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许多偏远的山区和落后地区,仍然采用落后的传统玉米种植技术,人工小范围种植生产,受到自然因素和环境的影响较大,出现产量低、质量差等问题现象,严重影响了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玉米所吸收养分的多少是根据其生长阶段而变化的。只有不断提高玉米的栽培技术,培养出优质高产的玉米,才能满足人们对粮食的不断需求。因此,本文就如何提高玉米的种植管理技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种植;管理技术;探讨
前言
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以及家畜饲料的重要来源,在我国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玉米不仅可以作为食品,也可以作为化工、饲料等领域的主要原料,玉米的利用价值被人们越来越重视。为了让种植农户的经济效益更高,种植玉米的技术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重视。最近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研究实践,玉米种植技术日益成熟,本文主要从选种、播种、种植、管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玉米的高产种植管理技术,以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烟后玉米的种植。
一、玉米种植的选地和整地
玉米作物的适应性很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种植,不论地块洼陷还是平坦、山地或是其他类形地块,都可以种植玉米。但是玉米种植对土壤酸碱性有一定要求,一般采用酸碱度适中的土壤种植。碱性偏高土壤会极大地影响玉米产量。种植玉米要注意换茬种植,也就是同一地块,种植玉米最好不要超过三茬,这样有利于土壤养分恢复,提高玉米产量。种植过马铃薯的地块很适合种植玉米,这是因为种植过马铃薯的土壤比较松软,并且基本没有结块,在这种土壤中种植玉米,有利于玉米根茎更好的吸收水分和养分;如果地块种植过豆类,由于豆类植物根部具有固氮作用,给土壤增加了养分,在这种土壤上种植玉米同样大有益处。
整地是保证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整地一般在种植前进行,深度一般为 20 cm 左右。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现在大多数使用机械设备整地。整地的主要作用是将土壤中的杂草种子沉降,减少杂草种子成活的概率,利用土壤中的腐烂树叶、植物等,为土壤增加肥力。但是,整地会造成土壤水分蒸发加快,不利于水分保持,所以整地完成后要注意浇水,以保持土壤湿度,为玉米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保证播种和中耕时保齐苗,播种前要清理土壤表面的作物根茬。如果整地的土地不平坦,则应进行耙地,减少土壤结块现象。
二、玉米种植的选种与播种
根据当地的种植习惯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种子。购买种子后,还要进行种子挑选,将种子进行适度的晾晒,以除去水分,然后用农药进行拌种。拌种的主要目的是玉米种植前就将病虫害杀灭。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购买的种子大多数是已经挑选好的种子,并且已经完成了拌种,种植时直接使用即可。严格选用种子是保证玉米质量的重要环节,应建立完善的种子档案,出现花期不育或者隔离不安全等问题,一定要及时有效地解决。部分地块在秋冬季收获前可能遭受冻害,对玉米产量有很大的不利影响,所以,此方面的管理更应加强。
