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和《佐贺的超级阿嬷》中优秀品质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ug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本来就是一本开启的书,人的一生都在追求美好,但是往往事与愿违。究竟是一味抱怨、怨天尤人,还是消极怠工、得过且过?生活让我们成为理应成为的那个人,在教育中应当如何正确地引导大众的思维走向?我们无法改变一些,却可以正视和面对一些。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经历苦难背弃依旧自信乐观,从他的语言和微笑中常人难以体会到他所经历的那些无奈和辛酸。《佐贺的超级阿嬷》中的德永昭广的外婆,一个孤苦的老太太无依无靠凭借自己常年不请假、做事认真的良好声誉做清洁工养活七个子女,还有个智商有问题的小儿子需要照顾。与此同时,因为在广岛工作的女儿一个人无法同时开小酒馆维持生计、带两个孩子,不得已把小儿子昭广送到外婆也就是佐贺的超级阿嬷这边。从该书中我们得知她的女儿只是带两个孩子都无法兼顾,而她一手却拉扯大了七个孩子,后来还要带外孙和因病智力缺陷的小儿子。一般来说,这样的书肯定是一部声泪俱下的故事。但是我们未曾感觉到凄苦、悲伤,即使贫困极致,反而处处流露出丝丝的幽默。这个是当下教育的目标,因为很多人因为贫寒心理产生了极度不平衡造成一生性格极端偏执,严重一点儿甚至会酿成人生的悲剧。换一个说法,倘若阿嬷整天因为没有饭吃而唉声叹气,对着自己的外孙以泪洗面,诉说自己的人生多苦多难,幼年懵懂的孩子一定从此自卑、胆怯,那就不会成就一代风趣幽默的相声大师岛田洋七,更有可能因为贫寒培养出一个人格缺陷的反社会分子。
  一、人不论在何等的境地都应该坦然、乐观地面对
  在《佐贺的超级阿嬷》中,阿嬷不仅积极乐观、“坚毅耐劳”,而且在教育外孙方面也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一见面没有和很久没见面的昭广嘘寒问暖,而是直入主题,“第一句话是‘跟我来!’还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的时候,阿嬷已经开始教昭广生火做饭了”。在外孙面前,阿嬷也从不抱怨自己的日子多苦,而是把抱怨的时间都花在“如何去解决问题”上。比如收集河上的各种从上游漂下来的食材:一方面可以解决家里食物短缺的困境;另一方面,从环境保护来说是清洁河水,一举两得。另外,阿嬷是一个非常通晓人性的老人,在昭广发现从上游漂下来一只新的木屐觉得可惜只能当柴烧掉时,她“预言”自己一定能收到另一只木屐:因为丢失一只新木屐的人一定会不甘心,但是几天以后也只能作罢,放弃另一只,这样正好凑成一双。阿嬷还有顺其自然的理念,不强迫外孙一定要在学业上出人头地,并且在外孙考了很差的成绩后很安慰地说:“人生就是总和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不一定只有读书是一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了不起的人,有人用头脑,也有人用劳力,社会就是靠总和力才成为这个社会。”
  《老人与海》中所体现的人格魅力和更强大的生命力,百折不挠地打败失败主义,就如阿嬷她自己认可的“世代穷人”没什么大不了。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关键是在一次次失敗后依然没有丧失从头再来的勇气。《老人与海》中的老人象征:人的一生的总结、终结,所有的酸甜苦辣的经历写照。大海:起起落落人生的全部写照,神秘莫测却包容万象,博大的胸怀象征强大的生命力和希望。深邃的大海,神秘未知、起伏不定,可以波涛汹涌亦可以风平浪静,这即是对人的一生的写照,更确是人生的终点。
  二、两部作品中物质、精神的世界
  《老人与海》《佐贺的超级阿嬷》整本书穿插的是:物质和精神。
  物质和人性的贪欲挂钩,追求物质不一定是坏事,人本就有积极向上地追求美好并且会产生为之努力的动力。在没有期待的物质时,是一味抱怨,还是努力奋发,才是一个人的精神所在。物质不能得到满足,不一定能够击败意志力坚韧的人,精神世界的垮塌才是整个人的真正失败。
  三、两部小说主人公的对比
  而这两部小说里都是以老人为主角:圣地亚哥、阿嬷;配角都是小孩子:小男孩马诺林、德永昭广。
  乍看上去是老人的舞台,实则是教育孩子的课堂。老人代表着经验的积累、过去;而孩子代表着未来和希望。
  两位老人都有着悲惨的人生,一个失去了妻子,一个早早失去了丈夫,他们都生活在贫寒之中,却未曾对生活失去信仰。前一位老人还没有子女,唯一的朋友是小男孩儿马诺林。阿嬷作为一个女人,不但要挑起全家的负担,还要抚养自己的外孙。两位老人都很节俭,他们的生活一个是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一个是茫茫人海的生活。他们都有不服输的韧劲和乐观的情绪,好好地活下去需要经验、勇气和希望。《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是大海;《佐贺的超级阿嬷》中的阿嬷的物质世界是养活家人。
