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山崖壁,皑皑白雪,一顶顶帐篷在飓风中摇曳,雪崩近在咫尺;玛尼堆(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上的经幡剧烈飘摆,登山者紧抓绳索,雪块不停从头顶砸来;几秒钟前还可以清晰可辨的山脉,瞬间就被大雾掩盖;救援直升机在不远处的空中盘旋,螺旋桨的轰鸣声仿佛预示着又一个生命的终结……
这是登山纪录片《云端有路》中的画面,“探路者”品牌联合创始人王静与她的夏尔巴向导Tashi在影片中讲述了他们一周内连登努子峰和珠峰的过程。
8000米上的记录
摄影与极限运动有许多共通之处,它们都需要一双探奇的双眼,也总会与意外不期而遇。在王静的心目中,攀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摄影亦是如此,眼界所及之地,所闻、所想都不禁升华到另一高度,就像不同视角中的珠穆朗玛峰,时而温柔、时而威严。
王静于2009年开始摄影,而学习摄影的场地便是脚下的雪山,老师则是登山队伍中的随行摄影师。为了“学艺”,王静主动帮摄影师扛三脚架、协助拍摄,充当起摄影助理的角色。从第一次攀登乞力马扎罗山时起,相机就与她如影随形。随着拍摄技能的逐渐提高,她的器材装备中也不断增添新成员,虽然沉重的设备与拍摄过程又会导致更多的体能消耗,登山的危险系数也会相应增加。但王静对此却并不在乎,将其视作挑战,更视作乐趣,“不论是摄影、登山,还是跑马拉松,我的态度都一如既往,除了基本技巧与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自信。如果困难能够预知,对我来说就都是小case。”
当王静站在海拔8516米的洛子峰巅,眼前的珠峰变得更加雄伟壮观。王静说,正如人生,无论巅峰或低谷,换个角度,就会发现不同的意义。她按下快门,记录下那片洁白通透的震撼,更记录下彼时彼刻的心境。
“拍摄美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记录下当时的心情与身边一起攀登的人。”当被问到登山的途中最想记录什么,王静讲起一张令她印象极深的照片:画面不远之处,两名登山队员牵着手行进在冰岩雪山之中。在缺氧状态与极寒环境下,每一步行进都显得极其艰难,其中一名队员因无法支撑而蹲下身来,另一名身穿红色登山衣的队友见状递来一瓶净水,片刻休息后搀扶起同伴继续前行。定格画面的瞬间,王静说她自己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因为感动于队友之间的友爱。
除了队友间的相互扶持,王静说,站在海拔8000米上,感受最深的还有对顽强生命的敬畏。严酷的自然环境下,登山者的眼中,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敬,哪怕是一滴露水、一颗小草、一粒雪花,甚至呼吸的每一口空气。这些,正是她照片的主角,也是她摄影的动力。
专注造就生命极致
无论创业还是登山,王静的故事听起来总是那么励志。从四川资阳小山村走出的她,用了20年时间成为中国最大本土户外品牌“探路者”的联合创始人,又用了7年时间,完成了9次登顶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攀登纪录。在他人看来,王静有着寻常女子所没有的果敢与智慧,可用她自己的话说,每段人生路程的出发都只是一次尝试,就如同王静面对雪山、面对珠峰,出发前她总会意味深长地说:“试试吧!”
