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有些甚至较复杂、棘手。通常,我们采取简单快捷的处理方式,也会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如果能深思熟虑一下,转换一下思维,打破常规的想法做法,那么就会让教育过程更美丽一些。
交出车钥匙
曾经一家公司在招聘新员工时出了这样一道测试题:当你开着车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在等公汽。一个是需要送往医院急救的病危老人;一个是曾救过你命的医生;一个是你多年不见的梦中情人。而你的车子只能带走一个人,你选择谁?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在三者中选一个带走。然而,最终被公司录用的人作了这样的选择——把车钥匙交给医生,让他带老人去医院,自己留下来和梦中情人一起等公汽。分析录取者的成功在于:他交出了车钥匙,放弃了自己的主动权和优势,这一理论也可应用于教育工作中。
我们班办了个图书角,最初我备了专用的图书柜,还上了锁,派了专人管理,这样一来,学生借还书不方便,还要排队,大大降低了他们借阅的兴趣。后来,我把图书角的管理大权交给了班干部,让他们自己商量好策略。谁知道,这“大权”一下放,学生们想出了更好的主意:既不需要书柜,也不要锁,更不需图书管理员来记载借还情况,他们把书平均分配到每个学生的手上,然后自由交换,一周后收起来,再重新分到每个学生手里。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书籍也保管得很好!
由此,我得出结论:不按图书馆常规的借阅方法,而采用“超市”的自由借阅政策,这样更好!而这些“鬼点子”竟然不是我这个“权威人物”——班主任发明的,而是那些“医生”——班干部们创造的“奇迹”。
不为破瓦罐止步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背着两个瓦罐在山路上行走,不小心一只瓦罐掉下来打碎了,而这个人并没停下来叹息或者发牢骚,而是继续背着另一只瓦罐向前走……他的理由是:叹息和埋怨都是无用的,瓦罐已经碎了,再也不可能捡起来,在以后的路上要多加小心。
我在教育过程中,也曾经遇到“瓦罐”事例。星期一上午,我发现教室墙壁上贴的挂图和生字卡被弄得面目全非,有的被撕破了一半,有的上面画着乱七八糟的线条和图案。我不禁有些恼火:第一,这些挂图和卡片是学校发的,只有一套,被弄坏了,我拿什么去还?第二,以后学生再也不能用这些挂图和卡片了,影响我的教学啊;第三,教室被弄得乱七八糟,不美观。是哪些学生这么大胆?不爱护公物!
头脑中闪过这些念头,按我以往的经验,要进行集体训话:你们太不爱护公物了!是哪些人干的?罚文明卡1张赶快把卡片粘好……我掀起一阵“暴风骤雨”,学生们个个不敢吱声,乖乖把卡片贴好,下课再也不敢在卡片前徘徊,唯恐弄坏了它们。
但是冷静下来,我不能这样做呀,这样发泄了自己的火气,却禁锢了学生的行为。细想一下,这些卡片可能不是我们班级的学生破坏的呢,或许是星期六活动中心上课的孩子搞的恶作剧呢?退一万步,就算是本班学生破坏的,老师动怒,还是不能解决卡片已坏的问题,而且在学生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老师脾气坏啊!
何不学习背瓦罐的人,乐观地对待这个问题呢?于是,我对学生说:你们看,这些卡片都累了,不愿意工作了,我们动手来做新卡片好吗?学生兴致很高,都抢着多做一份。在家长的帮助下,每个学生都做了精美的卡片,还配了图画,比原来的还要美观!在做卡片的过程中,学生对生字掌握更好了,美化教室的意识更强了。不用再多进行“爱护公物”的说教,一切都迎刃而解了,这简直有些“塞翁失马”的意味了。
总之,换一种思维,多一份宽容、理解和信任,不仅能轻松解决问题,还能让教育工作充满生机,让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如此美丽!
交出车钥匙
曾经一家公司在招聘新员工时出了这样一道测试题:当你开着车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在等公汽。一个是需要送往医院急救的病危老人;一个是曾救过你命的医生;一个是你多年不见的梦中情人。而你的车子只能带走一个人,你选择谁?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在三者中选一个带走。然而,最终被公司录用的人作了这样的选择——把车钥匙交给医生,让他带老人去医院,自己留下来和梦中情人一起等公汽。分析录取者的成功在于:他交出了车钥匙,放弃了自己的主动权和优势,这一理论也可应用于教育工作中。
我们班办了个图书角,最初我备了专用的图书柜,还上了锁,派了专人管理,这样一来,学生借还书不方便,还要排队,大大降低了他们借阅的兴趣。后来,我把图书角的管理大权交给了班干部,让他们自己商量好策略。谁知道,这“大权”一下放,学生们想出了更好的主意:既不需要书柜,也不要锁,更不需图书管理员来记载借还情况,他们把书平均分配到每个学生的手上,然后自由交换,一周后收起来,再重新分到每个学生手里。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书籍也保管得很好!
由此,我得出结论:不按图书馆常规的借阅方法,而采用“超市”的自由借阅政策,这样更好!而这些“鬼点子”竟然不是我这个“权威人物”——班主任发明的,而是那些“医生”——班干部们创造的“奇迹”。
不为破瓦罐止步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背着两个瓦罐在山路上行走,不小心一只瓦罐掉下来打碎了,而这个人并没停下来叹息或者发牢骚,而是继续背着另一只瓦罐向前走……他的理由是:叹息和埋怨都是无用的,瓦罐已经碎了,再也不可能捡起来,在以后的路上要多加小心。
我在教育过程中,也曾经遇到“瓦罐”事例。星期一上午,我发现教室墙壁上贴的挂图和生字卡被弄得面目全非,有的被撕破了一半,有的上面画着乱七八糟的线条和图案。我不禁有些恼火:第一,这些挂图和卡片是学校发的,只有一套,被弄坏了,我拿什么去还?第二,以后学生再也不能用这些挂图和卡片了,影响我的教学啊;第三,教室被弄得乱七八糟,不美观。是哪些学生这么大胆?不爱护公物!
头脑中闪过这些念头,按我以往的经验,要进行集体训话:你们太不爱护公物了!是哪些人干的?罚文明卡1张赶快把卡片粘好……我掀起一阵“暴风骤雨”,学生们个个不敢吱声,乖乖把卡片贴好,下课再也不敢在卡片前徘徊,唯恐弄坏了它们。
但是冷静下来,我不能这样做呀,这样发泄了自己的火气,却禁锢了学生的行为。细想一下,这些卡片可能不是我们班级的学生破坏的呢,或许是星期六活动中心上课的孩子搞的恶作剧呢?退一万步,就算是本班学生破坏的,老师动怒,还是不能解决卡片已坏的问题,而且在学生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老师脾气坏啊!
何不学习背瓦罐的人,乐观地对待这个问题呢?于是,我对学生说:你们看,这些卡片都累了,不愿意工作了,我们动手来做新卡片好吗?学生兴致很高,都抢着多做一份。在家长的帮助下,每个学生都做了精美的卡片,还配了图画,比原来的还要美观!在做卡片的过程中,学生对生字掌握更好了,美化教室的意识更强了。不用再多进行“爱护公物”的说教,一切都迎刃而解了,这简直有些“塞翁失马”的意味了。
总之,换一种思维,多一份宽容、理解和信任,不仅能轻松解决问题,还能让教育工作充满生机,让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如此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