  人活着需要希望的支撑。大仲马笔下的《基督山伯爵》中的基督山伯爵—爱德蒙·唐泰斯从天真的少年不断成长,被人陷害落入监狱,在狱中坚强地活下来,再成长为成熟智慧的基督山伯爵寻求正义。只有心存信念和希望的人才可以活下来。在自然面前,没有人是强者,那么希望与等待就是支撑爱德蒙活下去的唯一动力,这不仅是基督山伯爵个人经历的感悟,也是人类生存下去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也是晚年的海明威在经历了生活的艰难、人世的波折、心灰意冷、痛苦不堪后感悟到的,和小说中的圣地亚哥一样。
  圣地亚哥以自己的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挠,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高昂的精神力量和生命的活力;他找回了自己的尊严和信心,重新赢得了别人的尊敬。所以,他在返回小窝棚后,才能睡得那样香甜。眼前尽是渔民们对罕见的大鱼骨架的围观和观光客的惊叹。因此,排除物质,就精神层面看,圣地亚哥是强者。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中称赞这部作品“是对一种即使一无所获仍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讴歌,是对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那种道义胜利的讴歌”。未知苦处,不信神佛,勇敢坚信可以活下去。
  超级阿嬷有崭新的关爱方式—既不会溺爱孩子,也不会让小孩子觉得委屈,而是在健康、快乐的情境中给予孙子那种默默、不易觉察的爱:昭广上初中后,加入了校棒球队,外婆常悄悄地躲在学校围墙外偷看他训练,当得知孙子当上了队长后,那个“不纵容孩子,但在背后默默支持,找准时机给予强有力的鼓励,更加坚定了孩子的自信心”的外婆立刻从她的宝贝柜子里拿出一万元钞票,头也不回地冲出家门,抢在商店打烊之前买了一双最贵的钉鞋送给孙子。昭广想学剑道,后来想学柔道,阿嬷并没有诉苦家里没有钱交学费而是直接拒绝后并且建议跑步,这正成就了具有运动优势的昭广。在人际关系方面,阿嬷因为平时工作忙碌,朋友很少,但是她极为乐观,因为人都只看到自己的好,所以不要讨厌别人。如果有人说你不好,就当是合不来罢了。当阿嬷的外孙担忧自己的粉丝流量,阿嬷会劝说:“岁月无情,世事无常,不如用心磨炼才艺。才艺磨炼精了,演出会受欢迎。”这也正是:“游泳不是靠泳裤,靠的是实力!”   《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拥有自强不息的不服输的倔强精神,力求摆脱困窘之境,证明自我的价值。海明威赞扬的是人类的一种英雄气概,他说:“这本书描写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灵魂的尊严。”当故事结尾老人带着那副空骨架回到小镇,大家都为他欢呼,视他为英雄。因为真正的胜利,不在于赢得多少收获,而是不畏艰险、不肯轻易屈服的精神以及为它拼搏的过程。
  “人尽可被毁灭,但不可被打败。”出自海明威《老人与海》,英文原文是:“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老人与海》中有一段真实的写照:一艘驶向世界尽头,未知海域的船,一面饱经风雨依旧美丽的旗帜,旗帜上有闪耀的几个字,超越极限!人的能力不可小觑,可以力挽狂澜。人生的价值和尊严远比生命本身更为可贵。这种不向命运低头、对人类终极命运不断反抗的努力就是胜利。总之,圣地亚哥、超级阿嬷的做人宗旨就是凭借自我的力量,不断地反抗命运,取得精神上的胜利与生命的尊严。超级阿嬷知道,她的到处诉苦和怨恨只会让自己和孩子们的生活举步艰难。何谓“英雄”?英雄者,不一定“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所谓真正英雄者,应该坚强刚毅,屡败屡战。正如罗曼·罗兰所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四、结语
  正如海明威笔下描述的那样,“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也就是人的肉体可以被消灭,而精神是不朽的。物质和精神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即使物质极度贫乏的时间中也无法磨灭精神的意志力。
  “生活本身就是充满紧张和战斗的;人类的爱可能超越人类的死亡;人在生活的重压下保持自尊;人的肉体可以死亡,但精神永不可战胜。生命不息,戰斗不止!小说中的那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给人们以无穷的力量,有如一盏明灯鼓舞着人们在困境中用勇敢前行。”
  世人皆恐惧死亡,但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然的,所以人们应更加珍爱生命。因此,人类精神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够承受生命、承载命运。“人们在自己生命的过程中,积极地去把握存在的每一分钟,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要比消极堕落与逃避等待更有尊严。”
