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详解新扶贫标准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lq329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是经过慎重严格测算的。”
  12月5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新确立的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贫困标准线,已居于发展中国家的中位线。
  资料显示,新标准相较于2009年确立的1196元大幅提高了92%,扶贫规模也从4000多万扩大到1.28亿人(2011年底),占现有农村户籍人口比例的13.4%。
  “这无疑需要勇气。事实上,中央政府敢于大幅提高标准,隐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即中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
  陈锡文强调,正是基于这样的自信,中央才大胆提升标准,希望各级各地政府关注这1.28亿人,以新标准为倒逼机制,帮助低收入人口解决实际困难。
  2300元,每人每天1美元
  在新扶贫标准公布之后,陈锡文透露说,世界银行一位扶贫专家在听到新标准时非常兴奋,认为这是他20多年在世界银行从事扶贫监测工作以来,“最为激动的一天。”
  “由此可见这个标准并不低,据我所知已居于发展中国家扶贫标准的中位线”,陈锡文告诉财经国家周刊。
  “很多人以为指标是‘拍脑袋’出来的,其实不然。”据陈锡文介绍,新标准经过了非常慎重严格的测算。首先征求各省自定的标准,经加权平均后得出2200元;其次,借鉴世界银行相关指标,以每人每天1美元计算,再乘以6.3:1的汇率,得出2300元这一标准,与之前各省的加权平均值基本吻合。
  中国从1984、1985年开始确定扶贫标准,彼时扶贫标准按照大数确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如果收入没达到一半即是“贫困人口”,而当时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大约为三四百元,这个标准自然显得很低。
  此后,扶贫标准的提高都在此基础上增加,欠缺的是没有将经济增长率计算在内,所以扶贫标准与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从最初将近“一半”,到了本世纪初降到了不到20%。
  “这时候中央很认真地研究了这个事情”陈锡文说,这也直接促成了2008年扶贫标准的提高,将当初扶贫人口中的两类人——“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合并后,将扶贫标准提到了1196元,这样1999年实行的扶贫标准,也就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人群大概为4000多万人,到2010年,随着物价上涨,这个指标就自然涨到了1274元。
  
  温饱问题已解决
  在制订新标准的过程中,最费思量的是“全国统筹”调整。
  陈锡文介绍说,首先每个省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到50%之间选择一个可行的标准,收入水平高的东部农村,就可以选择较低的百分比例,比如25%;收入水平低的西部边远地区,就可以把百分比提高一些,“像甘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总共就3400元,定50%的标准也就是1700元,你像上海、浙江等地的纯收入则接近或达到了14000元,即使确定25%都能达到3500元。”
   为此中央采取由地方根据全国的标准,再按当地实际,自己确定扶贫标准的做法。而2300元则是一个对扶贫群体总规模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测算值。根据国家统计局去年的农民收入的调查, 2300元以下约有1.28亿人。
  换言之,新的扶贫标准走的是两条线,一条是全国的监测线,即2300元,另一条是各省区市按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的工作线,可以围绕2300元上下有一定的浮动。这样,总的扶贫对象规模为1.28亿人。
  
  “1.28亿人”的扶贫理念再造
  陈锡文认为,在这次标准确定后,其实也意味着一种扶贫观念的再提升。
  “以后就应该紧紧盯住这1.28亿人。看他的收入每年增长多少,今后十年他的收入能不能提高到‘完全脱离贫困’,不必再盯着这个群体每年减少了多少人口。因为低收入人口今年脱贫,明年返贫的现象很普遍,所以关注扶贫对象每年实际收入的提高是更重要的事情。”
  这其实蕴含着中央这样的一项重大判断:绝对贫困问题在我们中国已经基本上解决了。 陈锡文说,十七大确定的基本目标是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绝对贫困就是吃不饱穿不暖,也就是“食不果腹和衣不遮体”。应该说这样的人现在已经极少极少。实现这一目标,跟十七大提出的要求相比,提前了好多年。
  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的贫困人口,其实相当于国外所定义的“低收入人口”。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将从解决温饱转向了巩固温饱、实现脱贫致富。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也就是让刚刚越过温饱的人谋求以后的长远发展。“这是这个群体所期盼的,也应该是我们的扶贫工作应该追求的。”陈锡文说。
  值得注意的是,这1.28亿人口主要集中在十多个片区,所以中央扶贫工作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十几个片区的问题。从整体看,目前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呈 “大分散、小积聚”的现象,主要集中在贫困山区、边远地区和边境地区,中央已针对性地确定了14个特殊困难地区。
