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鸦片战争后、甲午战争前的五十年,外资企业在上海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基本上集中在船舶制造业和出口加工业两个部门。这一时期外国对上海工业的投资的特点主要以贸易掠夺为主。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了近代上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外资企业中产生了第一代产业工人;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近代上海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刺激了民族资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潮。
关键词:外资企业;社会经济;产业工人;民族资本
上海是近代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的聚集地。早在1843年正式开埠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便把上海作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据点。他们借助租界的特权地位,以上海为中心,大规模在中国进行掠夺性的贸易活动。他们利用上海优越的地理和经济条件开办了一批企业,为了便利对中国的商品输入和原料掠夺,殖民者建立了银行、洋行、各种加工厂和船舶修造厂。为了直接掠夺中国的财富,他们还经营印刷、制药等轻工业和一些公共事业。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外国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本文仅就1843-1895年间,外资企业在上海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及作用作一概述。
一、发展概况
(一)1843—1865年
这一时期外国在上海的工业投资主要集中在船舶制造业。从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到五十年代,上海成为外资船舶修造业的中心。一些重要的外国船厂,如上海的祥生、耶松两船厂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1]
(二)1866—1879年
这一时期是外国资本投向出口加工工业最活跃的时期, 随着上海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兴起了出口商品的加工工厂,主要是打包业和缫丝业。出口商品经过打包整理可以减少转运装卸过程中的损失。一些大的洋行都有各自的打包部。专业的打包厂则以1861年设立的汇隆银行为最早,它由英商创办,使用水压机打包。缫丝业以1861年怡和洋行开设的一家为最早。这一时期船舶制造业的发展特征是“尖锐的竞争”[2],整个七十年代,它们之间相互兼并,最后形成了耶松、祥生两家船厂对上海船舶修造业的垄断局面。
(三)1880—1894年
这一时期是外国在华缫丝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从1879年美国旗昌洋行的缫丝厂开始到1894年德国瑞记洋行的瑞伦丝厂,十五年间,美、英、法、德四国侵略者在上海先后设立了八家丝厂,它们的资本,估计在四百万元以上。单是英国怡和一家洋行就拥有一个缫车达五百架的缫丝厂和一个专门整理废丝的丝头厂。
二、历史作用
(一)产生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由于对中国廉价劳动力的追逐,外国在华企业中产业工人增长的速度超过了资本扩张的速度。在船舶制造业中,当祥生、耶松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六十年代,整个上海籍船厂不过雇佣六七百工人,而八十年代以后 ,单是祥生一家船厂,就雇佣了一千至一千四百工人。一个资本不到七万元的厦门新船坞公司却雇佣了二百工人。
(二)活跃了社会经济
1.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原料加工出口
上海的外资工厂大部分利用中国原料加工出口或在当地销售,这些工厂的设立,有利于扩大对中国原料的需求量。特别是一部分为出口贸易服务的缫丝、打包等工厂。以缫丝业为例,外资缫丝厂的建立,是在中国土丝因质量不佳,在海外市场难以扩大销路的时候。因此机制丝的出口有利于提高中国丝的竞争力。
2.对本地区商品生产和商品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外资企业中的一部分资金要用于收购原料、修造厂房、雇佣和训练中国工人,购买各种生产用品等,从而扩大了对中国有关生产部门的需求。另外,外资工厂的一部分利润通过附股华商进入中国的生产和消费领域,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更大影响。 当时上海外资工厂雇佣工人数量已经相当庞大,这些工人大多是本地和外地的破产手工业者和贫困农民。新生的外资工厂向他们提供了一部分就业机会,从而增加了社会的货币收入和生活资料的消费量。据材料统计,当时上海工人的月工资一般在五元至十元之间。这笔工资的消费必然刺激米、蔬菜的商品生产。上海的农村大片土地以用于新兴的粮食和蔬菜种植业,生活资料消费量的扩大不仅仅是一部分工人,也包括中国商人、资本家和职员等从外资工厂中获得的赢利和薪资所造成的。
(三)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满足了私人资本设厂的要求
19世纪以后,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商人通过进出口贸易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财富,使得他们具有投资新式工业的可能。由于缺少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受到封建势力的束缚和阻碍,要把自己的资本转化为新式工厂的商人只有转而投资于外资工厂。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随着外资工厂的数量和种类的增加,这些工厂的股票就成为私人资本争购的对象。怡和丝厂的60%的股票为中国人所有,[4]据统计,19世纪80年代,在上海的许多外国企业中,至少有40%的股票属于中国人的投资。
