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雷锋那样服务人民最快乐!”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ywit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浙江省建德市乾潭镇陵上新村村医吴光潮55年的行医生涯,就是践行雷锋这句名言最生动的诠释和最真实的写照。
  “好人,为人民服务的好人!”4月7日上午,记者刚到该村卫生室,坐在门口连椅上等待就诊的70岁该村村民叶安民,听说《雷锋》杂志记者专程从北京前来采访吴光潮,起身拉着记者的手兴奋地说,“吴医生几十年如一日,看病只收1元钱,就是‘活雷锋’……”叶安民老人的话语,立马让记者联想到去首都机场的路上,当记者回答出租车司机“去采访一位‘一元村医’”时,司机金师傅的一句话:“这名医生是值得称赞的好人!”
  “好人”,不论是与吴光潮朝夕相处多年的村民,还是刚刚了解他事迹的路人,都异口同声道出这两个字。那么,吴光潮的“好”到底在哪儿?随着对吴光潮的深入了解,记者的问号渐渐拉直——吴光潮的“好”处处都大写在践行雷锋精神的“路”上。

一句承诺,半个多世纪的坚守


  1966年,年仅20岁的吴光潮在村民举荐下,获得村里唯一外出学医机会。当时的农村医疗条件特别差,不少人担心他不会再回村里,“我一定回来给大家服好务!”吴光潮临走前许下承诺。3年后,他信守诺言回村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干村醫太苦,收入低微,不少同行都中途放弃了。”吴光潮说,“不论白天黑夜,要随叫随到,有时饭吃到一半,只要一个电话,就得放下碗筷急匆匆赶去。那时候别说药费了,很多人家连出诊费都拿不出来。”他说,“有人说我傻,我说我愿‘傻’在老百姓头上”。 其间,建德医院院长也是吴光潮的培训老师,看他学习成绩优秀,曾想把他留在身边,还有私立医院、个体诊所多次高薪“挖”他去坐诊,都被他婉拒,“我土生土长在农村,乡亲们需要我,我怎么能离开?我要为老百姓服务。”
  今年72岁的柴婉珍是吴光潮的老伴,说起当年至今心里还不是滋味:3个儿子那时都只有几岁,还有公公婆婆需要照顾,所有农活、家务都落在她一个人的肩上。“人家男人都是管好家的,而他什么都不管的,我有几次都把他医院里的东西全给扔掉了”。怨气中,柴婉珍更多是担心老伴的身体,“老吴每天到家才感觉累,他在卫生室就像上紧发条的时钟一样,一秒也停不下来,问诊、拿药、针灸、拔罐……”
  “我今后要好好陪陪老伴。”吴光潮说起妻子柴婉珍,满是感激和愧疚。可说归说,75岁高龄的吴光潮当着记者的面仍笑着对妻子说,“我爸94岁去世的,我也要奔着这个岁数去干”。
  吴光潮的执着,慢慢改变了他的家人。大儿子吴国祥是镇中心卫生院的牙科医生,早在几年前,私人诊所就想高薪聘请他,但都被他回绝,“父亲跟我讲,现在基层缺少医生,你要留下来”。
  吴光潮已迈进了古稀。20岁的那句承诺已坚守55年。55年,一个人,一个诊所。在吴光潮眼中,这里不单单是他工作的岗位,更是他服务村民的平台。“我不会钓鱼、搓麻将,不给村民看病我做什么?”吴光潮说,之所以一直坚持下来,是因为“我是党员,为民服务是初心;我要感恩,我的本事是村里百姓给培养的;我要守诺,有位跟我一起上山采药失足的朋友临终前,叮嘱我把卫生室再难都要做下去。”