  陈锡文说,扶贫标准提高以后,会根据中央的要求,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今后扶贫的主战场。目前已与国家财政部基本达成共识,扶贫资金每年增长20%。这意味着,去年中央扶贫资金是270亿元,今年将在此基础上增加近60亿元。
其他文献
编者按:  近两年,海外越来越关注中国的房地产和金融形势,尤其是其中是否存在泡沫化的风险。市场中的分析预测不绝于耳,而严肃的学者也开始到中国实地调研走访。在一个更长的历史尺度和更广的国际视野看来,金融缘何出错,可否提前预测?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邀请著名金融学家罗伯特阿利伯教授,11月在北京做了一场关于金融危机史和中国现状的讲演,《财经国家周刊》对其进行了专访,并翻译了其演讲以飨读者。    很不幸,
期刊
煤价高企,火电叫苦,一些地区电荒抬头。今年入冬后,疏导煤电矛盾的舆论未曾停歇。  诸多分析人士认为,电价调整的可能性正进一步加大。   此前,曾有部分业内人士担心上调电价首先会加剧通胀;其次是电煤合同年度谈判迫近,提电价容易引发煤企涨价冲动。  不过,这一消息未得到发改委证实。 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前年酝酿、去年10月开始公开征求意见的居民阶梯电价方案,或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实施。目
期刊
“笔锋失彩,韵味无存,一个代表中国元素的白釉青花瓷,破败不堪,颤颤巍巍。”这是1998年,美国《商业周刊》刊登的讽刺中国银行业的漫画。  曾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任职过的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杨再平,亲历过中国入世。他在向记者提起当年的这幅漫画时,仍是百感交集,“那时国际媒体都认为中国银行业在‘技术上已经破产’。当时的实际情况确实不好。”  资本充足率为负,拨备缺口大,经营无门,行业整体亏损。
期刊
安仕年的运气似乎并不太好。从2007年下半年进入马士基集团(下称“马士基”)后,金融危机就开始在全球蔓延,马士基集团的主业——集装箱业务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此时,让一个没有任何航运业从业经验的人带领着这艘当时拥有103年历史的“巨人”重回快速航道,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他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安仕年在1982进入啤酒行业后,一直没有离开过这样行业,在嘉士伯啤酒酿造集团担任首席执行官7年
期刊
国家环保部就PM2.5标准征求意见近日结束,期间收到了1500多条反馈意见,普遍赞成将PM2.5作为一般评价项目纳入空气质量标准,有的还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提前实施。来自武汉的消息则更为明朗,明年武汉将加快建设检测站,启动PM2.5检测,并适时向公众公布检测数据。  大气颗粒污染的监测有哪几项指标,各自的危害是什么,成为当下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  从最早的“总悬浮颗粒物”,到PM10,再到目前媒体上
期刊
历史的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横向比,凡是开放经济的国家发展得都比较快,纵向比,历史上我们国家发展比较快的阶段都是相对开放的时期。  世贸组织倡导的核心原则是贸易开放和公平竞争。加入世贸组织,我们不仅开放了市场,使人民群众享受到多种商品和服务的选择,更获得了其他成员向中国开放市场的机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  同时,多边贸易规则为我们提供了有效保护,使我们在非歧视、稳定和可预见的贸易环
期刊
在经济被迫紧缩的欧美,有学者提出一种说法,即长时间的经济繁荣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以为世界会一直如此。所以在环境骤变、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时,很多欧美企业、个人,甚至政府都极度不适,重寻定位的历程尤其坎坷。  “木秀于林”的中国经济,权威预测今年仍能保持9%~9.5%的高增长,加之改革开放以来持续高增长积累的家底,使得中国在应对全球经济变化时仍步履从容。  即便如此,前述学者的观点仍值得重视。  经济学界
期刊
“入世十年,中国汽车工业算是考上高中啦。”每次提到中国汽车,张小虞的眼里便会自然留露出特别的神情,像是在聊自己的孩子。  上世纪60年代就投身中国汽车制造行业的张小虞,是亲眼看着中国汽车工业一点点长大的。年过花甲的他,从国家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参加汽车行业规划编制,直到“十一五”规划。入世谈判,他是汽车行业领域的核心智囊之一。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汽车业揭开了10年大发展序幕。
期刊
2007年自美国爆发的这场经济危机,演化至今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大衰退”,对应于1929年的那次“大萧条”。现在美国已经走向复苏,只是复苏得格外缓慢,或者说非常奇怪:从2010年开始,各界预测就频频出错,经济学家们也没有完全理解其走势。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复苏与否,而在于这次复苏有着怎样不同以往的特点,又会对中国产生何种影响。  第一个特点就是复苏缓慢而微弱。虽然美国11月最新失业率降到了9%
期刊
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微幅下调0.5个百分点,释放约4000亿元贷款空间,再次触动房地产业敏感神经。  “限贷”闸门射进一道微光后,是否预示着持续一年多的房地产紧缩式调控即将“政策见底”?刚刚步入下行通道的楼市行情会否就此止跌反转?在各种猜测分析中,房地产调控预期渐生变化。  实际上,众多理由表明,这次存准率下调并非针对房地产而来。尽管今年三季度房地产新增贷款已环比首次出现负增长,银行发放个人按揭贷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