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回顾了高等农林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形成的宏观背景,以四个标志做出了基本评价,总结了“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的四条基本经验,提出了构建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为主导的21世纪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教材新体系,进而从提高“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使用效益、强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质量、做大做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品牌等方面,提出了需着力做好的三项工作。
关键词:高等农林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评价;经验;展望
“把发展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部署。教材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高等农林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思考总结高等农林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以下简称“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的重要地位、作用和经验,展望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形成与基本评价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既是“高等农林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末端改革部分,也是该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还是整个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自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高等农林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1992年召开全国普通高教工作会议,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同年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普通高等农林教育工作会议,到1996年召开的全国普通高等农林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等,都对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目标、思路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与发展开创了历史上最好的黄金时期之一。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与发展在一个更宽的范围内、更深的层次上展开。 “高等农林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以下简称“农林改革计划”)作为“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酝酿(1993年)、批准立项(1995年)并正式实施的。全国近50所高校、3700多人次,提交申报材料529份,最后通过专家评审,确定立项22个大项、117个子项目。“改革计划”的目标、成果之一,就是编写、出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经过努力,截止2001年底共编写、出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近200本。
实践证明:“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人才培养和教师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上说这是一批高质量的换代教材,其中不泛堪称精品。主要标志有四:
一是反映了世界农林科学技术,由于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和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主导的系统科学的发展、影响和植入,新兴、交叉学科大量涌现,并孕育新的重大突破的趋势。
二是反映了我国农业、农村随着经济体制变革,正迅速向着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与农工贸一体化,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向统筹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大农业、新农村方向发展的趋势。
三是凝练、汇聚了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战线广大教师特别是知名专家教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四是体现了跨世纪时期先进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和课程观等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
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经验
首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浓郁的教学工作氛围和广大教师教改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以1992年全国普通高教工作会议召开为标志,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宏观谋划和总体思路逐步形成共识,高教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教学改革的各项重大刘贵友,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研究员。举措相继实施,特别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等稳步开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营造了一个重视教学、支持教学、教学神圣、教师神圣、课堂神圣的浓郁教学工作氛围,激发了广大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人员投身教学改革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改革、更新并在广大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人员中形成广泛共识。这一时期,无论是高教体制改革,还是教学改革,无一不强调教育教学思想的改革和观念更新,也无疑的有力推动了各项改革、建设和管理工作。尤其是在高校引发、悄然兴起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如火如荼开展,思想空前活跃,逐步形成了一些广泛共识:“教育教学思想的改革是先导”、“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主旋律,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其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紧密结合教改实践。“高等农林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包括立项、研究与改革实践、成果鉴定和推广应用四个阶段。强调项目牵头学校和参加学校要在各校已开展改革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择优确定:强调坚持教学必须改革,改革必须实践(实验),改革实践研究必须同理论研究相结合;强调要注意总结吸取我国历次教改的历史经验教训。
其四,“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从全局和整体上进行有计划、系统性改革。“高等农林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立项项目分综合性、专业类群、系列课程三部分,且三部分许多项目间,既各有侧重,又有衔接和一定的交叉或包容,便于集中攻关和整体优化组合。其路径是研究21世纪我国和世界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和农林科技的发展趋势及人的个性发展,对人才培养素质和规格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编写、出版教材。就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及教材而言,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主要形成于1952年的总的体系、框架,同时解决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陈旧,课程间的重复、脱节,以及与中学课程内容的重复等问题。
