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蜘蛛侠原本是一个纯粹的漫画角色,从20世纪60年代被创作出来后,经历了约半个世纪的时间,直到出现在好莱坞的电影中,才在全世界范围内变得家喻户晓。这样一个华丽的转身,除了本质上人们对于超自然英雄人物的向往与渴望,也有出于对蜘蛛本身的探奇心理。因为蜘蛛几乎无处不在,如同中国武侠小说中的古代侠客,身怀绝技、神出鬼没。加上很多蜘蛛具有毒性,更是让人敬而远之,它们的神秘面纱才得以保留。英文原意的“蜘蛛人”译成中文的时候,便被冠以蜘蛛侠的名号,可见蜘蛛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个非同寻常的角色。
这是一种在地球上存在了亿万年的古老生物,除了南极洲以外,几乎在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寻到它们的身影。据文献记载,全世界的蜘蛛种类已知的有4万多种,仅在我国就分布有3000多种。因为它们的生存环境多样,水、陆、空都有其踪迹,所以这些已知的数据仅仅是实际数据的一部分。从高海拔的雪线附近,到庭前院后,甚至我们家中的角落,它们的身影都时常可见。许多种蜘蛛在幼体时还会爬上植物的枝头,腹部分泌出细细长长的蛛丝,轻盈的身体被风带入空中便可进行空中旅行,有时顺着上升的热气流能直达万米高空,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里休眠,这种超凡的能力使它们得以环游世界。之后,它们会随着某场暴风雨飘然而至,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安家落户。
由于我国对于现代生物分类学的科普起步较晚,一直以来人们都惯于把蜘蛛等多种小型生物归到昆虫的概念当中。古人用“虫”泛指一切动物,并把虫分为五类: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连老虎都被称为大虫,也就难怪人们把蜘蛛也归为虫类。实际上蜘蛛和昆虫是分属于不同类群的生物,它们都属于节肢动物,但蜘蛛隶属蛛形纲,昆虫则属昆虫纲,旧称“六足虫纲”,是整个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最为简便的区分方式是蜘蛛为八足,身体只有头胸、腹两部分,而昆虫则是六只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最为奇趣的是,蜘蛛基本上以各类昆虫为食,而这种猎人与猎物的关系有时候也会互换,比如有一种名为蛛蜂的昆虫,就专门捕猎各种蜘蛛……生物多样性这样的科学名词,往往就在这样的复杂关系下,才格外显得充满趣味和玄机。
于摄影而言,各种各样的外表与造型,足以使蜘蛛成为明星级的模特儿。虽然从拍摄技巧上并没有明显的特殊性,但要想拍好它们仍然需要下一番不小的功夫。在人们印象中,寻找蜘蛛会首先想到蜘蛛网。没错,有一个谜语众人皆知:“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蜘蛛网各式各样,有些堪称艺术品。最为常见的蛛网像是展开的渔网,这是园蛛们的杰作。园蛛科还包括大名鼎鼎的金蛛,这是一类“会写字”的蜘蛛。上面一些类似字母或符号的特殊结构,据说可以反射某种光线,阻吓前来掠食的天敌。当然对于猎物而言,这张网是隐形的陷阱。远古时的人类,也从蜘蛛网这里获得了灵感,由此制造了各种捕鱼和捕鸟的网。这种近乎启蒙式的引导,对于早期人类文明的演化还是相当重要的。
不过并非所有的蜘蛛都是织网的,有些则像是游猎民族。例如跳蛛科的种类,蛛丝只被它们当作行走和跳跃时的安全绳索,捕猎则靠优异的视力和敏捷的身手,以及锋利的螯牙和能够迅速麻醉和分解猎物的毒素!还有将蛛网织成地毯陷阱的,把蛛丝变成水帘洞迷宫的,把蛛丝制作成流星锤的等等……蜘蛛对于蛛丝的创意利用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蜘蛛通过腹部丝囊尖端的突起分泌粘液,这种粘液一遇空气即可凝成很细的丝。这种以丝结成的网具有高度的粘性和韧性,远超过人类制造的钢。许多科学家至今还在研究蛛丝的特性,用以发明类似的特殊材料。
