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篇”指的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课文主要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两件事情。当一篇文章被选作语文教材课文时,就自然生发了其语文教学价值,这种教学价值就事关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思想情感提升。
一、“这一篇”的语用价值解析
这是一篇情文兼美的写人记事类文章。文中作者三次提及院子里满墙绿绿的爬山虎。一是下午刚进院子时看到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二是黄昏时分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爬山虎。两番景色都给人以不同的美感享受,表面是写景色之美,实则把作者的心情暗藏在文字的背后,让人回味悠长,可谓心随景动,景随情动。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第三次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脑海中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三处景致的语用价值教师如何去挖掘呢?
1.关注文体特征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咏怀为内容的一种文体。这篇文章与学生此前教材中所见的一般叙事类文章最大的不同是在叙事中穿插了景物描写。三处写景的句子正是引导学生感悟肖复兴对叶老先生的怀念和感恩之情的语用教学价值之所在。
2.品读关键词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种方法理解词语”“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是第二学段重要的教学内容与目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四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必须从文本阅读中来,移情体验、品读关键词句,理解文中这些看似写景、实则含义深刻的句子,自然成了第二学段语用教学价值的要求。
3.学习写作方法
文中第二件事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是文本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在叙事中穿插写景这种写作方法是四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首次接触到的写作方法。课前请学生质疑问难,他们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这几方面:这是写人记事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要写爬山虎?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写爬山虎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们的疑问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以爬山虎的景物描写作为切入点,学习并领悟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这就是发挥文本自身的“这一篇”的语用功能,把写作之根深深扎在阅读的土壤中。
二、“这一篇”的语用价值实践
1.亲历阅读过程,夯实语用基础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邀请做客这件事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以“我”为线,通过写叶圣陶先生邀“我”做客的事,从中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人品;一条以“爬山虎”为线,三次对爬山虎的描写语句含义深刻,实际上是暗示叶老的风范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叶老的教导一直激励着我前进。两条线相互交融在一起,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这俨然成为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只有让学生充分亲历阅读过程,才能真正走进事情,才能对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更深的认识。教学中,我抓住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展开教学。
第一步,紧扣第6自然段中的“意外、居然”以及“大作家”这几个关键词,体会一个中学生去大人物家里做客时的惊喜、惊讶、兴奋、激动,甚至还有一点小小的紧张与不安。这些意想不到就蕴含在文字中,甚至标点符号中,需要学生们沉入语言文字中细细体会。
第二步,当肖复兴与叶老先生见面时,引导学生紧扣第8、第9自然段中的细节:其中“叶老先生像会见大人一样跟我握了握手,我们的交谈十分融洽。”握手、交谈看似简单,实则饱含着叶老先生对我深深的关怀和期望,以至于把我小小的心都融化了。一位蜚声文坛的大作家不仅约见了一个中学生,还跟他进行了其乐融融的、平等的交谈。此时,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已深深印刻在肖复兴心中了。因为“融化”是一个陌生化的词语,特殊的表达背后一定蕴含着特殊的情感。所以,教学中可以从“融化”的本义出发,引导孩子理解究竟是什么融化了我小小的心。学生通过品读可以感悟到:是叶圣陶先生的亲切、认真、质朴、期待、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等将“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从而将文字和情感无缝链接。情感的感悟是建立在词句的品读之上的。
2.开展阅读交流,积累语用经验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限于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水平,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往往不够准确、不够全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不断深化阅读理解,丰富阅读感受,提升阅读品质。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选择合宜的阅读交流话题,使学生回顾自己的阅读过程,总结语用经验。教学中我从两个维度设计了和学生对话和交流的话题。
第一个维度紧扣住肖复兴内心的体验和感受,设计关于阅读能力提升的话题。教学中共设计了三次移情体验:第一次让学生充分换位体验得知被叶老先生约见时,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感受?第二次则让学生说说见到叶老先生后,又有什么感受?第三次是让学生说说,肖复兴满怀深情地回忆往事,最想对叶老先生表达自己怎样的感受?三次换位思考,三次移情体验,逐步引导学生们走进肖复兴的内心世界,逐步达成心与心之间的碰撞与认同。
