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后不同时期脑水肿的形成机制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5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ICH)后不同时期脑水肿的形成机制。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32例脑出血后发生脑水肿患者临床资料,研究不同时期脑水肿形成的原因、机制,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疗对策。
  结果:脑水肿多发生在出血后6h内,早期预防、控制脑水肿具有重要的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87.5%明显优于对照组62.5%,P<0.05;观察组治疗后水肿/血肿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ICH后不同时期脑水肿的形成机制不同。临床应该根据各时期水肿的具体形成机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可明显缩小ICH后脑水肿范围,减少脑损害,改善预后。
  关键词:脑出血 不同时期 脑水肿 形成机制 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159-02
  脑出血(ICH)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等特点,脑出血后脑水肿是患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病情恶化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2]。明确出血后不同时期脑水肿形成的机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对策,及时有效地控制脑水肿,是提高脑出血临床治愈水平及降低其致残率、死亡率的关键[3]。本文就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32例脑出血后发生脑水肿患者的形成机制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收治的32例脑出血后发生脑水肿患者,均符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提出的有关ICH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排除外伤性出血、既往心脏病史、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活动性溃疡或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心源性栓塞疾病及相关禁忌者。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48h内入院。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34-87岁,平均(66.9±5.1)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5例,脑叶10例,丘脑5例,小脑2例。
  1.2 治疗方法。按入院顺序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吸氧、脱水、降颅压、预防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对于明确无活动性出血者早期(术后72h内)予丹参注射液20ml混入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1d/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金特佳注射液20ml混入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1d/次,连用2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4]。①分别于治疗前后行头颅CT检查,根据多田氏计算血肿和水肿量,得出水肿/血肿值;②临床疗效:显效:脑水肿范围较治疗前减少≥75%;有效:脑水肿范围较治疗前减少20%-75%;无效:脑水肿范围较治疗前减少≤25%。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发生率及时间分布。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脑出血病人共计275例,发生脑水肿共32例,脑水肿发生率为11.6%。脑水肿具体发生时间分布见表1。
  2.2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87.5%明显优于对照组62.5%,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观察组治疗后水肿/血肿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3.1 脑出血后超早期脑水肿的形成机制。①占位效应:血肿占位效应主要指由机械性压力、颅内压增高所引起的脑水肿,造成脑组织损害。研究发现,出血后3h内有约1/3的患者出现血肿增大,增加时间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时间基本一致,提示血肿增大与症状恶化相关。
  Wagner等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注入猪脑出血模型(3h后)血凝块中发现,tPA溶解血块与血肿清除术可明显缩小血肿及水肿体积,还可起到止血和防止再出血的作用。Qureshi等研究指出,脑血肿持续增大是导致出血后3h内脑神经功能恶化的最主要原因。②流体静压与血凝块回缩: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证实,脑出血后超早期脑水肿与流体静压及血凝块回缩相关。Wagner等通过实验发现,猪脑叶出血1h后,血肿周围组织水分较对侧高出10%,血肿腔内间隙中却可见血浆蛋白与纤维蛋白聚积,导致渗透压升高,水分渗透到脑组织内,形成间质性脑水肿。另外,有研究者也观察到,脑血肿形成后,由于血凝块回缩,使得腔内静水压降低,血液中的水分渗透到脑组织间隙,导致脑水肿[5]。
  3.2 脑出血后早期脑水肿的形成机制。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凝血级联反应与凝血酶参与了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它们在脑水肿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Xi等在猪脑额叶白质分别注入肝素化和未肝素化的自体动脉血发现,未肝素化血的血肿周围会产生明显水肿,肝素化血则未发现。他们认为,凝血是脑灰白质快速水肿形成不可或缺的条件,凝血酶则是灰质迟发性水肿的形成加速器。Figuema BE等在大鼠脑基底节区出血模型中注入全血或加入凝血酶原复合物的血浆,发现脑水肿被诱发形成,并在全血中加入凝血酶抑制剂后水肿消失,提示凝血酶在ICH后早期脑水肿形成中起重要作用[6]。
  3.3 脑出血后晚期脑水肿的形成机制。①红细胞溶解与Hb神经毒性:Xi等在SD大鼠右侧基底节出血模型(完成3d后)注入溶解红细胞和浓缩红细胞后观察到,溶解红细胞的模型在24h时内出现明显水肿;浓缩红细胞模型在3d后脑组织含水量显著增加,出现明显脑水肿。提示ICH后随着机体红细胞的破坏,Hb释放蓄积,造成水肿[7]。②炎性细胞:Xue等通过实验研究指出,炎性细胞反应、侵润与ICH后脑细胞损伤、死亡在时间上均存在密切关联。已经证实,ICH后6-12h血肿周围会出现白细胞浸润,并在48-72h内达到高峰。最近的动物实验亦表明,ICH后4h会出现小胶质细胞增生,这也对脑神经元造成损伤。③炎性介质:Holmins等研究发现,脑脊液IL-1B在ICH后28-72h达到高峰,而IL-1B使炎性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能力增强,进而发生局部炎性反应。
  参考文献
  [1] 刘梦.脑岀血后迟发性脑水肿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9):54-55
  [2] 王强,孙予兰.脑出血早期脑水肿机制及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0):254-255
  [3] 邱建东,陈建良,方向红,等.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MMPS表达的临床意义[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1):9-11
