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惊闻王世襄先生于2009年11月28日辞世,中国文物界、收藏界、学术界痛失大家。翻检出王世襄先生的手札捧读,领略到大家的谦恭和低调。
王世襄先生在2007出版的《俪松居长物志——自珍集》一书的“自序”开篇说:“人或称为收藏家,必起立正襟而对曰:‘实不敢当!实不敢当!’古代名家,姑置勿论。近现代允称收藏家者,如朱翼庵先生之于碑帖,朱桂辛先生之于丝绣,张伯驹先生之于书画,周叔弢先生之于古籍,学识之外,更雄于资财。以我之家庭背景、个人经历,实不具备收藏家条件。此集所录,除舅父、先慈所作书画及师友赐赠翰墨文物外,大都掇拾于摊肆,访寻于旧家,人舍我取,微不足道,自难有重器剧迹。在收藏家心目中,不过敝帚耳。而我珍之,岂不正合‘敝帚自珍’一语。”以上所言,王世襄表达了自己有别于其他收藏大家,所有收藏只是“敝帚自珍”,充分反映了王先生的平民情结。
王世襄,号畅安,1914年生于北京,福建福州人。王世襄出身书香门第,小学至高中就读北京美国学校,1941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1943年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1945年任南京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1947年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及编纂。1948年赴美国、加拿大考察博物馆,后拒绝弗利尔美术馆、匹兹堡大学的聘请,回故宫博物院任古物馆科长及陈列部主任。“三五”运动中蒙冤被审查十个月后令其自谋出路。1953年任中国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1961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授《中国家具风格史》。1962年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平反后任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1986年被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1994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王世襄先生学识渊博,对文物研究涉猎甚广,书画、雕塑、烹饪、建筑、古琴、家具、玩具、铜炉等无所不通,其著作颇丰,先后有《中国画论研究》《髹饰录解说》《明式家具珍赏》《中国古代漆器》和《清代匠作则例》(八卷)等出版。笔者藏有一通王世襄先生的手札,即是他在写作《清代匠作则例》期间写给中国文物研究所姜佩文、王振铎、王辉三位所长的,试录如下。
姜佩文、王振铎、王辉三位所长:
近两年来,世襄曾着手汇编清代工匠则例,这批材料大约散见在七十多种则例中,范围涉及建筑及工艺美术等方面,共计有四十个匠作,约二百万字,书名暂定为《清代匠作则例汇编》。编辑的办法是将同作的材料汇录编排,逐条编号,每作前有简略的说明。待全书编成,卷首加一篇总说明及采用则例提要,卷末附总索引,使其成为一种资料工具书。目前已编成十个作,约占全书工作量三分之一,今后拟用业余时间,将它编完。
函陈个人想法,请求领导上同意,倘认为尚属可行,拟请开介绍信一封,以便与謄印社进行联系。谨此函请。
并致
敬礼
王世襄谨上
十二月廿日
《清代匠作则例》是八卷本的巨著,然而我们从王世襄先生给中国文物研究所的三位领导的信函中却能读出王世襄先生的低调与谦逊。信是通过原文化部联络员罗歌同志转呈的。在信的开端,王世襄先生以传统的尺牍格式将姜佩文所长名字居中,王振铎、王辉两位所长分列左右,充分体现对三位“领导”的尊敬。信中,王世襄先生用简练而准确的语言报告了自己正在做的“汇编”清代工匠则例工作,“汇编”的范围、体例、成书的字数、书名及成书后的用途是“一种资料工具书”。并说明书的进展情况以及今后的打算是“拟用业余时间将它编完”。最后在征求“领导上同意”的情况下,要求“开介绍信一封,以便与謄印社进行联系。”
其实,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王世襄先生就曾在由朱启钤创办、梁思成主持的营造学社任研究员,开始随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等研究古建筑,耳濡目染和亲身的野外调查实践,使王世襄先生积累了丰富的建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2000年,《清代匠作则例》这部有关建筑、营造并涉及清代社会诸多方面的重要文献的一、二卷由大象出版社出版,并赢得了学术界的好评。后来,中国书店出版社又予再版,同样是好评如潮。
王世襄先生一生坎坷,但他苦中寻乐,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但他玩物不丧志,在收藏中发现,在收藏中研究,积累文化知识,著书立说启迪后人,尤其是对明式家具的研究得到了世界的公认。而他在获得了荷兰王国“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10万欧元奖金后,低调的收藏大家王世襄先生却将全部奖金捐给了希望工程,用于建立一所“中荷友好小学”。
王世襄先生人生95年,德高望重,且交友众多,桃李天下,生前却留下遗愿:去世后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家中不设灵堂。其遗体已于作古第二天上午火化,王世襄先生与世人低调告别,却留下了大家的风范。