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王静不仅完成了登顶珠峰的愿望,也实现了“地球九极”(攀登七大洲最高峰,并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的探险之旅。2010年5月,她成为第一个从尼泊尔境内的珠峰南坡登顶的中国内地女性;2013年5月,完成了努子峰(7879米)的中国人无氧首登;2014年5月23日,独自组织并指挥队伍,用时2周第三次从珠峰南坡登顶,创人类登顶时间点最晚纪录;2014年6月6日,她用时143天,成为了全世界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地球九极”计划的登山探险家。
王静坦言,尝试是她登山的真实心态,从未想过要征服雪山。在完成攀登计划前,登山队员不可能完全精准评估风险,山体的技术难度、自身状态、当下气候与心理承受力,都是不确定因素,对于登山队员来说,每天都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当你面对雪崩,面对雪山中的12级大风,面对与你生死相系、彼此信任的夏尔巴向导,你就不会轻视面前的每一座雪山。”
王静用“心酸”形容第一次站在雪山之巅的感觉。经历诸多挑战与考验,多少人甚至为此付出生命,这也是她喜欢将镜头对准登山者的原因,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更出于对自我的审视与警醒。“当你身处当下的环境,视线所及只有自己的脚下,很难明确地感知自己的处境到底是什么样子,反而是你转身望向身后的队友时才会发现,哦,原来我刚从这样险峻的一段崖壁经过。”
然而,无论登山,还是摄影,王静虽以“尝试”起步,却每每投入至深。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及最多的词是“信念”。在她看来,信念远高于目标之上,更不是励志之铭,它是一种情绪,是一种可以瞬间迸发的能量。“每次出发前,我从不轻言信念,它是在你行进的过程中才能实实在在体会到的。完成一件曾经没有做过且富有挑战的事情,需要用信念来推进;关乎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更需要以信念作支撑。”
如此,翻看王静的照片,我们总能发现许多登山者的身影,或近、或远、或相互扶持、或独自攀登。当人们置身于自然的浩瀚,一切功名、成就都显得无足轻重,一切悲喜、情欲也终将化成最单纯的信念——攀登。
在自然之巅 与自然和解
出于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王静也是一名致力于环境保护的公益事业倡导者。王静时常感慨,自人类第一次登顶珠峰,半个世纪以来多少氧气瓶及废弃物被丢弃在高海拔地区,这种情况在北坡登顶路线中更为严重,即使在8000米之上的最后一个营地,也可见到被王静称为“垃圾”的登山者遗留物,这令王静感到扼腕。2010年,王静发起并参与了一场名为“零公里”的行动,带领热爱登山的人一起清理珠峰垃圾,这是中国民间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高海拔清扫活动。与此同时,她成功地完成从南坡“零垃圾”登顶珠峰,这也成为她日后登山的行为准则。
采访中,王静最爱谈及的一张照片,是拍摄于2009年的一朵雪莲花。王静说,如果人们看到雪莲,定会同自己一样珍视高山环境,因为与雪莲邂逅的瞬间,她内心的感动已无以言表,慨叹生命的力量宛若奇迹,更赞美险峻之中静谧的美丽。“看到它,你会懂得,人最难的状态是平静,在巅峰时刻需要平静,深陷谷底更需要平和。这是与自己的和解,更是与自然、与生命的和解。”
这是登山纪录片《云端有路》中的画面,“探路者”品牌联合创始人王静与她的夏尔巴向导Tashi在影片中讲述了他们一周内连登努子峰和珠峰的过程。
8000米上的记录
摄影与极限运动有许多共通之处,它们都需要一双探奇的双眼,也总会与意外不期而遇。在王静的心目中,攀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摄影亦是如此,眼界所及之地,所闻、所想都不禁升华到另一高度,就像不同视角中的珠穆朗玛峰,时而温柔、时而威严。
王静于2009年开始摄影,而学习摄影的场地便是脚下的雪山,老师则是登山队伍中的随行摄影师。为了“学艺”,王静主动帮摄影师扛三脚架、协助拍摄,充当起摄影助理的角色。从第一次攀登乞力马扎罗山时起,相机就与她如影随形。随着拍摄技能的逐渐提高,她的器材装备中也不断增添新成员,虽然沉重的设备与拍摄过程又会导致更多的体能消耗,登山的危险系数也会相应增加。但王静对此却并不在乎,将其视作挑战,更视作乐趣,“不论是摄影、登山,还是跑马拉松,我的态度都一如既往,除了基本技巧与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自信。如果困难能够预知,对我来说就都是小case。”
当王静站在海拔8516米的洛子峰巅,眼前的珠峰变得更加雄伟壮观。王静说,正如人生,无论巅峰或低谷,换个角度,就会发现不同的意义。她按下快门,记录下那片洁白通透的震撼,更记录下彼时彼刻的心境。
“拍摄美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记录下当时的心情与身边一起攀登的人。”当被问到登山的途中最想记录什么,王静讲起一张令她印象极深的照片:画面不远之处,两名登山队员牵着手行进在冰岩雪山之中。在缺氧状态与极寒环境下,每一步行进都显得极其艰难,其中一名队员因无法支撑而蹲下身来,另一名身穿红色登山衣的队友见状递来一瓶净水,片刻休息后搀扶起同伴继续前行。定格画面的瞬间,王静说她自己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因为感动于队友之间的友爱。
除了队友间的相互扶持,王静说,站在海拔8000米上,感受最深的还有对顽强生命的敬畏。严酷的自然环境下,登山者的眼中,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敬,哪怕是一滴露水、一颗小草、一粒雪花,甚至呼吸的每一口空气。这些,正是她照片的主角,也是她摄影的动力。
专注造就生命极致
无论创业还是登山,王静的故事听起来总是那么励志。从四川资阳小山村走出的她,用了20年时间成为中国最大本土户外品牌“探路者”的联合创始人,又用了7年时间,完成了9次登顶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攀登纪录。在他人看来,王静有着寻常女子所没有的果敢与智慧,可用她自己的话说,每段人生路程的出发都只是一次尝试,就如同王静面对雪山、面对珠峰,出发前她总会意味深长地说:“试试吧!”
