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的新闻生涯(二)

来源 :新闻与传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idas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揽功不诿过,永远前进的好班长吴文焘在怀念博古的文章中,曾引用鲁迅先生在《热风·不满》里的两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
其他文献
该系列丛书大部分系美国行政学会推荐教材,被世界各国的著名大学和公共管理学院所选用,是国际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学界较具影响力的教科书,并多次再版。丛书作者皆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学界享有较高声望的著名教授,多次获国际大奖。
<正> 戈公振先生是旧中国一位杰出的爱国新闻工作者;又是一位流芳后世的新闻学学者,对我国新闻业史作出了开创性研究;同时,他还是一位在我国早期从事新闻教育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人。戈公振先生集名记者、学者和教授于一身,三位一体,相互促进。今天,我只就他如何把三者密切地结
<正> 我的父亲去世时,还没有过他的四十五岁生日。这个年龄,正是一个在事业上成功的人的黄金时代。我的父亲去世时,我才十五岁。我的母亲是在我两岁时离开父亲的,据说她后来投海自杀了。因为父亲没有再结婚,工作繁忙,加以两次长时间出国考察,所以我小时候大
<正> 生活在《北京日报》的日子里,我长期从事经济宣传,主要是报道工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报道在报纸上的数量多一些,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不能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有些读者不爱看经济新闻。为此我们长期苦恼着,从多方面进行过一些探索,想从中找出一条提高经济新闻可读性的途径。
<正> 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后,作为我党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中心地的上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转折。“左联”自行解散,“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论争停息,左翼作家丁玲、艾青、田间、周扬等纷纷投奔抗日民主根据地,郭沫若、茅盾、田汉、夏衍、阳翰笙等先后撤离上海,辗转到重庆、桂林以及香港等地,以笔作枪,积极从事革命文学艺术活动,成为这一时期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的中坚力量。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党的著名报刊活动家和宣传、文化工作方面的杰出组织者石西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1987年10月1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
石西民同志在1987年10月17日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就在此前四个月,我有机会去他北京寓所探望,当谈到当年他在上海工作中是如何对待知识和知识分子时,他的精神顿然兴奋起来,似乎已经没有重病在身。他自豪地说,当年他和知识分子之间,总的可以说是“心心相印”的。
在新华日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上,我得到了一本刚刚出版的《新华日报史》(上册)。这使我马上想到了石西民同志,他为这本书的出版曾倾注了许多心血,但未能亲睹它的出版就辞世了,实在是一桩憾事。
今年是周恩来诞辰90周年,特连载《周恩来新闻活动年表》作为纪念。在周恩来的革命生涯中,新闻活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新闻活动和他在各个历史时期提出的关于新闻工作的具体意见,是研究中国现代、当代新闻史的一项重要内容。
石西民同志去世了。他的音容笑貌,他对我的教育帮助,他的高尚情操,时时浮上我的心头。每当我思念他的时候,他在一封信中说过的两句话——“不为物喜,不为己忧”,便会更清晰地浮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