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学家克隆出灵长目小猴

来源 :知识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baoshou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通过胚胎分裂技术成功克隆出一只猴子。这是世界上第一只通过克隆技术培育成功的灵长目动物,也是科学家第一次使培育基因完全相同的猴子的设想成为可能。
  攻克这一技术难关的美国俄勒冈地区灵长目动物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说,他们将一只处于发育早期的胚胎细胞一分为四,克隆出了一只基因与母体基因完全相同的雌性猴,并为她取名“特特拉”。“特特拉”的克隆方法与英国科学家克隆多利羊的方法不同。克隆多利羊使用的是细胞核转移技术,即科研人员从一个成熟体细胞取出它的细胞核,然后将细胞核注入一个未受精的卵细胞。
  负责此项科研任务的首席科学家沙滕说,从试验室目的看,胚胎细胞分裂技术要优于成年动物细胞的克隆技术。科学家认为,使用细胞核转移方法克隆出来的动物并非百分之百的克隆,因为他们兼具体细胞和卵细胞的遗传物质。
  沙滕表示,通过分裂猴子的胚胎细胞,科研人员还可以使一个子细胞成长为幼猴,并将其它的子细胞冷冻保存。冷冻的细胞以后可制成干(gan 去声,音同赣)细胞,因为干细胞可以培育成任何种类的细胞,科学家希望能使用干细胞实现组织移植,以治疗诸如糖尿病和帕金森综合症等疾病。此外,也可将干细胞培育成完整的器官,直接用于器官移植。
  
其他文献
科学界普遍认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成为下世纪关系国家命运的关键技术。    也许有人不知道基因工程,但几乎无人不知道“克隆”。1997年3月,英国科学家“克隆”出了小绵羊“多利”。媒体争相报道这件轰动全球的新闻,一时间,克隆技术以及基因工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何谓基因工程    基因(Gene)一词是由丹麦遗传学家约翰森建议使用并沿用至今。1865年,奥地利牧师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
期刊
1999年11月,中国大陆权威调查机构的一项分析表明:由北京金洪恩电脑有限公司开发的《开天辟地》至少对上千万中国人进行了电脑扫盲。金洪恩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叫池宇峰,29岁,身高一米七九,人长得很帅。  你可能不认识池宇峰,但这个年轻人是20世纪末中国IT业的传奇英雄之一,他的影响足以入选中国IT发展进程的风云人物。是他,鼓舞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学会了电脑,进入了互联网世界。他何以有这么大的力量?我们所
期刊
1990年7月11日,一架加拿大航空公司的波音747客机飞抵香港,走出来一位年轻人,他是加拿大魁北克政府驻香港地区和中国的首席经济参赞王辉耀。  此时此刻,他心中非常激动,他回到了祖国,他终于有了一个施展抱负的大舞台。  从1984年赴加拿大留学至1990年,王辉耀在加拿大已经6年。在他31岁时,成为魁北克政府有史以来第一次任命的非法裔或欧裔的驻外官员。他不仅是最年轻的驻外参赞,也是在加拿大第一个
期刊
1、 1866年,澳地利植物学家、修道院士格雷戈·孟得尔,通过碗豆杂交实验,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他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发表于澳地利的一家自然科学杂志上,但其后30多年里却无人问津。  2、 1882年,当德国胚胎学家沃尔森·弗莱明用显微镜下观察火蜥蜴幼虫时,注意到细胞中间有一些正在分离的细线。后来被证明这些“细线”就是染色体。  3、 1883年,查尔斯·达尔文的堂兄弗朗西斯·高尔顿,极力倡导人类应该
期刊
曾以《恩波智业》而名闻遐迩的策划人王力先生销声匿迹数年后复出,又以一套118万字的巨著震撼世人。这套以《不成咋办?咋办不成?》命名的四卷新作初印数90万册,码洋达1600万元,相当于一个中型出版社的年产值!连笔者也感惊讶:莫非王力先生的“另类思维”有核爆炸班的效果?应该说,这是图书史上的奇迹,也是知识经济的必然。    王力“归隐”多年日前复出,话峰依旧爽直,话语依旧犀利,当记者问及中国策划界开始
期刊
最近,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柳传志接受记者专访,就非常敏感的“人才”“人事”问题坦率直言。  记:联想非常重视对年轻人才的培养,那么,为什么要在15周年的时候面对社会公开检讨自己?考虑过此举带来的负面影响吗?  柳:联想目前成了中国电子行业中最大的一个企业,高科技领域中的排头兵,应该讲是极其重视人才培养的。然而在人才发掘培养的具体操作上,却依然有很大缺陷,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作法,没有形成机制,这
期刊
[摘要] 探讨基于实体关系的文本挖掘机制,以文本挖掘为方法,辅以属性抽取、属性关系映射等方式,以上海世博新闻媒体网络版报道为例,对新闻媒体网络版这种非结构化信息进行研究。在属性抽取时结合相似度算法,使属性抽取的准确率得到提高。选取香港、台湾、境外媒体华语版、上海本地媒体对世博会相关报道进行实证分析,基于内容对报道差异进行阐述,并得出结论。研究表明,运用文本挖掘对新闻媒体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挖掘
期刊
第一次做生意,发现生意很简单    记者:请谈谈你的第一次生意,是成功还是失败?对后来的经商有何影响?  杜斌:那是1986年春天,我还在参加高考复习,想利用寒假打打工。我有个同学,家里开了个小服装店。她家长同意我到店里上班,月薪40元。第一天,是在马路上架了一张铁床,卖红纱巾,两角钱一条。因为是第一次,刚开始我感觉很窘迫,面对过来过去的人们,不好意思吆喝。但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我记不清卖了多少条,
期刊
20世纪的最后一个深秋,适逢中国科学院50周年院庆,科学院特别邀请了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中国参加庆典,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均在被邀请之列。记者借此机会采访了杨振宁教授。  今年77岁的杨振宁,身着藏蓝色西装,蓝色格子领带,目光炯炯。在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执教了三十多年之后,杨振宁教授于今年元月正式退休,之后他应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之邀回国主持一项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清华大学在职教授。
期刊
今年诞生的婴儿中会有更多的人亲眼目睹2100年的除夕夜。  在过去的100年中,日趋改善的卫生、营养和现代医疗条件大大延长了人们的寿命。据估计,美国大部分人的寿命至少可达75岁、美国人口普查局预计,到2050年可活到90岁的老年人将比现在增加1倍。  以前,活到100多岁只是好莱坞影片带给人们的幻想。如今面对现实,人们不禁沉思:我们当中能有多少人可以活着看到2100年呢?如果在10年前提出这个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