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作者通过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探讨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并探索了高职语文教育中学生能力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 高职语文教育 学生能力 培养
一、对高职语文教育的泛解
语文是什么?至今不能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它是抽象的。但对语文有一种结构描述:以文章和文学为基本要件;以文化为内在的意蕴与价值取向;以语言为基础;以言语观为基本立场,文以载道,育人为目标。由此我们获得了语文教学的几条基本原则:从言语的角度来理解语文、把握语文;从语言的这个基本层面走向语文;着眼于文化的意蕴展开语文教学;着力于文章和文学这两个方面实施语文教学。初中语文一般以语言教学为重,高中语文教学则更注重文化的意蕴和文章文学方面,而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的任务是: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大信息量的读写听说的强化训练,增强学生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提高文学修养,通过文中所载之道内化,构筑学生的道德体系形成高尚的人格,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我认为,高职语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为:一是写作能力,二是口头表达能力,三是自学能力。
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一)写作能力:加强课外阅读,增加写作频率。
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做到“三会”:会读、会写和会思。
1.会读。
学生除了应阅读课本教材所选的那些“细粮”外,还应广泛地阅读课外的读本,多吃“粗粮”,以“均衡营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教师可相应地推荐,但并不强求阅读。多种知识领域、多种文化层面、多种媒介类型、古今中外均可涉及,因人而异地给学生的兴趣留出余地。但最关键的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的会欣赏,会吸收,以及会扬弃。
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比较鉴赏阅读法的锻炼,可以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异中析同、同中辨异的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在古今作品之间、中外作品之间、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间、作者的构思和作品的情调,乃至遣词造句等,从取材、立意、表现方法等方面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比较阅读。比如,在学习李渔的《芙蕖》时,学生可以和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较阅读,发现李渔另辟蹊径,不同于周敦颐的借花喻人,而是体现出“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成一言,云所欲言而止”的写作原则。比较阅读法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思维的广度,帮助他们学会比较全面、具体地分析问题。
2.会写。
阅读的积累为写作提供了基础,但写作能力的提高最关键的还是要动手进行写作。除了教材规定的每学期5—6篇的作文量外,教师还应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涂鸦本”,在里面可以摘录课外阅读到的美文,也可以就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甚至某部影片写书评影评。内容不求精细,不论程度高下,只求真情实感,更不拘以形式的俗套。
针对许多学生写议论文时语言空洞,论据素材单一不充分等弊病,教师应引导他们多收看如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多读报,了解新闻时事。或就事论事,或就热点问题写文章,不论字数多少,只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写作初期,多鼓励学生“抄”文章,正如德谟克利特所言:“艺术源于摹仿。”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会经历一个摹仿的阶段。对于摘得的好文章,可打高分。学生可以从中学会阅读,做到“会欣赏,会吸收,以及会扬弃”。当然在以后的写作进程中,应逐渐减少“抄袭”,鼓勵原创。
“涂鸦本”就是每位学生独具个性的课外作文本,在上面学生可以随性地抒写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还进行了小品、诗歌等文体的创作。它并不要求定时定量地强制完成,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加写作量。
3.会思。
思维是学习的基本功。“学”是接收和储存信息,“思”是分析判断,处理信息。学思结合的求知规律和死记硬背的方法迥然不同,通过“思”才能深刻理解,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若不注意培养学思结合的好习惯,读,有口无心;说,不得要领;写,词不达意,语文能力的提高就会受影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启发学生爱思、会思、多思、深思,对某项知识、某个疑难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力求知其所以然,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怎么样”。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修八尺有余”,按现代一尺约为0.33米计算,邹忌身高为2.64米有余,显然不符实际。学生通过思考和查证可得出结论:战国时尺比现在短,约和现代尺七寸。不仅在课堂,课后也可通过思考题、拓展题等培养学生潜心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二)口语表达能力:多样化口语训练,强化听说能力。
除加强课堂提问、讨论交流外,还可设置一些训练口才的项目,遵循螺旋形上升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1.自我介绍和讲故事,锻炼胆量。
在学期一开始,为了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了解,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我要求每位学生上台进行自我介绍,突出自己的性格特点,轻松的语言打破了沉寂,消除了陌生感。平时设置课前5分钟讲故事的环节,提供学生锻炼和展示的平台。课文的预习作业亦可加以利用,如在上《梅园新村之行》时,可推荐的预习之一,就是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周总理生平小故事,上课时要求上台交流。此类活动,可以使学生敢于展示自我,锻炼胆量。
2.演讲辩论,增强语言表达。
通过组织演讲,学生可以发表个人见解,阐明道理,增强语言的流畅度、感染力、吸引力。学生将“涂鸦本”上针对时事或热点发表的议论整理成演讲稿,不定期地进行交流。从国际上“印度洋海啸”、“美伊战争”,到国内“国民党主席回大陆访问”、“汶川地震”甚至“某某鞋城火灾”等都成为学生演讲的题材。辩论则又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的快速性,表达语言的准确性,要言但不繁,有力度。
(三)自学能力:以生本为原则,提高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二是通过课外自我的探索积累。
1.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正式职能以外,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而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甚至自己通过讨论、查工具书等途径自己解决。
