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中光学为独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在整个物理体系中初中阶段对光学的理解较为浅显,主要涉及到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光的直射、平面镜成像、透镜成像等,其中透镜成像规律为较难阶段。
【关键词】光反射;光折射;透镜成像
下面叙述几何光学的几个基本定律--光线的传播规律:
一、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即在均匀介质中光线为一直线。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如物体被光照射而成影,小孔成像等。光的直线传播引出了光线这个概念。
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光的传播是独立的,当不同光线从不同方向通过介质某一点时,彼此互不影响。当两支光线会聚于空间某一点时,它的作用为简单的叠加。光线的这一性质,使被拍摄物体各点的光互不影响地进入照相镜头,在成像面上成像。
二、光的反射定律 当光传播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就会改变传播方向,发生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指出: 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分界面上光投射点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人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②人射角和反射角相等。入射光线与法线N的夹角记为入射角,用i表示;反射光线与法线N的夹角记为反射角,用α表示。则有i=α。光的反射现象还具有可逆性,假如光线逆着原来反射光线方向入射到界面上,那么它将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出去。随着界面的不同,反射又可分为定向反射和漫反射。从一个方向入射到光亮、平整的镜子上的光线,入射点都落到同一平面上,其反射都向着同一方向,则称为定向反射。当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粗糙表面上时(如毛玻璃面等),由于粗糙面可以看成由许多角度不同的小平面组成,光线便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称为漫反射。但需注意在漫反射现象中,就每一条光线而言都还是遵循反射定律的。
三、光的折射定律: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2.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两线分居)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4.当光从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以用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一样来记。) 5.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6.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这时入射角与折射角均为0°。
四、 透镜成像规律
在考察学生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题目中,查阅历年来的中考和其他考试题,大多数都是立足考学生对规律的应用,说明白了就是是否熟背了规律,而学生对此是深感头痛的,大多数八年级的学生对这一类的题目都易做错,究其根源在于死记硬背的规律背乱套了。所以我认为在这提倡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之时,有必要变换考题的思路,让它从实验上升到理论有一个直观的过程,那就是图像法。
如请同学根据光通过凸透镜的性质,画出下面一个物体AB的像A′B′或反过来作像A′B′对应的物体AB。
从上面的作图你能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那几点规律。
学过透镜后,我们可以了解到凸透镜成像的一些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常会遇到判断成像的问题,为了快速、准确地解答有关成像的问题。现向大家介绍一种易于操作的方法:作图法。
1、作图法的依据
由透镜的性质可知:(1)经光心的光线不改变其传播方向。(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上。(3)凸透镜可以成实像。这就为作图法选择光线提供了依据如图1(a)、(b)。
2、作图法的操作
在发光物体上任取一点A,则A处发出的光线一定有平行于主光轴和通过光心的,就取这两束光线作图2:(1)经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如光线I。(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如光线II。(3)两光线相交于A"即为A的实像。(4)同理AB上任何一点均可成像,由A"向主轴作垂线,则A"B"即为AB的实像。作图就按上述步骤进行。
3、用作图法验证透镜成像特点
1. 当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 ,这就是照相机的原理,如图3。
2. 当 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此时像距 。这是判别焦距为多少的方法之一。
3. 当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 ,这就是幻灯机的原理,如图4。
4. 焦点处不成像, ,如图5。
5. 当 时,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此时像物同侧。这就是放大镜的原理,如图6。
例、 烛焰经凸透镜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烛焰与光屏对调位置如图10,则( )
A. 光屏上仍呈现一个缩小的像
B. 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可能不太清晰
C. 光屏上不能呈现像,但通过透镜眼可以看到
D. 光屏上没有像,需调节光屏位置才可呈现出来
分析:由题可知 ,而v在f与2f之间,可作出像位在AB线上,对调后AB线上为烛,由作图可以观察到像位大体靠近光屏所在位置,放大倒立,所以选择B。
通过此题的训练,不仅考察了凸透镜对光的汇聚作用,光的性质,还考查了作图能力,与高中的的知识达到一定的衔接,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反过来又把以往要死记硬背的规律理解记忆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反应比只读记规律、再拿来应用要好学的多,同时激发了学生用多种方法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
