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的诸生与政治

来源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f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汉时期的“诸生”是习儒而未仕者的泛称 ,包括经师的门徒、弟子和官学的郡国生徒、太学生、鸿都学士等.诸生是秦汉时期参预政治的基本群众.在秦和西汉初 ,诸生不仅是博士和经师学术上的继承人 ,而且是他们政治上的助手.东汉中期以后 ,由于政治黑暗 ,诸生对政治也逐渐由配合转为批判 ,进而在党锢之祸中与宦官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诸生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在政治斗争中具有依违其间的特性 ,因而每当有重大政治变动时 ,往往就会发生分裂“,”Zhusheng is the general term for those who studied Confucianism but failed to make an office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including private disciple and official Jungongshengtu (students taught by local government), Taixuesheng, Hongduxueshi (students taught by central government). Zhusheng formed the fundamental masses for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Zhusheng was not only the academic successor to Boshi and teacher of classic, but also the political assistant in Qin and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ies. After mid Eastern Han Dynasties, with politics corruption, Zhusheng gradually changed their attitudes from coordination to criticism, and then directly fought eunuch during the Faction of Turmoil. Their social positions made their vacillating nature in political struggle, therefore, once major political changes happened, they would split into different groups.
其他文献
调查显示 ,大学生阅读倾向为 :文学作品是主要借阅对象 ;文科类图书借阅量明显大于理科类 ;与开设专业相关的借书类和量明显大于非开设专业 ;比较注重个人发展和自我完善 ,对
:《庄子》散文在追求真善美的同时 ,又着意塑造出一系列丑恶者的形象 ,并把他们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酷烈而残忍的君主 ,卑污龌龊的暴发户与没有礼义廉耻的“儒者”
社会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发展与解放 ,即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展开 ,而技术进步是其现实性展开的物质基础.人类早期 ,技术水平极端低下 ,共同体拥有的自由是氏族成员所享有的自
科学与宗教两极共存的长期性 ,决定了 2 1世纪科学与宗教的并行与发展和对立与斗争的可能性.在总趋势上 ,科学的繁荣必将超过宗教的发展 ,宗教也将不断寻求与科学的可能协调
:目的 :客观地了解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研究了 830名城市及农村高中学生.结论 :高中学生在总焦虑水平方面有 3.74%,在内容量表方面有 9.5 1
选本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方式 ,它以繁盛的创作成果为对象 ,体现选家的主观意图和当时的文学思想.现存“唐人选唐诗”10种 ,涉及整个唐代 ,遍及各个流派 ,且标准各异 ,目的
马克思哲学之实践唯物主义解释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以实践为逻辑轴线的实践唯物主义 ,体现了科学实践观之主体性和客观性、目的性和手段性、价值性和真理性、革命性和科
:修身是儒、道、佛共同的研究课题 ,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要积极借鉴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修身思想 ,力求达到个
创新 ,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 ,创新思维方法 ,是形成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方法.邓小平在认识社会主义过程中 ,运用求异思维法 ,从理论走向实践 ;运用联想思维法 ,从历史走
前人对元稹与洛阳的关系已作了一些研究 ,但稍显疏略和失误.此文通过对有关资料进行梳理 ,勾勒出了元稹在洛阳的主要活动轨迹 ,认为元稹曾五次由长安赴洛阳 ,从而补充了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