第二个维度则从揭示写作秘妙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形式需要有心人才能得知。这篇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秘妙大部分人都能解读到位,但是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真正明白其中的奥秘,真正让借景抒情“这一点”成为本课学习最有收获的“这一得”,我觉得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为实践此处语用价值,我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准确定位情感基调。浙江外国语学院汪潮教授发表过这样一个观点:小学语文首先姓小,面对的是小学生。所以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名家名篇立意很高很深,但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我们是否不要“微言大义”。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更贴近学生,让学生真真切切对文本有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教学中,我将情感基调进行了这样的定位:第一处的爬山虎仿佛是作者心情的见证,借此道出了作者要见叶老先生时心中的意外与激动。第二处我认为可以定位在借爬山虎含蓄表达我被叶老先生的真诚质朴、平易近人深深感动这个层次。第三次是对文章的总结,虚写爬山虎,表达的是一种感激、敬仰与怀念之情。在教学过程中不刻意拔高叶老先生的形象,让学生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慈祥的、可亲可敬的老人形象,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另一方面,有效体验情感价值。“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如何含情?在本课的学习中要读出、悟出两处景和两件事的巧妙联系是个难点,怎样将爬山虎与自我的情感有机地融合起来,突破课文的重难点,也是我教学设计的多元教学价值之所在。
教学中采用的主要策略就是“以读为本”。通过换位读深入体验,移情读多
元解读,表情读引发共鸣。体验—移情—共鸣,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也就是说,学生的朗读必须经历一个“读进去”再到“读出来”的过程“读进去”就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读出来”就是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通过恰当的语气、语调转化为有声的朗读。学生只有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强烈感情,他的感情才能与作品发生和谐共鸣,这样的感情朗读才是有效的。
3.拓展课文语境,实践语用魅力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鲜明的表达特点。因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发现和体悟课文独特的言语魅力,还要安排相应的写话训练,鼓励学生从读到写,尝试运用。这是阅读教学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独当之任和重要价值所在。
在揭示了文章“借景抒情”的秘妙之后,我设置了一个迁移写话的场景:“夜色渐渐暗了下来,一个下午的交谈结束了,肖复兴满怀着激动、满怀着希望要回家了。当他走出叶老先生的书房时,微风徐徐,一抬头又看到了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让学生们试着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写写肖复兴当时充满激动、充满希望的心情。学生感同身受,不仅领悟到作者对叶老的怀念和感激之情,也进一步明白表达心情可以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来写。
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深入解析“这一篇”的语用价值,紧紧贴近孩子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适恰的教学策略,唯有这样,“这一篇”的教学才是“走心”的,有效的。
一、“这一篇”的语用价值解析
这是一篇情文兼美的写人记事类文章。文中作者三次提及院子里满墙绿绿的爬山虎。一是下午刚进院子时看到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二是黄昏时分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爬山虎。两番景色都给人以不同的美感享受,表面是写景色之美,实则把作者的心情暗藏在文字的背后,让人回味悠长,可谓心随景动,景随情动。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第三次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脑海中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三处景致的语用价值教师如何去挖掘呢?
1.关注文体特征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咏怀为内容的一种文体。这篇文章与学生此前教材中所见的一般叙事类文章最大的不同是在叙事中穿插了景物描写。三处写景的句子正是引导学生感悟肖复兴对叶老先生的怀念和感恩之情的语用教学价值之所在。
2.品读关键词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种方法理解词语”“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是第二学段重要的教学内容与目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四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必须从文本阅读中来,移情体验、品读关键词句,理解文中这些看似写景、实则含义深刻的句子,自然成了第二学段语用教学价值的要求。
3.学习写作方法
文中第二件事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是文本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在叙事中穿插写景这种写作方法是四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首次接触到的写作方法。课前请学生质疑问难,他们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这几方面:这是写人记事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要写爬山虎?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写爬山虎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们的疑问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以爬山虎的景物描写作为切入点,学习并领悟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这就是发挥文本自身的“这一篇”的语用功能,把写作之根深深扎在阅读的土壤中。
二、“这一篇”的语用价值实践
