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钢琴曲《爱之梦》第三首赏析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mic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李斯特的钢琴曲《爱之梦》第三首是他的改编曲之一。本文简述了李斯特钢琴创作的风格特点和钢琴改编曲《爱之梦》的创作背景。对乐曲的曲式、主题、旋律、调性、和声以及音乐风格、情感表达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欣赏。
  【关键词】李斯特;《爱之梦》音乐风格;赏析
  1. 李斯特的钢琴创作和《爱之梦》的创作背景
  弗朗茨·李斯特(Ferenz Liszt,1811-1886)是19世纪匈牙利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及教育家,享有“钢琴之王”和“钢琴上的帕格尼尼”美誉之称。
  1.1李斯特的钢琴创作
  “他常常从文学题材或绘画中汲取灵感,但他并不着意讲一个故事或描述一个场景;他更力求于表达自己被一幅特定的绘画或诗歌所唤起的心境;或者他也试图用音乐语言来阐述一些他所关心的心理和哲学问题。”在钢琴音乐方面,他不仅创有诸多的原创作品,他也擅长改编他人和自己的作品。
  1.2《爱之梦》的创作背景
  李斯特在同时代音乐家的影响下,将纯粹的钢琴音乐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作品,创作了大量的钢琴改编曲。这些作品摆脱了单纯炫技的“空洞”,更好地表现出音乐的诗意和深刻的内涵。1850年,李斯特把自己的三首歌曲改编为三首夜曲。
  2.《爱之梦》第三首的结构简析
  2.1《爱之梦》的曲式分析
  这部作品共有三大段,可以看做是奏鸣曲式的缩影,即呈示段(1-25小节)、展开段(26-60小节)、再现段(61-85小节)。呈示段由a(1-6小节)组成。第1个展开段由al(7-12小节)、b(13-24小节)三个乐句和一个小连接(25小节)组成。第2个展开段由a2(26-31小节)、a3(32-37小节)、b1(30-40小节)、a4(41-46小节)、a5(47-58小节)五个乐句和一个小连接(59、60小节)组成。再现段由a6(61-66小节)、a7(67-76小节)两个乐句和尾声(77-85小节)组成。
  2.2《爱之梦》的主题分析
  该乐曲的主题以冗长的同音反复和动力感强的级进和大跳为主,开始处弱起到强拍上的大六度音程仿佛将我们带入了爱的天堂,继而长音符的同音反复似乎在表达着爱的柔情与缠绵,最后主题在音阶的上行中找到高点后又下行结束于主音。这段短小而又简单的主题变化贯穿于全曲,在表现迥异的音乐形象之时,结合了不同的音乐形式要素,将乐曲的情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2.3《爱之梦》的旋律分析
  2.3.1呈示段的分析
  该段的织体由三个层次组成,高声部是流畅而又华丽的和弦分解,中声部是舒展的主题旋律,低声部的低音线条由a、al句的单音发展成b 句的音程、和弦。该段高声部的旋律集中在高、中音区,中声部的旋律集中在中、低音区,低声部的旋律在低音区呈现。乐曲速度是较快的快板,采用6/4拍子。高声部的节奏运用强拍和次强拍上的强位音,其余为均匀的八分音符,但休止拍都用中声部的旋律音加以补充,强调八分音符的连贯性,在听觉上并未有空拍的感觉。中声部以悠长的附点二分音符为主,间或大附点的二分和四分音符,后又发展出动力感强的八分音符,从此处可以看出对爱情的蠢蠢欲动的初现,情绪略显激动。
  2.3.2展开段的分析
  在呈示段隐藏在中声部的主题在此段出现在高声部,更加凸显了主题,使主题的形象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中、次中声部的和弦分解进行,由呈示段的一个声部加厚到两个声部,使和声更加饱满、充实。36小节的主题由单音发展成八度的双音,为此后激情洋溢的主旋律的发展作了铺垫。37-40小节的织体有所变化,主题由单音发展成饱满、坚定的和弦,低声部由八度低音和下行的和弦分解组成。高声部动力感强,上扬的旋律与低声部下行的和弦进行形成对比,对比性强就意味着矛盾性、戏剧性强,这为此后达到全曲的高潮做了推进。这四小节积聚的“能量”终于在41小节爆发出来,进入了全曲的高潮,高潮部分力度上达到极强,织体厚度也属之最,高声部的主旋律都标有重音记号,并且是主题上行的八度音程与低声部下行的八度音程形成对比。另外,中声部、次中声部的和弦分解进行也是反向进行的,旋律上的两个对比使音乐的动力性、戏剧性更强。50-58小节,织体变为三层,高声部主题仍为八度进行,中声部是和弦分解,低声部为八度低音,这一部分的情绪趋于淡然。59、60小节的小连接部分是四分音符的左右手同步进行的音型,力度上要求渐弱,情绪慢慢淡定下来,为接再现段做了准备。
