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空间“鱼米之乡”

来源 :旅游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y009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壹
  无锡新式玩法
  手头几件事都与无锡有关,所以最近三天两头往无锡跑。每次车子下沪宁高速进入无锡市时,总是被—块高耸的路牌所吸引,上书“无锡是个好地方”七个大字。每次看到这块路牌,总会沉思—下,无锡是个好地方吗。这句话朴素直白、简明扼要,让每一个看到的得不点头称是,并牢牢记住。它不像“七有天堂,下有XX”,是排他性的,容易得罪人。也不像“XX山水甲天下”;通过比较把别人矮化,最终不—定令人心服口服。其聪明之处在于,既夸了自己,又不得罪别人,实在高明。
  “滑头”的无锡人却也是讲义气的主儿
  无锡人的聪明已为大家所公认,有人认为无锡人太聪明了'甚至有点过了头。因此无锡人有“刁无锡”之称。理由很简单,看看无锡三个最著名的土特产就清楚了:惠山泥人,是用不值钱的烂泥做的;油面筋,里面是空的;无锡肉骨头,哪里有肉。这样解读无锡特产,明显有点偏执。也许是因为啃无锡肉骨头时不小心崩坏了牙,心里不爽想发难。我倒是觉得,被人说“刁锡”,其实是一种夸奖。你看看中国有哪个地区的人,得到过正面评价?湖北人,九头鸟;天津人,滚刀肉;河南,不出乞丐,便出骗子;东北,不是酒鬼,就是土匪;广东人,蛮子;北京人,懒鬼;上海人,小气又自私。中国地方不比欧洲小,尽管文字统一了,但出省等于出国,方言听不懂,生活习惯有巨大的差异。因此各省市之间相互瞧不顺眼、互相丑化攻击,实属正常。没有像欧洲那样分裂或几十个国家,动不动就打一次世界大战,已是不幸中的万幸。因此在中国不要再奢望别人背后讲你好话,想都别想。
  苏州离上海比无锡更近,但上海人与无锡人走得比较勤,关系更融洽。也许是因为都是平民出生,无锡以前是一个县,上海就更不值得一提了,仅是一个滩涂。而苏州,很早就是府了;杭州更不用说了,曾经是京都,尽管是临时的。因此,苏州人、杭州人从来就不怎么看得起上海人。如果我心智不正常,可能会去喜欢不喜欢我的人;问题是我很正常,所以我还是比较喜欢与无锡人打交道。如果我在无锡迷了路,不会犹豫,立即问路,常有热心的无锡人为我耐心指引。如是在苏州问路,人家随手一指,或一问三不知,都很正常,尤其听出你有上海口音。到了杭州,打死我也不敢问路,尤其开着沪牌车时。四个杭州会有一个明确告诉你,知道,但就是不讲给你听,因为你是上海人;另外三个还不错,会给你指方向。譬如你想去东面,他们三个像商量好一样,一个指南,一个指西,一个指北,没有一个会往东指。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上海人更珍惜与无锡人的亲密关系。
  我个人与无锡特别有缘。大学实习在无锡电视台,上班与住地之间要走四十分钟的路。台里发了一辆自行车给我,可我不会骑。在房东女儿的言传身教下,我学会了人生第一骑。1989年报社歇业,我找不到工作,是一位在珠海做生意姓钱的无锡人收留了我。供我白吃白住了很久,从未说过一句难听的话。在钱先生这里,我认识了许多无锡人。他们热情、豪爽、大方、要面子。不管男女老幼,都擅长赌博,无论是十三张、博眼子、德州扑克、杀关还是打麻将,个个都是把好手。尽管没交什么上海朋友,但我相信,他们都是善良、讲义气的主儿。
  低调“小上海”伺机惊艳
  在民国时代,无锡就有“小上海”之称。许多上海滩上的工商界大佬,都是无锡人,譬如著名的荣家。无锡人会做生意,爱消费。文化底蕴不如苏杭,因此特别注重发展工商业。城市也越来越现代化,楼越来越高,不断冲破新的天际线。恒隆集团就是看中了无锡的这种潜力,跑到那里开了个比上海恒隆还大的商场。
