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主任的使命就是用温柔而灵巧的“教育之手”去触摸学生的心灵,以“唤醒”埋藏在他们心底的良知和潜能,促使其自主地成长和发展。在一个班级中有学优生和学困生之别。通过两个案例来谈谈作为一个教育者如何对孩子的人格、心灵发展起发现、唤醒、引导的作用。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做到关注“每一个”。
关键词 教育 做人 理解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人做人,教人做真人,教人做真善美的新人。”教育的核心是做人,这是近代教育家们的共识。一个班级中,有出类拔萃的学优生,有默默无闻的中等生,也有有些自卑和气馁的学困生,我们应当在教育中创设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提升、发展的平台,就像一盘棋里,每个棋子都是一样重要的。
一场精神对话
学优生的学习成绩优秀,其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也一定优秀吗?学优生在学习主动性、自控能力和坚持性等方面比一般同学要强些,但在他们身上也会存在一般同龄人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作为教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有些问题常常被“优秀”这个耀眼的光环所掩盖。
孙立,学习委员,英语特棒。英语老师让她当英语小组长,帮助其他同学。英语小组长要批其他组员的默词本,可她借口自己工作忙,让组员自批,再交到她那儿让她审批。组员批错一个单词,要罚5角钱,平时同学向她请教问题,她规定问一个问题收费1元。我知道后,震惊之余,想马上找她谈话,但转念一想,这小姑娘个性蛮强,太过会伤她的自尊,她反而会更加叛逆。于是我细加思量,制定了“三步走”的策略。
我针对她每天给班级出古诗园的事情在一次班会上表扬她:“现在面临毕业,同学们学习紧张,有些同学只顾自己,忽视了为同学服务,但是孙立同学却不同,她在不放松自己的学习的同时,仍坚持在早自习出好古诗园。从开学一直到现在,她任劳任怨,从不抱怨什么,多好的一位学生!”掌声响起,孙立满脸掩不住的喜悦。我继续说道:“在我们班上,还有许多认为‘给’比‘拿’快乐的同学。比如说,几位英语组长,利用课余时间帮组员批改作业,还进行辅导,他们的精神也同样可嘉!”掌声又响起,孙立脸上的笑容可不那么自然了,她的头微低着。
这期间,班里正好在展开“互帮互助”的活动。为了充分发挥孙立的优势,同时也是试探她心态的变化,每当遇到学生做不出题目的时候,我总是大手一挥:“去找孙立,她可会分析问题啦!”“孙立老师,来一下,这位同学的脑子转不过弯了,你给他提个醒。”无形中,她成为我的得力小助手。有一次,我故意开她玩笑:“孙立,你这么辛苦,来点物质刺激怎么样?你让同学们给你劳务费。”她的脸一下子变红了,连忙摇手:“都是同学,互相帮助是应该的,要报酬就伤了和气。”
一个月后,我认为时机已成熟,就找她谈话。“在这毕业阶段,你帮了老师、同学不少忙,我们很感谢你,但你当英语组长时的事我听说了……”孙立的脸立即紧张起来。我微笑着说:“别紧张,你现在不是那样了,对吧?”孙立着急地说:“老师,我那是一时糊涂,开玩笑,当不得真。”“事情过去了,我不会追究的!”我话锋一转:“但是你得明白,在人生道路上还有不少诱惑,以后没有别人给你敲边鼓,你可得自个儿提醒自己啊!”孙立咬着嘴唇,说:“老师,我懂,做人比学习还重要!”
这场对话在事情发生后一个月进行,从时间上看,似乎太晚,但学生出现过错,应该给他一个自律、反省的机会,过于急躁,反而坏事。而且,在教育过程中的对话,应该是建立在理解、平等、宽容的基础之上的,这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形态,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由、变化、动态的对话关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大声说“我喜欢你”
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难管”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让教师万般头痛,无从着手。严真,班上脾气最暴躁的男生,一个星期打两三次架是家常便饭,时常不完成作业,上课爱插嘴,爱回头和别人讲话。一次,他母亲很无奈地问他:“你为什么总爱惹是生非,不听郁老师的话?”他对他妈妈讲:“老师不喜欢我,偏心,所以我要和她对着干。”他妈妈惊愕,说:“老师很喜欢你呀!你看,从低年级起,有哪个老师这么关心你——你中饭不吃,她就耐心地跟你讲道理……如果她不喜欢你,干吗这么关心你?”
