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5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治资料,总结病因、治疗措施及临床效果。结果:患者通过有效治疗后,5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痊愈48例,好转6例,无效2例,临床治疗上有效率高达96.6%,通过治疗后有3例有过复发现象,该病复发率为5.3%;经过手术后有4例出现酸中毒,伴随败血症以及无边缘性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该病并发症发生率为7.1%;对本组多间隙感染患者进行3~7天的治疗,平均诊治时间为5天。结论: 医生对患者及早诊断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的发病原因,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采用全身支持、抗感染等相应治疗与对应手术等方法,采取相应措施可以提高临床治疗上的有效率,从而减少患者的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的产生。
关键词:治疗;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在临床常见性感染性疾病中,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常见的感染性病症之一,指的是颈部软组织感染化脓性炎性、咽喉、面部及口腔反应。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肿痛,病情严重时会出现白细胞计数改变及高热等状况[1]。若不及时治疗,感染程度加深,会导致颌面部感染扩散,容易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及败血症等疾病,临床死亡率较高。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5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探讨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中,女性患者20例,男性患者36例,年龄均在30-58岁之间;病程为8~40天。引起患者间隙感染的初始部位:颏下间隙7例、下颌下间隙8例、咽旁间隙6例、舌下间隙8例、翼下颌间隙7例、咬肌间隙12例、眶下间隙8例。详细病因如下表1。
1.2方法
在56例患者中,全部都采用抗菌药治疗,针对感染不算严重的患者选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例如克拉霉素加甲硝唑或者罗红霉素口头服用;若是感染严重的患者选择头孢菌素之类的药品,像头孢呋辛钠加甲硝唑或者头孢唑林钠静脉注射[2]。在治疗上出现高热症状的患者医生应采用全身支持疗法,并且静脉补液,让患者身体里保持电解质、水平衡。感染时患者间隙形成脓肿时应在局部麻醉的前提下切开引流,在56例患者中,有35例患者应用引流术切开脓肿,通过口腔内切开引流有14例,在口腔外部切开引流有21例。
2. 结果
患者通过有效治疗后,5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痊愈48例,好转6例,无效2例,临床治疗上有效率高达96.6%,通过治疗后有3例有过复发现象,该病复发率为5.3%;经过手术后有4例出现酸中毒,伴随败血症以及无边缘性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该病并发症发生率为7.1%;;对本组多间隙感染患者进行3~7天的治疗,平均诊治时间为5天。
3.讨论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在临床诊断上是常见的口腔科多发疾病。临床研究表明,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最常见的为腺源性感染和牙源性,该病的大多数为继发性感染。主要原因可概括为:①口腔面部、牙齿、颌骨与多个间隙之间相关联,唾液腺炎、口腔颌面部淋巴结炎、扁桃体炎、根尖周炎与牙冠周炎等若疾病扩散可直接影响到间隙部位引发感染;②因口腔颌面部间隙之间大量分布疏松结缔组织,所以感染会直接导致病毒通过间隙成为广泛蜂窝组织炎,如果不能及早治疗,会引发多间隙重症感染;③口腔颌面部感染大部分因为厌氧与需氧细菌的混合感染,在临床治疗上腐败坏死及化脓性感染也是口腔颌面部感染常见感染性疾病。医生在临床治疗上应把综合治疗作为原则,在在早期使用坑生素治疗中,应注射足量抗生素及联合病情酌情处理、添加个性化等[3]。一般常用的用药方为硝咪唑或氨基糖甙和青霉素与第二、第三代头孢,若是颌面部多间隙严重感染患者,则采取针对潜在的致命的感染进行强有力的抗感染治疗;在脓肿切开引流时,应当确保引流充足,并且通畅,在进行引流治疗之前,医生因严格操守无菌操作,利用引流反复冲洗脓肿腔,把脓肿彻底冲洗掉,同时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改善患者的身体机能,补充营养。研究表明,5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通过有效治疗后,痊愈48例,好转6例,无效2例。有效率高达96.6%;通过治疗后有3例有过复发现象,该病复发率为5.3%;经过手术后有4例出现酸中毒,伴随败血症以及无边缘性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该病并发症发生率为7.1%。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牙齿与颌骨的关系很密切,牙源性感染很容易引起周围间隙的感染,主要是以冠周炎或者根尖周炎为主,所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起始部位多数是牙根与颌骨之间密切关系的间隙,例如眶下间隙、咬肌间隙等部位。
总之,医生对患者及早诊断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的发病原因,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采用全身支持、抗感染等相应治疗与对应手术等方法,采取相应措施在临床治疗上的有效率提高,同时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治疗的时间,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守明,冷高峰,赵帅,毛广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杂志,2010,07(13):66-67.
[2]李岚,叶蕾,张娜.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50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杂志,2011,10(33):6435-6436.
[3]段静娟.对41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杂志,2012(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