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浙江省建德市乾潭镇陵上新村村医吴光潮55年的行医生涯,就是践行雷锋这句名言最生动的诠释和最真实的写照。
“好人,为人民服务的好人!”4月7日上午,记者刚到该村卫生室,坐在门口连椅上等待就诊的70岁该村村民叶安民,听说《雷锋》杂志记者专程从北京前来采访吴光潮,起身拉着记者的手兴奋地说,“吴医生几十年如一日,看病只收1元钱,就是‘活雷锋’……”叶安民老人的话语,立马让记者联想到去首都机场的路上,当记者回答出租车司机“去采访一位‘一元村医’”时,司机金师傅的一句话:“这名医生是值得称赞的好人!”
“好人”,不论是与吴光潮朝夕相处多年的村民,还是刚刚了解他事迹的路人,都异口同声道出这两个字。那么,吴光潮的“好”到底在哪儿?随着对吴光潮的深入了解,记者的问号渐渐拉直——吴光潮的“好”处处都大写在践行雷锋精神的“路”上。
一句承诺,半个多世纪的坚守
1966年,年仅20岁的吴光潮在村民举荐下,获得村里唯一外出学医机会。当时的农村医疗条件特别差,不少人担心他不会再回村里,“我一定回来给大家服好务!”吴光潮临走前许下承诺。3年后,他信守诺言回村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干村醫太苦,收入低微,不少同行都中途放弃了。”吴光潮说,“不论白天黑夜,要随叫随到,有时饭吃到一半,只要一个电话,就得放下碗筷急匆匆赶去。那时候别说药费了,很多人家连出诊费都拿不出来。”他说,“有人说我傻,我说我愿‘傻’在老百姓头上”。 其间,建德医院院长也是吴光潮的培训老师,看他学习成绩优秀,曾想把他留在身边,还有私立医院、个体诊所多次高薪“挖”他去坐诊,都被他婉拒,“我土生土长在农村,乡亲们需要我,我怎么能离开?我要为老百姓服务。”
今年72岁的柴婉珍是吴光潮的老伴,说起当年至今心里还不是滋味:3个儿子那时都只有几岁,还有公公婆婆需要照顾,所有农活、家务都落在她一个人的肩上。“人家男人都是管好家的,而他什么都不管的,我有几次都把他医院里的东西全给扔掉了”。怨气中,柴婉珍更多是担心老伴的身体,“老吴每天到家才感觉累,他在卫生室就像上紧发条的时钟一样,一秒也停不下来,问诊、拿药、针灸、拔罐……”
“我今后要好好陪陪老伴。”吴光潮说起妻子柴婉珍,满是感激和愧疚。可说归说,75岁高龄的吴光潮当着记者的面仍笑着对妻子说,“我爸94岁去世的,我也要奔着这个岁数去干”。
吴光潮的执着,慢慢改变了他的家人。大儿子吴国祥是镇中心卫生院的牙科医生,早在几年前,私人诊所就想高薪聘请他,但都被他回绝,“父亲跟我讲,现在基层缺少医生,你要留下来”。
吴光潮已迈进了古稀。20岁的那句承诺已坚守55年。55年,一个人,一个诊所。在吴光潮眼中,这里不单单是他工作的岗位,更是他服务村民的平台。“我不会钓鱼、搓麻将,不给村民看病我做什么?”吴光潮说,之所以一直坚持下来,是因为“我是党员,为民服务是初心;我要感恩,我的本事是村里百姓给培养的;我要守诺,有位跟我一起上山采药失足的朋友临终前,叮嘱我把卫生室再难都要做下去。”
一元诊费,三十八年再没涨价
绿漆白墙瓦片顶,还有几棵高大笔直的水杉树,陵上新村梅塘卫生室就坐落在村口的半山坡上。每天清晨六点,吴光潮做着准备工作等候村民来看病,“村里现在基本上是老年人,患者常常六七点就到卫生室了,夏天五点、冬天六点我也就开始工作了”。
这样的工作时间从1966年吴光潮在半农半医学习班完成学习、到卫生室服务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每天给诊室里几位慢性病“常客”量血压、听心肺,再给输液室里的患者挂上点滴,接着去药房拿药嘱咐病人用药方法……这是吴光潮的工作常态,医生、护士、针灸师、清洁工、采购员等岗位,都是他一人。
吴光潮有一个铁盒子,里面是村民付给他的一元诊疗费。“不管看什么病,他只要一元钱诊费。”该村老支书吴光营说。许多人都好奇,吴光潮行医为何只收一元钱?“一是那时候我靠看病挣工分,不愿挣药费上的差价;二是看到有人困难,就自掏腰包贴补;三是现在我有退休工资,老伴也有,家里钱够用,为村里服务是义务。”他说,这个老规矩从1983年至今从没再变,也永远不变。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看病只收五分钱、一毛钱,“卫生室费用有政府的补助,即使不够的话村集体也会支持。”于是,“一元村医”成为百姓对吴光潮的敬称,远近闻名。据统计,近3年该村卫生室每年就诊人次都突破4000人。除政府补助,吴光潮每年还从个人收入中,拿出几千元补贴卫生室。为了让村民看病少花钱,吴光潮坚持上山采草药替代部分西药,免费分发给家庭困难的村民。
