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肩锁关节损伤核磁共振影像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随机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治疗肩锁关节损伤的患者中选出79例,对其病历进行回顾式分析。首先均对患者进行X光检查,对患者肩部损伤情况进行分级,然后采用核磁共振的方法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分别记录不同肩部损伤级别患者的具体病情,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本次分析中,经过对79例患者肩锁关节损伤的分类可以看出,其中有36例患者为Ⅰ级、有26例患者为Ⅱ级、有17例患者为Ⅲ级。各级别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肩锁韧带撕裂症状,同时Ⅱ级和Ⅲ级患者发生喙锁韧带撕裂患者要远多于Ⅰ级患者。同时,Ⅰ级患者没有任何关节盘撕裂、关节囊积液以及骨挫伤裂伤的症状。结论:在对肩锁关节损伤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利用核磁共振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诊断的准确率,其诊断效果比X光检查要详细,为医疗人员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参考数据。
关键词:肩锁关节损伤;核磁共振;诊断效果;价值
肩锁关节损伤就是指被巨大外力冲击导致人体肩部肩胛骨下移,而锁骨远端部位发生上移的关节性损伤,一般多发于青壮年时期,主要是因为患者从高处跌落或滑落过程中由于肩部先着地,导致肩锁关节发生错位,进而使得其附近的韧带和肌肉出现拉伤,并且引发肩锁关节脱出的症状。病情严重者可能还会引发关节囊积液、肩锁韧带完全性撕裂等严重症状,给患者上肢功能造成较大的影响。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分析的对象是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治疗肩锁关节损伤的患者病历中选出的79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3例,患者的年龄从19岁至57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0.57±7.18)岁。经过对患者的病例的分析后了解到,患者中出现右肩肩锁关节损伤的有48例,出现左肩损伤的有31例;其中急性损伤的有73例,慢性损伤的有6例;患者中因交通事故导致肩锁关节损伤的有23例,因个人运动导致损伤的有29例,发生意外高处坠落损伤的有11例,不明原因导致损伤的有16例。79例患者的肩部关节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上肢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并且出现严重疼痛和肿胀的症状。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本次分析的79例患者,均先采用X光影像学检测方法,对患者的肩锁关节损伤情况进行分级,然后再对其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了解患者的实际病情。
首先,患者在进行X光检测过程中取站立位,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以免对检查造成影响,尽量去除肩锁关节部位的衣物,对肩锁关节进行探查。其次,在完成X光检查后,对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在核磁共振检查过程中,患者取平卧仰卧位,双手平放于身体两侧,患者患肢上臂不得弯曲。在检查开始时,对患者的患肢进行固定,检测台呈中立位或轻度外旋位,第一步对患者进行横断位的扫描,然后依次进行斜冠状位、压脂像、斜矢状位、压脂像的扫描。扫描的层厚设定为3,间距设定为1,矩阵设定为256182。第三,在核磁共振检查过后,取平行于患者锁骨远端部位的扫描图,制成斜冠状位影像;然后再取与冈上肌腱呈90°角的长轴扫描结果制成斜矢状位影像。
1.3肩锁关节分级标准
在X光影像检测下,如果发现患者仅为单纯性肩锁关节扭伤,则判定其为Ⅰ级损伤;如果发现患者的肩锁关节部位关节囊发生撕裂或积液的情况,并且肩锁韧带和喙锁韧带均具有部分撕裂的情况,则判定患者为Ⅱ级损伤;如果发现患者肩锁关节部位的关节囊、肩锁韧带、喙锁韧带等部位已经发生了完全性撕裂,则判定其为Ⅲ级损伤。
2、结果
经过对79例患者病历的分析后可以看出,经过对患者肩锁关节损伤程度的判断,其中有36例患者为Ⅰ级,占比45.57%;有26例患者为Ⅱ级,占比32.91%;有17例患者为Ⅲ级,占比21.52%。同时,在X光检测下可以发现,患者中有13例患者出现了喙锁韧带间隙变大的情况,占比16.46%;有19例患者的肩锁韧带间隙变大,占比24.05%;有47例患者的锁骨远端和肩部上端出现了节段性间隙,占比59.49%。
将不同肩部损伤级别患者的韧带及肩部结构损伤情况进行整理,将其汇总制成如下表格:
三个级别患者韧带及肩部损伤情况对比表[n(%)]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各级别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肩锁韧带撕裂症状,同时Ⅱ级和Ⅲ级患者发生喙锁韧带撕裂患者要远多于Ⅰ级患者。另外,Ⅰ级患者没有任何关节盘撕裂、关节囊积液以及骨挫伤裂伤的症状。而Ⅲ级患者这三种症状的发生几率远高于Ⅱ级患者。
3、讨论
肩锁关节损伤一般多发于青壮年时期,因为该时期的人剧烈活动较多,容易导致巨大外力对肩部关节造成冲击。在肩锁关节受到损伤后,病症较轻者可能只引起关节挫伤以及韧带部分撕裂,但如果病症严重的患者,其可能导致肩锁关节脱出,韧带完全撕裂的情况,给患者的上肢功能造成较大的影响。通过本次分析可以看出,利用核磁共振方法对患者损伤部位进行检测,可以有效提升检测的精确度。相较于普通的X光检查,核磁共振能够对患者肩锁关节各结构的损伤情况进行准确的反应,大大增加了医生对患者病情诊断的准确率,为后续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新荣,张永贵,蔡蕴.MRI在肩锁关节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1):1692-1696.
