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官到思想情感的挖掘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是一首羁旅诗。诗人通过征铎、鸡声、茅店、板桥、月、霜、槲叶、枳花、凫雁等意象,抒写游子征途在外的孤寂和思乡之情。细品这件精美的精神产品,其中的奥妙是诗人围绕羁旅生活,从感官出发,独运匠心地选择意象,并进行意象组合,营造出了别有的美丽伤感的气氛,含蓄地表现了游子孤苦的思想感情,产生了诗短情长的艺术效果。
  一、晨起动征铎
  征铎即远行车马或骆驼所挂的铃,它的意义在于人的听觉感官。在诗中,它不只是普通车马铃铛,它还是一个饱含文化内涵,具有独特思想价值的意象,象征羁旅之凄苦。
  选择什么意象入诗要看主题的需要。《商山早行》是诗人离开长安的家赴襄阳,抒写在商山途中的羁旅之伤。古时交通不便,车马交通,“征铎”声起,清亮悦耳,陪伴着征人一路征程,慰藉着征人孤单的心,振奋着征人的精神;“征铎”脆响,会使人联想到马匹马车,联想到跋山涉水,联想到离家曲折的道路,联想到一路的辛苦奔波,融合着难过的感情。“征铎”更像伤感的媒介,使人想到与征程相关的种种凄凉因子,成了羁旅辛苦的符号和代名词,是羁旅之诗中常见的,是典型意象。例如“栈云零乱驮铃声,驿树轮囷桦烛明”(宋代陆游的《梦行小益道中》),“马铃当当送残日,乌鸦千点古坟侧”(明代袁中道的《麻城道中》)。20世纪90年代,有一首歌叫《驼铃》,是蒋大为演唱的,歌词是“送战友,踏征程,任重道远多艰险,洒下一路驼铃声……”可见“征铎”入诗是诗人的有意而为、有心之选。
  晨起即早起之意,是时间概念。
  当“征铎”与“晨起”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又产生了新的意境:天刚擦亮,新的一天刚刚开始,清冷的晨光在茫茫天宇,村野寂静;串串清亮的叮当之声,划破四野的沉寂,洒在模糊的路上,既清晰又伶仃渺远,原来旅人晨起赶路,行色匆匆,早已经奔波在了无尽的山路上,好一个早行啊,好一个孤苦啊!视觉、听觉在时空交织下的是游子在遥远途上的跋涉,产生的思想意义是孤苦凄凉的,是化不开的浓浓苦涩和无奈。
  二、鸡声茅店月
  鸡声就是鸡叫声,它的意义也在于人的听觉感官。研究表明,鸡的体内有一个奇妙的“生物钟”,能够根据光线发生化学反应,发出啼鸣,被称为“活时钟”,古人称它为“知时禽”。
  小学生背的《三字经》里有“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现今用“犬守夜,鸡司晨”的歇后语比喻各守本分,各尽其能。谚语有“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意思是指远行的人为了安全必须及早投宿,为了赶路必须及早起身。颜真卿的《劝学诗》中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就是指时间早,要有勤苦的读书精神;成语有“闻鸡起舞”是刻苦励志的意思。相承之中,鸡鸣之声也成为一个有独特审美思想的意象,那就是指早时早起,破晓之意,一天希望的开始,一天勤苦匆忙的开始,是辛苦旅程的典型意象。
  茅店是什么?就是在荒远之地用茅草盖成的客店。可见,茅店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偏远、简陋联系一起,这一特点,融合了身处偏远,别离故乡,处境不如意的思想感情,融合了受寒受暑、受悲受苦、受寂寞的难过,是一个带有画面感的意象。诗人把这一意象写进诗里,也是基于主题的需要,是表现羁旅主题的典型题材。
  月的意象比较常见,表客观的时间和主观的落寞孤寂之情。
  鸡声与月这一意象的巧妙组合,产生一个有声有色充满动态感的画面:旧的一天还未完全结束,新的一天就开始了,旅人伴着开始和结束在路上日复一日,时光在循环往复中流逝,劳碌在新旧更替之间,是没日没夜的!其中崭新的美好夹杂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遗憾,使人感叹诗人高妙的意象组合。
  “鸡声茅店月”中三个意象的组合,是视觉和听觉、时间和空间的又一次交织,呈现的是空旷荒寂、渺远零落,反衬出旅人活动的渺小伶仃和微不足道,含蓄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怅然和失落。与“晨起动征铎”的意境是相辅相成和相融的。
  三、人迹板桥霜
  板桥即木板架设的桥。桥的功能是连接、贯通,实现由远而近或由近而远的,它贯连回家的路,是希望,是美好。游子离别亲人在外漂泊,看见桥,仿佛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当然也看到了遥远,看到了荒野,也会感到奔劳和孤独之苦。所以,桥被赋予了美好而又伤感的复杂情感,如《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中出现的桥,就有美丽又孤苦伤感的情绪。
  板桥与石桥的功用是一样的,不同在于板桥潮润而富有温情,更有人情味,更有表情达意的意境,所以入诗的多是“板桥”,而非“石桥”,这是中华古诗词文化中特有的现象。如“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唐代刘禹锡的《杨柳枝》),“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唐代张继的《过山农家》),“流水通春谷,青山过板桥”(唐代刘长卿的《赴江西,湖上赠皇甫曾之宣州》),“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征”(唐代李白的《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
