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日益临近,“绿色低碳”的冬奥会的模样愈来愈清晰。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日益临近,“绿色低碳”的冬奥会的模样愈来愈清晰。
“黑科技”打造冰上场馆
无论是2010年的温哥华冬奥会,还是2014年索契冬奥会,都出现了场馆赛后荒废的问题。为了降低对大自然的破坏、减少浪费、合理安排场馆赛后利用,北京冬奥组委与北京市、张家口市等主办城市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留下的现有场馆和临时场馆进行了充分利用。国家速滑馆是北京赛区5个冰上场馆中唯一一所新建场馆,为北京奥运会做出贡献的国家游泳馆、首都体育馆等四个场馆则进行了改造和修缮,承担冰壶比赛、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等赛事。
冬奥会场馆中,超低能耗“黑科技”处处可见。
通常,冰上场馆制冰使用的制冷剂大都含有大量氟利昂,对臭氧层造成损耗。与传统的氟利昂等相比,五棵松体育馆和国家速滑馆使用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具有优良的制冷性能和环保特性,碳排放趋近于零,减少的碳排放量约等于3900辆汽车的年度碳排放量。制冷过程中,二氧化碳制冷剂被直接传送到场地制冷盘管中进行热交换,相比传统制冷系统可节约40%以上的综合能耗,余热回收效率超过75%。
除此之外,场馆通过优化建筑布局,合理利用透光幕墙、天窗、下沉广场等自然采光方式,有效改善地上及地下功能房间的采光效果,并通过在屋面敷设光伏发电组件以及采用LED灯具照明等措施减少耗电量。屋面安装的600KW光伏发电系统,未来能实现年供电约70万度,满足冰上运动中心的部分用电需求。国际奥委会第一副主席、北京2022年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胡安·安·萨马兰奇表示,在奥运史上所有奥运场馆实现绿色电能全覆盖尚属首次,是北京冬奥会的一大亮点。
同时,场馆还在空气空调机组和新风机组设置全热回收装置,回收效率达到70%,能有效通过排风对引进室内的新风进行预冷预热,节约空调能耗。诸多“黑科技”的运用,让这两个场馆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场馆。
20世纪50年建造、承办比赛最多的首体园区成为二氧化碳制冷最集中的区域。经过改造后,除保障冬奥会赛事需求,赛后既可承接各项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冰上项目赛事,还可与夏季项目实现无缝切换,在开展专业运动员训练的同时,还将成为向青少年推广普及冰上运动的共享设施。
国家速滑馆的全冰面设计则充分考虑了赛后利用,采用分模块控制单元将冰面划分为若干区域,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进行制冰,冬奥会后可以接待超过2000市民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
此外,北京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办公场所及相关活动充分利用首钢园区的升级改造设施,既满足了北京冬奥组委阶梯式增长的办公空间需求,也降低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绿色生态冬奥村
站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向北看,在北土城之外,有一处高低错落如山峦起伏,颜色也与周围建筑相得益彰的建筑群,那里就是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运动员及随行官员居住生活的北京冬奥村。
在延庆冬奥村,一座座合院天井之中,就地取材的原生态石块砌筑了树木的“安乐窝”。施工过程中开挖出来的碎石被建设者充分利用,制作成了别具一格的“石笼墙”,与门廊的原木色门窗遥相呼应,形成质朴的中式山村庭院。
冬奥延庆赛区所在的海陀山海拔两千多米,在赛区施工及运营阶段,赛区始终注重保护物种多样性,建设单位成立了生态环保专职部门,通过就地、近地和迁地等方式保护树木。
据国家高山滑雪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世革介绍,在设计施工建设过程中,为了能最大程度保护周边自然环境,原生树木作为延庆冬奥村最主要的景观被保留下来。目前,延庆冬奥村原地保护或移植、迁地保护的树木共计313棵。同时,延庆冬奥村还建立了动物保护通道。在施工现场周边,经常有松鼠、蜥蜴、野兔等小动物出现,为了尽量减少施工对周边自然环境和小动物们的影响,在施工现场用碎石等材料为小动物建设栖息地,呈现出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画面,使延庆冬奥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村落。
