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特征。而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因此,课程改革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当前教育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新的课程理念为我们实施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1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引导
雅克·德洛尔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当今社会,学会学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社会在前进,知识在迅速地被人们所发现,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发展,必须善于发现、学习,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学习对这些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养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引导他们从课文中发现知识。比如,我在教学语文课文时通常很少把教参上的内容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读了课文之后自己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或想学习的问题,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天窗》一课时,通过学生质疑,得到以下问题:①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②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籍”?③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④“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而最有价值的问题是前两个,只要弄懂了这两个问题,学生也就掌握了整篇课文。
2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
一篇语文课文,学生需要从中获取的信息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轻易的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不仅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还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如何教育学生自觉、积极地去探索、解决问题,十分关键。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鼓励、教育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与毅力。“学起于思”,这话很有道理,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能使他们在成功之后体验到愉快,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创造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我还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索。伟大教育家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样的道理,几乎人人都能理解,但真正与别人合作却是有许多同学做不到。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先是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的知识都有局限,又都有超乎别人的地方,并且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我们都不能离开别人的帮助”的道理,使他们有合作学习的意识,然后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共同探讨。通过小组讨论、查找资料、互相倾听别人的意见、互相更正等方式,最终解决问题。
3抓住细节,陶冶情操,渗透德育
一节语文课,不仅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要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从而对培养他们的思想素质起到影响。然而如何在学完文章之后很自然地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有所提高,确实不容易。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许多课文通过期中的细节、个别句子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渗透德育具有很好效果。比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父与子的“了不起”是关键:父亲三十六小时的挖掘、儿子在被挖到后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让别的孩子先出去)等的描写的句子极具感染力,他们为什么能如此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的,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孩子的话)这样以来,我又随即引导同学们读与之照应的第三自然段中的句子:他(父亲)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与儿子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他们受到了深刻教育。并且也让学生体会到信念对这对父子的生还所起的巨大作用。再如,教学《爱心项链》一课时,我这样引导:“爱心是无价的,它不需要回报,但却可以心心相印。……(文中原句)。”接着又说,在你帮助了别人,他们要感谢你时,你应该说——(同学们齐读“我不要求回报的,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尽力去帮助他。”)经这么一节课,孩子们的心中“乐于助人”的思想更坚定了。
对于语文,我主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古诗文,二是作文。古诗文重点在于阅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认为读诗文不在其本身,而要体会它的意境,这样才能很好地表达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他的情感。在作文方面,有时候,有的同学一提笔就想:我一定要写得很好,可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其实,在我看来,写作文要一气呵成!把自己融入其中,你不要想自己要用多么多么好的修辞,用多么多么优美的语言,其实这样更难表得出你的真情实感。不要把作文看作是在完成任务,而是把它看作是在抒发一种感情,是在对纸叙述自己心中想说的话,顺其自然地写下去,这样你就不会有太多地顾忌,而且你写完后会发现原来自己也是可以当作家的。
总之,语文课程是开放的,是应该充满活力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育人,是我们的重要职责。新一轮课改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值得我们去探索与实践,教育学生勇于质疑,积极合作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1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引导
雅克·德洛尔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当今社会,学会学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社会在前进,知识在迅速地被人们所发现,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发展,必须善于发现、学习,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学习对这些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养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引导他们从课文中发现知识。比如,我在教学语文课文时通常很少把教参上的内容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读了课文之后自己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或想学习的问题,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天窗》一课时,通过学生质疑,得到以下问题:①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②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籍”?③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④“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而最有价值的问题是前两个,只要弄懂了这两个问题,学生也就掌握了整篇课文。
2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
一篇语文课文,学生需要从中获取的信息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轻易的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不仅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还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如何教育学生自觉、积极地去探索、解决问题,十分关键。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鼓励、教育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与毅力。“学起于思”,这话很有道理,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能使他们在成功之后体验到愉快,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创造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我还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索。伟大教育家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样的道理,几乎人人都能理解,但真正与别人合作却是有许多同学做不到。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先是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的知识都有局限,又都有超乎别人的地方,并且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我们都不能离开别人的帮助”的道理,使他们有合作学习的意识,然后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共同探讨。通过小组讨论、查找资料、互相倾听别人的意见、互相更正等方式,最终解决问题。
3抓住细节,陶冶情操,渗透德育
一节语文课,不仅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要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从而对培养他们的思想素质起到影响。然而如何在学完文章之后很自然地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有所提高,确实不容易。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许多课文通过期中的细节、个别句子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渗透德育具有很好效果。比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父与子的“了不起”是关键:父亲三十六小时的挖掘、儿子在被挖到后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让别的孩子先出去)等的描写的句子极具感染力,他们为什么能如此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的,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孩子的话)这样以来,我又随即引导同学们读与之照应的第三自然段中的句子:他(父亲)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与儿子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他们受到了深刻教育。并且也让学生体会到信念对这对父子的生还所起的巨大作用。再如,教学《爱心项链》一课时,我这样引导:“爱心是无价的,它不需要回报,但却可以心心相印。……(文中原句)。”接着又说,在你帮助了别人,他们要感谢你时,你应该说——(同学们齐读“我不要求回报的,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尽力去帮助他。”)经这么一节课,孩子们的心中“乐于助人”的思想更坚定了。
对于语文,我主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古诗文,二是作文。古诗文重点在于阅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认为读诗文不在其本身,而要体会它的意境,这样才能很好地表达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他的情感。在作文方面,有时候,有的同学一提笔就想:我一定要写得很好,可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其实,在我看来,写作文要一气呵成!把自己融入其中,你不要想自己要用多么多么好的修辞,用多么多么优美的语言,其实这样更难表得出你的真情实感。不要把作文看作是在完成任务,而是把它看作是在抒发一种感情,是在对纸叙述自己心中想说的话,顺其自然地写下去,这样你就不会有太多地顾忌,而且你写完后会发现原来自己也是可以当作家的。
总之,语文课程是开放的,是应该充满活力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育人,是我们的重要职责。新一轮课改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值得我们去探索与实践,教育学生勇于质疑,积极合作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