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锦江:用光疗愈伤痛,点亮人文关怀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y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题

  如今,光已经大量应用于医疗领域。光,本质上是电磁波,是能量的一种传播方式。照明、给予能量、治疗疾病……“不是所有的光,我们都能看到,但光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崔锦江就是专门研究如何让光在医疗领域发挥最大作用的人。作为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副主任,崔锦江犹如一束光,在医疗器械科研之路上闪耀光芒。

一腔热血踏上科研路


  “甜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是同事和朋友对崔锦江最多的评价。出生于吉林长春的崔锦江,小时候的梦想是长大后当一名老师或医生。2004年,崔锦江从长春理工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进入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博连读。
  博士毕业后,崔锦江来到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一头扎进实验室,开启了医疗器械科研之路。看似与梦想相距甚远的专业,其实综合了两个职业的能力。“我做的研究服务于医生,自己也相当于半个医生;做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实现了教书育人的理想。”崔锦江非常热爱自己的职业。仅仅两年时间,她就因优异表现被破格提升为正高级研究员,被推选为苏州市政协委员,被评为江苏省三八红旗手、苏州市创新青年。
  一路走来,崔锦江越来越相信女性的潜力:女性其实比想象中更加坚定和勇敢。夏天,她在40摄氏度高温下守着设备做实验;冬天,她拖着设备去零下三十几摄氏度的东北测试。生孩子前,为了赶进度,她仍坚持参加研究和实验。直到医生勒令她放下工作保胎,她才住进医院。“看到你这么拼,才知道科研工作这么不容易。”医生对她刮目相看。哺乳期,为了保证学术交流和成果推广,她还经常带着不满半岁的女儿赴会场开展工作。
  2009年,崔锦江的爱人因病不幸离世。在爱人去世后的前两年,她甚至无法和别人提起这段历程。只有当她研发的仪器减轻了患者的病痛,她内心的那份无力和遗憾才有了松动。很多人用“坚强”来夸赞她,但她认为这只是人之常情:“其实很多人都会做同样的努力,选择继续坚强地生活工作。”

做团队“最强大脑”


  2013年,崔锦江成为团队领路人,带头开展医用光学技术研究。从单纯的科研人员到带头人,她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在与医院沟通合作的同时,崔锦江还要了解医疗器械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需求等。虽然面临的困难很多,但她不断丰富知识,把这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职业做得风生水起。
  深层光谱治疗技术是将光疗技术与生物医学的基础相结合,可以穿透到胸部盆腔深度的病变,极大缓解患者的病痛。2014年,崔锦江带领团队开展深层光谱治疗仪项目研究。“我们不断寻找合适的滤光镜方案,一次次尝试,却一次次失败。”团隊在测试光谱这一关键环节遇到了瓶颈,成员徐建根感触很深。整个项目几乎停滞不前,所有人处于焦虑中。“试试液体滤光怎么样?”关键时刻,还是崔锦江破解了难题,不仅用自有技术方案复现了国际领先的深部炎症治疗光谱,还缩减了一半成本。崔锦江富有创造性思维,被团队成员称为“最强大脑”。
  “我们致力于用自己的技术方案复现或超越国际先进技术,研发符合中国临床需求的产品。”在崔锦江看来,医生是医疗器械创新和使用的主体,在研发过程中,与一线临床医生的交流合作格外重要,她的工作目标就是研发创新医疗器械,促成成果转化,推进国产医疗设备和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生病治疗要靠吃药,但随着科技和医疗水平的进步,医疗器械在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上起到了更大的作用。”崔锦江说。
  2017年,崔锦江团队与华山医院皮肤科联合开启了皮肤镜诊断技术研究。当时,该项技术在国内刚刚兴起,且基本为大型的皮肤镜工作站设备,不仅成本高昂,还难以满足门诊医生便携使用的需求。项目启动后,崔锦江团队仅用一年时间便突破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医用级便携式光学皮肤镜,改变了我国皮肤科医生需要通过代购进口产品来学习国外皮肤镜诊断技术的现状。崔锦江说:“看到手上每个项目,从方案开始到研发成果诞生,能解决临床问题、替代进口产品时,我心里就很自豪。”

