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北京市海淀区的志愿服务工作按照“四化”要求,围绕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总目标,注重精准服务,凝心聚力,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海淀区的主要做法是:
发挥创新优势,搭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
海淀区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多措并举,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创新发展。
借助科技文化资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广泛传播。海淀区依托辖区中央党校、中科院、北京市委讲师团、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创始人等资源优势,组建560多支宣讲队伍,协调字节跳动、旷视等科技企业,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和科技前沿知识的云传播,打造了科技企业党委书记微党课,青年马克思主义读书会等宣讲品牌。
明确文明实践工作的工作机制,形成制度体系。海淀区建立起了由党委、政府组织领导,宣传部门和文明办统筹推动,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区领导挂点“包片”的工作机制。目前,已印发《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海淀区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措施》和《海淀区关于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第二批试点建设的若干措施》等制度性文件,进一步完善志愿者的登记、注册、培训、礼遇帮扶、志愿项目孵化等制度。
建成一支工作成效显著、群众基础广泛的志愿服务队伍。海淀区成立了志愿服务总队,由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担任总队长。29个实践所和各委办局成立了志愿服务中队和实践站志愿分队;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出680余位文明实践指导员,构建全民志愿全域志愿服务体系,形成了党员干部为核心,群众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伍。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挂牌以来,共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活动2万余场,直接惠及辖区群众220余万人。
拓展志愿服务阵地,形成志愿服务网点。依托辖区“两新”党组织,积极拓展志愿服务阵地,已经实现了全域志愿服务站点的全覆盖。例如,滴滴出行公司20万辆网约车、10万辆青桔单车打造成文明实践志愿者“流动宣传站”,在便利蜂、链家等企业服务网点设立群众家门口的志愿者服务驿站。通过整合各类辖区文化场所,为文化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创造条件。
对志愿服务进行有效激励,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海淀区制定出台了志愿服务考核激励的“五个纳入”政策,推出了嘉奖志愿服务的11項举措。同时,持续扶持全区志愿服务示范站点建设,选拔区内“最美志愿者”和“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志愿者和志愿队伍参观学习交流,开展志愿者趣味运动会等礼遇活动。
发挥科技优势,打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新模式
海淀区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及时了解百姓需求,推动志愿服务项目的精准匹配。
一是依托数字科技,为群众精准提供志愿服务。依托文明实践服务管理平台,规范志愿服务“点单派单”项目流程,可以详细了解群众对志愿服务的需求。为此,区文明实践服务管理平台整合了3742项志愿项目、8000余节慕课、748项实践活动,以及15个在线VR展厅、85万册电子图书、12个在线博物馆等服务资源,满足百姓差异化的志愿服务需求。
二是推动科技人员参与志愿服务,树立文明实践的先进典型。海淀区调动辖区科技企业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组建了200支科技企业志愿服务队,推出“科技扶贫”、“科技助老”等志愿服务项目。同时,注重在科技企业里选树“北京榜样”“感动海淀”等先进典型,发挥他们在志愿服务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倡导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三是发挥科技传播优势,有效招募与管理志愿者。区文明实践中心与区融媒体中心贯通融合,建立各类新媒体矩阵,同一时间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使招募信息第一时间家喻户晓,志愿者踊跃参与社区治理、应急救助等。特别是2020年新一轮疫情发生后,实践中心、所、站发布志愿者招募项目,发动地区1000多支志愿队伍、8万余名志愿者第一时间应征奔赴社区抗疫一线,开展社区值守、文明引导、买菜买药、心理咨询、关怀帮助等暖心志愿服务,成为疫情防控一支重要力量。
海淀区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机制建设实施方案》,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努力做到阵地资源整合到位、体制机制健全到位、服务群众精准到位,不断提升动员能力、整合能力、引导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保障能力,构建协调联动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海淀区将继续坚持志愿服务“四化”要求,紧紧围绕“首善标准”,立足海淀“全国文明城区”定位,探索文明实践工作的新方法,让雷锋精神永驻海淀大地,让志愿服务融入市民生活和城区治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责任编辑:吴维满)
(本文摘自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杨军昌同志在2020年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培训班上的发言,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