以“居住者为核心”为建筑理念的冬奥村目前已经进入室内精装修阶段,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巧思。冬奥会时,这里是奥运大家庭的休息场所;冬奥会后,这些房间将迅速转换为北京市人才公租房,面向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人才配租,实现冬奥资产的“可利用、可经营、可持续”目标。
雪场引水回收利用
冰雪项目,用水是个大问题。山地雨水、雪水利用,中水回用,融雪融冰回流,污水处理等都需要提前考量,合理设计。
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最高海拔接近2200米,据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长洲介绍,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造雪用水来自佛峪口水库和白河堡水库,通过7.5公里长的地下综合管廊,把造雪用水送往海拔1050米的塘坝和海拔1290米的蓄水池进行蓄存;再通过三级泵站分别注入各雪道造雪系统,最终到达小海陀山2198米最高点附近的出发平台。同时对融雪水、雨水等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
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乐园有6条冬奥会赛道,密苑(張家口)旅游胜地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场馆副主任束文表示,赛道在原有雪道基础上改建而成,使工程施工量减少了15%以上。在雨雪水回收以及融化雪水回收贮存,以供来年雪季造雪使用方面,云顶滑雪乐园也有丰富经验。“原有总计18万立方米的3座蓄水池正在提升改造,加上新建的一座10万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蓄水总容量将达到28万立方米,可以保障2022冬奥会及2021世锦赛赛道造雪用水的需求。”
延庆和张家口赛区的地表水、雨水、人工造雪的融雪水等,经过“入渗、滞留、蓄积、净化、利用、疏排”的整体化设计之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赛区雪道和道路边坡、冬奥村和停车场等裸露地面,采用土石和乔灌草植被进行生态修复,如一块巨大的“吸水”海绵,尽量保证雨水入渗。赛区的生活用水在经过处理之后,也用于冲厕、灌溉等。
冬奥会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当你去观看比赛的同时,别忘了观察这些有趣和巧妙之处。
王 晶 《中国体育报》高级记者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日益临近,“绿色低碳”的冬奥会的模样愈来愈清晰。
“黑科技”打造冰上场馆
无论是2010年的温哥华冬奥会,还是2014年索契冬奥会,都出现了场馆赛后荒废的问题。为了降低对大自然的破坏、减少浪费、合理安排场馆赛后利用,北京冬奥组委与北京市、张家口市等主办城市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留下的现有场馆和临时场馆进行了充分利用。国家速滑馆是北京赛区5个冰上场馆中唯一一所新建场馆,为北京奥运会做出贡献的国家游泳馆、首都体育馆等四个场馆则进行了改造和修缮,承担冰壶比赛、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等赛事。
冬奥会场馆中,超低能耗“黑科技”处处可见。
通常,冰上场馆制冰使用的制冷剂大都含有大量氟利昂,对臭氧层造成损耗。与传统的氟利昂等相比,五棵松体育馆和国家速滑馆使用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具有优良的制冷性能和环保特性,碳排放趋近于零,减少的碳排放量约等于3900辆汽车的年度碳排放量。制冷过程中,二氧化碳制冷剂被直接传送到场地制冷盘管中进行热交换,相比传统制冷系统可节约40%以上的综合能耗,余热回收效率超过75%。
除此之外,场馆通过优化建筑布局,合理利用透光幕墙、天窗、下沉广场等自然采光方式,有效改善地上及地下功能房间的采光效果,并通过在屋面敷设光伏发电组件以及采用LED灯具照明等措施减少耗电量。屋面安装的600KW光伏发电系统,未来能实现年供电约70万度,满足冰上运动中心的部分用电需求。国际奥委会第一副主席、北京2022年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胡安·安·萨马兰奇表示,在奥运史上所有奥运场馆实现绿色电能全覆盖尚属首次,是北京冬奥会的一大亮点。
同时,场馆还在空气空调机组和新风机组设置全热回收装置,回收效率达到70%,能有效通过排风对引进室内的新风进行预冷预热,节约空调能耗。诸多“黑科技”的运用,让这两个场馆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场馆。
20世纪50年建造、承办比赛最多的首体园区成为二氧化碳制冷最集中的区域。经过改造后,除保障冬奥会赛事需求,赛后既可承接各项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冰上项目赛事,还可与夏季项目实现无缝切换,在开展专业运动员训练的同时,还将成为向青少年推广普及冰上运动的共享设施。
