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母亲李忠玲:呵护三病儿四十载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ufei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忠玲,女,1946年9月出生,滨州市沾化区滨海镇西河塄村村民。
  69岁的李忠玲是三个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症儿子的母亲,年近古稀,本应安享天伦之乐,她却为了照顾儿子席不暇暖、心力交瘁,虽有过抱怨,有过挣扎,但每次看到三个生活不能自理的患病儿子,她一次次地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她常说:“只要我没有倒下,他们就有希望,为了他们,我也要坚强地活下去。”带着这种信念,她已照顾三个儿子四十余年。
  三个儿子相继患病
  1970年,大儿子杜元山的到来给李忠玲并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欢声笑语,可是好景不长,在杜元山6岁那年一场噩梦降临到这个家庭。杜元山走路时忽然跌倒,浑身无力,爬不起来,送到医院检查后确诊是先天性肌肉萎缩症。此后,杜元山的病情逐年加重,生活不能自理,常年需要有人照顾。
  1975年、1976年、1979年,李忠玲的女儿和二儿子杜元泊、小儿子杜元汉先后降临人世,但命运就是这么爱捉弄人,二儿子和小儿子均被查出患上同杜元山相同的病,接二连三的不幸让李忠玲夫妇感觉天一下子塌了。
  虽然不幸连连,但作为父母,李忠玲夫妇从未放弃希望。他们把家里的所有积蓄和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钱凑到一块儿,开始了为儿子求医看病的漫长旅程。他们带着儿子跑遍了河北、天津、上海、北京等各大医院,但一次次满怀希望而去,一次次悲观失望而归。“不是血型问题,而是基因问题,治不好,这辈子就这样了。”这句结论给李忠玲三个儿子的病定了性。“也有人劝我放弃他们,好好照顾健康的女儿就行了。可是,他们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啊,我都不要他们了,他们怎么活啊,我得照顾他们一辈子!”李忠玲坚定地说。
  刚开始三个孩子病情还不严重,生活能够自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并发症开始显现。胸闷气短、内脏萎缩使得老大杜元山、老二杜元泊开始卧床不起,常年需要人照顾。老三杜元汉情况稍微好一些,靠着拐杖和小板凳自己还可以走路。因为生病,几个孩子的脾气也有些不好,但是李忠玲从未因此对三个儿子说过一句重话,她总是耐心地给三个儿子做饭、洗衣……四十多年来,她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每天早晨五点半就起,晚上十一点多才睡,中间还要起两三次给儿子端屎端尿、盖被子,春去冬来一万多个日夜,她都是这样度过的。
  三个孩子因病瘫痪,给孩子擦洗的重任就落到了李忠玲的身上。尽管夏天天气炎热,但李忠玲仍旧烧了热水给三个孩子擦脸擦手,从额头到嘴角,从手心到手指,这位细心的老母亲甚至连孩子们的手指甲缝都不放过。
  不幸家庭希望不泯
  李忠玲的女儿杜元兰在家排行老二, 婚嫁本村,她是四个孩子中唯一一个没有患病的,虽然身体健康但家庭也不富裕。
  几年前,老大杜元山开始出现并发症时,杜元兰为了让他不再待在阴冷潮湿的土坯房里,东挪西借、七拼八凑盖了几间瓦房,将母亲、大哥和两个弟弟接进了新房子里,而她自己至今还住在破旧低矮的土坯房里。对于兄弟们日益加重的病情,杜元兰总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母亲,打工、养羊、务农挣的钱除去自己开销,全都用来给兄弟买药还债。
  李忠玲对儿子的不离不弃也感动了身邊无数的人,有些邻居做了好吃的就会给他们送过去。有时候李忠玲到地里干活,留下儿子在家,遇到突发状况,总有路人和邻居帮忙。现在李忠玲一家的收入来源除了低保、救助金之外,还有村里无偿承包给李忠玲一家的60亩荒地的转包费。
  提起乡亲们的帮助,李忠玲感激地说:“现在想想情况好多了,虽然孩子们都有病,但是乡里乡亲的都挺照顾我们孤儿寡母的。”
  用坚守浇灌生命之树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忠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是2006年丈夫去世后,家庭的重担更是全都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
  由于长期用凉水洗衣服落下了病根,她的双手指关节都变了形,一到下雨阴天就疼痛难忍。为了不让孩子们担心,李忠玲从来不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出来。有一次做完饭,因为手指太疼没端稳饭碗,她把碗摔碎了,饭撒了一地,三个孩子满心着急,但没有一个能动弹帮助她清理。三个孩子想到年近七旬的母亲还要为他们日夜操劳,不能安度晚年,失声痛哭,李忠玲却笑着安慰三个儿子不要紧,重新为他们做好饭。
  年纪大了,李忠玲的力气也大不如以前。夏天害怕孩子们生褥疮,她一天要给三个孩子翻身、按摩、擦洗数次,按摩胳膊的时候还好,按摩双腿的时候就要费好大的力气,因为吃力她的手背都会泛起青筋,使变形的关节更加凸出。一个儿子按摩一遍,三遍下来就常常累得满头大汗,不想动弹。
  虽然生活不富裕,但李忠玲总是倾尽所有去爱自己的孩子。有亲戚或者邻居送点好吃的来,她一口都舍不得吃;孩子们因为生病难受发脾气时,她总是一遍一遍地安慰,从来不会将怨气撒到孩子身上;为了让孩子们在床上方便喝水,李忠玲托人买了好多吸管……
  “有时真希望他们得场疾病走在我前头,这样我就没有什么牵挂了。”李忠玲说。可话虽这样说,但每次看到儿子们脸上的笑容和感动的泪光,她便又有了动力。
  除了必要的外出,李忠玲从没有离开过儿子们。四十多年来,为照顾三个患病的儿子,李忠玲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尽管累弯了腰身,愁白了头发, 但再苦再累她都没有放弃,她在劳苦的挣扎中越走越强,她从母亲的使命中汲取着力量,用默默的呵护和悉心的坚守,撑起了整个家。