2.产生了早期民族工业资本家
在某些行业中(包括缫丝、榨油、卷烟、水电、煤矿等)还产生了早期民族工业资本家。他们中有的是地主、买办、有的是商人,另外在一些小企业中,亦是由手工业者转化来的。这一时期外商在上海投资建厂吸引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当时的一家外国报纸之中写到:“中国商人之中,有些人在新建工厂时很且实际,并且有利可图时,就决定在主要的产丝区建立缫丝工厂,并且倾向于扩大和改进这些企业。”[5]如1892年在上海创办瑞伦丝厂的吴少卿,就是这类人物。
3.不仅为民族资本工厂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而且也为这些工厂提供了熟练的劳动力
这一时期 上海外资工厂,给私人资本设厂提供了技术、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借鉴。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技术的先进,外资工厂的先行设立为后来的私人资本提供设厂所需的技术等条件。缫丝厂中这种情况最为突出。上海外资缫丝厂的设立始于1861年的怡和纺丝厂,后逐渐增多。外资缫丝厂逐渐完善了缫丝技术,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缫丝法。
外资工厂不仅为民族工厂提供了技术,也为这些工厂提供了熟练的劳动力。外资工厂中的中国工人都经过了严格的技术培训,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当民族资本设厂时,总是要吸收外资企业中的中国工人而直接获得熟练劳动力。当时上海私人资本开设的几个小船厂中也雇佣了一些原外资船厂是技术工人,如永昌机器厂的林仰之、建昌机器厂的林文等,他们中有的成为这些船厂的骨干。[6]
总之,1843——1894年间,上海外资企业的特点还是以贸易掠夺为主,是内外贸易发展的附属物。这一时期上海外资企业主要在于推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第一代产业工人的产生以及民族工业的产生,而且为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条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新型的大机器生产在中国的传播,对上海经济迅速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汪敬虞.关于十九世纪外国在华船舶修造工业的史料[J].经济研究,1965,(5).
[2]弗兰克.韦尔什(Frank Welsh).香港史[M].黄亚红,王皖强译.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2007:565.
[3]北华捷报[N],1868-12-22;1862-03-29.
[4]孙毓棠.上海近代工业史资料 [M].上海:科学出版社,1957:8.
[5]新报[N].1882-08-2.
[6]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M].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市第一机电机器工业史料组编.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88.
关键词:外资企业;社会经济;产业工人;民族资本
上海是近代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的聚集地。早在1843年正式开埠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便把上海作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据点。他们借助租界的特权地位,以上海为中心,大规模在中国进行掠夺性的贸易活动。他们利用上海优越的地理和经济条件开办了一批企业,为了便利对中国的商品输入和原料掠夺,殖民者建立了银行、洋行、各种加工厂和船舶修造厂。为了直接掠夺中国的财富,他们还经营印刷、制药等轻工业和一些公共事业。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外国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本文仅就1843-1895年间,外资企业在上海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及作用作一概述。
一、发展概况
(一)1843—1865年
这一时期外国在上海的工业投资主要集中在船舶制造业。从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到五十年代,上海成为外资船舶修造业的中心。一些重要的外国船厂,如上海的祥生、耶松两船厂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1]
(二)1866—1879年
这一时期是外国资本投向出口加工工业最活跃的时期, 随着上海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兴起了出口商品的加工工厂,主要是打包业和缫丝业。出口商品经过打包整理可以减少转运装卸过程中的损失。一些大的洋行都有各自的打包部。专业的打包厂则以1861年设立的汇隆银行为最早,它由英商创办,使用水压机打包。缫丝业以1861年怡和洋行开设的一家为最早。这一时期船舶制造业的发展特征是“尖锐的竞争”[2],整个七十年代,它们之间相互兼并,最后形成了耶松、祥生两家船厂对上海船舶修造业的垄断局面。
(三)1880—1894年
这一时期是外国在华缫丝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从1879年美国旗昌洋行的缫丝厂开始到1894年德国瑞记洋行的瑞伦丝厂,十五年间,美、英、法、德四国侵略者在上海先后设立了八家丝厂,它们的资本,估计在四百万元以上。单是英国怡和一家洋行就拥有一个缫车达五百架的缫丝厂和一个专门整理废丝的丝头厂。