国家速滑馆的全冰面设计则充分考虑了赛后利用,采用分模块控制单元将冰面划分为若干区域,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进行制冰,冬奥会后可以接待超过2000市民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
此外,北京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办公场所及相关活动充分利用首钢园区的升级改造设施,既满足了北京冬奥组委阶梯式增长的办公空间需求,也降低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绿色生态冬奥村
站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向北看,在北土城之外,有一处高低错落如山峦起伏,颜色也与周围建筑相得益彰的建筑群,那里就是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运动员及随行官员居住生活的北京冬奥村。
在延庆冬奥村,一座座合院天井之中,就地取材的原生态石块砌筑了树木的“安乐窝”。施工过程中开挖出来的碎石被建设者充分利用,制作成了别具一格的“石笼墙”,与门廊的原木色门窗遥相呼应,形成质朴的中式山村庭院。
冬奥延庆赛区所在的海陀山海拔两千多米,在赛区施工及运营阶段,赛区始终注重保护物种多样性,建设单位成立了生态环保专职部门,通过就地、近地和迁地等方式保护树木。
据国家高山滑雪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世革介绍,在设计施工建设过程中,为了能最大程度保护周边自然环境,原生树木作为延庆冬奥村最主要的景观被保留下来。目前,延庆冬奥村原地保护或移植、迁地保护的树木共计313棵。同时,延庆冬奥村还建立了动物保护通道。在施工现场周边,经常有松鼠、蜥蜴、野兔等小动物出现,为了尽量减少施工对周边自然环境和小动物们的影响,在施工现场用碎石等材料为小动物建设栖息地,呈现出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画面,使延庆冬奥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村落。
以“居住者为核心”为建筑理念的冬奥村目前已经进入室内精装修阶段,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巧思。冬奥会时,这里是奥运大家庭的休息场所;冬奥会后,这些房间将迅速转换为北京市人才公租房,面向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人才配租,实现冬奥资产的“可利用、可经营、可持续”目标。
雪场引水回收利用
冰雪项目,用水是个大问题。山地雨水、雪水利用,中水回用,融雪融冰回流,污水处理等都需要提前考量,合理设计。
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最高海拔接近2200米,据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长洲介绍,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造雪用水来自佛峪口水库和白河堡水库,通过7.5公里长的地下综合管廊,把造雪用水送往海拔1050米的塘坝和海拔1290米的蓄水池进行蓄存;再通过三级泵站分别注入各雪道造雪系统,最终到达小海陀山2198米最高点附近的出发平台。同时对融雪水、雨水等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
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乐园有6条冬奥会赛道,密苑(張家口)旅游胜地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场馆副主任束文表示,赛道在原有雪道基础上改建而成,使工程施工量减少了15%以上。在雨雪水回收以及融化雪水回收贮存,以供来年雪季造雪使用方面,云顶滑雪乐园也有丰富经验。“原有总计18万立方米的3座蓄水池正在提升改造,加上新建的一座10万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蓄水总容量将达到28万立方米,可以保障2022冬奥会及2021世锦赛赛道造雪用水的需求。”
延庆和张家口赛区的地表水、雨水、人工造雪的融雪水等,经过“入渗、滞留、蓄积、净化、利用、疏排”的整体化设计之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赛区雪道和道路边坡、冬奥村和停车场等裸露地面,采用土石和乔灌草植被进行生态修复,如一块巨大的“吸水”海绵,尽量保证雨水入渗。赛区的生活用水在经过处理之后,也用于冲厕、灌溉等。
冬奥会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当你去观看比赛的同时,别忘了观察这些有趣和巧妙之处。
王 晶 《中国体育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