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到汉赋再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构成了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史画卷,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最强音。古诗词曲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面对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继承呢?
一、指导学生诵读,提高诵读效益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初中生要反复诵读大量经典的古诗词,在积累中培养语感、提高素养。古诗词的诵读不能简单理解为朗读,它要求熟读成诵,读出音律美,读出意境美,读出情感美。诵读应该贯穿在诗歌教学的全过程。初中生还要从“诵读”过渡到“欣赏”,“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的这些目标,没有教师的指导很难完成。诵读的形式有多种,教学时要注意变化,以避免单调乏味。从过程看,诵读讲究层次,比如,有的教师总结的的古诗文诵读“三步法”,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第二步“抓字眼,晓诗意”;第三步“入诗境,悟诗情”。每次诵读,要达成一个目的,让诵读循序渐进。
有的教师执教《诗词曲三首》一课时,在录音播放后,多次让学生大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但是没有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重音、节奏、语气、语调等问题,也没有对每一次的朗读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缺少层次性朗读指导。同时,教师在学生朗读后缺少评价。如果学生的朗读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和激励,那将很难达到朗读目标。
同时,语文教师应锻炼诵读能力,让诵读成为教学和生活的习惯。教师的范读在诵读教学中作用巨大,录音和课件都不能代替,教师在诵读方面的榜样作用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朗读。
二、随文指导学生修辞知识,入情入理地欣赏古诗词
在古诗词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遇到用典、互文等修辞,教师如果不随文指导修辞知识,它们会成为初中生阅读古诗词的拦路虎,直接影响学生的诗词欣赏。
《诗词曲三首》分别是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范仲淹的《渔家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两次出现用典,李白的“明朝散发弄扁舟”和范仲淹的“燕然未勒归无计”,分别引用关于范蠡和窦宪的典故。教学时可以顺势提问:这是用典的方法,这里用典有什么作用呢?对于范仲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的理解,多数学生会按字面语序理解为因忧国思家,诗人彻夜难眠,满头白发,士兵们也流下热泪。在执教时,我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难道白发的只是将军(诗人),流泪的只是征夫吗?学生们很感兴趣,讨论激烈。这时,我适时提醒学生,有一种“互文”的修辞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要前后补充从整体理解其意,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此句也有互文修辞,可理解为:因为忧国思家,诗人(将军)和士兵们都满头白发,流下热泪。
三、适时点拨古诗词常识,让学生了解诗词曲的传承与创新
几乎每个学生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这句话,却很少有学生了解唐宋元时代的文学艺术长河;都知道并背诵过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却很少有学生能说出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诗体。如果学生只是孤立地背诵几篇诗词而不了解诗词曲的流变,则显然不够。语文教师只有适时的引导、精简的点拨、巧妙的设计,学生才能体会唐宋元时代的文学艺术长河,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编选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范仲淹的《渔家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难发现,分别是唐诗一首、宋词一首、元曲一首。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今天借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来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聆听唐宋元时代艺术的最强音。用简洁的导入语把三首古诗词联系起来学习,让学生了解唐诗、宋词、元曲的继承与创新。
关于《诗词曲三首》中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诗体,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大家仔细比较一下这首诗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律诗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句子长短不一,句数多等。这时告诉学生:诗歌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我们熟悉的律诗属于近体诗,我们今天学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属于古体诗。李白最擅长七言古诗,诗歌随意变化,不受拘束。今天,我们将亲近李白,初步感受诗仙飘宕自然的诗风。教学过程中可再次设问:此诗李白为何要选择古体?学生讨论后,逐渐联系诗人的思想情感,最终领会到,只有长短不一、不受拘束的古体诗才能表现内心深沉的痛苦和睥睨奔放的性格。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诗歌中的古体诗,还能从诗体中走进诗人内心、更好地欣赏诗歌。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海头第二中学(222111)
一、指导学生诵读,提高诵读效益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初中生要反复诵读大量经典的古诗词,在积累中培养语感、提高素养。古诗词的诵读不能简单理解为朗读,它要求熟读成诵,读出音律美,读出意境美,读出情感美。诵读应该贯穿在诗歌教学的全过程。初中生还要从“诵读”过渡到“欣赏”,“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的这些目标,没有教师的指导很难完成。诵读的形式有多种,教学时要注意变化,以避免单调乏味。从过程看,诵读讲究层次,比如,有的教师总结的的古诗文诵读“三步法”,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第二步“抓字眼,晓诗意”;第三步“入诗境,悟诗情”。每次诵读,要达成一个目的,让诵读循序渐进。
有的教师执教《诗词曲三首》一课时,在录音播放后,多次让学生大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但是没有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重音、节奏、语气、语调等问题,也没有对每一次的朗读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缺少层次性朗读指导。同时,教师在学生朗读后缺少评价。如果学生的朗读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和激励,那将很难达到朗读目标。
同时,语文教师应锻炼诵读能力,让诵读成为教学和生活的习惯。教师的范读在诵读教学中作用巨大,录音和课件都不能代替,教师在诵读方面的榜样作用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朗读。
二、随文指导学生修辞知识,入情入理地欣赏古诗词
在古诗词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遇到用典、互文等修辞,教师如果不随文指导修辞知识,它们会成为初中生阅读古诗词的拦路虎,直接影响学生的诗词欣赏。
《诗词曲三首》分别是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范仲淹的《渔家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两次出现用典,李白的“明朝散发弄扁舟”和范仲淹的“燕然未勒归无计”,分别引用关于范蠡和窦宪的典故。教学时可以顺势提问:这是用典的方法,这里用典有什么作用呢?对于范仲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的理解,多数学生会按字面语序理解为因忧国思家,诗人彻夜难眠,满头白发,士兵们也流下热泪。在执教时,我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难道白发的只是将军(诗人),流泪的只是征夫吗?学生们很感兴趣,讨论激烈。这时,我适时提醒学生,有一种“互文”的修辞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要前后补充从整体理解其意,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此句也有互文修辞,可理解为:因为忧国思家,诗人(将军)和士兵们都满头白发,流下热泪。
三、适时点拨古诗词常识,让学生了解诗词曲的传承与创新
几乎每个学生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这句话,却很少有学生了解唐宋元时代的文学艺术长河;都知道并背诵过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却很少有学生能说出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诗体。如果学生只是孤立地背诵几篇诗词而不了解诗词曲的流变,则显然不够。语文教师只有适时的引导、精简的点拨、巧妙的设计,学生才能体会唐宋元时代的文学艺术长河,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编选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范仲淹的《渔家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难发现,分别是唐诗一首、宋词一首、元曲一首。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今天借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来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聆听唐宋元时代艺术的最强音。用简洁的导入语把三首古诗词联系起来学习,让学生了解唐诗、宋词、元曲的继承与创新。
关于《诗词曲三首》中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诗体,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大家仔细比较一下这首诗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律诗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句子长短不一,句数多等。这时告诉学生:诗歌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我们熟悉的律诗属于近体诗,我们今天学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属于古体诗。李白最擅长七言古诗,诗歌随意变化,不受拘束。今天,我们将亲近李白,初步感受诗仙飘宕自然的诗风。教学过程中可再次设问:此诗李白为何要选择古体?学生讨论后,逐渐联系诗人的思想情感,最终领会到,只有长短不一、不受拘束的古体诗才能表现内心深沉的痛苦和睥睨奔放的性格。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诗歌中的古体诗,还能从诗体中走进诗人内心、更好地欣赏诗歌。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海头第二中学(2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