先谈谈拍摄织网类的蜘蛛。无论选择人工光还是自然光,也不论光线角度如何设置,其表现的几项重点包括:描绘网的结构以及蜘蛛和网的故事、蜘蛛网与环境的状态和关系等。拍摄的技巧要点是注意风的影响。很多无风的天气,林地里也会有大小气流穿行,足以影响对蛛网曝光时的参数。三脚架在这个时候是必备的,不仅便于等待在短时间无风的时候释放快门,也更便于选择和控制焦平面。如果想要使蛛网都在画面的清晰范围内,仅仅靠缩小光圈、增加景深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尝试找准蛛网的焦平面,使用相对合理的光圈,比如用大光圈虚化掉杂乱的背景,或者在使用自然光时相对提高快门速度,增加成功的机率。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三脚架,还可以避免拍摄者的耐心流失,比如拍摄蜘蛛织网的全过程,或者是等待猎物自投罗网等,仅靠手持相机是难以完成的;尤其是需要布置人工光源时,使用三脚架才能张驰得当。静下心,才能有更好的状态和精力去构思创作。
再说说那些四处为家的游侠吧,这类蜘蛛以跳蛛最为常见,全世界已知的有三千多种,是蜘蛛中的大家族。这种长着大眼睛的小家伙以跳为走,故名跳蛛,因为喜欢捕食蚊蝇类,也称之为蝇虎。它们体型很小但视力却异常发达,尤其是它们也习惯出没于人类居住的各种环境。不仅可以在公园里的很多环境下发现它们,就连阳台这样的小环境,也时常有它们造访。无论在哪种环境里发现它们,最佳的拍摄时机往往就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它们会对接近的人和相机镜头产生好奇,因此会摆出很多有趣的姿态,并且会面对镜头中自己的影子好好打量一番。只要在刚开始接近它的时候放慢动作,就会很容易成功。我们要做的是尽量让身体静止,耐心等待几分钟。因为它们体型较小,往往需要事先把镜头的放大率调整到最大,以免错失上佳的拍摄机会。经过了短时间的接触,它们发觉这个靠近的东西并无威胁,便会变得大胆起来。蜘蛛跳到镜头上的情况会让你哭笑不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再去寻找另一只“初见”的目标……
相对活泼的跳蛛而言,另一类比较奇特的就是蟹蛛了。它们能够横向行动,外形也像极了螃蟹。它们同样不结网,常常静守在各种花朵上伏击蚊蝇甚至蝴蝶、蜻蜓之类的大型猎物,因为它们的身体会拟态成近似花朵或者花蕊的颜色和造型,所以很难被发现,其捕食成功率也极高。要想拍摄它们,就要养成一种特殊的观察习惯,那就是在野外仔细地搜索每一朵生产花蜜的花,花蜜会吸引各类昆虫到访,蟹蛛也往往会潜伏其中。
如果你有足够好的运气,也许会首先发现停在花朵上的某种昆虫一动不动,是的,它很有可能已经是蟹蛛的猎物了。有了好的拍摄时机,除了熟练地设置好拍摄参数,更应该稳住心情,放缓动作。无论是想要拍摄特写还是情景故事,在举起相机之前,都应该先预想好焦平面的位置和构图的角度。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不要因为不小心的动作令器材或者肢体发生触碰而引起“危险”的震动,使它们会放弃猎物迅速逃走。因为它们早已经学会了分辨这种震动是源于风还是可能的天敌。正是由于种种奇特的天赋,蟹蛛家族才得以发展壮大。
除此之外,一些热带地区还会有大型的穴居蜘蛛,被称为“捕鸟蛛”或“狼蛛”,甚至连幼蛇和幼鸟也在它们的食谱之中。
现已知的最小型蜘蛛,人的肉眼几乎很难察觉。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几乎各类蜘蛛都会产生毒素,有些毒性很强。虽然尚无确切统计有多少种会伤害人类,切记不可过于接近或者触碰它们。在自然界里,我们面对的很多情况都是未知的,能够遵循的规则很简单,不管你自以为有多么熟悉和了解,身置其中都要始终保持着入学新生般的心态。探索并不意味着冒险!对于任何一类摄影而言,安全都是第一要素。
人们总是对看起来美好的事物情有独钟,但对于自然摄影而言,不管你的拍摄目标的长相和体型如何,都不能厚此薄彼。善待这些充满奇趣的模特儿,我们也会由此得到很多观察机会,观察不同物种的生活方式可以让我们对影像的构思更加多元化。它们作为猎物或者猎手所发生的种种生动故事,也让我们理解了生物多样性是多么具有魅力。
