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奠宙教授认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都有各自的现实原型,它们都是从相应的现实原型中抽象出来的。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教师要回归生活原型,设计多级抽象活动,如从现实原型到具体算式,又从具体算式到抽象算式,再从抽象算式到运算模型,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运算的意义及其数学本质。
[关键词]生活原型;运算意义;建构;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4-0023-02
一、源起:对计算教学的困惑
任教之初,我发现学生计算出错特别多,即使反反复复地练习,作用也不大,反而导致一些学生对计算教学新授课产生厌恶情绪,这令我非常困惑,是不是我的教学出现了问题?通过收集反馈信息,我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计算教学枯燥、乏味。我想,这是因为教师对计算教学产生了误解,认为计算教学就是把算法和算理教给学生,然后通过练习进行巩固,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其实,计算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出现的,它从生活中来,也应回到生活中去。
二、实践:“异分母分数”教学三部曲
1.第一次试上——水中月镜中花
工作第一年,恰逢学校数学组申报了“基于数学基本经验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计算研究”市级课题,我选送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是一节还原生活原型的计算教学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一拿到课题,我就思考怎样设置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恰巧学校正在打造“书香校园”,学生对这个信息都非常了解,于是我创设了情境一。
[情境一]锡梅小学正在打造“书香校园”,图书馆购进了一批书,分别有故事书、漫画书、文艺书、科技书,具体情况如下左图。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用加、减法一步解决的问题?
生1:故事书和文艺书占书总数的几分之几?
生2:文艺书和科技书占书总数的几分之几?
生3:故事书比文艺书多占书总数的几分之几?
生4:科技书比漫画书多占书总数的几分之几?
如我所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学习高潮,纷纷举手提出问题,学习氛围特别好。可是当我开始讲解算法注意要点时,学生的情绪就低落了,课堂参与度降低,课后作业反映出学生计算准确率也不高。我想,应该是情境设置过于简单,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情境串。
2.第二次试上——剪不断理还乱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计算教学的情境设置应具有层次性,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样才能慢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了这层认识,我决定再次试上这节课。
我还是以学校打造“书香校园”这个大情境为主线,先出示学校图书馆购进图书的情境(同情境一),接着出示学校对五、六年级学生阅读时间的调查结果(情境二),最后出示小明、小军、小强三位同学周末相约去书店购书的情境(情境三)。这三个情境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实现了问题情境生活化,有效地进行了任务驱动教学。我把算法注意要点的讲解放在了情境二,把练习拓展提升放在了情境三。
(1)小军从家经书店到小明家要走1千米,小军家离书店有多远?
(2)小军从家经书店到小明家比经书店到小强家少多少千米?
这样设计教学,整节课学生都兴趣盎然,并且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课后,同学科组的蔡老师对我说:“你有没有想过这节课在整个小学数学计算中的作用?它是小学加减法计算教学的最后一节新授课,教学算法固然重要,但把这节课与前面的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结合,从本质上厘清算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为重要。”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忽略了对算理更深层次的挖掘。
3.展示课——万水千山总有“道”
在新授课开始之前,我用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只有单位相同的量才能直接相加减,不同单位的量不能直接相加减”。我还设置了如下题组:
1个苹果 1个苹果 3个苹果一1只小鸭
1只小狗 1只小狗 一群人-1个人
1元 2元 1米-1厘米
(1)观察左边的3个式子,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2)观察右边的3个式子,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经过思考,学生从生活经验转移到数学思维层面,深刻体会到只有相同单位才能直接相加减。有了这样的基础,接下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学生才能理解为什么要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再相加减。在回顾与反思环节,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回顾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过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特点?”在思考和讨论中,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算理,并对小学阶段加减法计算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建构。
这一次尝试,利用了学生通俗易懂的生活原型來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规律,也首次利用了生活情境来挖掘计算教学中更深层次的东西,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构建。
三、拓展:课题组在行动
渐渐地,更多教师参与到还原生活原型的计算教学中来。他们也逐渐意识到,这种计算教学模式对于课堂教学确实是有效的。首先,它能以情境串的形式,用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大情境把整节课串联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氛围,让课堂完整性更强;其次,由于计算教学中会有一些复杂的,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引人生活原型,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也能够利用生活原型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后来,学校组建了“还原生活原型计算教学模式研究”小组,全校五、六年级教师均参与研究,截至目前已有5名教师上过还原生活原型的计算课,有多名教师撰写的论文发表或获奖。
胡塞尔曾说:“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被遗忘的基础。”当数学知识远离儿童生活时,教师要努力去寻找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让数学走进儿童的生活,让生活融入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原型,给儿童知识生长一个支点,要重视数学模型向生活原型的过渡,同时也要注意生活原型向数学模型的提升,把课堂的温度建立在思维深度的基础上。
(责编:李琪琦)
[关键词]生活原型;运算意义;建构;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4-0023-02
一、源起:对计算教学的困惑
任教之初,我发现学生计算出错特别多,即使反反复复地练习,作用也不大,反而导致一些学生对计算教学新授课产生厌恶情绪,这令我非常困惑,是不是我的教学出现了问题?通过收集反馈信息,我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计算教学枯燥、乏味。我想,这是因为教师对计算教学产生了误解,认为计算教学就是把算法和算理教给学生,然后通过练习进行巩固,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其实,计算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出现的,它从生活中来,也应回到生活中去。
二、实践:“异分母分数”教学三部曲
1.第一次试上——水中月镜中花
工作第一年,恰逢学校数学组申报了“基于数学基本经验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计算研究”市级课题,我选送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是一节还原生活原型的计算教学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一拿到课题,我就思考怎样设置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恰巧学校正在打造“书香校园”,学生对这个信息都非常了解,于是我创设了情境一。
[情境一]锡梅小学正在打造“书香校园”,图书馆购进了一批书,分别有故事书、漫画书、文艺书、科技书,具体情况如下左图。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用加、减法一步解决的问题?
