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是经过慎重严格测算的。”
12月5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新确立的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贫困标准线,已居于发展中国家的中位线。
资料显示,新标准相较于2009年确立的1196元大幅提高了92%,扶贫规模也从4000多万扩大到1.28亿人(2011年底),占现有农村户籍人口比例的13.4%。
“这无疑需要勇气。事实上,中央政府敢于大幅提高标准,隐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即中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
陈锡文强调,正是基于这样的自信,中央才大胆提升标准,希望各级各地政府关注这1.28亿人,以新标准为倒逼机制,帮助低收入人口解决实际困难。
2300元,每人每天1美元
在新扶贫标准公布之后,陈锡文透露说,世界银行一位扶贫专家在听到新标准时非常兴奋,认为这是他20多年在世界银行从事扶贫监测工作以来,“最为激动的一天。”
“由此可见这个标准并不低,据我所知已居于发展中国家扶贫标准的中位线”,陈锡文告诉财经国家周刊。
“很多人以为指标是‘拍脑袋’出来的,其实不然。”据陈锡文介绍,新标准经过了非常慎重严格的测算。首先征求各省自定的标准,经加权平均后得出2200元;其次,借鉴世界银行相关指标,以每人每天1美元计算,再乘以6.3:1的汇率,得出2300元这一标准,与之前各省的加权平均值基本吻合。
中国从1984、1985年开始确定扶贫标准,彼时扶贫标准按照大数确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如果收入没达到一半即是“贫困人口”,而当时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大约为三四百元,这个标准自然显得很低。
此后,扶贫标准的提高都在此基础上增加,欠缺的是没有将经济增长率计算在内,所以扶贫标准与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从最初将近“一半”,到了本世纪初降到了不到20%。
“这时候中央很认真地研究了这个事情”陈锡文说,这也直接促成了2008年扶贫标准的提高,将当初扶贫人口中的两类人——“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合并后,将扶贫标准提到了1196元,这样1999年实行的扶贫标准,也就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人群大概为4000多万人,到2010年,随着物价上涨,这个指标就自然涨到了1274元。
温饱问题已解决
在制订新标准的过程中,最费思量的是“全国统筹”调整。
陈锡文介绍说,首先每个省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到50%之间选择一个可行的标准,收入水平高的东部农村,就可以选择较低的百分比例,比如25%;收入水平低的西部边远地区,就可以把百分比提高一些,“像甘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总共就3400元,定50%的标准也就是1700元,你像上海、浙江等地的纯收入则接近或达到了14000元,即使确定25%都能达到3500元。”
为此中央采取由地方根据全国的标准,再按当地实际,自己确定扶贫标准的做法。而2300元则是一个对扶贫群体总规模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测算值。根据国家统计局去年的农民收入的调查, 2300元以下约有1.28亿人。
换言之,新的扶贫标准走的是两条线,一条是全国的监测线,即2300元,另一条是各省区市按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的工作线,可以围绕2300元上下有一定的浮动。这样,总的扶贫对象规模为1.28亿人。
“1.28亿人”的扶贫理念再造
陈锡文认为,在这次标准确定后,其实也意味着一种扶贫观念的再提升。
“以后就应该紧紧盯住这1.28亿人。看他的收入每年增长多少,今后十年他的收入能不能提高到‘完全脱离贫困’,不必再盯着这个群体每年减少了多少人口。因为低收入人口今年脱贫,明年返贫的现象很普遍,所以关注扶贫对象每年实际收入的提高是更重要的事情。”
这其实蕴含着中央这样的一项重大判断:绝对贫困问题在我们中国已经基本上解决了。 陈锡文说,十七大确定的基本目标是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绝对贫困就是吃不饱穿不暖,也就是“食不果腹和衣不遮体”。应该说这样的人现在已经极少极少。实现这一目标,跟十七大提出的要求相比,提前了好多年。
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的贫困人口,其实相当于国外所定义的“低收入人口”。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将从解决温饱转向了巩固温饱、实现脱贫致富。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也就是让刚刚越过温饱的人谋求以后的长远发展。“这是这个群体所期盼的,也应该是我们的扶贫工作应该追求的。”陈锡文说。
值得注意的是,这1.28亿人口主要集中在十多个片区,所以中央扶贫工作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十几个片区的问题。从整体看,目前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呈 “大分散、小积聚”的现象,主要集中在贫困山区、边远地区和边境地区,中央已针对性地确定了14个特殊困难地区。
陈锡文说,扶贫标准提高以后,会根据中央的要求,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今后扶贫的主战场。目前已与国家财政部基本达成共识,扶贫资金每年增长20%。这意味着,去年中央扶贫资金是270亿元,今年将在此基础上增加近60亿元。