其他文献
《去年的树》是日本已故童话作家新美南吉所写的童话,讲述的是一只鸟儿与一棵树的友谊。由于冬季的到来,鸟儿必须飞回南方过冬,它就与树约定好,等到明年春天来了的时候,鸟儿再唱歌给树听。但是,当春天来了的时候,鸟儿回去找树,却发现树已经被伐掉,成为一根火柴。最后,小鸟在火柴燃起的灯火里,唱完了最后的一首歌,完成了与树的约定。而当打开中国期刊网,输入“《去年的树》文本解读”等关键词时,我们可以发现对该篇文本
自从仲夏相揖分,直到秋归杳讯音。  时忆曲词同学诵,犹新歌舞共弹琴。  品茶话史崇唐汉,煑酒吟诗慕李辛。  莫道知心非易见,姿容入梦刻亲临。  阮郎归·桃花岛东篱诗友小聚记  金风拂面艳阳天,桃花岛聚贤。  品茶赏景议诗缘。激情涌笔端。  填短句,賦宏篇,幽林石溅泉。  长歌曼舞醉心田。东篱陶令源。  注:东篱,是邳州东篱诗社。  行香子·兴游桃花岛(秦观体)  绿覆丘藏,水满清塘,倚金风,豪兴徜
辗转薄衾夜难眠。  愁腸百转,难忘君颜。  心如瀚海起波澜,  风卷重云,月下星残。  瘦树窗前枝慢翩。  晨鸟飞影,落叶敲帘。  俗尘迷雾掩花前,  蒙蒙轻烟,露染丛间。
我最高的奖赏  就是老妈的笑声  女儿突然抱起姥姥  在我惊呼声中柔缓放下  时光剪辑一帧  不及老妈膝高的女儿  紧握姥姥一指学步  退落不痛的牙齒  颤颤巍巍的脚步  都告诉我  早点儿再早点  回家
想赡养返老还童的春天。  许我八十岁高龄的老妈老爸  足不出户,四姊妹凑脚陪打  赌郊外春暖花开,种豆得豆  種瓜得瓜,赢一地金黄  想领养年幼无知的春天。  许我还没有六个月的女儿  躺在自己的世界,喜乐无常  将哭啼和雨声黏合,安放  在油菜花的阳光下,童年如画  这个春天,适合闭关  想该做的事
摘 要:《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是我国重要的古代文献著作,其中涉及了许多文学和文献内容。“小说”一词,在《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中均有著录,但对于“小说”观念与类别的理解却不尽相同,颇多差异,本文拟就《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之中所反映的“小说”观念与类别的演变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小说;《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  作者简介:馮承欣(199
你从别离的笙箫音中牵出康桥情结  我从你摇桨的小船探向硖石灯彩  走近西山、干河街,擒捉一把梦里的光辉  慢慢徜徉在诗文中铺叙的云彩。  新安画韵  音律声声中,进入墨香浸润的新安画廊  风自心起,一步忘忧  痴绝在徽州,感怀松风水月和墨彩的时光  踏街穿巷,不停满城流连的脚步。  听 雨  跳跃的诗眼替我吹起幸福的口哨  淅沥的雨在江南的水墨画里如针走线  频点芭蕉,邂逅山峦  雨声缝补着木门、
时空交错是现代文学作品以及影视剧使用较为频繁的一种情节模式,通过奇特的方式实现时间与空间的转移。交错的时空引发主人公的奇遇,给予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  一、时空交错故事的类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早已出现含有时空交错情节的故事。这类故事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时空交错,且有规律可循,莫不与当时的社会背景、风气观念等息息相关。魏晋时期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中的时空交错情节有三种不同表现形式:死而复生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是一首羁旅诗。诗人通过征铎、鸡声、茅店、板桥、月、霜、槲叶、枳花、凫雁等意象,抒写游子征途在外的孤寂和思乡之情。细品这件精美的精神产品,其中的奥妙是诗人围绕羁旅生活,从感官出发,独运匠心地选择意象,并进行意象组合,营造出了别有的美丽伤感的气氛,含蓄地表现了游子孤苦的思想感情,产生了诗短情长的艺术效果。  一、晨起动征铎  征铎即远行车马或骆驼所挂的铃,它的意义在于人的听觉感官。
女性群像电视剧《三十而已》在2020年7月无疑是受瞩目的“她题材”电视剧之一,三十岁是顾佳、王漫妮、钟晓芹的标签,是她们与二十岁的泾渭分明,是她们与生活抗争时的焦虑。顾佳,如同她的姓名一样,她是顾家爱家的女性奋斗者,但是家庭与事业在现当代社会真的很难权衡。她是力求完美的女性代表,家庭的变故、事业的挫败教会了她—人需要真实而不是活在泡沫梦工厂。王漫妮,“漫”是她漂泊的体现,“妮”是她内心美丽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