场外渠道,本质上是这些人太闭塞、太落后。早在2009年夏天,当上海两大基金公司开始创新性地发行联接基金的时候,我就曾经明确地表示:联接基金是一种顺应银行渠道封闭式营销方式、顺应部分投资者落后观念的产品,是基金营销手段的向后看之举,不值得效仿。
但联接基金后来还是发行了很多,并且一度成为发行ETF时的标配,2009年至2013年,各年分别发行了5只、12只、15只、10只和7只,截至2013年末,联接基金已发行了49只。ETF本身是指数型基金结合现代高科技计算机技术的产物,而银行渠道则是开放式基金传统销售方式的化身,搞联接基金这种违背市场发展规律的做法,应不会持续。2013年,ETF仅仅发行了7只,2014年,如果没有华夏沪港通ETF联接基金的发行,仅仅是在到了10月底才发行了1只联接基金,加上华夏的这只,目前只发行了两只。联接基金发行越来越少,或许已给出了很好的市场化解答。
投资基金的渠道有两大类:场外和场内,通过沪、深两家交易所做买卖的,都属于场内;否则,都是场外。场外方式是最为传统的方法,使用的人最多,超过半数;交易速度慢,当天无法知道结果,更无法做后续操作;交易成本偏高,即使有优惠,费率也经常是场内的10倍以上;无法做盘中的操作,只能够按照净值做申购和赎回。这些特点相对于场内交易来说就是缺点。银行等渠道为了自身的利益,就是闭口不谈。
我们要充分相信基金市场自身的进化和净化功能,自2013年开始的短期理财债基的迅速没落,老式指数型基金逐渐给ETF让位,2014年以来很多基金的转型,部分基金的主动终止基金合同等,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关于联接基金,我相信,市场最终将会优胜劣汰。
作者为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