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王静不仅完成了登顶珠峰的愿望,也实现了“地球九极”(攀登七大洲最高峰,并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的探险之旅。2010年5月,她成为第一个从尼泊尔境内的珠峰南坡登顶的中国内地女性;2013年5月,完成了努子峰(7879米)的中国人无氧首登;2014年5月23日,独自组织并指挥队伍,用时2周第三次从珠峰南坡登顶,创人类登顶时间点最晚纪录;2014年6月6日,她用时143天,成为了全世界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地球九极”计划的登山探险家。
王静坦言,尝试是她登山的真实心态,从未想过要征服雪山。在完成攀登计划前,登山队员不可能完全精准评估风险,山体的技术难度、自身状态、当下气候与心理承受力,都是不确定因素,对于登山队员来说,每天都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当你面对雪崩,面对雪山中的12级大风,面对与你生死相系、彼此信任的夏尔巴向导,你就不会轻视面前的每一座雪山。”
王静用“心酸”形容第一次站在雪山之巅的感觉。经历诸多挑战与考验,多少人甚至为此付出生命,这也是她喜欢将镜头对准登山者的原因,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更出于对自我的审视与警醒。“当你身处当下的环境,视线所及只有自己的脚下,很难明确地感知自己的处境到底是什么样子,反而是你转身望向身后的队友时才会发现,哦,原来我刚从这样险峻的一段崖壁经过。”
然而,无论登山,还是摄影,王静虽以“尝试”起步,却每每投入至深。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及最多的词是“信念”。在她看来,信念远高于目标之上,更不是励志之铭,它是一种情绪,是一种可以瞬间迸发的能量。“每次出发前,我从不轻言信念,它是在你行进的过程中才能实实在在体会到的。完成一件曾经没有做过且富有挑战的事情,需要用信念来推进;关乎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更需要以信念作支撑。”
如此,翻看王静的照片,我们总能发现许多登山者的身影,或近、或远、或相互扶持、或独自攀登。当人们置身于自然的浩瀚,一切功名、成就都显得无足轻重,一切悲喜、情欲也终将化成最单纯的信念——攀登。
在自然之巅 与自然和解
出于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王静也是一名致力于环境保护的公益事业倡导者。王静时常感慨,自人类第一次登顶珠峰,半个世纪以来多少氧气瓶及废弃物被丢弃在高海拔地区,这种情况在北坡登顶路线中更为严重,即使在8000米之上的最后一个营地,也可见到被王静称为“垃圾”的登山者遗留物,这令王静感到扼腕。2010年,王静发起并参与了一场名为“零公里”的行动,带领热爱登山的人一起清理珠峰垃圾,这是中国民间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高海拔清扫活动。与此同时,她成功地完成从南坡“零垃圾”登顶珠峰,这也成为她日后登山的行为准则。
采访中,王静最爱谈及的一张照片,是拍摄于2009年的一朵雪莲花。王静说,如果人们看到雪莲,定会同自己一样珍视高山环境,因为与雪莲邂逅的瞬间,她内心的感动已无以言表,慨叹生命的力量宛若奇迹,更赞美险峻之中静谧的美丽。“看到它,你会懂得,人最难的状态是平静,在巅峰时刻需要平静,深陷谷底更需要平和。这是与自己的和解,更是与自然、与生命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