  说到旅游,无锡像整个江苏一样。近年来—直是走大众旅游的路线,没什么新的突破。随着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江苏旅游的增长势头开始减缓,已经被广东赶上,让出了第一把交椅,后面又被浙江紧紧追赶。近几年,上海人,包括长三角地区的人,都喜欢去浙江玩。浙江的旅游层次比较丰富,旅游产品也比较多样,尤其是休闲度假游方面,有许多创新有特色的产品,尤其是特色酒店不断涌现。本世纪前十年,我很少去江苏,《旅游情报》也很少报道江苏。总以为江苏没什么好东西、新东西。但最近我去了几趟无锡后,发现是因为自己没有深入下去。在会玩的无锡人指引下'无锡还是有不少值得一去的地方。而且无锡正在酝酿许多非常不错的旅游产品。相信一两年,无锡会令人惊艳的。下面是编辑最近在无锡的新发现。
  贰
  “舒隅”细品慢游茶文化
  编辑在探访途中得知无锡新打造了一座茶文化主题的舒隅酒店,据说整个策划团队在福建策划过诸多知名有品质的“茶”项目,这里的茶文化都照搬自武夷山。虽然精品酒店内基本都能舒服地喝份下午茶,但鲜少会单单将茶作为主题,赶着新开的势头,编辑决然到此探访。
  “hotel&tea house”模式
  原本以为策划人为四十来岁的中年大叔,后来诧异的是,编辑在茶室遇见老板郑先生,是位来自福建知名的新派潮流设计师。郑先生本身就是喜茶之人,多年探访武夷山,深得茶源地的文化浸染,开始还很有模有样地喜好功夫茶,后来就变成了生活必须,茶余饭后友人来访都照喝不误,形式也不那么讲究,盖碗、紫砂、随手泡甚至大茶杯都能泡能喝,各自风味不同。
  郑先生到了无锡发现,这里的人虽然喜欢茶,可是与福建的茶文化完全不同。不管是平民还是“土豪”,逐渐注重回归自然与生活品质,钟爱喝茶这种修身养生的方式。无锡当地市场又鲜少有真正专业的茶馆,都声称自家货正宗,但这“货色”大多以次充好,让品茶之人汗颜。因此,他想把老家的茶文化精髓带到无锡,但只开个茶馆不够,还要让人放松,才会萌生将酒店做成“hotel&teahouse”的模式,借着打造一个高端的茶文化酒店,一方面会友,一方面传递茶的知识。如此一来,不仅跳脱于当地陈旧老风格,还能以“茶主题”差异于传统中高端酒店。
  郑先生本身就是设计师,心中本来就有一片武夷山的“山林木色”,因此到了这边就一下子决定在空间上大量运用原木元素,从大原材到小茶叶,都经过仔细推敲,慢工中出细活,想必设计师这等设计手法是为了与茶有所关联,打造“手作自然”的独特茶理念,因此创作出一座茶主题复合空间。   源自武夷山品一味幽然茶香
  整座酒店功能性的区域并不多,没有餐厅,没有游泳池,而是节约更多的区域空间全部改造成客房与茶室包间。据说在福建三坊七巷这条古街道有一个“上茶”茶室,四方茶友颇为钟爱去那里喝茶,于是建造者就将这地道的武夷茶带到了江南。在编辑看来,其实“舒隅”的风格相当一部分与“上茶”相似,似乎将整座茶室搬到了酒店。“舒隅”利用大厦的十二层规划出800平方米宽阔空间打造茶会所,设计成半开放式与封闭式的包间,只用“宜”、“闲”、“悠”等雅致的字作为名称,封闭式的包间更适合六人以上的朋友过来品品茶,聊聊天。而在这层楼里,还可以在悦读吧安静地看书,找到家居式的安逸。
  据郑先生说,福建人骨子里头喝茶成癖,当地大街上到处都是卖茶叶的店铺,它们与广东人_样,大都有早晚饮茶的习俗,而英国人尤嗜闽茶,其中很大原因是由于福建拥有种植茶树不错的地方,比如武夷山,而这些茶叶都是武夷山民兰家父子与朋友们用心做的好茶。