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展望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史上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成果,应倍加珍惜,认真继承,并不断打造这一品牌。建议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整体纳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评介,研究它们在体系、内容上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有什么不同,新在哪里,对当前特别是今后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应如何修订。通过研究、评介和不断修订以及自然淘汰,构建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为主导的21世纪我国高等农林教育的新的教材体系。同时,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核心,着力做好以下几 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教师培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使用效益。随着前几年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师资队伍规模急剧扩张,一大批青年教师(包括海归派)充实到教师队伍,一批老教师(当年教改一线的主力)已经和并将陆续退休,急需把老教师特别是知名专家学者、教学名师的风范、治学精神、优良传统和教学经验以及如何把握、使用、创新“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传承于青年一代。因此要制订好规划,加大培训力度。要关注和坚决纠正部分教师中存在的急功近利,对前人的改革成果和仍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不屑一顾,甚至名为创新实为倒退另搞一套的倾向。教学方法偏死是我国教育长期存在的难题,是当前制约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要利用教师队伍更新换代和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的时机,结合推广、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进行一次教学方法的大改革。同时,辅之于教学手段的改革,扎实提高“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使用效益。
二是加强教材管理,把好“教材出(再)版”和“教材进课堂”关,强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质量。管理出效益,更出质量。随着“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工作的阶段性变化和新一轮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展开,加强教材管理工作日益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一方面要切实把好教材的选题和出版关。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赋予并充分发挥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评介、推广本领域教材的作用,其未认可的教材不予选题和出版,即使是原“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也不予再版。另一方面是高校教务部门切实把好“教材进课堂”关。要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着力建立起学校教学专家组织充分行使教材评价、筛选推荐权,主讲教师充分发挥个人学术专长和在专家组织推荐范围内教材选定权,教务部门批准相结合的“教材进课堂”的机制和制度,确保不让一门低水平教材进课堂。坚决纠正为了经济利益(出版社)和个人利益(名利教材),以牺牲教学质量和学生利益为代价,而选题、出版、使用低水平教材的倾向。
三是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提升教材建设国际化意识,做大做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品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全面履行世贸协议义务的快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将迎来一个黄金时期。无疑,教材建设要顺应这一大趋势,增强紧迫感,提升国际化意识,作出课程教材国际化的战略部署和具体的、可操作的规划安排。期望通过不懈努力,不但有更多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走出国门,更要使更多的课程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适应日益增多的留学生教学需要,做大做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品牌。
总之,希望“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在提高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教学质量和建设高教强国中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责任编辑:张冬梅]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高等农林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评价;经验;展望
“把发展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部署。教材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高等农林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思考总结高等农林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以下简称“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的重要地位、作用和经验,展望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形成与基本评价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既是“高等农林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末端改革部分,也是该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还是整个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自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高等农林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1992年召开全国普通高教工作会议,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同年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普通高等农林教育工作会议,到1996年召开的全国普通高等农林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等,都对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目标、思路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与发展开创了历史上最好的黄金时期之一。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与发展在一个更宽的范围内、更深的层次上展开。 “高等农林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以下简称“农林改革计划”)作为“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酝酿(1993年)、批准立项(1995年)并正式实施的。全国近50所高校、3700多人次,提交申报材料529份,最后通过专家评审,确定立项22个大项、117个子项目。“改革计划”的目标、成果之一,就是编写、出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经过努力,截止2001年底共编写、出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近200本。
实践证明:“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人才培养和教师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上说这是一批高质量的换代教材,其中不泛堪称精品。主要标志有四:
一是反映了世界农林科学技术,由于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和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主导的系统科学的发展、影响和植入,新兴、交叉学科大量涌现,并孕育新的重大突破的趋势。
二是反映了我国农业、农村随着经济体制变革,正迅速向着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与农工贸一体化,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向统筹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大农业、新农村方向发展的趋势。