种子的生长发育时间会随着地域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例如在高海拔地区,温度相对较低,玉米的生长时间就相对较长一些。但是一般的生长期都在 120 d 左右,北方地试验研究区玉米的生长期是 120 d~135 d,而南方则是 110 d~120 d。如,全国优质玉米产地榆林市靖边县,土壤条件优越,气候适宜,一般有 135 d 左右的无霜期,所以靖边县采用中晚熟玉米品种。调查显示,2008 年,靖边县的玉米种植面积占据全市玉米总面积的将近 20%,主要品种有沈单16 号、宁单 10 号、四单 19 号等,采用的玉米种植技术主要是配方施肥、平覆膜、间作套种技术等。优厚的自然条件,加上合适的玉米品种,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极大地保证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种子选择完成后,就要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种植习惯、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等是决定玉米种植密度的因素。一般情况下,玉米播种量为 2 kg/0.067 hm2,每穴二三粒种子,行距 30~40 cm,株距 30 cm 左右,种植密度 3 500~4 000 株 /0.067 hm2。
三、强化玉米的施肥管理
作为粮中之王的玉米,是一种喜爱温度和日照的高产农作物,具有十分发达的根系。玉米的高产量使得它对肥料的需求量较大,不同类型的肥料所带给它的反应度和敏感度不同。因此,若选择对玉米进行施肥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以便满足玉米生长对肥料的需求。生育期不同,玉米所吸收的养分含量也不尽相同。氨素在玉米生长的整个环节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玉米所吸收的矿质中含量最多。一般来说,每 100 公斤的玉米籽粒大概需要 2 公斤到 4 公斤的氨素。营养以及生殖增长随着玉米生长速度的加快而不断提高。同时还必须对玉米基肥特别是占基肥主要内容的机肥高度重视,并以化肥作为机肥的辅助。如果土壤具有较低的肥力,缺乏足够的基肥或不能使用基肥来进行施肥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对玉米施用种肥,同样也可以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果以穴施或条施的方式来施用种肥,必须将其与种子隔开并和土混合起来,以避免出现烧苗的现象。只有合理分配氮、钾以及磷的比例并采取科学的手段加以施肥,才能为玉米的高产优质提高安全保障。通常情况下会按照玉米生长需要的肥量以及土壤养分的多少来决定是否对玉米进行施肥以及应该施肥的数量。玉米后期的健康生长需要合理的施肥来保证养分。
四、玉米种植管理技术分析
1、苗期的管理
苗期管理也就是出苗到拔节期间的管理。在这个阶段,玉米能够长出七八片或者四五片叶子,叶子较为宽厚,这个阶段需要进行两方面的管理工作,即:(1)“蹲苗”。要保证土壤处于下湿润、上干燥的状态,这样才能达到蹲苗、促壮的目的,因为充足的水分有利于玉米根系的膨大以及更好的深扎,帮助玉米根系更好生长,为后期生长阶段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打下基础。(2)做好抗旱和防渍工作。如果低洼地区水分太多,应及时进行排水工作,防止涝苗现象发生;如果气候干旱,则需要进行抗旱工作,以保证玉米苗期的顺利生长。首先是查苗和补苗,一般应在阴雨天或者晴天下午进行,选择具有三片到五片叶子的壮苗,将根部湿土一同移植到缺苗处;第二是间苗和定苗,玉米种植户所谓的“三叶苗、五叶定”,说的就是间苗和定苗,其主要作用是壮苗,同时将田中的杂草、弱苗和病苗等及时拔除。然后要进行松土,以保证土壤湿润透气。完成定苗后,还要及时深施氮肥碳酸氢铵,以保证土壤养分充足。
2、拔节、长穗阶段的管理
从玉米拔节到玉米抽雄,一般需要 30 d 的时间,这个阶段内,玉米的生殖生长、营养生长都很旺盛,雄穗和雌穗开始分化发育。但是,这个阶段经常出现干旱现象,是否需要浇拔节水,则要根据降水量来决定。如果是套作玉米,虽然已经浇了春水,但是由于 6 月—7 月气温相对较高,并且也无法保证降水量,很容易出现干旱问题,就必须进行灌溉,以保证产量。
3、开花结实阶段的管理
从抽雄到开花再到玉米成熟,一般需要 50 d 时间,这个阶段要保证充足的扬花水,以促进玉米抽穗,防止出现茎叶早衰现象,尽量保证玉米穗多、粒重,这也是保证产量的重要因素。
结束语
总之,作为粮中之王的玉米,是一种喜爱温度和日照的高产农作物,具有十分发达的根系。玉米种植对于土壤、光照以及水分的要求比较高,只有不断提高玉米种植的管理技术,才能为玉米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参考文献:
[1] 孫介有. 玉米种植的管理技术[J]. 吉林农业. 2014(04)
[2] 王晓波,齐华,王美云,丁成芳,吕爱枝,赵明. 玉米局部精作穴播技术及其产量效应[J]. 玉米科学. 2010(03)