二、历史作用
(一)产生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由于对中国廉价劳动力的追逐,外国在华企业中产业工人增长的速度超过了资本扩张的速度。在船舶制造业中,当祥生、耶松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六十年代,整个上海籍船厂不过雇佣六七百工人,而八十年代以后 ,单是祥生一家船厂,就雇佣了一千至一千四百工人。一个资本不到七万元的厦门新船坞公司却雇佣了二百工人。
(二)活跃了社会经济
1.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原料加工出口
上海的外资工厂大部分利用中国原料加工出口或在当地销售,这些工厂的设立,有利于扩大对中国原料的需求量。特别是一部分为出口贸易服务的缫丝、打包等工厂。以缫丝业为例,外资缫丝厂的建立,是在中国土丝因质量不佳,在海外市场难以扩大销路的时候。因此机制丝的出口有利于提高中国丝的竞争力。
2.对本地区商品生产和商品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外资企业中的一部分资金要用于收购原料、修造厂房、雇佣和训练中国工人,购买各种生产用品等,从而扩大了对中国有关生产部门的需求。另外,外资工厂的一部分利润通过附股华商进入中国的生产和消费领域,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更大影响。 当时上海外资工厂雇佣工人数量已经相当庞大,这些工人大多是本地和外地的破产手工业者和贫困农民。新生的外资工厂向他们提供了一部分就业机会,从而增加了社会的货币收入和生活资料的消费量。据材料统计,当时上海工人的月工资一般在五元至十元之间。这笔工资的消费必然刺激米、蔬菜的商品生产。上海的农村大片土地以用于新兴的粮食和蔬菜种植业,生活资料消费量的扩大不仅仅是一部分工人,也包括中国商人、资本家和职员等从外资工厂中获得的赢利和薪资所造成的。
(三)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满足了私人资本设厂的要求
19世纪以后,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商人通过进出口贸易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财富,使得他们具有投资新式工业的可能。由于缺少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受到封建势力的束缚和阻碍,要把自己的资本转化为新式工厂的商人只有转而投资于外资工厂。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随着外资工厂的数量和种类的增加,这些工厂的股票就成为私人资本争购的对象。怡和丝厂的60%的股票为中国人所有,[4]据统计,19世纪80年代,在上海的许多外国企业中,至少有40%的股票属于中国人的投资。
2.产生了早期民族工业资本家
在某些行业中(包括缫丝、榨油、卷烟、水电、煤矿等)还产生了早期民族工业资本家。他们中有的是地主、买办、有的是商人,另外在一些小企业中,亦是由手工业者转化来的。这一时期外商在上海投资建厂吸引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当时的一家外国报纸之中写到:“中国商人之中,有些人在新建工厂时很且实际,并且有利可图时,就决定在主要的产丝区建立缫丝工厂,并且倾向于扩大和改进这些企业。”[5]如1892年在上海创办瑞伦丝厂的吴少卿,就是这类人物。
3.不仅为民族资本工厂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而且也为这些工厂提供了熟练的劳动力
这一时期 上海外资工厂,给私人资本设厂提供了技术、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借鉴。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技术的先进,外资工厂的先行设立为后来的私人资本提供设厂所需的技术等条件。缫丝厂中这种情况最为突出。上海外资缫丝厂的设立始于1861年的怡和纺丝厂,后逐渐增多。外资缫丝厂逐渐完善了缫丝技术,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缫丝法。
外资工厂不仅为民族工厂提供了技术,也为这些工厂提供了熟练的劳动力。外资工厂中的中国工人都经过了严格的技术培训,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当民族资本设厂时,总是要吸收外资企业中的中国工人而直接获得熟练劳动力。当时上海私人资本开设的几个小船厂中也雇佣了一些原外资船厂是技术工人,如永昌机器厂的林仰之、建昌机器厂的林文等,他们中有的成为这些船厂的骨干。[6]
总之,1843——1894年间,上海外资企业的特点还是以贸易掠夺为主,是内外贸易发展的附属物。这一时期上海外资企业主要在于推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第一代产业工人的产生以及民族工业的产生,而且为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条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新型的大机器生产在中国的传播,对上海经济迅速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汪敬虞.关于十九世纪外国在华船舶修造工业的史料[J].经济研究,1965,(5).
[2]弗兰克.韦尔什(Frank Welsh).香港史[M].黄亚红,王皖强译.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2007:565.
[3]北华捷报[N],1868-12-22;1862-03-29.
[4]孙毓棠.上海近代工业史资料 [M].上海:科学出版社,1957:8.
[5]新报[N].1882-08-2.
[6]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M].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市第一机电机器工业史料组编.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