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资讯

来源 :国际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gguang9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物馆开馆、建馆信息
  
  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
  2010年11月16日,位于济南市经十东路的山东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新馆占地210亩,主体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新馆建筑融合了传统与时尚的设计理念,外形呈方形结构,体高74米,顶部为银白色圆形展厅,取“天圆地方”之意;立方体建筑四角采用模数化切削,外墙采用山东泰沂山脉独有的超大尺幅雪花青石干挂,体现出山东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特质。新馆的展览总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目前已布展面积1.5万平方米,展出各类文物万余件。
  目前,新馆设有山东历史文化展、佛教造像展、汉画像石展、孔子文化大展、馆藏书画展、明代鲁王展和山东考古展等常设展览。
  (综合《人民日报海外版》、齐鲁网,记者博文、
  张晓博,2010-12-3)
  
  国家博物馆完成改扩建工程后重新开放
  3月27日,历时4年、耗资25亿元完成改扩建工程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重新向公众开放。改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由过去的6.5万平方米扩增至近20万平方米,成为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有49个展厅,馆藏藏品达到106万件。
  新国博设置有“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两个长期陈列。新馆中有一个展厅已被定为意大利文物专用。据悉,中意两国已正式签订协议,用四至五年的时间展出意大利的艺术精品。同时,意大利将在罗马的威尼斯宫常设一个600平方米的中国展厅。
  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是1912年7月9日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馆舍设在国子监。1918年搬到故宫的端门办公。1959年9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建成。2003年2月,在原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的基础上合并组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2007年3月开始改扩建工程。
  开放伊始,国博即推出六大特展,分别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展”、“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潘天寿艺术展”、“李可染艺术展”和“黄胄艺术展”。
  4月1日,作为国博重新开放后的首个国际交流展——“启蒙的艺术”隆重开幕。这是迄今为止中德之间最大规模的展览项目,也是德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展。此展由国博与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和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联合举办,展期一年,重点展示德国启蒙运动以来的艺术与生活。
  (综合新华社、中新社等媒体,2011-4-3)
  
  洛阳博物馆新馆全面建成开放
  4月1日,总投资4亿元,占地总面积6.2万平方米的洛阳博物馆新馆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新馆坐落在城市中轴线上,建筑外形如大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鼎立天下”,体现了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内涵和特色。新馆特别进行了环保设计,利用四个天井透光,二层可借助自然光进行展览,低碳环保。
  洛博新馆陈展面积共1.7万平方米,从40万件馆藏文物中挑选出1.1万余件(套)进行展示。一楼展厅的陈展主题为“河洛文明”,二楼的展览分为“洛阳珍宝馆”、“汉唐俑馆”、“唐三彩馆”、“宫廷文物馆”、“古代石刻馆”和“书画馆”等六大专题。
  (中国新闻网,记者贾真真,2011-4-1)
  
  中国首座漕运博物馆在江苏淮安建成开馆
  4月8日,目前唯一展示中国漕运历史和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中国漕运博物馆在江苏淮安市楚州区正式对外开放。
  2002年,位于古城楚州中心的“总督漕运部院”遗址被发现,经保护性发掘后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重点考古发现之一。2008年1月,经国家和江苏省文物部门批准,楚州区在该遗址上开工兴建了中国首座漕运博物馆。
  (中国新闻网,记者汤苗苗、刘洪成、谈天、葛颖,2011-4-8)
  
  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将于10月份开馆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项目总投资达2.26亿元的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中,拟于今年10月10日建成开馆。纪念馆总建筑面积定为1.8万平方米,其中陈列区1.32万平方米。目前,该馆的文物征集工作也在同步推进。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初步征集了一批有较高价值的文物,主题展览和专题展览的陈列提纲也基本完成。
  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是为纪念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活动打造出具有全国性题材的专题纪念馆。该馆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此岛正是黄埔军校的所在地,拥有东征阵亡烈士墓园、北伐纪念碑、长洲炮台等人文历史遗迹。辛亥革命纪念馆完工后将与长洲岛、黄花岗烈士陵园、广州起义旧址纪念馆等形成一个展示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历程的建筑群。
  (中新社,记者杨薇,2011-3-18)
  
  展览撷英
  
  82件油画名作诉说意大利
  3月12日,由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15世纪—20世纪)”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此次乌菲齐博物馆精选了82件油画作品,分为“肖像画”、“风景画”、“静物画”三个部分展出。展品中包括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画派大师波提切利、文艺复兴盛期威尼斯画派大师丁托列托和提香的画作,以及众多16至20世纪中叶意大利画家的重要作品,同时还有部分17世纪荷兰风景画家以及18、19世纪法国和德国艺术家的肖像与风景画作品。
  展览将于6月5日结束。
  (中国网,作者玺明,2011-3-15)
  