诊费可以廉价,服务不能打折。多年来,他治愈的疑难杂症患者上万名,基本实现了小伤小病不出村。吴光潮还有几种独门绝技,如治疗腮腺炎只要用火柴在某个特殊的穴位烧一下,就能很快让病人恢复健康。此外,他还擅长针灸、拔火罐等绝活。
“他医术精,态度又好,群众威信高。”86岁的村民柴汉原从记者到村卫生室的那一刻,两个多小时不停地念叨着吴光潮的“好”,“我两个膝盖关节炎疼得下不了地,他针灸一次就好了;我左肩胛骨部位有个深部囊肿,他拔三次罐就消了……吴光潮是当之无愧的优秀共产党员。”
这些年来,吴光潮以中草药治疗黄疸性肝炎、肾炎5000余例,抢救中毒、溺水者等60余例,还积极参与本村卫生预防、健康教育、厕改等工作,使得当地传染病也得到很好地防控。
“一元村医”吴光潮,就像一枚小小的一元硬币,虽然平凡,但用他的医术、医德、医风,默默散发着光和热,无声传递着立党为公、奉献为民的正能量。“选择了村医这个职业,就选择了神圣,选择了奉献。”吴光潮说。
一生追求,甘当村民“健康守门人”
“20世纪60年代,农村多是缺医少药。村民得了感冒、破伤风都没地方看,要么徒步到镇上,或者是几个人抬着病人翻过乌龙山,走50里路到隔壁梅城镇上的医院去看病。有不少病人在路上就沒坚持住。”吴光潮回忆说,“我至少可以及时帮他们在家门口就把这些常见病看好”。“不是他,我活不到现在。”在村民陈仙妹眼里,吴光潮不仅是医生,更是救命恩人。今年80多岁的她,患有食道肿瘤、胃出血、高血压等疾病,两个儿子都有智力障碍,一家三口人仅靠政府补助生活。自20世纪80年代起,吴光潮开始给她免费看病,还隔三岔五送吃的、穿的。2020年2月的一个夜晚,已经睡下的吴光潮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敲门的是陈仙妹的儿子。吴光潮迅速披件外套赶到她家,发现陈仙妹已经出现吐血、拉血的症状。吴光潮连夜雇车送她去乾潭镇中心卫生院,最终化险为夷。
“我走不了路。但我一有毛病,打个电话他就会来的。”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双眼还患青光眼的61岁村民徐能菊说,“他是天下最好的医生,在村里就像我们的父亲一样,一直在我们身边照顾着”。
病人视吴光潮为父亲,而吴光潮也把患者看作自己最珍爱的家人。55年来,吴光潮就是这样不求回报地坚守着这只有他一个人的村卫生室。为提高自己的医术,吴光潮除了刻苦自学,还经常赴医院、学校进修。1997年,已50多岁的他,又去建德市卫生进修学校学习。由于自身基础弱、年龄大,而学习的时间短、内容多,吴光潮付出他人数倍的精力和时间于1998年圆满毕业,获得浙江省乡村医生证书。
提起陵上新村的村民,吴光潮有着别样的情感,全村人的病例都刻在他的心里。75岁的吴光潮老了,就连上山采药也变成一件不易的事,但他总还惦记着村民,“我非常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能来乡村,为乡村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吴光潮行医至今,奖杯、锦旗、证书摆满村卫生室的荣誉室:“全国诚信之星”“全国五好家庭”“中国好医生”“最美诚信浙江人”“浙江骄傲”“最美杭州人”和建德市“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这是一位“好人”的人生足迹,更是人民给予这位“好人”的褒奖。
医者仁心。吴光潮虽然退休10余年了,但他仍践行着村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只要政府信任我、百姓需要我,我就干到做不动为止。像雷锋那样服务人民很快乐!”始终满面春风的他,坚定而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