  [4] 王延峰,李作孝.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进展[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27(5):519-523
  [5] 陈少霞.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无创脑水肿监护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2):3159-3160
  [6] 常家申,李小娥.高血压性脑出血脑水肿量与出血量关系的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4):30-31
  [7] 李正明,卜向飞,金孝东,等.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术式选择[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4):3811-381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观察血清总胆汁酸(TBA)与总胆红素(TBIL)在高脂血症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225例健康人群,353例各种原因引起的高脂血症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  结果:高脂血症患者血清胆红素胆汁酸水平对评估其患者的预后与疗效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胆汁酸 胆红素 高脂血症  【中图分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派立明联合美开朗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用药经验以提高自身用药水平。  方法:将2011年8月~2013年5月我科收治的102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仅给予美开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派立明治疗,记录并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眼压均显著性下降,其中治疗2d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派立明联合美开朗治疗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性根管治疗和多次根管治疗在隐裂性牙髓炎中的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160例隐裂性牙髓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一次性根管治疗,对照组给予多次根管治疗。治疗后评定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根据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其中显效58例、占72.5%;有效18例,占22.5%;无效4例,占5.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根据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其中显效40例、占50.0%;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的外科治疗效果和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35例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35例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96.52±27.16)min,平均出血量(211.30±21.92)ml。32例患者治愈出院,2例死亡;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3例、肺部感染2例和腹腔感染1例。  结论:结肠癌伴肠
期刊
摘要:消化道以屈氏韧带为界,其上的消化道出血称为上消化道出血。急性大量的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常见表现。近年来虽然诊断及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病死率也较高。近2年笔者治疗这方面的疾病颇有体会,疗效较佳。现给予如下报道。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 急救 体会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175-02  1 一般情况  收集2010.1~201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重症胰腺炎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2012年期间收治的100例经普外科重症胰腺炎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并且随时记录患者的体征情况。  结果:100例经普外科重症胰腺炎手术患者,其中,54例患者治愈,24例患者治疗效果显效,16例有效,6例无效。  结论:普外科重症胰腺炎患者,采取及时的手术治疗,既可以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我院行收治的SAH患者124例,双盲法随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两组均予脱水、止血、钙拮抗剂及预防感染等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脑脊液(CSF)稀释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临床有效率及预后情况。  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总有效率及预后均显著优于对照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在临床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来我门诊治疗变异性哮喘的80例儿童,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40例(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和对照组40例(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情况。  结果:经过2星期的治疗,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两组在治疗效果上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治疗中泮托拉唑的疗效分析。  方法:选取66例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并分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泮托拉唑和西咪替丁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采用泮托拉唑治疗的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采用西咪替丁治疗的对照组。  结论:泮托拉唑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的首选药物。  关键词:泮托拉唑 西咪替丁 消化性溃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肝硬化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0例,并选择同期未出血肝硬化者7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果:不良生活习惯、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内径增粗、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Ⅱ-Ⅲ度均是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对于肝硬化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