  清宫遗珍亮相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3月25日至6月5日,“清宫遗珍——沈阳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展”在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展出。从沈阳故宫院藏中遴选出的84件珍品,将从不同侧面展示清王朝的宫廷生活。
  明代器物崇尚简约自然,而清代器物崇尚繁琐华饰,尤其在宫廷用具中,这个特点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镂雕、浮雕、螺钿、剔红、戗金、掐丝、斗彩、珐琅彩,工艺在此无所不用其极;红、黄、蓝、绿,色彩在此争奇斗艳,充分体现着繁华的闹意和清皇室的审美意趣。满汉文化在此交融。汉族文化中的吉祥图案、典型造型,与满族的日常用具结合起来,体现出独特的风格。
  本次展览中多有清宫精品。清掐丝珐琅象驮宝瓶,新奇的造型,吉祥的寓意,巧夺天工的精雕细琢,尽显皇家气度;清掐丝珐琅蟠龙透雕宝相花兽耳方冰箱,向人们展示清代人是如何巧妙地用冰储藏食物的,别有趣味;清品月缎彩绣折枝桃蝶女夹袍,那罗绮遍布,正应了“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诗意,珍藏瑰宝不胜枚举。
  (中新社,记者沈兰,2011-3-28)
  
  中国最大规模考古展走进海南
  3月27日,“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年成果展”在海南省博物馆与观众见面。从60多处重要聚落遗址、都城址、佛寺遗址和大型墓葬等发掘出土的数百件珍贵文物逐一亮相,堪称中国迄今规模最大的考古学专题展览。
  展览大致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史前农业和家畜饲养的起源与发展、史前聚落的出现发展和扩散、文明化进程和多元一体格局、王朝崛起、辉煌殷商、礼乐大成、中国封建王朝的都城、古代帝王的陵寝、瓷器的生产、佛教繁盛、西域风情、科技之力、商周青铜器的制作技术等部分,展览内容涵盖了在中国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诸多重要阶段和具有标志性的事物。此次展出的365件(套)考古发掘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瓷器、陶俑、金银器等。这些展品中有许多在迄今发现的考古资料中都堪称我国乃至世界之最,如华南地区最早的陶器(距今约12,000年),内蒙古赤峰兴隆沟遗址出土的、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黍(距今约7,600年),赤峰兴隆洼遗址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玉玦等。
  本次展览不仅展示文物,还介绍了多项考古技术,如田野考古卫星定位系统、数字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遥感、探地雷达等,还展示了考古空间信息技术、考古勘探、年代测定、环境考古、体质人类学研究、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化学成分和物质结构分析、木材与树木年轮分析及同位素分析等考古学发展的新趋势。这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帮助了考古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和完成考古调查工作。
  此前,该展览已在北京和广州成功展出,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0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中国文化传媒网,2011-3-28)
  
  武汉博物馆迎来“金玉满堂”
  3月28日,展示宋明贵族雍容华贵生活的“金玉满堂”金银玉器展在武汉博物馆开幕,展出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宋明时期金银玉器文物100余件(套)。此次展览由武汉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联合举办,展出的文物既有头饰、腰饰、挂饰等装饰用品,如盘丝金镯、金护心镜、金发簪、凤纹金饰件等,也有金盘、玉碗、银匙等生活用具,如四股葵边椭圆形玉盘、荷花形白玉碗、金镶玉钱、银渣斗等。展品中有3件是国家一级文物。月影梅纹盘,上面刻着被乌云微微遮掩的月亮和娇艳盛开的梅花,造型轻巧、工艺精湛;由21块玉片组成的白玉腰带,晶莹剔透、美观大气;另有一件云纹金冠,冠上刻有云纹图案,富丽堂皇。
  此次展出的金银玉器,出土于南京历年来考古发掘的宋明贵族墓,其中以明代墓居多,如南宋权相秦桧家族墓、宋代著名词人张孝祥之子张同之墓、明初将领俞通源墓、明蔡国公夫人墓。
  此次展览为期两个月,免费对观众开放。
  (《长江日报》,记者管菁、通讯员刘国斌、实习生杜婷,2011-3-29)
  
  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新入藏文物精华
  4月5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入藏文物精华展拉开帷幕,大部分文物系首次公开亮相。展览从该馆近20年间征集入藏的万余件(组)文物中,萃选精品文物220件(组)。展品珍品荟萃,不仅历史价值、科学价值高,而且艺术价值高、观赏性强,如国宝级文物西周宰兽簋,虽只有30多厘米高,可器盖内有铭文100余字,对研究西周时期的文字、官制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本次展览按时代序列分为8个单元:史前时期、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辽金时期和元明清时期。
  (《中国文化报》,记者赵建兰、任学武,2011-4-7)
  