  2.3.3再现段的分析
  这一段的速度与呈示段相同,少了展开段的激动与热情,更多的是安静与柔美。该段的织体依然由四个层次组成,高声部的主题旋律,中声部的分解和弦,次中声部的柱式和弦,及低声部的低音。高、中声部与呈示段相似,需要强调的是次中声部柱式和弦的进行,它在第三、四拍上与高声部的主题交错出现,萦绕在主旋律的边缘,有种模糊感、朦胧感、补充感,柱式和弦的旋律走向更加增强了高声部主题的旋律感。
  2.4《爱之梦》的调性、和声分析
  呈示段由降A大调进入,至15小节转入C大调,18小节转入E大调,最后于20小节又回归降A大调。和声上,a、a1乐句的和声走向都是Ⅰ—Ⅴ/Ⅵ—Ⅴ7/Ⅱ—Ⅴ7/Ⅴ—Ⅴ7—Ⅰ,都为收拢性终止。B乐句在节奏、旋律上都是对a、a1句的变化发展,因此和声也有所不同,结束于Ⅶ级,开放性终止,为小连接的展开作了铺垫,小连接的和声在Ⅳ、Ⅴ级之间周旋,最终结束于Ⅴ级,开放性终止。
  展开段调性在B大调上阐述,继而于34小节进入C大调,然后在41小节转入E大调,48小节转回降A大调。和声上,a2、a4句与a句的和声语汇相同,收拢性结束,其它乐句都是开放性结束。
  再现段的调性一直在降A大调上持续,a6、a7句的和声语汇与a、a1句的相似,收拢性结束。最后的尾声部分虽未转调,但诸多的离调和弦似乎有了更多的色彩性,使爱的梦境更加充满幻想与神秘。   3.《爱之梦》第三首的形象分析和情感表达
  乐曲舒缓、歌唱性的旋律,悠长的节奏,对比性强的力度,稍快的速度,频繁的转调、离调、色彩性强的和声,塑造了一个浪漫爱情的形象。呈示段似沉浸在浪漫温馨的爱情里,平淡而又甜蜜。展开段进入全曲的高潮,甜美的爱情在此体现得激情洋溢、汹涌澎湃,对爱的追求与憧憬也达到高点。再现段表现了激情过后的柔情和纯美,似对美好爱情的回忆,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另外,全曲大量的延音线的使用,不仅使旋律更具有歌唱性,而且使旋律的乐句感、句读感加强,乐曲的织体层次更加明晰,犹如男女之间浪漫的爱情对白。
  在作品中部,作曲家虽延用首部主题的旋律,但转调及主题旋律以纯八度音程的形式在高音声部出现的手法,单纯又自然,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丝明朗和希望。但随着织体的不断加厚和音区的改变,此时的音乐风格已不同于原主题的柔美、恬静而逐渐变得躁动不安和充满张力。这种躁动不安的情绪逐渐高涨,难以抑制的爱的热情终于冲破束缚迸发而出。此时第二主题在更高的音区上以加厚声部的形式将整曲情绪推向高潮,右手八度明亮的音响、加上左手不断向低音区下沉的7度和分解和弦的深厚音质,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得原来含情脉脉的内心独白,进而发展成为大胆而炽烈的爱情倾诉,而左手的三小节琶音加上右手较密集的和弦更像一首具有宏大气势的颂歌,持续散发着火一般的热情,表达着对纯真爱情无悔的追求。它强大的动力正是通过速度、力度以及与旋律线条和和声变化的结合来实现的,这种对于即将爆发的爱情的“瞬间阻碍”及“紧跟而来更为猛烈的激情爆发”能够在瞬间使人感觉肃穆,旋律线的发展也随之冲向了全曲的最高点“4”。然后在一段色彩性的缠绵、轻灵的华彩段中从最高点飘然而下,是高潮的最完美终结。当这种感情的爆发已达到最大限度,它期待着回归。而以何种方式回归呢?作曲家则在再现部给予了高贵、充满幻想的回答。再现部是主题旋律更加精致丰富的再现,激动的心情慢慢平复,似乎是那甜美的梦幻在不断远离、渐渐消失。在主题结束时运用了一连串不协调和弦,飘渺不定、若隐若现,像是在感叹这虚幻世界的美妙。最后伴随着爱的主题的渐弱-渐慢-消失,在梦一般美好的幻境中,恋恋不舍地结束全曲。
  《爱之梦》很好地将音乐和诗意结合在一起,是标题化音乐的典范,用音乐更深刻地诠释了诗中的内涵。演奏这首作品,不仅要掌握精湛的弹奏技巧,还必须深刻体会其中情感的表现,深刻了解其中的音乐内涵,用技巧和心灵勾勒出音乐中最美妙的爱情画面。
  参考文献:
  [1]周小静.钢琴之王李斯特[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2]朱晓玲.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3]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音乐图书出版社,2003年.
  [4]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