一元诊费,三十八年再没涨价


  绿漆白墙瓦片顶,还有几棵高大笔直的水杉树,陵上新村梅塘卫生室就坐落在村口的半山坡上。每天清晨六点,吴光潮做着准备工作等候村民来看病,“村里现在基本上是老年人,患者常常六七点就到卫生室了,夏天五点、冬天六点我也就开始工作了”。
  这样的工作时间从1966年吴光潮在半农半医学习班完成学习、到卫生室服务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每天给诊室里几位慢性病“常客”量血压、听心肺,再给输液室里的患者挂上点滴,接着去药房拿药嘱咐病人用药方法……这是吴光潮的工作常态,医生、护士、针灸师、清洁工、采购员等岗位,都是他一人。
  吴光潮有一个铁盒子,里面是村民付给他的一元诊疗费。“不管看什么病,他只要一元钱诊费。”该村老支书吴光营说。许多人都好奇,吴光潮行医为何只收一元钱?“一是那时候我靠看病挣工分,不愿挣药费上的差价;二是看到有人困难,就自掏腰包贴补;三是现在我有退休工资,老伴也有,家里钱够用,为村里服务是义务。”他说,这个老规矩从1983年至今从没再变,也永远不变。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看病只收五分钱、一毛钱,“卫生室费用有政府的补助,即使不够的话村集体也会支持。”于是,“一元村医”成为百姓对吴光潮的敬称,远近闻名。据统计,近3年该村卫生室每年就诊人次都突破4000人。除政府补助,吴光潮每年还从个人收入中,拿出几千元补贴卫生室。为了让村民看病少花钱,吴光潮坚持上山采草药替代部分西药,免费分发给家庭困难的村民。
  诊费可以廉价,服务不能打折。多年来,他治愈的疑难杂症患者上万名,基本实现了小伤小病不出村。吴光潮还有几种独门绝技,如治疗腮腺炎只要用火柴在某个特殊的穴位烧一下,就能很快让病人恢复健康。此外,他还擅长针灸、拔火罐等绝活。
  “他医术精,态度又好,群众威信高。”86岁的村民柴汉原从记者到村卫生室的那一刻,两个多小时不停地念叨着吴光潮的“好”,“我两个膝盖关节炎疼得下不了地,他针灸一次就好了;我左肩胛骨部位有个深部囊肿,他拔三次罐就消了……吴光潮是当之无愧的优秀共产党员。”
  这些年来,吴光潮以中草药治疗黄疸性肝炎、肾炎5000余例,抢救中毒、溺水者等60余例,还积极参与本村卫生预防、健康教育、厕改等工作,使得当地传染病也得到很好地防控。
  “一元村医”吴光潮,就像一枚小小的一元硬币,虽然平凡,但用他的医术、医德、医风,默默散发着光和热,无声传递着立党为公、奉献为民的正能量。“选择了村医这个职业,就选择了神圣,选择了奉献。”吴光潮说。

一生追求,甘当村民“健康守门人”