  八年前,兰老伯年逾古稀,却执意领着老兰爬上武夷山山头,看看一百多亩兰家荒凉的自留地。老兰想起小时候总能在灶头喝到大半碗父亲亲手培育的生津消暑茶,因此他们在武夷山星村的茶山上,种下第一株茶苗,直到如今演变成600多亩的天然茶园。远隔人烟的深山间,从萎凋到烘焙,每一道制茶工序都经过武夷山人的制茶手法,赋予岩茶独有的山场味。
  喝茶暖身两相宜茶道体会自然
  在温暖明亮的空间里,与郑先生一同品味这幽然茶香。茶艺师温婉娴熟地在原生竹材质的茶盘上给我们泡制正山小种,还跟编辑打趣地用闽北话称“邑沓,邑沓。”(“沓”即闽北话“茶”的谐音)所谓红茶领进门,新客少喝茶的一般先上红茶,编辑曾经遇到过一些自称懂茶之人,每每对祁门、阿萨姆、大吉岭、锡兰等“西洋”红茶品种高高阔论、显摆品味,却对“正山小种”一头雾水,殊不知这种野生红茶乃是红茶鼻祖。
  泡茶看似简单却深藏颇多的茶艺技巧,让我们见识到武夷山人的茶道,茶艺师沿用复古的茶铜器煮茶,据说爱茶之人更是喜爱收藏这种煮茶利器,武夷红茶水温不超过85度,水高冲低出后淋漓尽致地将其内质陈香与茶韵发挥出来。与英式那些烟熏重味的不同,这“正山小种”由于松针或松柴熏制而成,因而带有明显的松烟香,入口茶味甘甜。
  茶艺师另外递给编辑一种“老丛水仙”茶包,顺带也试了一味,据说这“老丛水仙”取自年岁过百的水仙老茶树,只见她用小白瓷盖碗与白瓷茶杯极其熟练地洗茶、沏茶。茶叶经过十泡过后,木质仍然花香犹存。郑先生闲情不减,还不忘掏出自带的福州鼓山上得来的泉水,这山泉水泡的“老丛水仙”,柔滑中多了一分清冽。这岩茶与绿茶相较,比之醇厚,就是比起铁观音来,也还多了份“涩”味。品茶同时,编辑顺带嗑点童游瓜子,据说是老板老乡亲自家种亲手炒的,特别香,嗑多了也不上火,也学学闽北人喝茶的习俗。
  原木结构元素简约日式客房
  整座酒店的四到十一层,设计师将其打造成118间风格迥异的精品客房。在与郑先生聊天时,我疑问道,为什么不做到十三楼、十四楼?他打趣地告诉我,在国外,十三是个不吉利的数字,虽是国内的酒店,外国人也是一批不小的居住人群,可不想因此失利。这些客房多以40多平方米的经典客房为主,呈现简约日式的风格。在这些几十平方米的空间内,见识不到繁文缛节,特别是独立阔朗的卫生间和盥洗室,沿用的是独特的手推式原木门,舒适且具有品味质感。编辑所到之时,舒隅即将完工,现成的软装设计上而言,编辑注意到300织床垫、飞利浦Iphone音响、西式宜家洗漱杯、Toto卫浴等设施,建造者还细致地为客人准备了精致茶具与来自武夷山的红茶及岩茶体验,各种细节不难发现,可能是无锡为数不多的精品酒店高标准配置。
  叁
  民间“苍蝇馆子”隐蔽巷弄寻饕餮
  编辑来无锡之前,曾经听闻寻找无锡酱排骨要去三凤桥,但到了当地,其实做的一塌糊涂,民间推荐的都不靠谱,势必“探店”这事还得靠达人。在编辑的实地探访途中遇到了一位对无锡美食颇有研究的田淑卿小姐,一向极其挑剔的性格,她说上流老饕倒不是很推崇高星级的饭店,而是钟意那些简单的民间小馆,能够代表当地风味与特质。难不成无锡的美食与四川相像,这美味饕餮全隐蔽在了“苍蝇馆子”?走出锡帮菜误区
  甜成比例恰如其分
  总说“苏锡菜”,锡帮菜与苏州菜虽同属同一个帮派,但其实两者口感大不同。编辑曾经特地前往观前街上乾隆下江南时亲临过的松鹤楼,以为可以改变编辑的观点,那些代表苏州菜特色的松鼠桂鱼、樱桃肉等一夹到嘴里,味觉器官被甜度所覆盖,已尝不出食物本身的滋味。锡帮菜又有所不同,大多数人对它是有所误区的,对于它偏甜的观点未免偏颇,大都还没亲自尝鲜,就已经以讹传讹了,实际上每道锡帮菜甜度与咸度之间的比例是恰如其分的,讲究先放盐,糖作收汁结尾。就像当地的蒸菜馆多为咸鲜味儿,不腻口。