生1:故事书和文艺书占书总数的几分之几?
生2:文艺书和科技书占书总数的几分之几?
生3:故事书比文艺书多占书总数的几分之几?
生4:科技书比漫画书多占书总数的几分之几?
如我所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学习高潮,纷纷举手提出问题,学习氛围特别好。可是当我开始讲解算法注意要点时,学生的情绪就低落了,课堂参与度降低,课后作业反映出学生计算准确率也不高。我想,应该是情境设置过于简单,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情境串。
2.第二次试上——剪不断理还乱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计算教学的情境设置应具有层次性,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样才能慢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了这层认识,我决定再次试上这节课。
我还是以学校打造“书香校园”这个大情境为主线,先出示学校图书馆购进图书的情境(同情境一),接着出示学校对五、六年级学生阅读时间的调查结果(情境二),最后出示小明、小军、小强三位同学周末相约去书店购书的情境(情境三)。这三个情境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实现了问题情境生活化,有效地进行了任务驱动教学。我把算法注意要点的讲解放在了情境二,把练习拓展提升放在了情境三。
(1)小军从家经书店到小明家要走1千米,小军家离书店有多远?
(2)小军从家经书店到小明家比经书店到小强家少多少千米?
这样设计教学,整节课学生都兴趣盎然,并且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课后,同学科组的蔡老师对我说:“你有没有想过这节课在整个小学数学计算中的作用?它是小学加减法计算教学的最后一节新授课,教学算法固然重要,但把这节课与前面的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结合,从本质上厘清算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为重要。”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忽略了对算理更深层次的挖掘。
3.展示课——万水千山总有“道”
在新授课开始之前,我用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只有单位相同的量才能直接相加减,不同单位的量不能直接相加减”。我还设置了如下题组:
1个苹果 1个苹果 3个苹果一1只小鸭
1只小狗 1只小狗 一群人-1个人
1元 2元 1米-1厘米
(1)观察左边的3个式子,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2)观察右边的3个式子,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经过思考,学生从生活经验转移到数学思维层面,深刻体会到只有相同单位才能直接相加减。有了这样的基础,接下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学生才能理解为什么要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再相加减。在回顾与反思环节,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回顾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过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特点?”在思考和讨论中,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算理,并对小学阶段加减法计算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建构。
这一次尝试,利用了学生通俗易懂的生活原型來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规律,也首次利用了生活情境来挖掘计算教学中更深层次的东西,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构建。
三、拓展:课题组在行动
渐渐地,更多教师参与到还原生活原型的计算教学中来。他们也逐渐意识到,这种计算教学模式对于课堂教学确实是有效的。首先,它能以情境串的形式,用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大情境把整节课串联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氛围,让课堂完整性更强;其次,由于计算教学中会有一些复杂的,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引人生活原型,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也能够利用生活原型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后来,学校组建了“还原生活原型计算教学模式研究”小组,全校五、六年级教师均参与研究,截至目前已有5名教师上过还原生活原型的计算课,有多名教师撰写的论文发表或获奖。
胡塞尔曾说:“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被遗忘的基础。”当数学知识远离儿童生活时,教师要努力去寻找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让数学走进儿童的生活,让生活融入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原型,给儿童知识生长一个支点,要重视数学模型向生活原型的过渡,同时也要注意生活原型向数学模型的提升,把课堂的温度建立在思维深度的基础上。
(责编: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