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比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师多讲、学生多练,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更加注重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研究。衡量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既要看教师的教学指导,更要看学生的课堂学习。
要想达成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必须改变学生课堂学习的客体地位,强化他们的课堂主体意识,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探究”,变“揣测答案”为“多样活动”,变“智能统领”为“情感熏陶”,以便让学生在丰富学科知识的同时,生成健康的课堂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打造出色的语文素养。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比起一味地讲解,机械地灌输,这是一个更加复杂也更为有趣的过程。
贴近心灵,温暖性情,减少无效行为。生命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对学生进行智慧、性情、人格等方面的教育,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最高诉求。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语文课堂教学与其说要教给学生理解知识、提升能力的方法,倒不如说应该养成他们关注人生、关爱世界的胸怀。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里,能有对学生贴近心灵的引领,有更多温暖学生性情的化育,以消解课堂可能存在的危机,减少课堂教学中的无效行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总是悉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态,积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努力营造自由、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学得既积极主动,又精神饱满。即使出现了课堂意外,我也能真诚尊重,真情对待,让学生心悦诚服,而不是简单应对,粗暴处置,以致师生间产生隔阂,让学生产生情绪抵触和行为对抗。教学《信客》一文,在让学生说出对“信”的理解时,小华和小明因为观点相左,竟在课堂上争执起来。而小明由于情绪激动,以致口不择言,说出了伤人的话。发现课堂激辩有向课堂矛盾发展的迹象,我当即发表了自己对他们观点的看法,引领课堂回归到讨论许可的范围。尽管对小明的表现有所不满,我还是没有在课堂上批评他,而是真诚地肯定了他的观点中的积极内容,并肯定了他的课堂参与。而对小华的“绅士”表现和优雅态度,我则大加赞赏,并强调他不光理解了“信”,还懂得了“恕”。听了我的分析与评定,小明朝小华尴尬地一笑,一场可能爆发的矛盾冲突就此得以化解。
语文课堂中的许多无效教学行为,其实都是可以化解的。教师要准确洞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运用教育智慧,选用适当方法,给出现言行偏差的学生以必要的宽容,将他们可能出现偏离的注意力重新引导到学习上来。这样,就可以在减少无效教学行为的同时,达成规范、严谨、活泼、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教育。
巧施策略,激发兴趣,促成主动学习。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记忆分析,而是积极的情感活动,必须激励学生全身心投入。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地位,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必须让他们对文本产生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只有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了阅读、探究的兴趣,才能促成他们的个性化阅读,并以个性化阅读达成有效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在高强度的课堂学习中,饱满学习情绪,享受求知快意,思维得以激活,情感得以丰沛。
激发学习兴趣,需要采取灵活、巧妙的教学策略,或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或鼓励学生开展班级范围内的研究性学习,或激励学生开展个体之间的竞赛阅读。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都要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以本为本”的教学策略巧妙地结合起来,能够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联系生活,触及心灵,以借助多层面的阅读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应该是教师给学生的无痕指导。作为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以发现可以引发学生兴趣的阅读点,找到能够解决阅读问题的突破点,寻找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切入点,并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以获得别人无法替代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在指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告诉学生:“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其中有前后矛盾的地方,应该是作者创作时的疏漏。”当学生问我是哪个地方存有瑕疵时,我并没有告知他们答案,而是要求他们自己去寻找、辨析、感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学生的阅读热情普遍高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流,有时甚至是激烈的交锋。在经过数次激辩之后,终于达成了“共识”: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一般的斑羚只能跳出四米远,当它们从跳跃弧线的最高点落下,完成对接的那一瞬间,实际上只跳出了两米远,距离对岸还有四米远,而课文中却说对接的刹那,离对岸只剩下了两米。引导学生发现了文本中的疏漏后,我又引领他们思考斑羚的集体智慧,感受斑羚的献身精神,从而促成了课堂上又一轮的阅读高潮。像这样,既重批判又重感悟,也就有力地促成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最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将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异化为单纯应对考试、围绕考点完成的“高效”教学。盲目地追求高效,可能让语文教学变味,甚至让语文课堂陷入困境。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对学生的成长有助益,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语文课堂教学才会真正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邹韵文
