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于五四青年节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于新时期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基本认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表达形式,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于这“二十四字”的解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素质要求和培育途径。作为承担建设祖国未来重任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他们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他们的价值观应有相应的凝练与表达,是区别于非大学生群体的其他人群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以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以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对大学生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法纪教育和诚信教育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
二、新时期大学生政治思想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名利观念较强。
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新时期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张扬了他们的个性,但也滋生了他们的名利主义观念。比如“我的理想信念是赚钱、出名。赚钱是为了物质上的满足,出名则为精神上的满足”这一类思想,存在于一部分同学的头脑之中。
第二.社会认知力相对欠缺。
我国的大学生几乎都是在校园环境中成长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因而对社会的认知具有不完整性,尤其是对一些社会政治问题认识模糊。
第三.知行脱节。
新时期大学生亲历和见证了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的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他们无论从道理上还是情感上都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时,其价值取向却具有很强的务实性,不太愿意做对自己没有直接利益的事情,表现出知行脱节。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首先,教育者应具有开放的视野和现代的价值观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进取心也更强了。但是,他们也必然会受到西方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价值观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即要在尊重不同民族与国家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价值观教育经验,同时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抵制西方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渗透。此外,要以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进行教育和引导;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以现代工作方式和沟通手段与之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断开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领域。
其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要与社会生活接轨,将“知”与“行”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方法就是让其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同时,又可以使他们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第三,针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性趋向突出的特点,在价值观教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一元论和多元性的辨证关系。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在深化改革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其次,要教育青少年认识价值取向多元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承认个体对自身合法利益的追求,体现出对个体具体价值理想与生活目标的尊重。
第四,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价值观教育要促使个体形成一种稳定的价值观,不仅要重视其理性层面的提高,更应加强其情感层面的认同,唤起其情感的需要。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教育过程应首先由教育者建立一种接受气氛,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体验中表达自我情感,教育者接受并理解各种情感。然后,组织受教育者鉴别和追求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实践中实现情感参与和渗透。最后,受教育者主动探索自己所爱的事物,并做出选择。
第五,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要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校育人的全过程中,使其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使高校真正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还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以建设优良校风、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文化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术氛围的校园文化,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科学地设计与安排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既突出国家核心价值观,又体现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全面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业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长才干、作贡献,扎实推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形成。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基本认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表达形式,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于这“二十四字”的解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素质要求和培育途径。作为承担建设祖国未来重任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他们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他们的价值观应有相应的凝练与表达,是区别于非大学生群体的其他人群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以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以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对大学生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法纪教育和诚信教育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
二、新时期大学生政治思想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名利观念较强。
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新时期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张扬了他们的个性,但也滋生了他们的名利主义观念。比如“我的理想信念是赚钱、出名。赚钱是为了物质上的满足,出名则为精神上的满足”这一类思想,存在于一部分同学的头脑之中。
第二.社会认知力相对欠缺。
我国的大学生几乎都是在校园环境中成长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因而对社会的认知具有不完整性,尤其是对一些社会政治问题认识模糊。
第三.知行脱节。
新时期大学生亲历和见证了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的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他们无论从道理上还是情感上都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时,其价值取向却具有很强的务实性,不太愿意做对自己没有直接利益的事情,表现出知行脱节。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首先,教育者应具有开放的视野和现代的价值观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进取心也更强了。但是,他们也必然会受到西方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价值观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即要在尊重不同民族与国家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价值观教育经验,同时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抵制西方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渗透。此外,要以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进行教育和引导;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以现代工作方式和沟通手段与之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断开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领域。
其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要与社会生活接轨,将“知”与“行”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方法就是让其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同时,又可以使他们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第三,针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性趋向突出的特点,在价值观教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一元论和多元性的辨证关系。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在深化改革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其次,要教育青少年认识价值取向多元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承认个体对自身合法利益的追求,体现出对个体具体价值理想与生活目标的尊重。
第四,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价值观教育要促使个体形成一种稳定的价值观,不仅要重视其理性层面的提高,更应加强其情感层面的认同,唤起其情感的需要。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教育过程应首先由教育者建立一种接受气氛,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体验中表达自我情感,教育者接受并理解各种情感。然后,组织受教育者鉴别和追求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实践中实现情感参与和渗透。最后,受教育者主动探索自己所爱的事物,并做出选择。
第五,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要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校育人的全过程中,使其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使高校真正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还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以建设优良校风、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文化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术氛围的校园文化,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科学地设计与安排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既突出国家核心价值观,又体现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全面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业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长才干、作贡献,扎实推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