[3] 俞凤芳,丁成芳.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高产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10(06)
[4] 谭秀山,毕建杰,刘建栋,叶宝兴. 玉米种植方式的发展趋势[J]. 山东农业科学. 2010(05)
【关键词】 玉米种植;管理技术;探讨
前言
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以及家畜饲料的重要来源,在我国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玉米不仅可以作为食品,也可以作为化工、饲料等领域的主要原料,玉米的利用价值被人们越来越重视。为了让种植农户的经济效益更高,种植玉米的技术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重视。最近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研究实践,玉米种植技术日益成熟,本文主要从选种、播种、种植、管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玉米的高产种植管理技术,以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烟后玉米的种植。
一、玉米种植的选地和整地
玉米作物的适应性很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种植,不论地块洼陷还是平坦、山地或是其他类形地块,都可以种植玉米。但是玉米种植对土壤酸碱性有一定要求,一般采用酸碱度适中的土壤种植。碱性偏高土壤会极大地影响玉米产量。种植玉米要注意换茬种植,也就是同一地块,种植玉米最好不要超过三茬,这样有利于土壤养分恢复,提高玉米产量。种植过马铃薯的地块很适合种植玉米,这是因为种植过马铃薯的土壤比较松软,并且基本没有结块,在这种土壤中种植玉米,有利于玉米根茎更好的吸收水分和养分;如果地块种植过豆类,由于豆类植物根部具有固氮作用,给土壤增加了养分,在这种土壤上种植玉米同样大有益处。
整地是保证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整地一般在种植前进行,深度一般为 20 cm 左右。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现在大多数使用机械设备整地。整地的主要作用是将土壤中的杂草种子沉降,减少杂草种子成活的概率,利用土壤中的腐烂树叶、植物等,为土壤增加肥力。但是,整地会造成土壤水分蒸发加快,不利于水分保持,所以整地完成后要注意浇水,以保持土壤湿度,为玉米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保证播种和中耕时保齐苗,播种前要清理土壤表面的作物根茬。如果整地的土地不平坦,则应进行耙地,减少土壤结块现象。
二、玉米种植的选种与播种
根据当地的种植习惯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种子。购买种子后,还要进行种子挑选,将种子进行适度的晾晒,以除去水分,然后用农药进行拌种。拌种的主要目的是玉米种植前就将病虫害杀灭。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购买的种子大多数是已经挑选好的种子,并且已经完成了拌种,种植时直接使用即可。严格选用种子是保证玉米质量的重要环节,应建立完善的种子档案,出现花期不育或者隔离不安全等问题,一定要及时有效地解决。部分地块在秋冬季收获前可能遭受冻害,对玉米产量有很大的不利影响,所以,此方面的管理更应加强。
种子的生长发育时间会随着地域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例如在高海拔地区,温度相对较低,玉米的生长时间就相对较长一些。但是一般的生长期都在 120 d 左右,北方地试验研究区玉米的生长期是 120 d~135 d,而南方则是 110 d~120 d。如,全国优质玉米产地榆林市靖边县,土壤条件优越,气候适宜,一般有 135 d 左右的无霜期,所以靖边县采用中晚熟玉米品种。调查显示,2008 年,靖边县的玉米种植面积占据全市玉米总面积的将近 20%,主要品种有沈单16 号、宁单 10 号、四单 19 号等,采用的玉米种植技术主要是配方施肥、平覆膜、间作套种技术等。优厚的自然条件,加上合适的玉米品种,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极大地保证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种子选择完成后,就要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种植习惯、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等是决定玉米种植密度的因素。一般情况下,玉米播种量为 2 kg/0.067 hm2,每穴二三粒种子,行距 30~40 cm,株距 30 cm 左右,种植密度 3 500~4 000 株 /0.067 hm2。
