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 1963 年 4 月中国向非洲地区派遣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以来的 40 多年间,中国在非洲的援外医疗队规模逐渐扩大,受到非洲国家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扬和广泛好评,有力地促进了中非友好关系的深入和发展。
阿尔及利亚 1962 年独立之际,民众生活贫困,疾病流行,缺医少药,卫生事业几乎一片空白。阿尔及利亚政府通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向国际社会发出求援,但西方国家对此充耳不闻。阿尔及利亚政府随即通过外交途径向中国政府提出派遣医疗队的请求。尽管当时中国刚刚摆脱 3 年自然灾害的阴影,百废待兴,但中国领导人为了支持和帮助刚刚获得独立和解放的非洲人民,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迅速做出战略决策,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医疗队。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仅用 3 天时间便组建起第一批医疗队。这支援助阿尔及利亚的医疗队由 24 人组成,他们主要来自湖北省,另有来自北京、上海、天 津、江苏、辽宁、吉林、湖南等省市的人员。中国行动迅速,成为阿尔及利亚政府发出求援呼吁后第一个做出积极回应的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40 多年来,中国先后向非洲 47 个国家派出了 1.6 万人次的“白衣天使”,为非洲人民救死扶伤,诊治病人达 2.4 亿多人次。2005 年中国有 36 支医疗队活跃在非洲 35 个国家和地区的 94 个医疗点,从业医生 1100 多人。其中援助摩洛哥的中国医疗队规模最大,派遣医生 120 人。
中国派遣到非洲的医疗队人员年龄大多为 30 至 50 岁,绝大多数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他们不仅治愈了大量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还成功地开展了心脏手术、肿瘤摘除、断肢再植等难度较大的技术服务,挽救了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与此同时,中国援非医疗队员通过与当地医务人员一起工作,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等各种形式,向当地医务人员传授医疗技术。许多受训的医务人员逐渐成为受援国医疗队伍中的骨干,促进了受援国 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非洲地区,上至政府官员,下到普通百姓,凡是接受过中国医疗队诊治的患者,无不亲身感受到中国医生的无私奉献精神、高尚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医疗技术。特别是中国医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崇高的敬业精神,给他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20 多年前在非洲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迄今仍然广为流传。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赞比亚政府根据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决定将中国医疗队的工作地点撤换到另一座城市。消息传出后,在中国医疗队所工作的城市迅速引起轩然大波。
当地群众通过广播电台和报纸发出“我们需要中国医生”、“不能调离中国医生”的呼声。当中国医疗队准备撤离的当天,当地群众自发组成庞大的队伍上街游行,当游行队伍经过市政府广场时,众声高呼“中国医生不能走”。为了避免引起社会秩序混乱,政府有关部门最后决定中国医疗队继续留下工作。当地媒体评论说:“中国医生以其出色的工作赢得了赞比亚人民的心。”
40 年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医疗队员远离祖国和亲人前往非洲,他们发扬救死扶伤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克服语言、气候、生活等诸多困难,全心全意地为非洲人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医疗服务,用辛勤的汗水乃至生命在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被非洲人民誉为“来自中国的白衣使者”、“南南合作的典范”和“最受欢迎的人”。
作者为上海大众卫生报编辑部副主任
阿尔及利亚 1962 年独立之际,民众生活贫困,疾病流行,缺医少药,卫生事业几乎一片空白。阿尔及利亚政府通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向国际社会发出求援,但西方国家对此充耳不闻。阿尔及利亚政府随即通过外交途径向中国政府提出派遣医疗队的请求。尽管当时中国刚刚摆脱 3 年自然灾害的阴影,百废待兴,但中国领导人为了支持和帮助刚刚获得独立和解放的非洲人民,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迅速做出战略决策,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医疗队。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仅用 3 天时间便组建起第一批医疗队。这支援助阿尔及利亚的医疗队由 24 人组成,他们主要来自湖北省,另有来自北京、上海、天 津、江苏、辽宁、吉林、湖南等省市的人员。中国行动迅速,成为阿尔及利亚政府发出求援呼吁后第一个做出积极回应的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40 多年来,中国先后向非洲 47 个国家派出了 1.6 万人次的“白衣天使”,为非洲人民救死扶伤,诊治病人达 2.4 亿多人次。2005 年中国有 36 支医疗队活跃在非洲 35 个国家和地区的 94 个医疗点,从业医生 1100 多人。其中援助摩洛哥的中国医疗队规模最大,派遣医生 120 人。
中国派遣到非洲的医疗队人员年龄大多为 30 至 50 岁,绝大多数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他们不仅治愈了大量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还成功地开展了心脏手术、肿瘤摘除、断肢再植等难度较大的技术服务,挽救了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与此同时,中国援非医疗队员通过与当地医务人员一起工作,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等各种形式,向当地医务人员传授医疗技术。许多受训的医务人员逐渐成为受援国医疗队伍中的骨干,促进了受援国 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非洲地区,上至政府官员,下到普通百姓,凡是接受过中国医疗队诊治的患者,无不亲身感受到中国医生的无私奉献精神、高尚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医疗技术。特别是中国医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崇高的敬业精神,给他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20 多年前在非洲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迄今仍然广为流传。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赞比亚政府根据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决定将中国医疗队的工作地点撤换到另一座城市。消息传出后,在中国医疗队所工作的城市迅速引起轩然大波。
当地群众通过广播电台和报纸发出“我们需要中国医生”、“不能调离中国医生”的呼声。当中国医疗队准备撤离的当天,当地群众自发组成庞大的队伍上街游行,当游行队伍经过市政府广场时,众声高呼“中国医生不能走”。为了避免引起社会秩序混乱,政府有关部门最后决定中国医疗队继续留下工作。当地媒体评论说:“中国医生以其出色的工作赢得了赞比亚人民的心。”
40 年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医疗队员远离祖国和亲人前往非洲,他们发扬救死扶伤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克服语言、气候、生活等诸多困难,全心全意地为非洲人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医疗服务,用辛勤的汗水乃至生命在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被非洲人民誉为“来自中国的白衣使者”、“南南合作的典范”和“最受欢迎的人”。
作者为上海大众卫生报编辑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