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因此,培养一批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的任务迫在眉睫,本文从教育根植于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爱、对国家的爱来对新时代教师的师风师德的内涵进行阐述。
【关键词】师德;师风建设;关爱学生;热爱事业
2015年,笔者加入了长安镇教育行业这个大家庭。走进学校,映入眼帘的是,在最显眼的广场正中央、金灿灿的朝阳下、瓷白色砖砌成的升旗台边的六个大字——教育根植于爱。这句话原出自鲁迅先生的《我们怎样做父亲》,表达的是鲁迅先生想突破传统家庭教育理念的决心,但笔者发现,这句话在教师身上同样适用。它让笔者领悟到,师德的内涵其实就是爱,它扎根在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爱、对国家的爱中,一直影响、陪伴、警醒着笔者。
一、根植于对学生的爱
2020年注定是让每一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大地。除了奋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还有一群独特的逆行者——教师。如果说医护工作者治的是人们的身体,那教师无疑在治愈着无数学生的心。
华中师范大学退休教授郑晓边在知道武汉封城的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创办了心理访谈节目,把广播电视台当做了自己抗疫的主阵地,为青少年、儿童撰写了科普文章《新冠肺炎的综合防治》。鼓励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正确认识疫情下的身心反应和求助需求,学会调控情绪、适应环境。
江西吉安廖小兰教师,为了给学生上网络直播课,她满山找信号,当被问及担不担心山中不安全时,她露出了一个疲惫又满足的笑容:“不担心,幸好赶上(上课)了。”
笔者的学校在物资丰饶的珠三角沿海地区,加上国家强大,时代平和,我们爱学生也许不需要像他们一样轰轰烈烈,那我们可以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呢?
1.尊重学生
爱学生,尊重是基础。爱之深,责之切,我们也许会有恨铁不成钢的时候,会有过于担心学生的未来而着急的时候,但是“严师出高徒”却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这不是一种尊重学生的体现。“严”和“爱”不是两个对立面的东西,我们应该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把严作为爱的前提,把爱作为严的基础来对待学生。
在时代进步、科学发达的今天,学校取代了学堂,爱的教育逐渐取代了体罚式教育,体罚不再作为教育的科学可取手段。我们应该做的是尊重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勇于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用这把利剑,披荆斩棘,破开一条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之路。
2.倾听学生
“老师,我只是想要把垃圾捡起来……”
这是大课间的时候,笔者的一位学生说的话。笔者站在大课间队伍的后面,远远地看到小轩蹲了下来。笔者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板着脸严肃地盯着他。他立马站了起来,把一个不知什么东西塞进了口袋里,再把手抽出来,僵硬地继续做着韵律操。笔者二话不说,开始了对他长达一整节大课间的教育。
听完这句话,笔者顿时觉得自责的声音充斥着整个胸腔。笔者曾与学生说过:“校园是我们的家,任何时候看见地上有垃圾,我们都可以随手捡起来。”筆者也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学生,但笔者却万万没想到,打消学生积极性的也可能是笔者对他们的一个小小的误解。学生的世界充满美好,是一个我们成人无法看到的世界。俯身倾听是一把钥匙,打开的是学生那美好纯真的世界……
3.欣赏学生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最高的需求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欣赏是一种信任和肯定,对学生来说,获得教师的欣赏就如头上戴上了一顶散发出璀璨光芒的王冠,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学会欣赏学生,多角度评价学生,不仅能催发学生的征帆,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
小汪是一位性格有些内向的、娇滴滴的女学生,平时上课爱和同桌讲话,还总喜欢在抽屉里折纸,每次听写不过关的名单上都有她的名字。全班就她一个女生让笔者头疼,笔者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能解决她的小毛病。有一天,在教学生三点水的写法时,笔者发现有一位学生写得很好。“点”这个笔画的回锋收笔写得很好,笔者像往常一样拿到了投影底下展示给学生们看。“这个点下笔的时候越来越重,而三点水中的‘提’画却要先重后轻,再出尖。这位同学的三点水结构匀称,笔锋苍劲有力,大家可以学习一下。”正当笔者要把练字本还回去的时候,发现小汪向着笔者,笑得见牙不见眼。从那以后,只要是书写作业,她都很认真对待,自信渐渐地培养了起来,上课认真多了,敢举手回答问题了,后来甚至当上了小组长。