  “20世纪60年代,农村多是缺医少药。村民得了感冒、破伤风都没地方看,要么徒步到镇上,或者是几个人抬着病人翻过乌龙山,走50里路到隔壁梅城镇上的医院去看病。有不少病人在路上就沒坚持住。”吴光潮回忆说,“我至少可以及时帮他们在家门口就把这些常见病看好”。
  “不是他,我活不到现在。”在村民陈仙妹眼里,吴光潮不仅是医生,更是救命恩人。今年80多岁的她,患有食道肿瘤、胃出血、高血压等疾病,两个儿子都有智力障碍,一家三口人仅靠政府补助生活。自20世纪80年代起,吴光潮开始给她免费看病,还隔三岔五送吃的、穿的。2020年2月的一个夜晚,已经睡下的吴光潮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敲门的是陈仙妹的儿子。吴光潮迅速披件外套赶到她家,发现陈仙妹已经出现吐血、拉血的症状。吴光潮连夜雇车送她去乾潭镇中心卫生院,最终化险为夷。
  “我走不了路。但我一有毛病,打个电话他就会来的。”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双眼还患青光眼的61岁村民徐能菊说,“他是天下最好的医生,在村里就像我们的父亲一样,一直在我们身边照顾着”。
  病人视吴光潮为父亲,而吴光潮也把患者看作自己最珍爱的家人。55年来,吴光潮就是这样不求回报地坚守着这只有他一个人的村卫生室。为提高自己的医术,吴光潮除了刻苦自学,还经常赴医院、学校进修。1997年,已50多岁的他,又去建德市卫生进修学校学习。由于自身基础弱、年龄大,而学习的时间短、内容多,吴光潮付出他人数倍的精力和时间于1998年圆满毕业,获得浙江省乡村医生证书。
  提起陵上新村的村民,吴光潮有着别样的情感,全村人的病例都刻在他的心里。75岁的吴光潮老了,就连上山采药也变成一件不易的事,但他总还惦记着村民,“我非常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能来乡村,为乡村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吴光潮行医至今,奖杯、锦旗、证书摆满村卫生室的荣誉室:“全国诚信之星”“全国五好家庭”“中国好医生”“最美诚信浙江人”“浙江骄傲”“最美杭州人”和建德市“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这是一位“好人”的人生足迹,更是人民给予这位“好人”的褒奖。
  医者仁心。吴光潮虽然退休10余年了,但他仍践行着村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只要政府信任我、百姓需要我,我就干到做不动为止。像雷锋那样服务人民很快乐!”始终满面春风的他,坚定而自豪地说。
其他文献
在高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北京市海淀区的志愿服务工作按照“四化”要求,围绕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总目标,注重精准服务,凝心聚力,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海淀区的主要做法是:发挥创新优势,搭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  海淀区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多措并举,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创新发展。  借助科技文化资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广泛传播。海淀区依托辖区中央党校、中科院、北京
期刊
美国西点军校有的学员曾给我国有关部门的同志打来越洋电话问:“中国的军队里,真的有雷锋这个士兵吗?为什么学习他的活动经久不衰?”而今天在我们国内,也经常有孩子好奇地问大人:“雷锋是真的吗?有人见过吗?”这个问题必须要用真凭实据耐心细致地给以答复。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答者和问者之间的距离日益增大(准确地说有三个相当大的距离。一是地理的距离。二是时间历史的距离。三是信仰的距离和文化的差异)。但历史事实是
期刊
记录善爱心路历程,展示志愿服务风采。春暖花开的全民学雷锋月里,退役军人、著名军地学雷锋标兵金正洪的新书《爱在阳春》出版发行。原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泉上将题写书名并写信勉励。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标兵”、退役军人金正洪30多年如一日,坚持学雷锋做好事,并影响带动了一大批人加入到这个爱的大家庭中。更難能可贵的是,他通过手中的笔写雷锋赞雷锋,把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和自己的心灵感悟记录下来,向更多的人传颂雷锋精
期刊
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既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力量源泉。中小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設与发展的“生力军”,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进而锻造他们优秀高尚的人格品行,培养其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必定会在将来为祖国走现代化发展之路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建设者,而更多优秀
期刊
雷锋“唱支山歌给党听”  1960年雷锋入伍不久,就报名参加了演出队。他准备的一个节目,就是用湖南小调填词的《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诗也被他写进了日记本,又在他牺牲后被全国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广为传诵。  作曲家朱践耳读了雷锋的事迹和这首诗后深受感动,谱出了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曲调。1963年2月21日《文汇报》首次刊载这首新歌,当时的标题就叫《雷锋的歌》,并注明歌词摘自《雷锋日记》。1963年3月
期刊
为隆重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培养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东洲校区的同学们从小养成爱党爱国、拥军爱民的理想信念。从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始,在芳草地国际学校集团党总支的带领下,东洲校区从校区主管到全校师生,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和道德与法治课开始前三分钟进行“讲述党员故事,弘扬爱党情怀——我心中的共产党员”主题教育演讲。  全体师生一方面讲述用青春和热血来报效祖国、为国奉献的革命英雄
期刊
生活节奏快,每天上班下班、忙忙碌碌,邻里之间交流不多,常常比较陌生,这是城市里比较普遍的现象。人们都希望自己居住的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车水马龙,更能有人情味儿、友爱、有温度,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倡导的友邻关爱、串门走亲,搭建了邻里交流的好平台。“贝壳友邻”以海淀区为中心,在首都共有1300家友邻门店。两年来,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动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精
期刊
2020年起,北京市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三纵一横”(纵向建立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三级体系,横向建立100家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组织体系基础上,坚持“一静一动”原则,打造了100个滴滴网约车“流动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流动服务站”成了群众身边的流动宣传车,实现了“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滴滴出行作为出行领域引领者,日活用户多,注册司机行驶足迹遍布北京大街小巷。滴滴出行
期刊
中国银河证券上海分公司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学习成果转化到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中去。分公司党委在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坚持“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的理念,持续开展“身边的扶贫帮困”活动,发动各党支部、营业部结合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身边小事,立足员工、客户开展为群众办实事活动。  日前,上海分公司所辖的证券营业部普遍与所在社区居委会合作,在社区开展了“送温暖献爱
期刊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一遍遍响起,在扩建修葺一新的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里,参观学习的人们无不思绪万千。一幅幅英模画像,一段段战斗场景音像,一件件战争文物展示,人们驻足沉思。  人们都知道,作者魏巍笔下的“最可爱的人”就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  因为,他们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军队入侵朝鲜、侵略我国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