  霜是一种天气现象,是指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一种白色冰晶,通常出现在秋季至春季时间段,多形成于夜间。霜的这一特点被赋予了时间概念,表岁月、秋冬季节、天早、早晨;霜的寒冷被赋予了苍凉凄寒、冷酷严峻的思想感情,也是羁旅诗中常有的典型意象。
  让板桥和霜这两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正是同意的叠加:瞧,离家远行,一早就奔忙在商山的路上,温情脉脉的板桥也飘满冰冷无情的霜!桥路漫漫,一程又一程,一路的孤伤,一路的思念!“板桥”和“霜”相叠,更突出了羁旅之人的劳苦,使诗弥漫着浓浓的凄凉之情。如果说《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中的“小桥”与“流水”组合平添的是缠绵难舍之情,那《商山早行》一诗中“板桥”与“霜”的叠合,产生的是冰寒般的冷酷无情,后者更显肃杀严峻。
  四、槲叶落山路
  槲叶即槲树的叶子。槲树叶的特点是冬天树叶干枯却存留在树枝上,直到第二年春天,树枝发新叶芽的时候才会脱落枯干的叶子。槲叶在春天发新芽、落枯叶这一自然代谢的现象,被賦予了和花一样的思想意义:新芽的长出,像是花的待放,是春天的象征,是希望是美好;枯叶下落又似花谢,是生命流逝,年华不再,是生命苦短奔波不休的遗憾;新叶的成长和败叶的落去,是生命周期的开始和结束,是时间的循环和时光的流逝;槲叶“去旧留新”,便是辞旧呈新,便是新旧的更替。可见,槲叶意象的入诗是诗人一路的细心观察,是诗人对花这一意象的巧妙取代,是诗人大胆创新的选择和运用。   山路就是在山里走的路,其意象是曲折的征途充满困难与不幸。
  槲叶与山路的组合,充满时间与空间交织的动态感。视觉上的槲叶是有动态感的,其意境与“鸡声茅店月”那新旧交替、年华流逝的伤感相呼应,与羁旅之人在清新幽美的崎岖山路中劳顿相呼应,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奔劳哀伤相呼应,真是美丽而凄凉,美好而遗憾。“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的意境等同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新旧更替美丽忧伤的思想意境。感叹古代文人羁旅路上真是“可怜又可爱”啊,明明是征程苦不堪言,却“羞”于诉说,故意曲折一笔,浓浓的情意深藏在大到日月星辰银河系,小到草木花叶板桥店墙旁。也正是这“可怜又可爱”形成了中华古诗词万水千山处处都关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特点,真是纸短情长,隽永无比,魅力恒久!
  五、枳花明驿墙
  枳花是一種白色小花,春天开放。花的意象比较固定,植根于我们民族内心的是欣欣向荣的春天,是宁静美好,是温暖幸福和希望。
  驿墙就是建设驿站的围墙,这里指驿站。驿站是什么?驿站就是供官差或外出之人来往途中换马、暂住的地方,它从诞生起就意味着偏远简陋,是荒郊野地、远离人群的代表,是游子奔波劳碌、孤独思乡的代名词,与前文中的茅店呼应,都带有伤感。
  当诗人把枳花与驿墙两个意象组合一起,初看是反差极大,细品是反差中新的意境,和“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明艳洁白的枳花爬满在荒僻的驿墙,它美丽孤独,迷人而无人关心,满是挥之不去的难过惆怅!意境与“人迹板桥霜”呼应,都是美丽而遗憾!该句写花满驿墙,使人从视觉上的美丽感受上升到思想情感层面的悲凉感伤,从而理解诗人孤独失落的心理。
  六、凫雁满回塘
  凫雁就是野鸭和大雁,有时单指大雁或单指野鸭。它们属于候鸟,随着季节的变化南北迁徙,秋天飞往南方,第二年春天,又由南方飞往北方。这一迁徙的规律,大雁被赋予了春去秋来、轮回的意思,有时光荏苒、流逝不再的意思,有离别思亲、奔劳怀乡、征战凄苦的情感,多带伤感之情。诗人选择凫雁入诗,成为承载羁旅感情的意象,是为表达自己远离家乡,在茅店歇脚,在山路奔波,日复一日,如雁的劳顿迁徙。
  回塘就是岸边曲折环绕的水塘。
  当凫雁与回塘组合,我们看到了又一个美丽伤感的画面:春天来了,故乡回塘水暖,水面如镜,倒映着两岸的树影山色,映着云朵天光,景色旖旎迷人;春风阵阵,涟漪层层,水面满是暂时逗留的凫雁,随着春潮水暖,它们会在树影、云影中穿梭离去,走得很远很远……
  这是诗的最后一句,诗人以美丽忧伤的梦境结束全诗,既符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逻辑关系,又呼应羁旅之人在山光水色间思乡的心理感受。
  纵观诗人对意象的选择和组合,离不开主导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从始至终贯穿美丽伤感、美好遗憾的思想感情。连最后作结的梦境也是美丽与忧伤的结合,在“好”与“不好”的反差中营造出美的意境,实现了全诗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相应相承、相融和谐,产生了耐人寻味、意味深长的恒久魅力!