12月5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新确立的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贫困标准线,已居于发展中国家的中位线。
资料显示,新标准相较于2009年确立的1196元大幅提高了92%,扶贫规模也从4000多万扩大到1.28亿人(2011年底),占现有农村户籍人口比例的13.4%。
“这无疑需要勇气。事实上,中央政府敢于大幅提高标准,隐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即中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
陈锡文强调,正是基于这样的自信,中央才大胆提升标准,希望各级各地政府关注这1.28亿人,以新标准为倒逼机制,帮助低收入人口解决实际困难。
2300元,每人每天1美元
在新扶贫标准公布之后,陈锡文透露说,世界银行一位扶贫专家在听到新标准时非常兴奋,认为这是他20多年在世界银行从事扶贫监测工作以来,“最为激动的一天。”
“由此可见这个标准并不低,据我所知已居于发展中国家扶贫标准的中位线”,陈锡文告诉财经国家周刊。
“很多人以为指标是‘拍脑袋’出来的,其实不然。”据陈锡文介绍,新标准经过了非常慎重严格的测算。首先征求各省自定的标准,经加权平均后得出2200元;其次,借鉴世界银行相关指标,以每人每天1美元计算,再乘以6.3:1的汇率,得出2300元这一标准,与之前各省的加权平均值基本吻合。
中国从1984、1985年开始确定扶贫标准,彼时扶贫标准按照大数确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如果收入没达到一半即是“贫困人口”,而当时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大约为三四百元,这个标准自然显得很低。
此后,扶贫标准的提高都在此基础上增加,欠缺的是没有将经济增长率计算在内,所以扶贫标准与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从最初将近“一半”,到了本世纪初降到了不到20%。
“这时候中央很认真地研究了这个事情”陈锡文说,这也直接促成了2008年扶贫标准的提高,将当初扶贫人口中的两类人——“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合并后,将扶贫标准提到了1196元,这样1999年实行的扶贫标准,也就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人群大概为4000多万人,到2010年,随着物价上涨,这个指标就自然涨到了1274元。
温饱问题已解决
在制订新标准的过程中,最费思量的是“全国统筹”调整。
陈锡文介绍说,首先每个省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到50%之间选择一个可行的标准,收入水平高的东部农村,就可以选择较低的百分比例,比如25%;收入水平低的西部边远地区,就可以把百分比提高一些,“像甘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总共就3400元,定50%的标准也就是1700元,你像上海、浙江等地的纯收入则接近或达到了14000元,即使确定25%都能达到3500元。”
为此中央采取由地方根据全国的标准,再按当地实际,自己确定扶贫标准的做法。而2300元则是一个对扶贫群体总规模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测算值。根据国家统计局去年的农民收入的调查, 2300元以下约有1.28亿人。
换言之,新的扶贫标准走的是两条线,一条是全国的监测线,即2300元,另一条是各省区市按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的工作线,可以围绕2300元上下有一定的浮动。这样,总的扶贫对象规模为1.28亿人。
“1.28亿人”的扶贫理念再造
陈锡文认为,在这次标准确定后,其实也意味着一种扶贫观念的再提升。
“以后就应该紧紧盯住这1.28亿人。看他的收入每年增长多少,今后十年他的收入能不能提高到‘完全脱离贫困’,不必再盯着这个群体每年减少了多少人口。因为低收入人口今年脱贫,明年返贫的现象很普遍,所以关注扶贫对象每年实际收入的提高是更重要的事情。”
这其实蕴含着中央这样的一项重大判断:绝对贫困问题在我们中国已经基本上解决了。 陈锡文说,十七大确定的基本目标是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绝对贫困就是吃不饱穿不暖,也就是“食不果腹和衣不遮体”。应该说这样的人现在已经极少极少。实现这一目标,跟十七大提出的要求相比,提前了好多年。
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的贫困人口,其实相当于国外所定义的“低收入人口”。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将从解决温饱转向了巩固温饱、实现脱贫致富。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也就是让刚刚越过温饱的人谋求以后的长远发展。“这是这个群体所期盼的,也应该是我们的扶贫工作应该追求的。”陈锡文说。
值得注意的是,这1.28亿人口主要集中在十多个片区,所以中央扶贫工作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十几个片区的问题。从整体看,目前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呈 “大分散、小积聚”的现象,主要集中在贫困山区、边远地区和边境地区,中央已针对性地确定了14个特殊困难地区。
陈锡文说,扶贫标准提高以后,会根据中央的要求,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今后扶贫的主战场。目前已与国家财政部基本达成共识,扶贫资金每年增长20%。这意味着,去年中央扶贫资金是270亿元,今年将在此基础上增加近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