  [5]百度百科[DB].李斯特词条.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其他文献
低碳并购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出现的新型并购模式,其效率评价问题颇受学术界关注。通过主成分模型研究当前低碳并购的经济效率改善状况,实证发现:总体上低碳并购绩效短期内有所
我们现在通称为“国学”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它对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行为习惯、伦理观念、人格追求、民族精神等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其中,古人总结的道德标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直、刚、勇、惠、敏、宽”等,同样也是现代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将国学中的育人精髓与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机融合,指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建立高尚的品格,是充实德育内容、提高德
刘少奇提出了防止和克服党“脱离群众”的思想,阐明了“脱离群众”的危害,归纳了“脱离群众”的原因,指出了防止“脱离群众”的办法。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克服
英语口语训练应遵循阶段侧重,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要求上看,初级阶段注重表达的精确性、允许有准备和模仿性,中高阶段逐步向模糊性、无准备性和创造性过渡。因此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必须以课堂为主战场,以课外活动为载体来训练学生的口语。  1. 多媒体技术让课文导入变得更加生动  课文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课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关键。因此,教师在上导入课时,应千方百计激
如果要为宁波的海上茶路寻找一个标志性的开端,那么公元805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是一个首选年份。这一年,日本天台宗的开山祖师最澄结束了在中国的求法,从明州(宁波)登船回国,带走了
近年高考,实验题、能力题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我们教学时,要注重实验,加强能力题的训练,既适应高考,也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本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如下的一些做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设计简便的实验装置  传统的实验方法虽然可行,但不一定是最好的。例如,在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中:3Cu 8HNO3=3Cu(NO3)2 2NO↑ 4H2O,从理论上说应该生成无色
党的“十七大”将信息化作为今后我国发展的“五化”之一,信息化成为了我们的工作目标。纵观我国勘察设计行业近3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行业的发展作出了
风水思想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给予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理解其中的实用内涵和审美意义,立足现在,思考风水的文化的真正价值。
用户学习习惯的变化导致了用户对学习空间的需求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用户越来越注重协作学习与交流学习,希望拥有更为合适的学习空间。地方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