1.亲历阅读过程,夯实语用基础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邀请做客这件事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以“我”为线,通过写叶圣陶先生邀“我”做客的事,从中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人品;一条以“爬山虎”为线,三次对爬山虎的描写语句含义深刻,实际上是暗示叶老的风范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叶老的教导一直激励着我前进。两条线相互交融在一起,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这俨然成为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只有让学生充分亲历阅读过程,才能真正走进事情,才能对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更深的认识。教学中,我抓住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展开教学。
第一步,紧扣第6自然段中的“意外、居然”以及“大作家”这几个关键词,体会一个中学生去大人物家里做客时的惊喜、惊讶、兴奋、激动,甚至还有一点小小的紧张与不安。这些意想不到就蕴含在文字中,甚至标点符号中,需要学生们沉入语言文字中细细体会。
第二步,当肖复兴与叶老先生见面时,引导学生紧扣第8、第9自然段中的细节:其中“叶老先生像会见大人一样跟我握了握手,我们的交谈十分融洽。”握手、交谈看似简单,实则饱含着叶老先生对我深深的关怀和期望,以至于把我小小的心都融化了。一位蜚声文坛的大作家不仅约见了一个中学生,还跟他进行了其乐融融的、平等的交谈。此时,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已深深印刻在肖复兴心中了。因为“融化”是一个陌生化的词语,特殊的表达背后一定蕴含着特殊的情感。所以,教学中可以从“融化”的本义出发,引导孩子理解究竟是什么融化了我小小的心。学生通过品读可以感悟到:是叶圣陶先生的亲切、认真、质朴、期待、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等将“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从而将文字和情感无缝链接。情感的感悟是建立在词句的品读之上的。
2.开展阅读交流,积累语用经验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限于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水平,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往往不够准确、不够全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不断深化阅读理解,丰富阅读感受,提升阅读品质。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选择合宜的阅读交流话题,使学生回顾自己的阅读过程,总结语用经验。教学中我从两个维度设计了和学生对话和交流的话题。
第一个维度紧扣住肖复兴内心的体验和感受,设计关于阅读能力提升的话题。教学中共设计了三次移情体验:第一次让学生充分换位体验得知被叶老先生约见时,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感受?第二次则让学生说说见到叶老先生后,又有什么感受?第三次是让学生说说,肖复兴满怀深情地回忆往事,最想对叶老先生表达自己怎样的感受?三次换位思考,三次移情体验,逐步引导学生们走进肖复兴的内心世界,逐步达成心与心之间的碰撞与认同。
第二个维度则从揭示写作秘妙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形式需要有心人才能得知。这篇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秘妙大部分人都能解读到位,但是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真正明白其中的奥秘,真正让借景抒情“这一点”成为本课学习最有收获的“这一得”,我觉得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为实践此处语用价值,我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准确定位情感基调。浙江外国语学院汪潮教授发表过这样一个观点:小学语文首先姓小,面对的是小学生。所以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名家名篇立意很高很深,但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我们是否不要“微言大义”。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更贴近学生,让学生真真切切对文本有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教学中,我将情感基调进行了这样的定位:第一处的爬山虎仿佛是作者心情的见证,借此道出了作者要见叶老先生时心中的意外与激动。第二处我认为可以定位在借爬山虎含蓄表达我被叶老先生的真诚质朴、平易近人深深感动这个层次。第三次是对文章的总结,虚写爬山虎,表达的是一种感激、敬仰与怀念之情。在教学过程中不刻意拔高叶老先生的形象,让学生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慈祥的、可亲可敬的老人形象,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另一方面,有效体验情感价值。“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如何含情?在本课的学习中要读出、悟出两处景和两件事的巧妙联系是个难点,怎样将爬山虎与自我的情感有机地融合起来,突破课文的重难点,也是我教学设计的多元教学价值之所在。
教学中采用的主要策略就是“以读为本”。通过换位读深入体验,移情读多
元解读,表情读引发共鸣。体验—移情—共鸣,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也就是说,学生的朗读必须经历一个“读进去”再到“读出来”的过程“读进去”就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读出来”就是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通过恰当的语气、语调转化为有声的朗读。学生只有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强烈感情,他的感情才能与作品发生和谐共鸣,这样的感情朗读才是有效的。
3.拓展课文语境,实践语用魅力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鲜明的表达特点。因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发现和体悟课文独特的言语魅力,还要安排相应的写话训练,鼓励学生从读到写,尝试运用。这是阅读教学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独当之任和重要价值所在。
在揭示了文章“借景抒情”的秘妙之后,我设置了一个迁移写话的场景:“夜色渐渐暗了下来,一个下午的交谈结束了,肖复兴满怀着激动、满怀着希望要回家了。当他走出叶老先生的书房时,微风徐徐,一抬头又看到了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让学生们试着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写写肖复兴当时充满激动、充满希望的心情。学生感同身受,不仅领悟到作者对叶老的怀念和感激之情,也进一步明白表达心情可以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来写。
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深入解析“这一篇”的语用价值,紧紧贴近孩子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适恰的教学策略,唯有这样,“这一篇”的教学才是“走心”的,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