二、根植于对事业的爱
热爱事业,是勇于创新。教育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跟紧时代的脚步。长安镇广大的教师潜心研究科学的教育方式,积极响应政府的各种号召,文化、学术氛围就像炉子里烧的炭火,越烧越旺。“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大赛”、还有笔者所任职小学的校长大力提倡的多学科融合的“多元化课堂”等新的手段像雨后春笋般在长安拔地而起。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高效了,学生的学习氛围更浓厚了,不管对于学生、教师,还是学校来说,无疑都是一件好事。
热爱事业,是终身学习。“每周一第四节课是班主任学习时间。”“每周二下午第一节是语文科组学习时间。”笔者刚入职,坐在前面的梁老师便凑过来跟笔者说。笔者心中不禁有些纳闷:每周都要学?学什么?后来一连两次,都因为调课而没有参加语文科组学习。意想不到的是,科组长陈老师却因此大发雷霆,严肃地指出了笔者思想的问题:“教学教学,你不只是教,更重要的是学,学是教的基础,是教的保证。”笔者顿时醍醐灌顶。四年师范生的学习传授给笔者的是专业基础,一位称职的教师不单只是教,更重要的是学。对此,长安镇教育局也高度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师进修活动,邀请了众多名家莅临指导教育工作。如,赵志祥老师的语文名师工作室,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教育为主题的讲座,陈琴老师的吟诵课,等。还有各种文化交流学习活动,如“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观摩培训活动”。这让笔者领悟到传统文化之于学生是有多重要;又如,数次的论文培训活动,这些培训为一线教师从论文的选题和策略方面给予了实战的指导,让笔者终于找到了论文写作的方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为之不懈奋斗,勇于创新,终身学习,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紧跟时代的脚步,不辱使命,不负韶华。
三、根植于对国家的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热爱祖国,不是一句空口白言,也不是一纸文书,更不是师德讲座上信誓旦旦的承诺,而是一颗颗炽热跳动的赤诚之心。在笔者就职的学校,小至一个班主任,大到学校的校长,都在用自己平凡而又不平庸的一生传颂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动人佳话。他们有“以校为家、以学校发展为重任”的校长,有“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德育主任,有关爱学生,潜心教学的“最美教师”……这样将热汗挥洒在长安镇教育的后花园的教师数不胜数。正是因为有着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对祖国有着深沉执着的爱的教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成就了今时今日中国教育的春天。
纪德有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这美妙的事物,不正是我们创造的事业吗?这消耗,不正是我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吗?教育根植于我们对学生的关爱,根植于我们对事业的热爱,根植于对祖国的深爱。
大风起兮云飞扬,师德的春风带着爱,轻拂着万物,云朵沐浴在春风中,飞向了更高的地方……
【关键词】师德;师风建设;关爱学生;热爱事业
2015年,笔者加入了长安镇教育行业这个大家庭。走进学校,映入眼帘的是,在最显眼的广场正中央、金灿灿的朝阳下、瓷白色砖砌成的升旗台边的六个大字——教育根植于爱。这句话原出自鲁迅先生的《我们怎样做父亲》,表达的是鲁迅先生想突破传统家庭教育理念的决心,但笔者发现,这句话在教师身上同样适用。它让笔者领悟到,师德的内涵其实就是爱,它扎根在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爱、对国家的爱中,一直影响、陪伴、警醒着笔者。
一、根植于对学生的爱
2020年注定是让每一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大地。除了奋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还有一群独特的逆行者——教师。如果说医护工作者治的是人们的身体,那教师无疑在治愈着无数学生的心。
华中师范大学退休教授郑晓边在知道武汉封城的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创办了心理访谈节目,把广播电视台当做了自己抗疫的主阵地,为青少年、儿童撰写了科普文章《新冠肺炎的综合防治》。鼓励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正确认识疫情下的身心反应和求助需求,学会调控情绪、适应环境。
江西吉安廖小兰教师,为了给学生上网络直播课,她满山找信号,当被问及担不担心山中不安全时,她露出了一个疲惫又满足的笑容:“不担心,幸好赶上(上课)了。”
笔者的学校在物资丰饶的珠三角沿海地区,加上国家强大,时代平和,我们爱学生也许不需要像他们一样轰轰烈烈,那我们可以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呢?