  田小姐打趣地说,无锡美食圈里,厨师们的烹制水平与对火候的控制能力没有以往来得有劲道,通常也做不到面面俱到,多一勺与少一勺调料,味道也能差别甚远。包括自个儿师傅也是如此,菜式做得地道时,满堂喝彩;有时菜式口味又很奇怪,平平无奇。这也难怪,身为女人_个月都有那么“几天”情绪低迷,更何况每天总在重复着切菜、烧菜动作的厨师了。
  此等世外厨艺高人真“材”不怕火烈
  如果你与编辑一道是个肉食动物,那么相信东坡肉必能唤起最初的味觉,小小的东坡肉,各地烧法还不一。北方常用大酱卤汁代替酱油,就类似“思密达”钟爱用酱调味一样;北京人会将这猪肉炸一遍;安徽人喜爱熬糖,烹制过程中通常把糖炒焦;江浙人烧肉会利用梅干菜的成味与色泽,使得肉质口感更为丰富与甘甜。要是搭配三十多度的白酒,与友人醉生梦死倒也乐意了。踏破铁鞋无觅处,游历过各地的田小姐,认为东坡肉烹制技艺超群之人,就在当地。
  一间极其普通的家庭厨房,公公忙着烧菜,婆婆就在后面帮忙,这就是南泉镇上的南扎小店。虽装潢破旧差劲,没有厨房惯有的习气,但里头透着一股浓浓的人情味,绝对能够代表锡帮菜骨子里的那“味”。单单一道东坡肉就让编辑心服口服,老师傅自有他的诀窍。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火候显然是排最前面的。如果能进到厨房,你会发现大铁锅底下柴火熊熊燃烧,唯独这一道菜式会沿用此等古老烧法。老师傅始终以简单食材的方式烹饪,也不搭配八角、桂皮、面筋这些平日里惯用的配料,只加一点黄酒下水煮,烧制差不多的时候洒下少许酱油,以糖做收汁作结尾。如此一来,肉质依旧保持酥烂,入口即化。   除了这种能尝到正宗锡帮菜的馆子,还有一处地方是田小姐颇为推荐的,惠山区阳山镇上的王府饭店,乃是世外厨艺高人隐蔽于此。这家馆子倒不是菜色烹制得多高明,但是六十多岁的老师傅居然能将锅勺玩弄于鼓掌,在田小姐心目中,老师傅作为朋友乃当地民间厨艺排名第一的,绝对一流。
  老师傅曾经经营饭店二十多年,自然练就了一身铜墙铁壁般的深厚技艺。闲着没事,田小姐老喜欢站在师傅旁边“偷师”,因为能“偷”得诸多的“过门关节”,老师傅不会传授任何技巧,得靠自己琢磨琢磨。特别是制作咸肉的手艺乃令人膜拜至极,满大街都是做成肉的师傅,做到每块肉质不肥不腻刚刚好的,没有积累个十来年的“砍柴功”,还真的攻克不了这难度。师傅常等到阳光下腌肉肥腻的部分通透无比,师傅才会拿来蒸,冬天搭配冬笋,夏天搭配冬瓜。此等家常之味,倒也能令食客专程远道而来,可见师傅炉上功夫之纯青。如今女儿当家,徒弟掌勺后味道就大不如从前了。
  南扎小店与王府饭店实在是太朴素的民间小馆,也无任何资料,田小姐也不记得具体的地址,只能靠读者自个儿到当地摸索了。而东亭的小红清蒸馆,老无锡人倒是毫不陌生,乃地道实诚的清蒸菜系出名,见识不到任何浓油赤酱。老板娘女人掌勺,男人默默无闻地收账,天天如此,态度傲慢得相当牛掰。但生意实在过于火爆,点菜可直接去厨房,菜都在蒸笼上搁着,鸦片鱼头、蒸腊鸡、土豆排骨、水蒸蛋等。而食客多是“宠幸”他家古法制作的清蒸筒肠,小肠套小肠,酱红色圆筒形状,据说是用筷子顶出来的,煨的汤汁醇厚,卤浓味香,看似弹性丰富却也油脂不高。
  肆
  食客三千·古杏屋低调中隐现品位
  田小姐这位达人之所以对美食津津乐道,这与她自身拥有一座食客三千·古杏屋甚为关联,据说在本地可是蹭过众多媒体版面的。如果不曾到访,还真有点难找到位置。沿着田小姐的信息指示,雨天中编辑自驾一辆SUV青祈路到底,寻找青山村53号的门牌,悲剧的是导航上根本摸索不到青祈路与青山村,兜兜转转,终于在田小姐本人的迎接下,才找着了地儿。
  回归七十年代老民居变身创意空间