这在教授文言文时体现得尤其明显。熟读课文是学习的第一步,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就需学生自主解决,翻译文章不再像原来教师口授,学生则忙于记笔记,而是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根据文中注解及工具书,加上想象力来释疑。教师则适当地点拨,锻炼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师允许并鼓励学生质疑也是很重要的。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可以使人们对惯常所见的事物、现象加以思考和探求,进而可能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对文章词语的运用、句子的含义、段落的安排、主旨的表达、写作方法的使用、作品的鉴赏等方面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对于某些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质疑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思考探索。这能培养学生大胆提问、勇于探索的精神,强化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不受原有知识、经验、态度、评价与传统观念的影响。比如对于语文《练习册》的练习,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完成后,我鼓励其对与自己不同的参考答案质疑思考,结果纠正了参考答案上很多错误的地方,学生不再唯答案是从。
2.培养学生课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正如茅盾所说:“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学生不应该只在书本上间接的获取知识,而更应该主动地从课外自己获取知识。
学会各种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是信息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基本要求,更是他们受用终身的能力。因而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得信息与资料。如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教师也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相关练习来锻炼学生自发查找所需信息的能力。如常布置一些课外思考题,不是给学生增加压力,而是从他们的兴趣出发,以锻炼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为目的。
比如在学习《琐忆》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查阅有关鲁迅的生平、著作、文学思想等资料,并借阅鲁迅的杂文集,通过其文感知鲁迅其人。学生翻阅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等书,收集抄录,有的还写了读书笔记,较好地完成了预习任务。另外,教师还可提供类似www.baidu.com,www.google.com这些搜索网站给学生,以便他们查找资料。如在教授《梅园新村之行》时学生上台所讲的很多关于周恩来的小故事,就是从网上查找来的。
三、结语
本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作为青年一代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改革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不把教育强加给学生,而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并且成为他们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让他们在自我体验中学会自由、学会选择。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
[3]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教育教学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 高职语文教育 学生能力 培养
一、对高职语文教育的泛解
语文是什么?至今不能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它是抽象的。但对语文有一种结构描述:以文章和文学为基本要件;以文化为内在的意蕴与价值取向;以语言为基础;以言语观为基本立场,文以载道,育人为目标。由此我们获得了语文教学的几条基本原则:从言语的角度来理解语文、把握语文;从语言的这个基本层面走向语文;着眼于文化的意蕴展开语文教学;着力于文章和文学这两个方面实施语文教学。初中语文一般以语言教学为重,高中语文教学则更注重文化的意蕴和文章文学方面,而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的任务是: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大信息量的读写听说的强化训练,增强学生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提高文学修养,通过文中所载之道内化,构筑学生的道德体系形成高尚的人格,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我认为,高职语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为:一是写作能力,二是口头表达能力,三是自学能力。
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一)写作能力:加强课外阅读,增加写作频率。
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做到“三会”:会读、会写和会思。
1.会读。
学生除了应阅读课本教材所选的那些“细粮”外,还应广泛地阅读课外的读本,多吃“粗粮”,以“均衡营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教师可相应地推荐,但并不强求阅读。多种知识领域、多种文化层面、多种媒介类型、古今中外均可涉及,因人而异地给学生的兴趣留出余地。但最关键的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的会欣赏,会吸收,以及会扬弃。
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比较鉴赏阅读法的锻炼,可以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异中析同、同中辨异的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在古今作品之间、中外作品之间、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间、作者的构思和作品的情调,乃至遣词造句等,从取材、立意、表现方法等方面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比较阅读。比如,在学习李渔的《芙蕖》时,学生可以和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较阅读,发现李渔另辟蹊径,不同于周敦颐的借花喻人,而是体现出“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成一言,云所欲言而止”的写作原则。比较阅读法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思维的广度,帮助他们学会比较全面、具体地分析问题。
2.会写。
阅读的积累为写作提供了基础,但写作能力的提高最关键的还是要动手进行写作。除了教材规定的每学期5—6篇的作文量外,教师还应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涂鸦本”,在里面可以摘录课外阅读到的美文,也可以就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甚至某部影片写书评影评。内容不求精细,不论程度高下,只求真情实感,更不拘以形式的俗套。