【关键词】光反射;光折射;透镜成像
下面叙述几何光学的几个基本定律--光线的传播规律:
一、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即在均匀介质中光线为一直线。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如物体被光照射而成影,小孔成像等。光的直线传播引出了光线这个概念。
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光的传播是独立的,当不同光线从不同方向通过介质某一点时,彼此互不影响。当两支光线会聚于空间某一点时,它的作用为简单的叠加。光线的这一性质,使被拍摄物体各点的光互不影响地进入照相镜头,在成像面上成像。
二、光的反射定律 当光传播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就会改变传播方向,发生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指出: 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分界面上光投射点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人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②人射角和反射角相等。入射光线与法线N的夹角记为入射角,用i表示;反射光线与法线N的夹角记为反射角,用α表示。则有i=α。光的反射现象还具有可逆性,假如光线逆着原来反射光线方向入射到界面上,那么它将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出去。随着界面的不同,反射又可分为定向反射和漫反射。从一个方向入射到光亮、平整的镜子上的光线,入射点都落到同一平面上,其反射都向着同一方向,则称为定向反射。当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粗糙表面上时(如毛玻璃面等),由于粗糙面可以看成由许多角度不同的小平面组成,光线便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称为漫反射。但需注意在漫反射现象中,就每一条光线而言都还是遵循反射定律的。
三、光的折射定律: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2.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两线分居)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4.当光从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以用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一样来记。) 5.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6.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这时入射角与折射角均为0°。
四、 透镜成像规律
在考察学生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题目中,查阅历年来的中考和其他考试题,大多数都是立足考学生对规律的应用,说明白了就是是否熟背了规律,而学生对此是深感头痛的,大多数八年级的学生对这一类的题目都易做错,究其根源在于死记硬背的规律背乱套了。所以我认为在这提倡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之时,有必要变换考题的思路,让它从实验上升到理论有一个直观的过程,那就是图像法。
如请同学根据光通过凸透镜的性质,画出下面一个物体AB的像A′B′或反过来作像A′B′对应的物体AB。
从上面的作图你能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那几点规律。
学过透镜后,我们可以了解到凸透镜成像的一些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常会遇到判断成像的问题,为了快速、准确地解答有关成像的问题。现向大家介绍一种易于操作的方法:作图法。
1、作图法的依据
由透镜的性质可知:(1)经光心的光线不改变其传播方向。(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上。(3)凸透镜可以成实像。这就为作图法选择光线提供了依据如图1(a)、(b)。
2、作图法的操作
在发光物体上任取一点A,则A处发出的光线一定有平行于主光轴和通过光心的,就取这两束光线作图2:(1)经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如光线I。(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如光线II。(3)两光线相交于A"即为A的实像。(4)同理AB上任何一点均可成像,由A"向主轴作垂线,则A"B"即为AB的实像。作图就按上述步骤进行。
3、用作图法验证透镜成像特点
1. 当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 ,这就是照相机的原理,如图3。
2. 当 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此时像距 。这是判别焦距为多少的方法之一。
3. 当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 ,这就是幻灯机的原理,如图4。
4. 焦点处不成像, ,如图5。
5. 当 时,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此时像物同侧。这就是放大镜的原理,如图6。
例、 烛焰经凸透镜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烛焰与光屏对调位置如图10,则( )
A. 光屏上仍呈现一个缩小的像
B. 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可能不太清晰
C. 光屏上不能呈现像,但通过透镜眼可以看到
D. 光屏上没有像,需调节光屏位置才可呈现出来
分析:由题可知 ,而v在f与2f之间,可作出像位在AB线上,对调后AB线上为烛,由作图可以观察到像位大体靠近光屏所在位置,放大倒立,所以选择B。
通过此题的训练,不仅考察了凸透镜对光的汇聚作用,光的性质,还考查了作图能力,与高中的的知识达到一定的衔接,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反过来又把以往要死记硬背的规律理解记忆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反应比只读记规律、再拿来应用要好学的多,同时激发了学生用多种方法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