其他文献
喝一口黑咖啡  喝下一口夜色  暗暗地活着,像青蛙  我的头发,在夜晚深陷  一片一片亮出白旗  我聽见它们一根一根断裂的声音  用咖啡提起尘事,或者忘记  并非明智之举  人们都在向水靠近  而我偏要和镜子里的人  摆开战场  提着月亮的刀收割叫灵魂的东西  蛙声一阵一阵断续而来  我把孤独一寸一寸地涂炭  黑咖啡策划了另一个夜晚  断了那白水
萧红,近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饱经风霜,这形成了她看待生活的独特角度和方式,这也是萧红文学作品中悲剧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呼兰河传》是萧红的晚期巅峰代表作,本文以此为例,通过分析萧红个人悲剧意识的成因以及本文中典型女性的人生轨迹,解析出其整体悲剧意识在《呼兰河传》中的体现。  一、萧红与《呼兰河传》  萧红,她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现代文学领域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她有着敏感脆弱却又倔强
《去年的树》是日本已故童话作家新美南吉所写的童话,讲述的是一只鸟儿与一棵树的友谊。由于冬季的到来,鸟儿必须飞回南方过冬,它就与树约定好,等到明年春天来了的时候,鸟儿再唱歌给树听。但是,当春天来了的时候,鸟儿回去找树,却发现树已经被伐掉,成为一根火柴。最后,小鸟在火柴燃起的灯火里,唱完了最后的一首歌,完成了与树的约定。而当打开中国期刊网,输入“《去年的树》文本解读”等关键词时,我们可以发现对该篇文本
自从仲夏相揖分,直到秋归杳讯音。  时忆曲词同学诵,犹新歌舞共弹琴。  品茶话史崇唐汉,煑酒吟诗慕李辛。  莫道知心非易见,姿容入梦刻亲临。  阮郎归·桃花岛东篱诗友小聚记  金风拂面艳阳天,桃花岛聚贤。  品茶赏景议诗缘。激情涌笔端。  填短句,賦宏篇,幽林石溅泉。  长歌曼舞醉心田。东篱陶令源。  注:东篱,是邳州东篱诗社。  行香子·兴游桃花岛(秦观体)  绿覆丘藏,水满清塘,倚金风,豪兴徜
辗转薄衾夜难眠。  愁腸百转,难忘君颜。  心如瀚海起波澜,  风卷重云,月下星残。  瘦树窗前枝慢翩。  晨鸟飞影,落叶敲帘。  俗尘迷雾掩花前,  蒙蒙轻烟,露染丛间。
我最高的奖赏  就是老妈的笑声  女儿突然抱起姥姥  在我惊呼声中柔缓放下  时光剪辑一帧  不及老妈膝高的女儿  紧握姥姥一指学步  退落不痛的牙齒  颤颤巍巍的脚步  都告诉我  早点儿再早点  回家
想赡养返老还童的春天。  许我八十岁高龄的老妈老爸  足不出户,四姊妹凑脚陪打  赌郊外春暖花开,种豆得豆  種瓜得瓜,赢一地金黄  想领养年幼无知的春天。  许我还没有六个月的女儿  躺在自己的世界,喜乐无常  将哭啼和雨声黏合,安放  在油菜花的阳光下,童年如画  这个春天,适合闭关  想该做的事
摘 要:《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是我国重要的古代文献著作,其中涉及了许多文学和文献内容。“小说”一词,在《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中均有著录,但对于“小说”观念与类别的理解却不尽相同,颇多差异,本文拟就《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之中所反映的“小说”观念与类别的演变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小说;《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  作者简介:馮承欣(199
你从别离的笙箫音中牵出康桥情结  我从你摇桨的小船探向硖石灯彩  走近西山、干河街,擒捉一把梦里的光辉  慢慢徜徉在诗文中铺叙的云彩。  新安画韵  音律声声中,进入墨香浸润的新安画廊  风自心起,一步忘忧  痴绝在徽州,感怀松风水月和墨彩的时光  踏街穿巷,不停满城流连的脚步。  听 雨  跳跃的诗眼替我吹起幸福的口哨  淅沥的雨在江南的水墨画里如针走线  频点芭蕉,邂逅山峦  雨声缝补着木门、
时空交错是现代文学作品以及影视剧使用较为频繁的一种情节模式,通过奇特的方式实现时间与空间的转移。交错的时空引发主人公的奇遇,给予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  一、时空交错故事的类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早已出现含有时空交错情节的故事。这类故事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时空交错,且有规律可循,莫不与当时的社会背景、风气观念等息息相关。魏晋时期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中的时空交错情节有三种不同表现形式:死而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