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357-01
一 概述
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导入语让学生对这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无疑是成功的关键一步。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本文从课堂导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两方面来探讨对课堂导入的思考。
二 课堂导入的类型设计
课堂导入没有固定格式,不同內容、不同特点的课程选用不同的方式,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行了。一般说来,历史课传统的导入法多为新旧联系式,即采用复习法。当然,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但往往缺少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那么定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1.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指上课伊始,教师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讲明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引起学生注意。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导入方法,一般在高年级采用。因为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意志力较差,直接导入往往收效甚微。
2.温故导入。
温故导入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复习,过渡到对新知识的讲授。上课后用三五分钟将上节内容简明扼要地复习一遍,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在教授《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课时,我这样设计导入语:“鸦片战争后,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与此同时,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变化,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简单几句话不仅点明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3.问题导入。
问题导入是指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设计有关问题向学生提出,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我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向他们提一些历史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如在导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时,我向学生提问:“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我们的民族工业诞生了,那么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否一帆风顺呢?”当然,像这样的例子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多,许多老师也在运用着。
4.悬念导入。
悬念,一般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在教学中,精心构思,巧布悬念,也是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但须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
5.互动性较强的导入。
(1)游戏导入。高一学生还带有初中生爱玩的天性及对高中科目的好奇心,以游戏作为一堂课的开端当然会牢牢地抓住他们的眼球。比如可以用几个与某事件有关的关键词语来让学生猜这是什么事件,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举两得。
(2)比赛导入。快节奏的思维训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可编制5至10道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提前做好幻灯片,组织学生抢答,或抽签回答,激发学习的兴趣。
(3)音乐导入。旋律和音调能引起情感的共鸣,直接打动人心,唤起听众思想、感情和心理情绪的反映和共鸣。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音乐,应用旋律,可创设一种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能让每一个同学“入戏”。
三 课堂导入的注意事项
1.明确目的性。
所用方法和材料要切合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实际,要与历史课文内容或史实相关联,不能牵强附会。运用导语是为了导入新课,增强教学效果,其设计与运用要紧扣教学目标,不能单纯追求形象性和故事性,热衷于猎奇而喧宾夺主,违背既定的历史教学目标。
2.强调兴趣性。
方法要灵活多变,不同内容选用不同的方法、材料,要随时变换花样,切不可千篇一律,特别是要有趣味性或启迪性。历史课堂导入要遵循和运用注意规律,力求新颖、别致、生动感人,富有趣味性,避免平铺直叙。要以兴趣为前提,有意创设情境,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要求量力性。
导入的设计必须符合中学生年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即导入要结合学生实际,切忌过深、过难,以免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
4.控制时间性。
导入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内容铺开的讲授,故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4分钟为宜。所以导语要力求简短明了,切忌冗长拖沓,长了会占据新课讲授时间 。
5.避免乏味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教师在导入中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只管自己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不顾学生的听讲情绪,导入就失去了意义。
6.注重连贯性。
在一般情况下,每节课的结束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新课导入语时可参考上一节课的结束语,使二者衔接紧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具有全面驾驭教材的能力。
当然,要做到每节课的导入都能引人入胜并非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总结经验教训。
一 概述
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导入语让学生对这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无疑是成功的关键一步。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本文从课堂导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两方面来探讨对课堂导入的思考。
二 课堂导入的类型设计
课堂导入没有固定格式,不同內容、不同特点的课程选用不同的方式,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行了。一般说来,历史课传统的导入法多为新旧联系式,即采用复习法。当然,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但往往缺少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那么定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1.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指上课伊始,教师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讲明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引起学生注意。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导入方法,一般在高年级采用。因为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意志力较差,直接导入往往收效甚微。
2.温故导入。
温故导入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复习,过渡到对新知识的讲授。上课后用三五分钟将上节内容简明扼要地复习一遍,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在教授《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课时,我这样设计导入语:“鸦片战争后,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与此同时,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变化,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简单几句话不仅点明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3.问题导入。
问题导入是指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设计有关问题向学生提出,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我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向他们提一些历史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如在导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时,我向学生提问:“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我们的民族工业诞生了,那么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否一帆风顺呢?”当然,像这样的例子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多,许多老师也在运用着。
4.悬念导入。
悬念,一般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在教学中,精心构思,巧布悬念,也是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但须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
5.互动性较强的导入。
(1)游戏导入。高一学生还带有初中生爱玩的天性及对高中科目的好奇心,以游戏作为一堂课的开端当然会牢牢地抓住他们的眼球。比如可以用几个与某事件有关的关键词语来让学生猜这是什么事件,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举两得。
(2)比赛导入。快节奏的思维训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可编制5至10道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提前做好幻灯片,组织学生抢答,或抽签回答,激发学习的兴趣。
(3)音乐导入。旋律和音调能引起情感的共鸣,直接打动人心,唤起听众思想、感情和心理情绪的反映和共鸣。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音乐,应用旋律,可创设一种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能让每一个同学“入戏”。
三 课堂导入的注意事项
1.明确目的性。
所用方法和材料要切合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实际,要与历史课文内容或史实相关联,不能牵强附会。运用导语是为了导入新课,增强教学效果,其设计与运用要紧扣教学目标,不能单纯追求形象性和故事性,热衷于猎奇而喧宾夺主,违背既定的历史教学目标。
2.强调兴趣性。
方法要灵活多变,不同内容选用不同的方法、材料,要随时变换花样,切不可千篇一律,特别是要有趣味性或启迪性。历史课堂导入要遵循和运用注意规律,力求新颖、别致、生动感人,富有趣味性,避免平铺直叙。要以兴趣为前提,有意创设情境,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要求量力性。
导入的设计必须符合中学生年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即导入要结合学生实际,切忌过深、过难,以免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
4.控制时间性。
导入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内容铺开的讲授,故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4分钟为宜。所以导语要力求简短明了,切忌冗长拖沓,长了会占据新课讲授时间 。
5.避免乏味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教师在导入中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只管自己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不顾学生的听讲情绪,导入就失去了意义。
6.注重连贯性。
在一般情况下,每节课的结束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新课导入语时可参考上一节课的结束语,使二者衔接紧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具有全面驾驭教材的能力。
当然,要做到每节课的导入都能引人入胜并非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总结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