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舆情的导向性使得近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受到较大的冲击,许多大学生用歪曲的历史解读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争辩,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笔者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方式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化解负面影响进行了研究。只要制度完善,适当引导,网络舆情将会成为丰富《纲要》课教学效果实效性的有效资源。
【关键词】网络舆情;意见领袖;引导
自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全面开设以来,一直是全国高等院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重要的一门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但在当下,网络舆情的强烈的导向性使得教师在进行《纲要》课讲授过程中要对学生花费比之前更多的时间进行历史事件解读。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变化是网络舆情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冲击,因此对《纲要》课程的影响也越来明显。
一、网络舆情影响《纲要》课的主要方式
由于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通过网民的选择性偏好重新聚合成单一形态,所以网络舆情现阶段对《纲要》课产生较大影响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 网站头条新闻推送的影响
如今进入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各大网站都通过自己的客户端对自己的用户进行精准新闻推送,但当国内外大事发生时,无论用户喜好,所有人都会接收到自己安装的客户端或APP手机应用程序推送的重大事件,如国际新闻中的“MH370”马航事件,国内新闻的“儿童疫苗”、“魏则西”事件、“港独及反水客”事件等。这就对接受信息的受众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还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唯物史观形成的阶段,很多事件并不清楚历史成因及根源性问题,导致很多学生在浏览网友对热门事件的看法之后,也根据自己的好恶对事件一番评论,如“港独问题”学生并不明白事情的成因只是一味的认为是错误的,但深究其根源谁也说不出原因,《纲要》课中在讲“香港岛”的租借及历史,来龙去脉梳理清楚,学生会明白如今热点事件的由来原因。
(二) 互联网络虚拟平台的意见领袖的影响
网络意见领袖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建立则是依靠双方持续对某一共同内容的关注以及受影响者对自己所推崇的意见领袖及其言论的关注。受众对意见领袖的尊重和认可完全源自意见领袖在互联网平台的高远见解,对其现实社会的身份和背景却所知甚少,缺乏对意见领袖的全方位的认识和印象。一旦网络领袖身份曝光或发表了错误的言论,使得大学生发现自己崇拜的“大神”只是普通人或并没有真才实学,就会产生光环破灭的现象,这时候作为《纲要》课的教师是学生身边触手可及的人物,并及时把多元化价值观深入剖析并引导学生,让《纲要》课的教师化身意见领袖,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让大学生对《纲要》课产生亲近感,消除对课程的消极甚至是抵触应对的情绪,根本上提升《纲要》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 微博、微信、百度、知乎等網络公众号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协会《2015中国互联网产业综述与2016发展趋势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数已超过9.05亿。手机上网已经成为人们上网的习惯性选择,所以大学生在课间或课堂上使用手机浏览微博、微信、百度、知乎等网络公众号已经成为基本的行为习惯,因此,这些网络公众号成为了《纲要》课课堂教学面对的巨大挑战。在教学实践中,当教师向同学提问时,有的同学在回答问题后,会根据网络公众号上传播的事件、观点,向教师提出问题,甚至与教师进行辩论。虽然,这种互动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有的学生直接提出从虚拟公众平台上得来的比较敏感的信息,教师无法妥当回答,对教师情绪影响很大,因此,教师有必要关注微博、微信、百度、知乎等一些有影响力,学生关注较多的网络公众号,了解网络公众号,积极应对网络公众号对课堂效果的影响,并推荐一些官方的宣传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的公众号,如微信里公众订阅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共产党员等。
二、网络舆情影响《纲要》课的内容
网络舆情导向性对《纲要》课内容产生影响,无法确定的导向性的影响意味着,同一个网络事件或观点会对《纲要》课授课产生不可预估的负面或消极影响,梳理网络舆情对课程内容的影响,是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影响的必要前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通过讲述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历程,证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这门课程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根据,是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的重要课程。但是,中国当代的历史观被许多人所谓的真相搞的十分混乱,许多网站的“读书频道”、微信、微博中的公众号、大V充斥着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多种解读,有些作者用采访重大事件幸存者为噱头,进行所谓历史事件还原;有的从学术角度,重新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颠覆性的解读;还有的从解密角度,编造所谓真实的历史。