1.尊重学生
爱学生,尊重是基础。爱之深,责之切,我们也许会有恨铁不成钢的时候,会有过于担心学生的未来而着急的时候,但是“严师出高徒”却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这不是一种尊重学生的体现。“严”和“爱”不是两个对立面的东西,我们应该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把严作为爱的前提,把爱作为严的基础来对待学生。
在时代进步、科学发达的今天,学校取代了学堂,爱的教育逐渐取代了体罚式教育,体罚不再作为教育的科学可取手段。我们应该做的是尊重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勇于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用这把利剑,披荆斩棘,破开一条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之路。
2.倾听学生
“老师,我只是想要把垃圾捡起来……”
这是大课间的时候,笔者的一位学生说的话。笔者站在大课间队伍的后面,远远地看到小轩蹲了下来。笔者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板着脸严肃地盯着他。他立马站了起来,把一个不知什么东西塞进了口袋里,再把手抽出来,僵硬地继续做着韵律操。笔者二话不说,开始了对他长达一整节大课间的教育。
听完这句话,笔者顿时觉得自责的声音充斥着整个胸腔。笔者曾与学生说过:“校园是我们的家,任何时候看见地上有垃圾,我们都可以随手捡起来。”筆者也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学生,但笔者却万万没想到,打消学生积极性的也可能是笔者对他们的一个小小的误解。学生的世界充满美好,是一个我们成人无法看到的世界。俯身倾听是一把钥匙,打开的是学生那美好纯真的世界……
3.欣赏学生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最高的需求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欣赏是一种信任和肯定,对学生来说,获得教师的欣赏就如头上戴上了一顶散发出璀璨光芒的王冠,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学会欣赏学生,多角度评价学生,不仅能催发学生的征帆,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
小汪是一位性格有些内向的、娇滴滴的女学生,平时上课爱和同桌讲话,还总喜欢在抽屉里折纸,每次听写不过关的名单上都有她的名字。全班就她一个女生让笔者头疼,笔者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能解决她的小毛病。有一天,在教学生三点水的写法时,笔者发现有一位学生写得很好。“点”这个笔画的回锋收笔写得很好,笔者像往常一样拿到了投影底下展示给学生们看。“这个点下笔的时候越来越重,而三点水中的‘提’画却要先重后轻,再出尖。这位同学的三点水结构匀称,笔锋苍劲有力,大家可以学习一下。”正当笔者要把练字本还回去的时候,发现小汪向着笔者,笑得见牙不见眼。从那以后,只要是书写作业,她都很认真对待,自信渐渐地培养了起来,上课认真多了,敢举手回答问题了,后来甚至当上了小组长。
二、根植于对事业的爱
热爱事业,是勇于创新。教育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跟紧时代的脚步。长安镇广大的教师潜心研究科学的教育方式,积极响应政府的各种号召,文化、学术氛围就像炉子里烧的炭火,越烧越旺。“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大赛”、还有笔者所任职小学的校长大力提倡的多学科融合的“多元化课堂”等新的手段像雨后春笋般在长安拔地而起。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高效了,学生的学习氛围更浓厚了,不管对于学生、教师,还是学校来说,无疑都是一件好事。
热爱事业,是终身学习。“每周一第四节课是班主任学习时间。”“每周二下午第一节是语文科组学习时间。”笔者刚入职,坐在前面的梁老师便凑过来跟笔者说。笔者心中不禁有些纳闷:每周都要学?学什么?后来一连两次,都因为调课而没有参加语文科组学习。意想不到的是,科组长陈老师却因此大发雷霆,严肃地指出了笔者思想的问题:“教学教学,你不只是教,更重要的是学,学是教的基础,是教的保证。”笔者顿时醍醐灌顶。四年师范生的学习传授给笔者的是专业基础,一位称职的教师不单只是教,更重要的是学。对此,长安镇教育局也高度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师进修活动,邀请了众多名家莅临指导教育工作。如,赵志祥老师的语文名师工作室,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教育为主题的讲座,陈琴老师的吟诵课,等。还有各种文化交流学习活动,如“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观摩培训活动”。这让笔者领悟到传统文化之于学生是有多重要;又如,数次的论文培训活动,这些培训为一线教师从论文的选题和策略方面给予了实战的指导,让笔者终于找到了论文写作的方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为之不懈奋斗,勇于创新,终身学习,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紧跟时代的脚步,不辱使命,不负韶华。
三、根植于对国家的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热爱祖国,不是一句空口白言,也不是一纸文书,更不是师德讲座上信誓旦旦的承诺,而是一颗颗炽热跳动的赤诚之心。在笔者就职的学校,小至一个班主任,大到学校的校长,都在用自己平凡而又不平庸的一生传颂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动人佳话。他们有“以校为家、以学校发展为重任”的校长,有“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德育主任,有关爱学生,潜心教学的“最美教师”……这样将热汗挥洒在长安镇教育的后花园的教师数不胜数。正是因为有着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对祖国有着深沉执着的爱的教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成就了今时今日中国教育的春天。
纪德有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这美妙的事物,不正是我们创造的事业吗?这消耗,不正是我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吗?教育根植于我们对学生的关爱,根植于我们对事业的热爱,根植于对祖国的深爱。
大风起兮云飞扬,师德的春风带着爱,轻拂着万物,云朵沐浴在春风中,飞向了更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