后来他妈妈把这件事告诉我,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孩子和我顶嘴是想引起我对他更多的注意。其实,正如他妈妈讲的,我很喜欢他。我原来以为,喜欢放在行动上就行了,没想到,面对这样粗枝大叶的男生,我还必须大声说出来。不过,细细想来,真的蛮有道理。他毕竟是个孩子,以他单纯的眼光看事情,有时并不能体察到事情背后老师的心意。所以,做老师的也不能太含蓄,必要的时候,必须大声说“我喜欢你”。
在和严真相处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我学会了倾听,即使他打了别人,愤怒中的我还是强压怒火,冷静地听他诉说理由;我学会了接纳,接纳他有些偏激的观点,甚至接纳他的错误;我学会了欣赏,欣赏他的仗义执言,欣赏他对篮球运动的热爱;最重要的,我学会了敞开心扉,当他做对事情,我对他大声说:“你做得真好!”当他做错事情,我会把我对事情的看法说给他听,不是一定要让他马上接受我的观点,但至少要让他知道我对事情的看法,让他比较、分析……
陶行知说:“教育犹如雕刻活人之塑像,所不同的是,艺术家的雕塑像常由一位美术家来完成,而活人之雕塑则是家长和教师来完成的,倘若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成真善美之活雕塑像。”
关键词 教育 做人 理解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人做人,教人做真人,教人做真善美的新人。”教育的核心是做人,这是近代教育家们的共识。一个班级中,有出类拔萃的学优生,有默默无闻的中等生,也有有些自卑和气馁的学困生,我们应当在教育中创设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提升、发展的平台,就像一盘棋里,每个棋子都是一样重要的。
一场精神对话
学优生的学习成绩优秀,其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也一定优秀吗?学优生在学习主动性、自控能力和坚持性等方面比一般同学要强些,但在他们身上也会存在一般同龄人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作为教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有些问题常常被“优秀”这个耀眼的光环所掩盖。
孙立,学习委员,英语特棒。英语老师让她当英语小组长,帮助其他同学。英语小组长要批其他组员的默词本,可她借口自己工作忙,让组员自批,再交到她那儿让她审批。组员批错一个单词,要罚5角钱,平时同学向她请教问题,她规定问一个问题收费1元。我知道后,震惊之余,想马上找她谈话,但转念一想,这小姑娘个性蛮强,太过会伤她的自尊,她反而会更加叛逆。于是我细加思量,制定了“三步走”的策略。
我针对她每天给班级出古诗园的事情在一次班会上表扬她:“现在面临毕业,同学们学习紧张,有些同学只顾自己,忽视了为同学服务,但是孙立同学却不同,她在不放松自己的学习的同时,仍坚持在早自习出好古诗园。从开学一直到现在,她任劳任怨,从不抱怨什么,多好的一位学生!”掌声响起,孙立满脸掩不住的喜悦。我继续说道:“在我们班上,还有许多认为‘给’比‘拿’快乐的同学。比如说,几位英语组长,利用课余时间帮组员批改作业,还进行辅导,他们的精神也同样可嘉!”掌声又响起,孙立脸上的笑容可不那么自然了,她的头微低着。
这期间,班里正好在展开“互帮互助”的活动。为了充分发挥孙立的优势,同时也是试探她心态的变化,每当遇到学生做不出题目的时候,我总是大手一挥:“去找孙立,她可会分析问题啦!”“孙立老师,来一下,这位同学的脑子转不过弯了,你给他提个醒。”无形中,她成为我的得力小助手。有一次,我故意开她玩笑:“孙立,你这么辛苦,来点物质刺激怎么样?你让同学们给你劳务费。”她的脸一下子变红了,连忙摇手:“都是同学,互相帮助是应该的,要报酬就伤了和气。”
一个月后,我认为时机已成熟,就找她谈话。“在这毕业阶段,你帮了老师、同学不少忙,我们很感谢你,但你当英语组长时的事我听说了……”孙立的脸立即紧张起来。我微笑着说:“别紧张,你现在不是那样了,对吧?”孙立着急地说:“老师,我那是一时糊涂,开玩笑,当不得真。”“事情过去了,我不会追究的!”我话锋一转:“但是你得明白,在人生道路上还有不少诱惑,以后没有别人给你敲边鼓,你可得自个儿提醒自己啊!”孙立咬着嘴唇,说:“老师,我懂,做人比学习还重要!”
这场对话在事情发生后一个月进行,从时间上看,似乎太晚,但学生出现过错,应该给他一个自律、反省的机会,过于急躁,反而坏事。而且,在教育过程中的对话,应该是建立在理解、平等、宽容的基础之上的,这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形态,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由、变化、动态的对话关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大声说“我喜欢你”
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难管”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让教师万般头痛,无从着手。严真,班上脾气最暴躁的男生,一个星期打两三次架是家常便饭,时常不完成作业,上课爱插嘴,爱回头和别人讲话。一次,他母亲很无奈地问他:“你为什么总爱惹是生非,不听郁老师的话?”他对他妈妈讲:“老师不喜欢我,偏心,所以我要和她对着干。”他妈妈惊愕,说:“老师很喜欢你呀!你看,从低年级起,有哪个老师这么关心你——你中饭不吃,她就耐心地跟你讲道理……如果她不喜欢你,干吗这么关心你?”
后来他妈妈把这件事告诉我,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孩子和我顶嘴是想引起我对他更多的注意。其实,正如他妈妈讲的,我很喜欢他。我原来以为,喜欢放在行动上就行了,没想到,面对这样粗枝大叶的男生,我还必须大声说出来。不过,细细想来,真的蛮有道理。他毕竟是个孩子,以他单纯的眼光看事情,有时并不能体察到事情背后老师的心意。所以,做老师的也不能太含蓄,必要的时候,必须大声说“我喜欢你”。
在和严真相处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我学会了倾听,即使他打了别人,愤怒中的我还是强压怒火,冷静地听他诉说理由;我学会了接纳,接纳他有些偏激的观点,甚至接纳他的错误;我学会了欣赏,欣赏他的仗义执言,欣赏他对篮球运动的热爱;最重要的,我学会了敞开心扉,当他做对事情,我对他大声说:“你做得真好!”当他做错事情,我会把我对事情的看法说给他听,不是一定要让他马上接受我的观点,但至少要让他知道我对事情的看法,让他比较、分析……
陶行知说:“教育犹如雕刻活人之塑像,所不同的是,艺术家的雕塑像常由一位美术家来完成,而活人之雕塑则是家长和教师来完成的,倘若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成真善美之活雕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