三、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挑战的措施
(一) 努力提高《纲要》课教师的网络舆情意识和能力
笔者建议,要通过一些手段提高教师对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强化教师的网络舆情意识,增强教师的网络舆情的辨别能力和敏感性。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网络比较发达所以说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比较多,但是教师由于自身精力有限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所有的网站,也就是说教师的网络舆情的信息的来源是比较单一的,所以说要想增强教师对网络舆情的敏感度,就必须要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从而可以使他们能够熟悉各种类型的网站的特点以及不同的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加要对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深入了解和熟悉。只有对学生的网络生活有了深层次的熟悉,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引导。
(二) 改革《纲要》课的评价体系,突出教师引导网络舆情的具体指标
现在大多数高校对教学老师采取的是网上评教的方式。虽然说这种评价方式的形式比较多并且很灵活,但是这种评价方式的实质作用并不大,学生多半是胡乱的填写,也就是说这种网上评教的方式得出的结果并不能反映教师的真实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效果。虽然说形式是好的,但是有关的评价指标并不是特别的具体,因此这种评价的实际上的意义特别的明显。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的解决方式是:对评价的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将《纲要》课程的评价指标进行细化,除此之外还要将《纲要》任课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纳入到工作量核算中。虽然说这种评价体系比较复杂,但是这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教学质量。
总之,现在社会已经成为网络化日益发展的社会,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纲要》的实际教学质量收到了来自网络舆情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因此要想使《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体现出来就必须要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放入更多的注意力。换句话就是说只要对网络舆情的作用进行适当的发挥,这种方式就会有效的提高《纲要》课堂的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孟波.微博是如何颠覆传统传播方式的[J].社会观察,2010(10)
[2]李希光.我国长期面临外部舆论环境的严峻考验[J].求是,2012(3).
作者简介:张晔(1984—),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河北美术学院公共课部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关键词】网络舆情;意见领袖;引导
自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全面开设以来,一直是全国高等院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重要的一门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但在当下,网络舆情的强烈的导向性使得教师在进行《纲要》课讲授过程中要对学生花费比之前更多的时间进行历史事件解读。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变化是网络舆情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冲击,因此对《纲要》课程的影响也越来明显。
一、网络舆情影响《纲要》课的主要方式
由于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通过网民的选择性偏好重新聚合成单一形态,所以网络舆情现阶段对《纲要》课产生较大影响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 网站头条新闻推送的影响
如今进入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各大网站都通过自己的客户端对自己的用户进行精准新闻推送,但当国内外大事发生时,无论用户喜好,所有人都会接收到自己安装的客户端或APP手机应用程序推送的重大事件,如国际新闻中的“MH370”马航事件,国内新闻的“儿童疫苗”、“魏则西”事件、“港独及反水客”事件等。这就对接受信息的受众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还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唯物史观形成的阶段,很多事件并不清楚历史成因及根源性问题,导致很多学生在浏览网友对热门事件的看法之后,也根据自己的好恶对事件一番评论,如“港独问题”学生并不明白事情的成因只是一味的认为是错误的,但深究其根源谁也说不出原因,《纲要》课中在讲“香港岛”的租借及历史,来龙去脉梳理清楚,学生会明白如今热点事件的由来原因。
(二) 互联网络虚拟平台的意见领袖的影响
