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西方和我国各大学管理学院MBA教育中一门十分重要的核心课程。在“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我们将“提高心理素质,加强自治能力”作为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组织行为学”的教学目的是帮助管理者了解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更好地实施对人的管理。要成为未来优秀的管理者,学生不仅需要了解管理过程中的规律,更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塑造自己健康的人格。在管理类学科的教学中,以往更多强调的是将管理的理论、概念、技术、方法和手段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但这些观念和方法在实践中应用的效果直接取决于管理者自身的心理素质。只有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管理者,才能更好地实施管理。为此,在组织行为学各章的讲述中,我们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理念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包括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编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内容中,有一章内容为个性管理,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有关个性的知识,从而在管理过程中更好地做到因人而异的管理。结合本章的教学目的,我们采用国际著名的心理80验问卷-16PF对学生进行施测,以加强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认识和理解。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个人成长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先决条件。青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对认识和评价自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急迫感,他们自我认识和评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大提高,但是由于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判断上的肤浅性和片面性,常常使他们对自我的理解和判断也只是看到一方面,而看不到另一方面。此外,人们常常为了维护自尊而回避甚至拒绝对自己进行新的了解,因为他们担心这种反思和了解会使自己最后看不起自己,从而产生自卑感,感到软弱、无能、邪恶、羞耻,所以人们常常会保护自己理想的自我形象,但这往往是造成心理冲突、人际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并进而影响到自我成长。通过16PF的测验,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个性问卷的使用,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对自己进行测试,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并发现自己个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完善自己的个性提供前提和基础。此外,在测试过程中,有时会发现个别学生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这种缺陷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对于这些学生,就需要进一步的了解,给以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且将信息反馈给学生辅导员,以给学生必要的关注和支持。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之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据调查,20%~30%的大学生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在讲述情绪、情感与管理一章时,我们首先介绍了情绪、情感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并结合本学科新近研究的重点内容,向学生介绍了被誉为“划时代的心智革命”和“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科学研究成果”的情绪智力,让学生充分理解“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商而不仅仅是智商”。在此基础上,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以及小组成员共同来分析自己在情绪智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步骤。在随后的三个月内,利用心理学强化理论,小组成员对已经习得的新的情绪、情感管理方式不断进行强化和巩固,以使其最终固化在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中。心理学家认为,其实“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心理学家的角色”,因为每个人都体验着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着各种行为。作为大学生来讲,他们可以通过自身对心理和行为的体验,进行互相交流,加深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理解,从而更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并促进自身情绪智力的提高。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离开了父母的呵护,独立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每个大学生都会遇到如何沟通、如何协调人际关系的问题。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倾向于以个人为中心,人际关系的建立往往会出现问题,人际交往障碍成为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常见现象。结合沟通与人际关系一章,我们采用了“人际交往小组辅导”的方法,通过“了解小组计划及活动目标,促进小组成员相互认识”;“组员发现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辅导人员及成员共同寻找可能解决的方法”;“领会及灵活运用人际理论和方法,学会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总结回顾小组活动过程,评估小组目标及组员期望,提出建议”等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技巧。
在“组织行为学”各章的教学中,我们始终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做到教书育人的完美结合。
二、加强学生自治能力
所谓自治能力,即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布鲁贝克认为,“自治是高深学问的最悠久的传统之一”,他同时认为,“大学自治的首要条件,必须是对课程中的每一科目,学生都可以自主地去学习,而并非为了一种工具去学习。”自治在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它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的效果。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治性极大地影响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发展。内在动机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活动本身的兴趣和挑战,而不是因为外在的刺激、压力和奖励,内在动机是学习的源泉,因为内在动机可以引发高质量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学习,高水平内在动机的个体,往往不仅能够体验到能力感,而且能够经常体验到自治的感觉。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允许学生自治的教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内在动机、兴趣和挑战的欲望。外在动机是指人们为了获得某些其他结果而从事该活动的动力,自治的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的自治不管是在内在动机的产生、维持和强化中,还是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每个人都具有巨大的潜力,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希望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希望将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有强烈的愿望提升自我,并且完全有能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自己学习、理解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做法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极大地激励他们从事这样的学习和尝试。