科研领域闪耀巾帼之光


  “我愿把青春献给医疗器械科研事业。”崔锦江认为,医疗器械科研工作需要始终保持对创新的好奇和攻坚克难的决心。为了突破关键技术,崔锦江经常在实验室一泡就是好几天,看似枯燥,她却乐在其中。
  近年来,身体疾病引起的各类疼痛已被现代医学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我们研发团队会用自己的技术去分解国外的产品,反向研究更符合我们的医疗器械来替代进口。”崔锦江带领团队开发出我国首项强脉冲光疼痛治疗技术。
  “最疼的时候,前胸和后背像被针扎一样,用完设备以后感觉好多了。”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使用强脉冲光治疗仪后松了一口气。
  目前,崔锦江已带领团队承担十余项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开发出的十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医疗产品成果转化率超过了60%,先后获得17项授权发明专利,发表20余篇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文章。
  在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崔锦江看到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放长眼光抢抓机遇。在2021年苏州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上,她提交了相关提案,建议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在政府采购环节优先考虑本地产品,助力小微民营科技企业打通新产品市场转化“最后一公里”。3月初,在江苏省妇联十三届三次执委会上,作为2020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者,崔锦江接受表彰后说:“我将继续努力,在科研新征程上散发巾帼之光。”
  一腔热血踏上科研路,带领团队攻克道道难关,为行业发展奔走呐喊……崔锦江阔步追梦,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巾帼故事。
其他文献
雨,不停地下。  一道闪电撕碎夜空。霎时间,黑夜犹如白昼。一张微笑面具赫然躺在垃圾桶不远处。那是一张从出租屋里扔出来的面具,面具的前主人是一名12岁的少年,他叫常林。  常林从小失去母爱,随爸爸来到这座城市上学。爸爸身体不好,只能到处打零工,就像是这座城市里飘来飘去的树叶。常林既担心爸爸的身体又忧心自己的学费,慢慢地,他的笑容就消失了。  他没有笑容的脸,让同学想关心他都不敢上前。  学校合唱队选
期刊
一  街角出现了一张讣告,上面黑色的字体像一股液体,顺着墙上的瓷砖滑到地上,穿过十字路口,沿着防护栏在街上狂奔,然后拐进一个居民区,顺着一个破败的楼梯口,径直飘了上去。从三楼关着的门下挤了进去,绕过茶几,和刚起床的诺亚撞个满怀。  諾亚表情有点僵硬,熬夜导致的黑眼圈使他的面容更显苍白,青黑色的胡渣,休闲的家居服,看起来一点也不像刚过不惑之年,浑身上下散发着疲惫的老气。他浑浊的眼珠看向窗外,对面楼房
期刊
拥挤的城市被一幢幢高楼覆盖,望不到天,一条老巷穿插其中。  巷子里的人几乎都年过半百,老李是这个巷子里最“资深”的居民,他有一辆自行车和电动三轮车,可自从老伴去世后,他的电动车后座就再也没有了坐的人。渐渐地,他也不骑了,电动车在空旷的庭院中渐渐蒙上了一层灰。  老伴去世两年后,老李喜得孙女。孙女像一缕阳光照进了老李蒙尘的心。随着孙女慢慢长大,老巷里开始回荡着女孩清脆的笑声。女孩每天在老巷里穿梭,从
期刊
杨毅,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在休克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及器官功能衰竭与功能重建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有深厚的造诣,先后获得中华医学奖、江苏省医学科技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十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SCI收录二十余篇。  在新冠肺炎的救治中,杨毅义无反顾挺身而出,担任江苏省卫健委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重症医学组组长,奔走在江苏
期刊
科技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科学家走向科研领域的世界前沿,从知识界到产业界的高光时刻,频频闪现着她们的身影。女性,凭借特有的敏锐、专注、细腻和坚韧,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今年,全国妇联联合科技部等多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的意见》《关于支持女性科
期刊
大家好,我是你们可爱的小编巢宇恒,今天这期节目,我带大家走进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本书写鬼怪奇谈,描摹世间百态,其中人物有血有肉,形象分明。事不宜迟,我们立刻进入蒲松龄笔下的神奇世界吧。  一  我们首先为细柳女士做个访谈。她可谓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至于为什么给予她如此高的赞誉,在下面的访谈中,也许你能略知一二。  小编:您好,细柳女士。  细柳:小编您好。  小编:最近有许多读者想让我向您请教教
期刊
我是一条鱼。  我生活在一条潺潺的小溪中。溪水清澈澄明,中有光润的卵石,摇曳的绿藻,玉白色几近通体透明的小虾,还有和我一样身体花瓣般鲜红的鱼儿。溪水孕育了鱼虾,孕育了藻荇,孕育了兩岸的绿树青草,鸟语花香。  我和小伙伴们在小溪中无忧无虑的生活。直到那一天——  那天,好几个拿着电锯的人来到溪边,比比划划了半天,选中了溪边一棵最高的水杉。电锯刺耳的声音吓得我们缩成一团,眼睁睁地看着那个怪兽把我们的朋
期刊
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出生在纽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曾任美国国会议员、纽约州最高法院法官等。在开明的家庭氛围中,她自幼年起便读书识字。通过阅读家中藏书,伊丽莎白发现了一系列对女性不公的法律条文。她开始关注各行各业女性的弱势现象,由此萌生了为女性争取权益的想法。  19世纪初的美国,女子无法就读于高等院校,伊丽莎白在16岁时只能进入一家女子神学院继续学习。然而,神学院说教式的课程令她生厌。毕业后,
期刊
1  我和他的相遇始于3046年,当时我正参与着关于新粒子的研究。他是隔壁实验室的产物。  隔壁实验室属于新生物部,致力于“制作”出世界上最完美的人类。他们把人类的基因分了类,把最适合环境的基因一一挑选,最终结合起来,培养出了他。  其实这样的实验很早就有了,但只是小部分的基因重塑,经过基因重塑的人被称为调整人,而像我这样纯天然的人类,被称为自然人。确实,这两种人类之间有着关乎伦理道德的矛盾。但作
期刊
射频隔离器、环行器……这些听起来陌生的零件,却是无线通讯技术的关键元器件。南京拓邦微电子有限公司作为一家高科技公司,坚持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如今,南京拓邦生产的元器件已广泛应用于雷达、导弹、电子对抗、遥感遥测、通讯等领域。在公司稳步发展的过程中,董事长李娜带领团队一路披荆斩棘,坚定地向自己的目标迈进。一字之差找到未来  回想起高考后填报志愿以及录取的经历,李娜感叹道:“人生真的很奇妙。”  李娜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