针对许多学生写议论文时语言空洞,论据素材单一不充分等弊病,教师应引导他们多收看如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多读报,了解新闻时事。或就事论事,或就热点问题写文章,不论字数多少,只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写作初期,多鼓励学生“抄”文章,正如德谟克利特所言:“艺术源于摹仿。”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会经历一个摹仿的阶段。对于摘得的好文章,可打高分。学生可以从中学会阅读,做到“会欣赏,会吸收,以及会扬弃”。当然在以后的写作进程中,应逐渐减少“抄袭”,鼓勵原创。
“涂鸦本”就是每位学生独具个性的课外作文本,在上面学生可以随性地抒写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还进行了小品、诗歌等文体的创作。它并不要求定时定量地强制完成,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加写作量。
3.会思。
思维是学习的基本功。“学”是接收和储存信息,“思”是分析判断,处理信息。学思结合的求知规律和死记硬背的方法迥然不同,通过“思”才能深刻理解,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若不注意培养学思结合的好习惯,读,有口无心;说,不得要领;写,词不达意,语文能力的提高就会受影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启发学生爱思、会思、多思、深思,对某项知识、某个疑难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力求知其所以然,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怎么样”。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修八尺有余”,按现代一尺约为0.33米计算,邹忌身高为2.64米有余,显然不符实际。学生通过思考和查证可得出结论:战国时尺比现在短,约和现代尺七寸。不仅在课堂,课后也可通过思考题、拓展题等培养学生潜心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二)口语表达能力:多样化口语训练,强化听说能力。
除加强课堂提问、讨论交流外,还可设置一些训练口才的项目,遵循螺旋形上升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1.自我介绍和讲故事,锻炼胆量。
在学期一开始,为了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了解,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我要求每位学生上台进行自我介绍,突出自己的性格特点,轻松的语言打破了沉寂,消除了陌生感。平时设置课前5分钟讲故事的环节,提供学生锻炼和展示的平台。课文的预习作业亦可加以利用,如在上《梅园新村之行》时,可推荐的预习之一,就是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周总理生平小故事,上课时要求上台交流。此类活动,可以使学生敢于展示自我,锻炼胆量。
2.演讲辩论,增强语言表达。
通过组织演讲,学生可以发表个人见解,阐明道理,增强语言的流畅度、感染力、吸引力。学生将“涂鸦本”上针对时事或热点发表的议论整理成演讲稿,不定期地进行交流。从国际上“印度洋海啸”、“美伊战争”,到国内“国民党主席回大陆访问”、“汶川地震”甚至“某某鞋城火灾”等都成为学生演讲的题材。辩论则又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的快速性,表达语言的准确性,要言但不繁,有力度。
(三)自学能力:以生本为原则,提高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二是通过课外自我的探索积累。
1.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正式职能以外,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而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甚至自己通过讨论、查工具书等途径自己解决。
这在教授文言文时体现得尤其明显。熟读课文是学习的第一步,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就需学生自主解决,翻译文章不再像原来教师口授,学生则忙于记笔记,而是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根据文中注解及工具书,加上想象力来释疑。教师则适当地点拨,锻炼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师允许并鼓励学生质疑也是很重要的。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可以使人们对惯常所见的事物、现象加以思考和探求,进而可能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对文章词语的运用、句子的含义、段落的安排、主旨的表达、写作方法的使用、作品的鉴赏等方面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对于某些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质疑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思考探索。这能培养学生大胆提问、勇于探索的精神,强化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不受原有知识、经验、态度、评价与传统观念的影响。比如对于语文《练习册》的练习,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完成后,我鼓励其对与自己不同的参考答案质疑思考,结果纠正了参考答案上很多错误的地方,学生不再唯答案是从。
2.培养学生课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正如茅盾所说:“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学生不应该只在书本上间接的获取知识,而更应该主动地从课外自己获取知识。
学会各种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是信息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基本要求,更是他们受用终身的能力。因而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得信息与资料。如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教师也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相关练习来锻炼学生自发查找所需信息的能力。如常布置一些课外思考题,不是给学生增加压力,而是从他们的兴趣出发,以锻炼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为目的。
比如在学习《琐忆》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查阅有关鲁迅的生平、著作、文学思想等资料,并借阅鲁迅的杂文集,通过其文感知鲁迅其人。学生翻阅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等书,收集抄录,有的还写了读书笔记,较好地完成了预习任务。另外,教师还可提供类似www.baidu.com,www.google.com这些搜索网站给学生,以便他们查找资料。如在教授《梅园新村之行》时学生上台所讲的很多关于周恩来的小故事,就是从网上查找来的。
三、结语
本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作为青年一代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改革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不把教育强加给学生,而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并且成为他们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让他们在自我体验中学会自由、学会选择。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
[3]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教育教学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