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踏上魂牵梦萦的家乡故土,在那汪洋的湖面上,一座山丘突兀在水面上。它任凭山洪肆虐,洪水上涨,俨然一个水中游弋的海龟,它突然停止了前游的脚步,而猛然回首,向乡村的方向望去。看似有些不舍。却永远如卫士般,守望着家乡这一片水土。这是传说中的龟地,现已成为村的祭坛。
据说,在一个遥远时代,天地干旱,土地干裂。正在赶路的乌龟,皮肤被晒得紫一块黑一块的,巴不得弄一把雨伞来遮挡前行。忽然发现在前方的树下,一位老人手里拿着伞,在呼呼入睡。于是走了上去,对老人说:“老大爷,能不能把你手中的伞借给我一用?明天准时还给你。”老大爷说:“可以,但你得讲信用呵!”乌龟说:“敢用我的生命担保!”
第二天,乌龟准时到这里,在静静地守候着老人的到来。但就是不见老人的到来。
第三天,乌龟又准时到这里守候。但还是不见老人的到来。它想:做人是要讲信用的啊。于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在这里守候。饿了找来野菜充饥,困了便靠在大树下入睡。最后活活饿死在大树下。
老人来了,见状很是感动。于是便把它埋在这树下。后来一块山地慢慢地从这里长出。人们便把这里称为龟地。往后不管山洪暴发,库水猛涨,泛滥成灾,龟地有如神助地浮在水面上,守护着乡村。人们为了纪念讲信用的神龟,便不由自主地到这里进香,村的祭坛就这样形成了。
祭坛由原始森林、炉台、古树等组成。祭坛的左侧,是三棵参天的秧木古树,由那位老人亲手种植。直径已达1米,高约100米。树身直挺挺的,被誉为永不熄灭的香烛。每日24小时,一年360天,都在天天为神龟祈祝。
祭坛的右侧是一片原始森林。太阳把乌龟晒得皮肤干裂,自然需要一片绿林为它遮风挡雨。于是老人一声令下,开始在这里植树造林。密密麻麻的树木,藤蔓缠绕。孩童们经常以此为目标,如猴子般地在树上翻来覆去地攀爬。
香炉依着一尊巨石而立。从远处看,恍如一个抬头前行的乌龟。香炉的背面,一棵百年巨榕,它弯曲着巨大的身躯,对香火台构成了一个拱形的保护状。仿佛一位老人在撑着伞,为乌龟遮荫护行。由香炉、巨石、巨榕“三位一体”构成的香火台,把历史的传说,给予了惟妙惟肖的展示。
祭坛的右侧,在一棵巨树下,横七竖八地躺着花岗岩石块。有的耸立,有的斜体,有的平扁。从远处看,恍如乌龟身上褪下的龟甲。这里,一年四季凉风习习,鸟语花香。大热天气,人们总会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乘凉。
祭坛的南端,向外延伸着两道山地。一处朝西,一处朝东。恍如一只从水中往上爬的乌龟。向后伸腾的两腿,在用力地扎在地面上,看似在用力地攀爬。其形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曾几何时,我带着几番神秘,到这里探求神坛的秘密。经常在距离香炉的数米远处,呆呆地站着。以巨石为依托的香炉里,香火燃烧后留下了许多灰烬。有的随风散去,有的雨水过后结成厚厚的灰烬。石缝里,藏着许多小虫。但每到这里寻吃的鸡群,总是绕着香炉远远地离去。连一贯撒野成性的家犬,每到这里,亦是不敢张开它那双大腿,往香炉方向射尿。是真的有如神助?也许人们所说的神威,就是这样来无影,去无踪地形成?人们尊敬祖上,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就这样如谜一样地在脑中生成。
拜祭,是中国的一个传统文化。在乡下,香火分成四个层级。即香火堂,寺庙,百公山(祭坛),宫殿。由于其功能的不同,而呈出不同的拜祭方式与礼节。
