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发现了儿童的创造力,认识了儿童的创造力,就需要进一步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这是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培养孩子创造力是非常必要的。生物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则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创造能力的启发都将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现结合中学生物实验探究教学,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有效引导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从而完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提出相应的教学评价建议。合理的情境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讲《传染病》这一节时,先通过“面粉的游戏”,让一个人手上沾有面粉,然后与其他人握手,以此类推,最后看全班人手上沾有面粉的时间,从而认识传染病的厉害之处。这就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意更进一步地探索如何才能预防传染病。又如,讲《茎的作用》时,可在实验桌上放置显微镜、芹菜、红墨水、锥形瓶、剪刀等材料,让学生将红墨水滴在盛水的锥形瓶中,然后将芹菜放入其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芹菜的茎内被染上红色,下节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找出茎的作用。有的学生提出:若将置于红墨水中的芹菜,放的时间更久一些,情况会怎样呢?我让他们继续实验,几天后取出,再观察时,发现横切面几乎全部染上了红色。教师这时可以适当点拨:“由于时间过长,细胞之间存在着渗透性吸水,而产生横向运输。”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动手实验,并在实验中得出结论,使学生对新知识融会贯通。在具体教学中,还可以创设小故事、音乐、歌谣等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条件。兴趣是形成创新动机最实际的心理成分,是形成学生好奇心的前提,是创新动力的重要来源。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它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是求知的动力。
学生的兴趣,只有在他们的探究欲望得到充分发挥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入想学的境界,就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我要学”的想法。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让有趣的实验现象紧紧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思维,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在讲《细胞结构》时,由于学生在进入初一时或许听说过细胞,但并没有真正见过。因此,我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几种细胞,学生此时都很兴奋,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这就是细胞啊!”紧接着我立即提问大家:“想不想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呢?如果想就抓紧时间复习显微镜的使用及如何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学生看得非常认真,在接下来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很少有人出现错误。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细胞肯定有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学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会大胆探究。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抓住有趣的现象,提出有意义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探究,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探究实验,培养思维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实验是培养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利用生物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在做“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的实验时,先让学生在预习后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有: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为什么只遮盖叶片的一部分?为什么移到光下要几小时,不是30分钟?酒精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水浴加热?为什么要滴加碘液……问题由学生来解答,学生不能解答的再通过实验解答。有些问题,初中生还不能理解,如“淀粉遇碘变蓝”等,这些问题可以资料的形式出现。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思维能力。
此外,传统的演示实验一般只是教师操作,学生旁观,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动脑,使学生大胆猜想,按自己的设想动手完成实验。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只要我们创设实验情境,启发学生设计实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一、创设情境,有效引导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从而完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提出相应的教学评价建议。合理的情境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讲《传染病》这一节时,先通过“面粉的游戏”,让一个人手上沾有面粉,然后与其他人握手,以此类推,最后看全班人手上沾有面粉的时间,从而认识传染病的厉害之处。这就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意更进一步地探索如何才能预防传染病。又如,讲《茎的作用》时,可在实验桌上放置显微镜、芹菜、红墨水、锥形瓶、剪刀等材料,让学生将红墨水滴在盛水的锥形瓶中,然后将芹菜放入其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芹菜的茎内被染上红色,下节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找出茎的作用。有的学生提出:若将置于红墨水中的芹菜,放的时间更久一些,情况会怎样呢?我让他们继续实验,几天后取出,再观察时,发现横切面几乎全部染上了红色。教师这时可以适当点拨:“由于时间过长,细胞之间存在着渗透性吸水,而产生横向运输。”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动手实验,并在实验中得出结论,使学生对新知识融会贯通。在具体教学中,还可以创设小故事、音乐、歌谣等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条件。兴趣是形成创新动机最实际的心理成分,是形成学生好奇心的前提,是创新动力的重要来源。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它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是求知的动力。
学生的兴趣,只有在他们的探究欲望得到充分发挥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入想学的境界,就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我要学”的想法。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让有趣的实验现象紧紧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思维,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在讲《细胞结构》时,由于学生在进入初一时或许听说过细胞,但并没有真正见过。因此,我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几种细胞,学生此时都很兴奋,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这就是细胞啊!”紧接着我立即提问大家:“想不想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呢?如果想就抓紧时间复习显微镜的使用及如何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学生看得非常认真,在接下来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很少有人出现错误。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细胞肯定有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学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会大胆探究。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抓住有趣的现象,提出有意义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探究,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探究实验,培养思维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实验是培养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利用生物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在做“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的实验时,先让学生在预习后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有: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为什么只遮盖叶片的一部分?为什么移到光下要几小时,不是30分钟?酒精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水浴加热?为什么要滴加碘液……问题由学生来解答,学生不能解答的再通过实验解答。有些问题,初中生还不能理解,如“淀粉遇碘变蓝”等,这些问题可以资料的形式出现。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思维能力。
此外,传统的演示实验一般只是教师操作,学生旁观,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动脑,使学生大胆猜想,按自己的设想动手完成实验。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只要我们创设实验情境,启发学生设计实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