  拥有文艺店名的餐馆,总会让人在品尝之前生出几分好感。可当编辑从简陋不堪的一片民居走进去,真的很难想象,在这破地方会有什么“好东西”,期望值一度下降到零。直到进入古杏屋里头,才知里头与外头完全是两片空间。七十年代的无锡老民居被改造成了私房菜馆,属于前后房加天井的结构,这地面就昭显着这年代感。由于屋后有一棵四百多年的银杏树,因而取其名。这样的民宅其实明摆着等待被拆除,只是时间问题罢了,这些主人并不是没有想过,本是她会客、生活、创作的私人空间,只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人若从这一片民房路过,绝对不知道这里还深藏这样的馆子,这些每晚几拨的客人多是念念不忘的熟客,加之口口相传。
  与当下的私房菜馆基本如出一辙,古杏屋只接受预订。就算客人心血来潮前去拜访,迎接他的或许是一句“对不起,恕不接待”,遭遇闭门羹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只有三台餐桌,中午不做菜,不可点单,一律不接上门客人,这是餐馆独特的决然态度,牛掰得很。
  田小姐将我们带到了一间由车库改造而成的茶室,因此一面是没有墙壁的,装置得古色古香,保留当时的横梁做创意,用玻璃打造成为雨棚,如此设计更具空间感。色彩鲜艳的墙面,各出各的风头,却也毫不突兀。前段时间,据说后院的古杏卷着落叶撒落在玻璃房顶时超美。而这个地方可惜只是她与友人喝茶聊天的空间,与客人丝毫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如果要去顶楼露台,还是会经过此处,透过玻璃看到里头的精致。
  松、竹、梅三种中式庭院中最基本的元素被栽种在落地玻璃窗外,竹子据说是费了一番功夫将安吉秀竹搬迁过来,小小的空间,居然连这些植被都亲自种下'主人想必是地地道道的完美主义者。而在另一间房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四处摆放着一些主人多年来游历积累的“战利品”,苏浙地区的老木材、山东的芦苇帘、石器、旧家具、莫干山的竹篮、镇江的煤渣砖,甚至最不入厅堂的草包。甚至她将她所爱的,都倾尽于此。无锡人鲜少有人品茶,她说这里的茶叶基本无人问津,基本都是个人的私藏,就算曲高和寡吧。
  无须山珍海味胜过一切饕餮盛宴
  由于是无锡老民居,存在诸多的局限性,比如这里空调不热,餐具并不奢华,屋子又漏风,原材料也并非高级货,独特之处或许就是讲究食材的新鲜度与味道。往往在食料市场里,牛仔骨、牛肉等诸多半成品等着饭店来收购,基本都是可以整箱扛回去,简单加热收个汁基本就可以上桌,整个过程就是“工业化的流水线”操作,不带任何技巧。但在这里绝对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菜式虽家常却胜在食材新鲜,原材料大多是自家种植的。哪怕只是简单的米饭、黄豆制作的酱油、野生断木层天然生长的菌类等等,田小姐还从各个地方搜罗上等食材,比如广西带来的肉桂,甚至特地在苏北请人帮她养八个月的猪。而古杏屋的阿姨颇为精打细算,由于平时做的量不大,也会收购一些农村里绿色的蔬菜食材,踏踏实实地用惯有的原料按老法烹制,不用味精,多的是红烧笋干肉、咸菜炖豆腐、本帮熏鱼、手剁鱼圆汤等这些家常烧法。无须山珍海味,胜过一切饕餮盛宴。因此编辑觉得人均两百并不昂贵。
  田小姐告诉编辑,这原材料也并非都是“廉价货”。她得知一些韩国父母每个礼拜常会给小朋友采购牛尾巴,就算韩国牛肉要比澳洲牛肉贵上许多倍,乃一千人民币一条左右的昂贵食材,但这牛尾富含胶质,实在为大补之物。无锡市场价格虽为其三分之一,但也至多做四份的量。采购牛尾后惯以红烧的烧法,加入一些陈皮驱除膻味,寒冬搭配一壶手作糯米黄酒,既益气血又强筋骨。
  独门“秘密武器”化腐乳为神奇