古代人向蜘蛛学习织网也好,现代人向蜻蜓学习飞行也罢,人们在大自然这位老师面前,始终要做个谦逊的学生才好。若把时间停在二十一世纪,无论你怎么计算,对于自然界来说都是白驹过隙的一瞬。幸好时间还在漫步,人类才刚刚上路,这条深奥的求学之路,将十分漫长。
这是一种在地球上存在了亿万年的古老生物,除了南极洲以外,几乎在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寻到它们的身影。据文献记载,全世界的蜘蛛种类已知的有4万多种,仅在我国就分布有3000多种。因为它们的生存环境多样,水、陆、空都有其踪迹,所以这些已知的数据仅仅是实际数据的一部分。从高海拔的雪线附近,到庭前院后,甚至我们家中的角落,它们的身影都时常可见。许多种蜘蛛在幼体时还会爬上植物的枝头,腹部分泌出细细长长的蛛丝,轻盈的身体被风带入空中便可进行空中旅行,有时顺着上升的热气流能直达万米高空,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里休眠,这种超凡的能力使它们得以环游世界。之后,它们会随着某场暴风雨飘然而至,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安家落户。
由于我国对于现代生物分类学的科普起步较晚,一直以来人们都惯于把蜘蛛等多种小型生物归到昆虫的概念当中。古人用“虫”泛指一切动物,并把虫分为五类: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连老虎都被称为大虫,也就难怪人们把蜘蛛也归为虫类。实际上蜘蛛和昆虫是分属于不同类群的生物,它们都属于节肢动物,但蜘蛛隶属蛛形纲,昆虫则属昆虫纲,旧称“六足虫纲”,是整个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最为简便的区分方式是蜘蛛为八足,身体只有头胸、腹两部分,而昆虫则是六只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最为奇趣的是,蜘蛛基本上以各类昆虫为食,而这种猎人与猎物的关系有时候也会互换,比如有一种名为蛛蜂的昆虫,就专门捕猎各种蜘蛛……生物多样性这样的科学名词,往往就在这样的复杂关系下,才格外显得充满趣味和玄机。
于摄影而言,各种各样的外表与造型,足以使蜘蛛成为明星级的模特儿。虽然从拍摄技巧上并没有明显的特殊性,但要想拍好它们仍然需要下一番不小的功夫。在人们印象中,寻找蜘蛛会首先想到蜘蛛网。没错,有一个谜语众人皆知:“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蜘蛛网各式各样,有些堪称艺术品。最为常见的蛛网像是展开的渔网,这是园蛛们的杰作。园蛛科还包括大名鼎鼎的金蛛,这是一类“会写字”的蜘蛛。上面一些类似字母或符号的特殊结构,据说可以反射某种光线,阻吓前来掠食的天敌。当然对于猎物而言,这张网是隐形的陷阱。远古时的人类,也从蜘蛛网这里获得了灵感,由此制造了各种捕鱼和捕鸟的网。这种近乎启蒙式的引导,对于早期人类文明的演化还是相当重要的。
不过并非所有的蜘蛛都是织网的,有些则像是游猎民族。例如跳蛛科的种类,蛛丝只被它们当作行走和跳跃时的安全绳索,捕猎则靠优异的视力和敏捷的身手,以及锋利的螯牙和能够迅速麻醉和分解猎物的毒素!还有将蛛网织成地毯陷阱的,把蛛丝变成水帘洞迷宫的,把蛛丝制作成流星锤的等等……蜘蛛对于蛛丝的创意利用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蜘蛛通过腹部丝囊尖端的突起分泌粘液,这种粘液一遇空气即可凝成很细的丝。这种以丝结成的网具有高度的粘性和韧性,远超过人类制造的钢。许多科学家至今还在研究蛛丝的特性,用以发明类似的特殊材料。