其他文献
2016年1月31日,由山东省文联、山东出版集团、山东省美协主办,山东齐鲁美术研究院、山东出版美术馆承办的《猴年长精神——迎新春著名中国画家花甲抒怀》画展在位于山东书城五楼的山东出版美术馆拉开帷幕。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美协、省书协、山东出版集团等单位领导,业内艺术家及书画爱好者和数家新闻媒体参加了开幕式。 此画展将持续至2月22日。  开幕式由山东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山东齐鲁美术研究院理事
期刊
回家,结束这一轮四季。不畏风雪,不畏严寒,愿化作一缕春风抚乡土。因为过年,一大批人像候鸟迁徙一样,从城市回到乡村。年是一种节日,更是一种团聚。每到年关,乡愁分外浓,无论远近都怀念那片成长的热土。对故土的依恋,让人跨越万水千山也想回家看看。回家吧,一生能有多少寒暑,回家吧,看看日夜思念的父母和土地。  想念 回家的路  小时候,回家的路就是从姥姥家到自家的山路,从学校到家的小路,从同学、亲戚家到家的
期刊
回家过年。年在哪里?在儿时让人辗转难眠的新衣上,在少时劈啪作响的鞭炮声里,在除夕夜升腾的水饺香气里,在大年初一绽放的窗棂冰花上。家在哪里?在村口父母遥望的视线里,在那顆寒冬飞雪躁动不安的心房里,在离家越远就越发浓郁的乡愁里。  排队买票难,上网买票卡,12306的验证码更像升级版的“大家来找茬”,磨练你的意志。回家难?难得过年央视新闻“博头条”的摩托大军?回家很头疼,这边厢老同学怀孕,娃要养俩,那
期刊
谈李白和杜甫,在时下这个特殊的时期,很能够从一个方面拨动我们的心弦。  一拨从20世纪50年代一步步走过来的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动荡和变化。仅就知识分子的地位来说,表面上看经历了几起几落,实际上却没有太大的、本质的改变。现在的许多文学作品仍然在写知识分子的苦难,使用了大量笔墨来写上一代人的不幸,而且都很真实。这应该说是很“现实主义”的,并不需要什么“浪漫主义”。  一些很不幸的代表人物丢掉或接近丢
期刊
归乡路·特别点击  这是一场陌生人之间的爱心接力。在春节这个最具传统情感的節日里,书写最具人文温度的中国故事,让节日更为恩情,让世界更美好——  2月4日晚,在威海工作3年的李从金、狄春花夫妇特别兴奋,因为今年回家过年将不再是一趟艰难的旅程,视力不佳的他们,将由志愿者陪护到家。  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春节回家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对于盲人来说,回家路上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渴望。不过,刚刚过去的猴
期刊
恋故园·特别点击之二  最浓郁的年的味道一直停留在记忆中的孩提时代,那么在现在的孩子们眼中,家乡的年又是什么样子呢?究竟是年的味道淡了,还是我们失去了对年味的追寻?让我们跟随土生土长的济南“泉妮”寻找一下家乡的年俗文化,品读土生土长的济南人对一座城的春节恋歌——  我,2002年出生在济南,喝着清冽甘甜的泉水长大,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泉”妮。我喜欢济南的名胜,趵突泉、大明湖、曲水亭街……让我乐游神驻
期刊
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题为《发挥亚太引领作用 应对世界经济挑战》的主旨演讲,在阐述“坚持落实发展议程”时,他说:“中国古代哲人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典出管仲《管子》。该
期刊
2016年1月26日,山东省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在寒假社会实践期间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井盖上作画,为社区井盖“添新衣”,呼吁为保护环境减少烟花爆竹的燃放,平安、低碳过春节。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一种传统风俗,其寄托的美好传统文化意愿不容忽视,但是燃放烟花爆竹在给人们带来节日气氛和欢乐的同时,也伴随着制造雾霾污染环境和安全隐患的滋生。而此次聊城大学美术学院的同学希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在聊城市等社区的
期刊
过大年·特别点击之二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舞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慶祝方式。在山东临邑,盘龙古镇的乡亲们用九龙共舞,舞出的是龙的子孙新一年的精气神,舞出的是黄河儿女独特的乡土年味——  二月,临邑,鞭炮的脆响还在耳边环绕,锣鼓声已经冲至耳旁,舞龙队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带着传统的寓意、浓郁的吉祥气氛首先出场……与其他地区舞龙队仅有一条或两条龙不同,临邑的舞龙是九龙共舞。  相传孙膑
期刊
在西方人看来,春运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存在,而这种阶段性“大迁徙”产生的唯一理由即中国人对春节的信仰。一年一度,当春运的规模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它也从单纯的媒体聚焦,演变成举國上下的阶段性视觉焦点,进而成为中国人春节前后一种固定的“仪式般”的存在。  回家过年是一种信仰,而这种信仰本身就是一种仪式:回家、过年。在漫长的中华文明演变过程中,过年这个貌似简单的概念被赋予了无数种仪式,因时间及地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