网络意见领袖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建立则是依靠双方持续对某一共同内容的关注以及受影响者对自己所推崇的意见领袖及其言论的关注。受众对意见领袖的尊重和认可完全源自意见领袖在互联网平台的高远见解,对其现实社会的身份和背景却所知甚少,缺乏对意见领袖的全方位的认识和印象。一旦网络领袖身份曝光或发表了错误的言论,使得大学生发现自己崇拜的“大神”只是普通人或并没有真才实学,就会产生光环破灭的现象,这时候作为《纲要》课的教师是学生身边触手可及的人物,并及时把多元化价值观深入剖析并引导学生,让《纲要》课的教师化身意见领袖,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让大学生对《纲要》课产生亲近感,消除对课程的消极甚至是抵触应对的情绪,根本上提升《纲要》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 微博、微信、百度、知乎等網络公众号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协会《2015中国互联网产业综述与2016发展趋势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数已超过9.05亿。手机上网已经成为人们上网的习惯性选择,所以大学生在课间或课堂上使用手机浏览微博、微信、百度、知乎等网络公众号已经成为基本的行为习惯,因此,这些网络公众号成为了《纲要》课课堂教学面对的巨大挑战。在教学实践中,当教师向同学提问时,有的同学在回答问题后,会根据网络公众号上传播的事件、观点,向教师提出问题,甚至与教师进行辩论。虽然,这种互动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有的学生直接提出从虚拟公众平台上得来的比较敏感的信息,教师无法妥当回答,对教师情绪影响很大,因此,教师有必要关注微博、微信、百度、知乎等一些有影响力,学生关注较多的网络公众号,了解网络公众号,积极应对网络公众号对课堂效果的影响,并推荐一些官方的宣传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的公众号,如微信里公众订阅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共产党员等。
二、网络舆情影响《纲要》课的内容
网络舆情导向性对《纲要》课内容产生影响,无法确定的导向性的影响意味着,同一个网络事件或观点会对《纲要》课授课产生不可预估的负面或消极影响,梳理网络舆情对课程内容的影响,是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影响的必要前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通过讲述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历程,证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这门课程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根据,是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的重要课程。但是,中国当代的历史观被许多人所谓的真相搞的十分混乱,许多网站的“读书频道”、微信、微博中的公众号、大V充斥着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多种解读,有些作者用采访重大事件幸存者为噱头,进行所谓历史事件还原;有的从学术角度,重新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颠覆性的解读;还有的从解密角度,编造所谓真实的历史。
三、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挑战的措施
(一) 努力提高《纲要》课教师的网络舆情意识和能力
笔者建议,要通过一些手段提高教师对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强化教师的网络舆情意识,增强教师的网络舆情的辨别能力和敏感性。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网络比较发达所以说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比较多,但是教师由于自身精力有限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所有的网站,也就是说教师的网络舆情的信息的来源是比较单一的,所以说要想增强教师对网络舆情的敏感度,就必须要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从而可以使他们能够熟悉各种类型的网站的特点以及不同的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加要对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深入了解和熟悉。只有对学生的网络生活有了深层次的熟悉,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引导。
(二) 改革《纲要》课的评价体系,突出教师引导网络舆情的具体指标
现在大多数高校对教学老师采取的是网上评教的方式。虽然说这种评价方式的形式比较多并且很灵活,但是这种评价方式的实质作用并不大,学生多半是胡乱的填写,也就是说这种网上评教的方式得出的结果并不能反映教师的真实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效果。虽然说形式是好的,但是有关的评价指标并不是特别的具体,因此这种评价的实际上的意义特别的明显。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的解决方式是:对评价的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将《纲要》课程的评价指标进行细化,除此之外还要将《纲要》任课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纳入到工作量核算中。虽然说这种评价体系比较复杂,但是这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教学质量。
总之,现在社会已经成为网络化日益发展的社会,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纲要》的实际教学质量收到了来自网络舆情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因此要想使《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体现出来就必须要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放入更多的注意力。换句话就是说只要对网络舆情的作用进行适当的发挥,这种方式就会有效的提高《纲要》课堂的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孟波.微博是如何颠覆传统传播方式的[J].社会观察,2010(10)
[2]李希光.我国长期面临外部舆论环境的严峻考验[J].求是,2012(3).
作者简介:张晔(1984—),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河北美术学院公共课部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