三、强化玉米的施肥管理
作为粮中之王的玉米,是一种喜爱温度和日照的高产农作物,具有十分发达的根系。玉米的高产量使得它对肥料的需求量较大,不同类型的肥料所带给它的反应度和敏感度不同。因此,若选择对玉米进行施肥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以便满足玉米生长对肥料的需求。生育期不同,玉米所吸收的养分含量也不尽相同。氨素在玉米生长的整个环节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玉米所吸收的矿质中含量最多。一般来说,每 100 公斤的玉米籽粒大概需要 2 公斤到 4 公斤的氨素。营养以及生殖增长随着玉米生长速度的加快而不断提高。同时还必须对玉米基肥特别是占基肥主要内容的机肥高度重视,并以化肥作为机肥的辅助。如果土壤具有较低的肥力,缺乏足够的基肥或不能使用基肥来进行施肥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对玉米施用种肥,同样也可以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果以穴施或条施的方式来施用种肥,必须将其与种子隔开并和土混合起来,以避免出现烧苗的现象。只有合理分配氮、钾以及磷的比例并采取科学的手段加以施肥,才能为玉米的高产优质提高安全保障。通常情况下会按照玉米生长需要的肥量以及土壤养分的多少来决定是否对玉米进行施肥以及应该施肥的数量。玉米后期的健康生长需要合理的施肥来保证养分。
四、玉米种植管理技术分析
1、苗期的管理
苗期管理也就是出苗到拔节期间的管理。在这个阶段,玉米能够长出七八片或者四五片叶子,叶子较为宽厚,这个阶段需要进行两方面的管理工作,即:(1)“蹲苗”。要保证土壤处于下湿润、上干燥的状态,这样才能达到蹲苗、促壮的目的,因为充足的水分有利于玉米根系的膨大以及更好的深扎,帮助玉米根系更好生长,为后期生长阶段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打下基础。(2)做好抗旱和防渍工作。如果低洼地区水分太多,应及时进行排水工作,防止涝苗现象发生;如果气候干旱,则需要进行抗旱工作,以保证玉米苗期的顺利生长。首先是查苗和补苗,一般应在阴雨天或者晴天下午进行,选择具有三片到五片叶子的壮苗,将根部湿土一同移植到缺苗处;第二是间苗和定苗,玉米种植户所谓的“三叶苗、五叶定”,说的就是间苗和定苗,其主要作用是壮苗,同时将田中的杂草、弱苗和病苗等及时拔除。然后要进行松土,以保证土壤湿润透气。完成定苗后,还要及时深施氮肥碳酸氢铵,以保证土壤养分充足。
2、拔节、长穗阶段的管理
从玉米拔节到玉米抽雄,一般需要 30 d 的时间,这个阶段内,玉米的生殖生长、营养生长都很旺盛,雄穗和雌穗开始分化发育。但是,这个阶段经常出现干旱现象,是否需要浇拔节水,则要根据降水量来决定。如果是套作玉米,虽然已经浇了春水,但是由于 6 月—7 月气温相对较高,并且也无法保证降水量,很容易出现干旱问题,就必须进行灌溉,以保证产量。
3、开花结实阶段的管理
从抽雄到开花再到玉米成熟,一般需要 50 d 时间,这个阶段要保证充足的扬花水,以促进玉米抽穗,防止出现茎叶早衰现象,尽量保证玉米穗多、粒重,这也是保证产量的重要因素。
结束语
总之,作为粮中之王的玉米,是一种喜爱温度和日照的高产农作物,具有十分发达的根系。玉米种植对于土壤、光照以及水分的要求比较高,只有不断提高玉米种植的管理技术,才能为玉米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参考文献:
[1] 孫介有. 玉米种植的管理技术[J]. 吉林农业. 2014(04)
[2] 王晓波,齐华,王美云,丁成芳,吕爱枝,赵明. 玉米局部精作穴播技术及其产量效应[J]. 玉米科学. 2010(03)
[3] 俞凤芳,丁成芳.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高产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10(06)
[4] 谭秀山,毕建杰,刘建栋,叶宝兴. 玉米种植方式的发展趋势[J]. 山东农业科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