先谈谈拍摄织网类的蜘蛛。无论选择人工光还是自然光,也不论光线角度如何设置,其表现的几项重点包括:描绘网的结构以及蜘蛛和网的故事、蜘蛛网与环境的状态和关系等。拍摄的技巧要点是注意风的影响。很多无风的天气,林地里也会有大小气流穿行,足以影响对蛛网曝光时的参数。三脚架在这个时候是必备的,不仅便于等待在短时间无风的时候释放快门,也更便于选择和控制焦平面。如果想要使蛛网都在画面的清晰范围内,仅仅靠缩小光圈、增加景深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尝试找准蛛网的焦平面,使用相对合理的光圈,比如用大光圈虚化掉杂乱的背景,或者在使用自然光时相对提高快门速度,增加成功的机率。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三脚架,还可以避免拍摄者的耐心流失,比如拍摄蜘蛛织网的全过程,或者是等待猎物自投罗网等,仅靠手持相机是难以完成的;尤其是需要布置人工光源时,使用三脚架才能张驰得当。静下心,才能有更好的状态和精力去构思创作。
再说说那些四处为家的游侠吧,这类蜘蛛以跳蛛最为常见,全世界已知的有三千多种,是蜘蛛中的大家族。这种长着大眼睛的小家伙以跳为走,故名跳蛛,因为喜欢捕食蚊蝇类,也称之为蝇虎。它们体型很小但视力却异常发达,尤其是它们也习惯出没于人类居住的各种环境。不仅可以在公园里的很多环境下发现它们,就连阳台这样的小环境,也时常有它们造访。无论在哪种环境里发现它们,最佳的拍摄时机往往就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它们会对接近的人和相机镜头产生好奇,因此会摆出很多有趣的姿态,并且会面对镜头中自己的影子好好打量一番。只要在刚开始接近它的时候放慢动作,就会很容易成功。我们要做的是尽量让身体静止,耐心等待几分钟。因为它们体型较小,往往需要事先把镜头的放大率调整到最大,以免错失上佳的拍摄机会。经过了短时间的接触,它们发觉这个靠近的东西并无威胁,便会变得大胆起来。蜘蛛跳到镜头上的情况会让你哭笑不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再去寻找另一只“初见”的目标……
相对活泼的跳蛛而言,另一类比较奇特的就是蟹蛛了。它们能够横向行动,外形也像极了螃蟹。它们同样不结网,常常静守在各种花朵上伏击蚊蝇甚至蝴蝶、蜻蜓之类的大型猎物,因为它们的身体会拟态成近似花朵或者花蕊的颜色和造型,所以很难被发现,其捕食成功率也极高。要想拍摄它们,就要养成一种特殊的观察习惯,那就是在野外仔细地搜索每一朵生产花蜜的花,花蜜会吸引各类昆虫到访,蟹蛛也往往会潜伏其中。
如果你有足够好的运气,也许会首先发现停在花朵上的某种昆虫一动不动,是的,它很有可能已经是蟹蛛的猎物了。有了好的拍摄时机,除了熟练地设置好拍摄参数,更应该稳住心情,放缓动作。无论是想要拍摄特写还是情景故事,在举起相机之前,都应该先预想好焦平面的位置和构图的角度。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不要因为不小心的动作令器材或者肢体发生触碰而引起“危险”的震动,使它们会放弃猎物迅速逃走。因为它们早已经学会了分辨这种震动是源于风还是可能的天敌。正是由于种种奇特的天赋,蟹蛛家族才得以发展壮大。
除此之外,一些热带地区还会有大型的穴居蜘蛛,被称为“捕鸟蛛”或“狼蛛”,甚至连幼蛇和幼鸟也在它们的食谱之中。
现已知的最小型蜘蛛,人的肉眼几乎很难察觉。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几乎各类蜘蛛都会产生毒素,有些毒性很强。虽然尚无确切统计有多少种会伤害人类,切记不可过于接近或者触碰它们。在自然界里,我们面对的很多情况都是未知的,能够遵循的规则很简单,不管你自以为有多么熟悉和了解,身置其中都要始终保持着入学新生般的心态。探索并不意味着冒险!对于任何一类摄影而言,安全都是第一要素。
人们总是对看起来美好的事物情有独钟,但对于自然摄影而言,不管你的拍摄目标的长相和体型如何,都不能厚此薄彼。善待这些充满奇趣的模特儿,我们也会由此得到很多观察机会,观察不同物种的生活方式可以让我们对影像的构思更加多元化。它们作为猎物或者猎手所发生的种种生动故事,也让我们理解了生物多样性是多么具有魅力。
古代人向蜘蛛学习织网也好,现代人向蜻蜓学习飞行也罢,人们在大自然这位老师面前,始终要做个谦逊的学生才好。若把时间停在二十一世纪,无论你怎么计算,对于自然界来说都是白驹过隙的一瞬。幸好时间还在漫步,人类才刚刚上路,这条深奥的求学之路,将十分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