  面对海鲜美味时,主人也有它的一道独门诀窍。无鳞鱼类例如鲳鱼、带鱼最忌讳油炸,不但损失其中的蛋白质,而且会带走鲜味。除非像盖烧鲳鱼这等上海本帮菜酥脆无比,倒也还是另外一番风味,最怕的就是红烧或炖汤的过程中做此道工序,简直多此一举。古杏屋的阿姨烧鱼时,会加入她的秘密武器,就是腐乳。腐乳这道再便宜不过的料理与鱼类的腥味中和在一块,居然会神奇地发生“化学反应”。
  在无锡七十年代,常会见到一些老爷爷自家做着腐乳,通常是两个缸,里头是白腐乳与红腐乳。就这样吆喝着卖,两毛、三毛就可以买一大份,这种民间的卖法特别有人情味。这点跟广西十分类似,均是当地家家户户必备的,一些农家馆子里,人们随意地就从缸里头夹两块出来炒鸭肉、炒鸡块,甚至于烹制空心菜,腐乳虽较成味但却十分鲜香厚重,里头带些许米糙,可以见到粒粒分明的麦粒,十分适合下饭。腐乳其实还可以搭配许多食材一起制作,比如腐乳肉,乃无锡比较特色的一道料理。其实也就是烹制完肉后,将红腐乳捣成腐乳汛提味上色。如今已经买不到这样自家“生产”的腐乳,一些进口食品店也会兜售十几块钱一瓶的“货”,味道实在不如当地“货”。编辑旁边的企划魏先生听着津津有味,已经与田小姐聊起了如今腐乳的牌子,“广和腐乳”?“王致和腐乳”?赶着回家给老婆做一道腐乳鲳鱼,现学现卖,果真是新一代的家庭煮男。
  编后
  上海出发,沪宁铁路约四十分钟即可转场到无锡,这座二线城市其实有它所独特的魅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抛开“人云亦云”的观念,读者只有亲身探索,才能了解它真实的一面。我们《旅游情报》杂志以后也会尽量增加二三线城市的版块内容。
其他文献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俄罗斯这个拥有世界最大面积的国度,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其评价也是不尽相同。  俄罗斯,有人觉得它如迪拜一样富得流油,也有人觉得它如缅甸一般贫穷无比;有人觉得它是艺术之国、是芭蕾舞的发源地,也有人觉得它是个工业高度集中化的悲剧;有人会觉得这是一个无情的君主专制的国家,也有人觉得它是一个政治开明的国度;而对于俄罗斯人民,有人认为他们热情如火,也有人抱怨他们有着官僚
期刊
德克萨斯州在美国是一个怎样的存在?答曰:民风剽悍,皮卡遍地,红脖子和白右理想的家园;有熟知的休斯顿火箭和“休斯顿,听到请回复”的NASA;什么都大,各种大!可以存在这样的场景,车抛锚在路边,红脖子开来停你旁边,一边怒斥你“中国佬滚回中国”一边帮你换轮胎……  Texas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a what kind of existence? The answer: fi
期刊
古往今来,文明总是伴水而生。作为人类文明集中体现的城市,更是离不开河流的哺育与滋润。巴黎有塞纳河,伦敦有泰晤士河,纽约有哈德逊湾。同样,上海有着代表明天与希望的黄浦江,还有着传承着历史与记忆的苏州河。  每一座桥与众不同又带有故事,撰稿人姜先生建议,想要深入了解上海人骨子里的性格,不妨有空的时候到这些桥上去走走。这一次,姜先生想给我们介绍的是上海从“老底子”开始到现在始终有名的那座:“外白渡桥”。
期刊
如果对即将前往的目的地一点都不了解,事先也没有进行过相关的阅读,只是一味地听取导游的胡编乱绉,这样的旅行,等于瞎子摸象,不会有任何真正属于自己的旅行发现。对我而言,旅行之前必须阅读,不仅要了解目的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的信息,更要掌握当地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艺术与生活习俗的知识。否则,宁愿呆在家里不出门。同时,临行之前,行李箱里如果不塞进几本经过精挑细选适合旅行中阅读的书籍,情愿浪费机票,放弃这次旅