香火堂,是族人进香的场所,也称为阿公堂。即是一个阿公头延续下来的人丁,到这里进香祭拜的地方。族里的人死了,需要到这里告别。一个月后,为亲人“上台”,请灵入室。其灵已归天,需要请他上台入室。在这里实行了尸、灵分离的原则。即骨骸归墓园,灵入香火堂。除清明节需要到墓地进行扫墓进香外,其它节日,到香火堂进香,即可为亲人送上了祝福。
寺庙,是村祭的较高等级。人们把传说中的神,根据自身的意念进行构思与刻画,而形成与人体相似的造像。或者笑容可鞠,或者端庄肃穆,或者举目远眺……从而使每到这里的人们产生幻觉,肃然起敬。从而幻化成主观意识,达到神化的目的。
寺堂庙宇,由门族扩大到了村族,以至走向社会。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寺庙,比如伟人,历史名人曾到此进香,或者曾发生过巨大影响力的事件,于是被世人所簇拥。所以,对寺庙的再造,几乎是倾尽全力,甚至倾家荡产,也在所不辞。在乡间,在那偏僻的山村,人们的生活尽管贫困。但寺堂庙宇,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乡间,历来有人旺,财旺的说法。因此,一个能够吸引人们眼球的寺庙,能够最大容量地吊起人们的眼球,起到聚集人气,提升门族的作用。
百公山,是乡间第三个层次的香火,有人称之为祭坛。百公是面对着大众,袒露在外的香火。按其功能,可分为村族百公,土地百分,田头百公,山林百公,江河百公等。而百公山(祭坛),是族人进行祈福的地方。如平熄旱灾,降服人祸,驱赶瘟疫,躲避水涝等。而土地百公,田头百公,山林百公,江河百公等,就其功能,属于专设。
宫殿,是人们进香拜祭的最高境界,属于国家与民族的层级,作为信仰的一种标志。一些设置豪华的殿堂,甚至成为国家的宝殿而对外开放。如梵帝国的梵帝冈宫,西藏的布达拉宫等。这些宫殿,均由道人、僧人,实行专业化管理,形成理论化操作。
在我国,历来有慎终追远的传统。逢年过节,不忘祭祀先人。尽管拜祭的方式,因宗教,信仰与习俗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但心诚则灵贯穿着拜祭的始终。虔诚,尽忠,尽孝,尽道,尽礼,是中国拜祭文化的特别。只要是传统的,必定所用不能其及。
乡间的祭坛(龟地),从深层次说,寄托的是知恩图报的理念。我从小跟着大人,不止一次地到这里祭拜。大人也不止一次地向我们讲述关于仙龟的故事。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一种幽深而无法捉摸的东西,在头脑里一直残存着。大人告诉我,白日参拜,晚上神龟与先祖就会托梦于你,这时福就降于你身。由于白天的经历,触动了大脑神经,所以有时晚上也确出现过类似,但总觉得朦朦胧胧的。
在村的发展轨迹中,人们总是在灾难中度过,也总是在抗灾中成长。每遇到灾难,通过祭拜与祈祝,便化成:感恩上苍,真诚团结,灾难必将过去,胜利必将到来的信念。
我们村共有20多个香火,3000多口人家。周吴两姓穿梭其间。不断的香火,把一种知恩图报,在恩爱中发展的理念,深深地扎进土壤里。一经出现矛盾,就上升到对先人态度的高度进行问责。加上祭拜的虔诚、尊严与神圣,必然化成一种平等相待,相濡以沫,骨肉亲情的思想。村的磁场就这样产生。回想五百年的村史,人们就是在这种知恩图报中前行。
回念家乡,回想起那个魂牵梦萦的祭坛,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童年。但从远处看,祭坛不失为一座风水宝地,它恍若一座绿色的大廈,在向世人昭示着,显得是如此巍峨和苍翠。在这里没有声响,没有震天动地的号角。但无声胜似有声。
村祭,让知恩图报的思想发扬光大,引领人们开拓属于自己的末来!
——选自《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