三是凝练、汇聚了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战线广大教师特别是知名专家教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四是体现了跨世纪时期先进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和课程观等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
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经验
首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浓郁的教学工作氛围和广大教师教改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以1992年全国普通高教工作会议召开为标志,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宏观谋划和总体思路逐步形成共识,高教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教学改革的各项重大刘贵友,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研究员。举措相继实施,特别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等稳步开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营造了一个重视教学、支持教学、教学神圣、教师神圣、课堂神圣的浓郁教学工作氛围,激发了广大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人员投身教学改革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改革、更新并在广大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人员中形成广泛共识。这一时期,无论是高教体制改革,还是教学改革,无一不强调教育教学思想的改革和观念更新,也无疑的有力推动了各项改革、建设和管理工作。尤其是在高校引发、悄然兴起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如火如荼开展,思想空前活跃,逐步形成了一些广泛共识:“教育教学思想的改革是先导”、“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主旋律,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其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紧密结合教改实践。“高等农林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包括立项、研究与改革实践、成果鉴定和推广应用四个阶段。强调项目牵头学校和参加学校要在各校已开展改革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择优确定:强调坚持教学必须改革,改革必须实践(实验),改革实践研究必须同理论研究相结合;强调要注意总结吸取我国历次教改的历史经验教训。
其四,“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从全局和整体上进行有计划、系统性改革。“高等农林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立项项目分综合性、专业类群、系列课程三部分,且三部分许多项目间,既各有侧重,又有衔接和一定的交叉或包容,便于集中攻关和整体优化组合。其路径是研究21世纪我国和世界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和农林科技的发展趋势及人的个性发展,对人才培养素质和规格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编写、出版教材。就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及教材而言,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主要形成于1952年的总的体系、框架,同时解决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陈旧,课程间的重复、脱节,以及与中学课程内容的重复等问题。
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展望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史上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成果,应倍加珍惜,认真继承,并不断打造这一品牌。建议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整体纳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评介,研究它们在体系、内容上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有什么不同,新在哪里,对当前特别是今后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应如何修订。通过研究、评介和不断修订以及自然淘汰,构建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为主导的21世纪我国高等农林教育的新的教材体系。同时,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核心,着力做好以下几 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教师培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使用效益。随着前几年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师资队伍规模急剧扩张,一大批青年教师(包括海归派)充实到教师队伍,一批老教师(当年教改一线的主力)已经和并将陆续退休,急需把老教师特别是知名专家学者、教学名师的风范、治学精神、优良传统和教学经验以及如何把握、使用、创新“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传承于青年一代。因此要制订好规划,加大培训力度。要关注和坚决纠正部分教师中存在的急功近利,对前人的改革成果和仍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不屑一顾,甚至名为创新实为倒退另搞一套的倾向。教学方法偏死是我国教育长期存在的难题,是当前制约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要利用教师队伍更新换代和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的时机,结合推广、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进行一次教学方法的大改革。同时,辅之于教学手段的改革,扎实提高“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使用效益。
二是加强教材管理,把好“教材出(再)版”和“教材进课堂”关,强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质量。管理出效益,更出质量。随着“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工作的阶段性变化和新一轮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展开,加强教材管理工作日益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一方面要切实把好教材的选题和出版关。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赋予并充分发挥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评介、推广本领域教材的作用,其未认可的教材不予选题和出版,即使是原“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也不予再版。另一方面是高校教务部门切实把好“教材进课堂”关。要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着力建立起学校教学专家组织充分行使教材评价、筛选推荐权,主讲教师充分发挥个人学术专长和在专家组织推荐范围内教材选定权,教务部门批准相结合的“教材进课堂”的机制和制度,确保不让一门低水平教材进课堂。坚决纠正为了经济利益(出版社)和个人利益(名利教材),以牺牲教学质量和学生利益为代价,而选题、出版、使用低水平教材的倾向。
三是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提升教材建设国际化意识,做大做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品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全面履行世贸协议义务的快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将迎来一个黄金时期。无疑,教材建设要顺应这一大趋势,增强紧迫感,提升国际化意识,作出课程教材国际化的战略部署和具体的、可操作的规划安排。期望通过不懈努力,不但有更多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走出国门,更要使更多的课程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适应日益增多的留学生教学需要,做大做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品牌。
总之,希望“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在提高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教学质量和建设高教强国中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责任编辑:张冬梅]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