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往往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常常扮演着接受、顺从的角色,从而形成了依赖的心理和行 为。学习科目、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完全是一套现成的规定,学生只需要按照规则去做,就可以顺利地修完学业。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都形成了—种惯性。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自治性,他们为学生打造好一切,只需要学生去依从。而学生因为很少体验到自治的快乐,也习惯了对教师的依赖。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种主动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这不利于我国在未来建设创新性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我们提出,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治愿望和自治能力,主要采用的方法是部分教学内容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在实施本方法之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也盼望着这样一种改革。考虑到学生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并且考虑到有些内容学生自己讲授有一定的困难,于是选择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尝试讲授。
该方法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在学期之初,将学生分为4~5个小组,根据教学内容,给每个小组分配一章内容,作为本小组的学习和研究任务。第二,小组成员根据本小组的任务,通过图书馆、资料室、网络等方式查询各种资料,进行讨论,并列出将要讲述的提纲,提交给教师。第三,教师在阅读了小组的提纲之后,提出反馈意见和修改建议,再次返回给学生。第四,学生在提纲的指导下,分配每个人的讲述任务,分头准备。第五,在准备的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体现团队精神,有两次以上的讨论,使内容和形式上做到完美和谐。第六,由学生按照小组顺序,分别进行讲述。第七,其他学生在听完每个小组的讲述后,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第八,教师最后就内容和讲述中的问题给以评价和指正。
在每次实施后,我们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该方法的实施效果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实施这一方法有积极的反馈,他们认为,该方法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学会了收集、整理和归纳材料的能力,并提高了学生对资料的理解和掌握;在准备中学会了团队合作精神;在讲解中增强了信心和勇气,提高了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自我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体验,调整了学生的心态。
当然,在实施该方法的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加上他们没有讲课的经验,所以讲课的效果有时难以调动听众的积极性,影响了听课者对于知识的理解。此外,虽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上台讲课,但总有个别学生临时抱佛脚,没有充分的准备,这不仅不能锻炼他们自己,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对所讲知识的掌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学生讲述之前,向学生介绍参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讲课之中,不仅要求形式上的参与,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此外,在准备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在结构上为学生把关,也帮助学生对所讲内容深入、细致地理解,以使其讲解的内容更容易被同学掌握。通过五年的尝试,该方法在提高学生自治能力,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组织行为学”的教学目的是帮助管理者了解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更好地实施对人的管理。要成为未来优秀的管理者,学生不仅需要了解管理过程中的规律,更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塑造自己健康的人格。在管理类学科的教学中,以往更多强调的是将管理的理论、概念、技术、方法和手段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但这些观念和方法在实践中应用的效果直接取决于管理者自身的心理素质。只有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管理者,才能更好地实施管理。为此,在组织行为学各章的讲述中,我们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理念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包括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编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内容中,有一章内容为个性管理,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有关个性的知识,从而在管理过程中更好地做到因人而异的管理。结合本章的教学目的,我们采用国际著名的心理80验问卷-16PF对学生进行施测,以加强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认识和理解。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个人成长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先决条件。青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对认识和评价自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急迫感,他们自我认识和评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大提高,但是由于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判断上的肤浅性和片面性,常常使他们对自我的理解和判断也只是看到一方面,而看不到另一方面。此外,人们常常为了维护自尊而回避甚至拒绝对自己进行新的了解,因为他们担心这种反思和了解会使自己最后看不起自己,从而产生自卑感,感到软弱、无能、邪恶、羞耻,所以人们常常会保护自己理想的自我形象,但这往往是造成心理冲突、人际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并进而影响到自我成长。通过16PF的测验,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个性问卷的使用,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对自己进行测试,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并发现自己个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完善自己的个性提供前提和基础。此外,在测试过程中,有时会发现个别学生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这种缺陷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对于这些学生,就需要进一步的了解,给以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且将信息反馈给学生辅导员,以给学生必要的关注和支持。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之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据调查,20%~30%的大学生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在讲述情绪、情感与管理一章时,我们首先介绍了情绪、情感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并结合本学科新近研究的重点内容,向学生介绍了被誉为“划时代的心智革命”和“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科学研究成果”的情绪智力,让学生充分理解“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商而不仅仅是智商”。