(责编:唐陌楚)
王世襄先生在2007出版的《俪松居长物志——自珍集》一书的“自序”开篇说:“人或称为收藏家,必起立正襟而对曰:‘实不敢当!实不敢当!’古代名家,姑置勿论。近现代允称收藏家者,如朱翼庵先生之于碑帖,朱桂辛先生之于丝绣,张伯驹先生之于书画,周叔弢先生之于古籍,学识之外,更雄于资财。以我之家庭背景、个人经历,实不具备收藏家条件。此集所录,除舅父、先慈所作书画及师友赐赠翰墨文物外,大都掇拾于摊肆,访寻于旧家,人舍我取,微不足道,自难有重器剧迹。在收藏家心目中,不过敝帚耳。而我珍之,岂不正合‘敝帚自珍’一语。”以上所言,王世襄表达了自己有别于其他收藏大家,所有收藏只是“敝帚自珍”,充分反映了王先生的平民情结。
王世襄,号畅安,1914年生于北京,福建福州人。王世襄出身书香门第,小学至高中就读北京美国学校,1941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1943年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1945年任南京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1947年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及编纂。1948年赴美国、加拿大考察博物馆,后拒绝弗利尔美术馆、匹兹堡大学的聘请,回故宫博物院任古物馆科长及陈列部主任。“三五”运动中蒙冤被审查十个月后令其自谋出路。1953年任中国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1961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授《中国家具风格史》。1962年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平反后任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1986年被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1994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王世襄先生学识渊博,对文物研究涉猎甚广,书画、雕塑、烹饪、建筑、古琴、家具、玩具、铜炉等无所不通,其著作颇丰,先后有《中国画论研究》《髹饰录解说》《明式家具珍赏》《中国古代漆器》和《清代匠作则例》(八卷)等出版。笔者藏有一通王世襄先生的手札,即是他在写作《清代匠作则例》期间写给中国文物研究所姜佩文、王振铎、王辉三位所长的,试录如下。
姜佩文、王振铎、王辉三位所长:
近两年来,世襄曾着手汇编清代工匠则例,这批材料大约散见在七十多种则例中,范围涉及建筑及工艺美术等方面,共计有四十个匠作,约二百万字,书名暂定为《清代匠作则例汇编》。编辑的办法是将同作的材料汇录编排,逐条编号,每作前有简略的说明。待全书编成,卷首加一篇总说明及采用则例提要,卷末附总索引,使其成为一种资料工具书。目前已编成十个作,约占全书工作量三分之一,今后拟用业余时间,将它编完。
函陈个人想法,请求领导上同意,倘认为尚属可行,拟请开介绍信一封,以便与謄印社进行联系。谨此函请。
并致
敬礼
王世襄谨上
十二月廿日
《清代匠作则例》是八卷本的巨著,然而我们从王世襄先生给中国文物研究所的三位领导的信函中却能读出王世襄先生的低调与谦逊。信是通过原文化部联络员罗歌同志转呈的。在信的开端,王世襄先生以传统的尺牍格式将姜佩文所长名字居中,王振铎、王辉两位所长分列左右,充分体现对三位“领导”的尊敬。信中,王世襄先生用简练而准确的语言报告了自己正在做的“汇编”清代工匠则例工作,“汇编”的范围、体例、成书的字数、书名及成书后的用途是“一种资料工具书”。并说明书的进展情况以及今后的打算是“拟用业余时间将它编完”。最后在征求“领导上同意”的情况下,要求“开介绍信一封,以便与謄印社进行联系。”
其实,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王世襄先生就曾在由朱启钤创办、梁思成主持的营造学社任研究员,开始随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等研究古建筑,耳濡目染和亲身的野外调查实践,使王世襄先生积累了丰富的建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2000年,《清代匠作则例》这部有关建筑、营造并涉及清代社会诸多方面的重要文献的一、二卷由大象出版社出版,并赢得了学术界的好评。后来,中国书店出版社又予再版,同样是好评如潮。
王世襄先生一生坎坷,但他苦中寻乐,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但他玩物不丧志,在收藏中发现,在收藏中研究,积累文化知识,著书立说启迪后人,尤其是对明式家具的研究得到了世界的公认。而他在获得了荷兰王国“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10万欧元奖金后,低调的收藏大家王世襄先生却将全部奖金捐给了希望工程,用于建立一所“中荷友好小学”。
王世襄先生人生95年,德高望重,且交友众多,桃李天下,生前却留下遗愿:去世后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家中不设灵堂。其遗体已于作古第二天上午火化,王世襄先生与世人低调告别,却留下了大家的风范。
(责编: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