要想达成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必须改变学生课堂学习的客体地位,强化他们的课堂主体意识,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探究”,变“揣测答案”为“多样活动”,变“智能统领”为“情感熏陶”,以便让学生在丰富学科知识的同时,生成健康的课堂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打造出色的语文素养。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比起一味地讲解,机械地灌输,这是一个更加复杂也更为有趣的过程。
贴近心灵,温暖性情,减少无效行为。生命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对学生进行智慧、性情、人格等方面的教育,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最高诉求。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语文课堂教学与其说要教给学生理解知识、提升能力的方法,倒不如说应该养成他们关注人生、关爱世界的胸怀。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里,能有对学生贴近心灵的引领,有更多温暖学生性情的化育,以消解课堂可能存在的危机,减少课堂教学中的无效行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总是悉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态,积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努力营造自由、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学得既积极主动,又精神饱满。即使出现了课堂意外,我也能真诚尊重,真情对待,让学生心悦诚服,而不是简单应对,粗暴处置,以致师生间产生隔阂,让学生产生情绪抵触和行为对抗。教学《信客》一文,在让学生说出对“信”的理解时,小华和小明因为观点相左,竟在课堂上争执起来。而小明由于情绪激动,以致口不择言,说出了伤人的话。发现课堂激辩有向课堂矛盾发展的迹象,我当即发表了自己对他们观点的看法,引领课堂回归到讨论许可的范围。尽管对小明的表现有所不满,我还是没有在课堂上批评他,而是真诚地肯定了他的观点中的积极内容,并肯定了他的课堂参与。而对小华的“绅士”表现和优雅态度,我则大加赞赏,并强调他不光理解了“信”,还懂得了“恕”。听了我的分析与评定,小明朝小华尴尬地一笑,一场可能爆发的矛盾冲突就此得以化解。
语文课堂中的许多无效教学行为,其实都是可以化解的。教师要准确洞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运用教育智慧,选用适当方法,给出现言行偏差的学生以必要的宽容,将他们可能出现偏离的注意力重新引导到学习上来。这样,就可以在减少无效教学行为的同时,达成规范、严谨、活泼、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教育。
巧施策略,激发兴趣,促成主动学习。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记忆分析,而是积极的情感活动,必须激励学生全身心投入。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地位,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必须让他们对文本产生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只有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了阅读、探究的兴趣,才能促成他们的个性化阅读,并以个性化阅读达成有效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在高强度的课堂学习中,饱满学习情绪,享受求知快意,思维得以激活,情感得以丰沛。
激发学习兴趣,需要采取灵活、巧妙的教学策略,或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或鼓励学生开展班级范围内的研究性学习,或激励学生开展个体之间的竞赛阅读。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都要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以本为本”的教学策略巧妙地结合起来,能够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联系生活,触及心灵,以借助多层面的阅读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应该是教师给学生的无痕指导。作为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以发现可以引发学生兴趣的阅读点,找到能够解决阅读问题的突破点,寻找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切入点,并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以获得别人无法替代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在指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告诉学生:“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其中有前后矛盾的地方,应该是作者创作时的疏漏。”当学生问我是哪个地方存有瑕疵时,我并没有告知他们答案,而是要求他们自己去寻找、辨析、感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学生的阅读热情普遍高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流,有时甚至是激烈的交锋。在经过数次激辩之后,终于达成了“共识”: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一般的斑羚只能跳出四米远,当它们从跳跃弧线的最高点落下,完成对接的那一瞬间,实际上只跳出了两米远,距离对岸还有四米远,而课文中却说对接的刹那,离对岸只剩下了两米。引导学生发现了文本中的疏漏后,我又引领他们思考斑羚的集体智慧,感受斑羚的献身精神,从而促成了课堂上又一轮的阅读高潮。像这样,既重批判又重感悟,也就有力地促成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最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将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异化为单纯应对考试、围绕考点完成的“高效”教学。盲目地追求高效,可能让语文教学变味,甚至让语文课堂陷入困境。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对学生的成长有助益,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语文课堂教学才会真正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