在此基础上,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以及小组成员共同来分析自己在情绪智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步骤。在随后的三个月内,利用心理学强化理论,小组成员对已经习得的新的情绪、情感管理方式不断进行强化和巩固,以使其最终固化在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中。心理学家认为,其实“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心理学家的角色”,因为每个人都体验着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着各种行为。作为大学生来讲,他们可以通过自身对心理和行为的体验,进行互相交流,加深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理解,从而更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并促进自身情绪智力的提高。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离开了父母的呵护,独立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每个大学生都会遇到如何沟通、如何协调人际关系的问题。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倾向于以个人为中心,人际关系的建立往往会出现问题,人际交往障碍成为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常见现象。结合沟通与人际关系一章,我们采用了“人际交往小组辅导”的方法,通过“了解小组计划及活动目标,促进小组成员相互认识”;“组员发现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辅导人员及成员共同寻找可能解决的方法”;“领会及灵活运用人际理论和方法,学会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总结回顾小组活动过程,评估小组目标及组员期望,提出建议”等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技巧。
在“组织行为学”各章的教学中,我们始终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做到教书育人的完美结合。
二、加强学生自治能力
所谓自治能力,即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布鲁贝克认为,“自治是高深学问的最悠久的传统之一”,他同时认为,“大学自治的首要条件,必须是对课程中的每一科目,学生都可以自主地去学习,而并非为了一种工具去学习。”自治在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它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的效果。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治性极大地影响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发展。内在动机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活动本身的兴趣和挑战,而不是因为外在的刺激、压力和奖励,内在动机是学习的源泉,因为内在动机可以引发高质量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学习,高水平内在动机的个体,往往不仅能够体验到能力感,而且能够经常体验到自治的感觉。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允许学生自治的教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内在动机、兴趣和挑战的欲望。外在动机是指人们为了获得某些其他结果而从事该活动的动力,自治的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的自治不管是在内在动机的产生、维持和强化中,还是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每个人都具有巨大的潜力,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希望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希望将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有强烈的愿望提升自我,并且完全有能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自己学习、理解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做法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极大地激励他们从事这样的学习和尝试。
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往往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常常扮演着接受、顺从的角色,从而形成了依赖的心理和行 为。学习科目、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完全是一套现成的规定,学生只需要按照规则去做,就可以顺利地修完学业。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都形成了—种惯性。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自治性,他们为学生打造好一切,只需要学生去依从。而学生因为很少体验到自治的快乐,也习惯了对教师的依赖。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种主动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这不利于我国在未来建设创新性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我们提出,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治愿望和自治能力,主要采用的方法是部分教学内容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在实施本方法之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也盼望着这样一种改革。考虑到学生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并且考虑到有些内容学生自己讲授有一定的困难,于是选择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尝试讲授。
该方法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在学期之初,将学生分为4~5个小组,根据教学内容,给每个小组分配一章内容,作为本小组的学习和研究任务。第二,小组成员根据本小组的任务,通过图书馆、资料室、网络等方式查询各种资料,进行讨论,并列出将要讲述的提纲,提交给教师。第三,教师在阅读了小组的提纲之后,提出反馈意见和修改建议,再次返回给学生。第四,学生在提纲的指导下,分配每个人的讲述任务,分头准备。第五,在准备的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体现团队精神,有两次以上的讨论,使内容和形式上做到完美和谐。第六,由学生按照小组顺序,分别进行讲述。第七,其他学生在听完每个小组的讲述后,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第八,教师最后就内容和讲述中的问题给以评价和指正。
在每次实施后,我们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该方法的实施效果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实施这一方法有积极的反馈,他们认为,该方法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学会了收集、整理和归纳材料的能力,并提高了学生对资料的理解和掌握;在准备中学会了团队合作精神;在讲解中增强了信心和勇气,提高了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自我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体验,调整了学生的心态。
当然,在实施该方法的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加上他们没有讲课的经验,所以讲课的效果有时难以调动听众的积极性,影响了听课者对于知识的理解。此外,虽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上台讲课,但总有个别学生临时抱佛脚,没有充分的准备,这不仅不能锻炼他们自己,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对所讲知识的掌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学生讲述之前,向学生介绍参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讲课之中,不仅要求形式上的参与,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此外,在准备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在结构上为学生把关,也帮助学生对所讲内容深入、细致地理解,以使其讲解的内容更容易被同学掌握。通过五年的尝试,该方法在提高学生自治能力,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