期刊
去西班牙旅行之前,想找一些介绍西班牙的书来读。关于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信息,由身兼领队的太太负责收集。她已搜遍了中、英、日三种语言的相关资料,并且与当地的旅行社安排好了一切旅行事宜,完全不用我操心。我想了解的,是西班牙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现状,以及当地人的生活习俗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我并不想对西班牙做深入的研究,只想对西班牙有个大概而整体的了解,找到一个如何解读这个国家的基本途径和线索就可以了
期刊
鹿儿岛县在上海举办展会  1月13日,鹿儿岛县携手公益社团法人鹿儿岛县特产品协会在上海日本总领事馆内举办了“品尝正宗烧酒和美食”展会。展会吸引了国内媒体、宾馆及餐饮业的约180名客人参加,并品尝了当地烧酒和特产。鹿儿岛烧酒是以萨摩红薯、红糖、毂物为主要原料制造的日本故有蒸馏酒,不仅适合搭配料理,而且对身体有益。此次共有7家当地著名的酿酒厂参展,每家都带来了自家品牌的美酒,让来宾们对日本烧酒有了全面
期刊
玩法  当出行变得越来越简单,出行的目的也变得五花八门。喜欢跑步的,追着世界上各色马拉松比赛而去,热爱电影的,每一个影展上都有他们的身影,而和年龄无关,有一个追求玩闹的心,那么编辑也给你推荐一个地方,东京。这儿的儿童乐园、玩具博物馆、动漫书店的密度,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像孩子一样在这里玩耍,绝不是一个梦想。编辑就为大家整合了东京的亲子乐园,大朋友、小朋友—起去吧!  现在就出发带着梦想和童心  东
期刊
都说日本的美食选择多,不论是中式、西式或者是纯正的日本菜,任君挑选。可真正到了当地,除了借助网络点评之外,好像要克服语言问题找到一家有特色的店铺,很难。当然如果你迷信米其林,那么就容易得多了,只是吃环境多过味道,本末倒置。既然自己很难寻觅,不妨求助达人。杂志的资深美食达人老波头,趁着假期到大阪京都转了转,发现几家值得推荐的好食肆,据说迫不及待想要和大家分享。  顽固寿司  寿司店  遍地开花会做生
期刊
Make a Wish!相信不少人在开年的时候都许下了不少愿望。在这些愿望中,可能和旅游相关的所占不少。编辑部就听到不少读者的反馈:“希望能像旅游编辑一样去旅游。”能够借着工作走遍旅游胜地,自然是快乐的事情。可若是说起工作中最值得骄傲的,那应该是因为这份工作所结识的许许多多的旅游达人,聆听他们旅行中的各种奇闻趣事,分享旅行的各种感悟。他们每一个人的旅行目的不同,目的地也不同,过程却都是精彩纷呈。S
期刊
旅居莫斯科(Moscow)已迈入第九年的朋友告诉我,俄罗斯人一生的起始就是接受国家历史的陶冶,只要在俄罗斯求学,无论你是俄罗斯人或外国人,必定要了解并接受俄罗斯历史教育,才能拿到文凭。  没去过俄罗斯之前,它一直以来在我的印象里是个极度共产与封闭,到处都是巨大无比与富丽堂皇的建筑,街道上穿梭着冷漠人种的国家。虽然苏联解体已经20年了,但这全世界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的形象却难以削减,加上语言与文化的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