[2]何鸿陶,陈云丰.肩锁关节解剖和生物力学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0,16(10):767-769.
[3]曹智辉,郝长胜,王秀荣,等.肩锁关节损伤影像研究[J].实用发射学杂志,2010,26(01):67-70.
[4]王红.MRI在肩锁关节损伤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05):755-756.
关键词:肩锁关节损伤;核磁共振;诊断效果;价值
肩锁关节损伤就是指被巨大外力冲击导致人体肩部肩胛骨下移,而锁骨远端部位发生上移的关节性损伤,一般多发于青壮年时期,主要是因为患者从高处跌落或滑落过程中由于肩部先着地,导致肩锁关节发生错位,进而使得其附近的韧带和肌肉出现拉伤,并且引发肩锁关节脱出的症状。病情严重者可能还会引发关节囊积液、肩锁韧带完全性撕裂等严重症状,给患者上肢功能造成较大的影响。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分析的对象是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治疗肩锁关节损伤的患者病历中选出的79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3例,患者的年龄从19岁至57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0.57±7.18)岁。经过对患者的病例的分析后了解到,患者中出现右肩肩锁关节损伤的有48例,出现左肩损伤的有31例;其中急性损伤的有73例,慢性损伤的有6例;患者中因交通事故导致肩锁关节损伤的有23例,因个人运动导致损伤的有29例,发生意外高处坠落损伤的有11例,不明原因导致损伤的有16例。79例患者的肩部关节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上肢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并且出现严重疼痛和肿胀的症状。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本次分析的79例患者,均先采用X光影像学检测方法,对患者的肩锁关节损伤情况进行分级,然后再对其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了解患者的实际病情。
首先,患者在进行X光检测过程中取站立位,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以免对检查造成影响,尽量去除肩锁关节部位的衣物,对肩锁关节进行探查。其次,在完成X光检查后,对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在核磁共振检查过程中,患者取平卧仰卧位,双手平放于身体两侧,患者患肢上臂不得弯曲。在检查开始时,对患者的患肢进行固定,检测台呈中立位或轻度外旋位,第一步对患者进行横断位的扫描,然后依次进行斜冠状位、压脂像、斜矢状位、压脂像的扫描。扫描的层厚设定为3,间距设定为1,矩阵设定为256182。第三,在核磁共振检查过后,取平行于患者锁骨远端部位的扫描图,制成斜冠状位影像;然后再取与冈上肌腱呈90°角的长轴扫描结果制成斜矢状位影像。
1.3肩锁关节分级标准
在X光影像检测下,如果发现患者仅为单纯性肩锁关节扭伤,则判定其为Ⅰ级损伤;如果发现患者的肩锁关节部位关节囊发生撕裂或积液的情况,并且肩锁韧带和喙锁韧带均具有部分撕裂的情况,则判定患者为Ⅱ级损伤;如果发现患者肩锁关节部位的关节囊、肩锁韧带、喙锁韧带等部位已经发生了完全性撕裂,则判定其为Ⅲ级损伤。
2、结果
经过对79例患者病历的分析后可以看出,经过对患者肩锁关节损伤程度的判断,其中有36例患者为Ⅰ级,占比45.57%;有26例患者为Ⅱ级,占比32.91%;有17例患者为Ⅲ级,占比21.52%。同时,在X光检测下可以发现,患者中有13例患者出现了喙锁韧带间隙变大的情况,占比16.46%;有19例患者的肩锁韧带间隙变大,占比24.05%;有47例患者的锁骨远端和肩部上端出现了节段性间隙,占比59.49%。
将不同肩部损伤级别患者的韧带及肩部结构损伤情况进行整理,将其汇总制成如下表格:
三个级别患者韧带及肩部损伤情况对比表[n(%)]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各级别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肩锁韧带撕裂症状,同时Ⅱ级和Ⅲ级患者发生喙锁韧带撕裂患者要远多于Ⅰ级患者。另外,Ⅰ级患者没有任何关节盘撕裂、关节囊积液以及骨挫伤裂伤的症状。而Ⅲ级患者这三种症状的发生几率远高于Ⅱ级患者。
3、讨论
肩锁关节损伤一般多发于青壮年时期,因为该时期的人剧烈活动较多,容易导致巨大外力对肩部关节造成冲击。在肩锁关节受到损伤后,病症较轻者可能只引起关节挫伤以及韧带部分撕裂,但如果病症严重的患者,其可能导致肩锁关节脱出,韧带完全撕裂的情况,给患者的上肢功能造成较大的影响。通过本次分析可以看出,利用核磁共振方法对患者损伤部位进行检测,可以有效提升检测的精确度。相较于普通的X光检查,核磁共振能够对患者肩锁关节各结构的损伤情况进行准确的反应,大大增加了医生对患者病情诊断的准确率,为后续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新荣,张永贵,蔡蕴.MRI在肩锁关节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1):1692-1696.
[2]何鸿陶,陈云丰.肩锁关节解剖和生物力学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0,16(10):767-769.
[3]曹智辉,郝长胜,王秀荣,等.肩锁关节损伤影像研究[J].实用发射学杂志,2010,26(01):67-70.
[4]王红.MRI在肩锁关节损伤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05):75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