  规模最大的兰亭大展将亮相北京故宫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由“书圣”王羲之于当日即兴写成的行书《兰亭序》被后人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中所体现的晋人风度千载而下仍让人向往不已。但我国内地至今从未举办过一次真正的“兰亭大展”,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从故宫博物院获悉,北京故宫与上海博物馆等将在今年9月举办史上规模最大的“兰亭大展”,数百种流传至今的《兰亭序》珍贵版本届时将集中亮相。
  王羲之所书《兰亭序》共28行,324字,是王羲之乘着酒兴一挥而就,其行楷相杂,神采飞扬。《兰亭序》真迹被当作王氏家族的传家宝一直传到王羲之七世孙、隋代智永禅师手中,再传于僧辩才,后被唐太宗李世民得到,便令当时一些擅长摹写的书工,摹写多个副本,封赏诸王及近臣。《兰亭序》由此得以流传,而真迹则据传随葬昭陵。
  目前流传至今的《兰亭序》墨迹全是唐人临摹本,包括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人临摹的多种版本,此外,还有《定武兰亭》石刻本传世。宋代以后,刻帖之风盛行,《兰亭序》的各种版本广为流传,王羲之因此奠定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书圣”地位。
  据悉,两岸故宫都收藏有《兰亭序》摹本。五大摹本中的虞本(虞世南所临)、褚本(褚遂良所临)、冯本(冯承素摹写)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欧阳询摹本)则藏于台北“故宫”。
  届时,大展中除了台北“故宫”的相关版本由于特殊原因无法借展外,日本、中国香港以及大陆各地的兰亭主要版本都将借展至北京故宫,同时还将举行一系列兰亭学术研讨会。
  (《东方早报》,记者顾维华,2011-3-31)
  
  中国大足石刻首出国门亮相威尔士
  1月25日至4月3日,重庆大足石刻在英国威尔士首府加的夫的威尔士国立博物馆展出。这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第一次在中国境外展出。这次名为“崖壁上的瑰宝:中国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展”的展览展出48件大型文物,主要是宋代文物,大多为国家一级、二级珍贵文物,另外还有4组大足石刻代表作的复制品。参展国宝大多是大足石刻岩壁上因自然风化脱落后被收藏在大足石刻博物馆的。
  位于重庆的大足石刻最早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属于宗教摩崖石刻,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
  (新华社,记者王亚宏,2011-1-27)
  
  “河南文物珍宝展”在奈良开幕
  4月4日,“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宝展”在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开幕。展览精选了148件(套)河南珍贵文物,包括青铜器、金银器、漆器、陶瓷器、玉器、琉璃器、彩绘画像砖等。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中国传统文化讲座等系列活动。会场中还专门设立了募捐箱,所得款项将通过日本红十字会转交地震灾区。
  “河南文物珍宝展”自2010年7月以来分别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和福冈九州国立博物馆展出,共有近17万名观众参观了展览。地震发生时,文物因妥善存放在仓库中而安然无恙。此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9日,是在日本展出的最后一站。
  (《中国文化报》,特约记者何静,2011-4-7)
  
  其他资讯
  
  全国馆藏珍贵文物达166万余件
  全国一共有多少文物?通过10年项目调查,国家文物局给出了初步答案。目前,全国馆藏珍贵文物共166万余件(套)。
  国家文物局透露,到2010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部完成文物系统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一级文物数据采集与报送和二、三级馆藏珍贵文物的备案工作,共完成1,660,275件(套)馆藏珍贵文物数据采集,其中一级文物48,006件(套),二、三级文物1,612,269件(套)。同时还采集了一般文物数据137万余条。
  2001年,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启动了“文物调查及数据库建设项目”。目前,已经基本摸清了全国文物系统馆藏珍贵文物家底,并编制了国家一级文物藏品档案,建立了国家、省、收藏单位三级分布式文物信息存储体系。
  (《京华时报》,记者张然,2011-3-22)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无序使用将被规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了《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推荐性国家标准。规定了以太阳神鸟为原型的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形式、内容和比例等,标准将于2011年4月1日正式实施。今后,“太阳神鸟标志”的无序使用将被规范。
  标准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汉语拼音与英文的形式和组成进行了界定,规定了标志的颜色和应用时的背景颜色,并对标志中各要素进行了准确描述。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是以2001年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为主体图案原型、2005年由国家文物局公告启动的图形标志,现已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新闻、出版及部分商业领域。
  (《京华时报》,记者张然,2011-3-22)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武汉基地成立
  4月22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武汉基地”在湖北省武汉市成立。这是国家文物局首次在我国内陆设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我国水域广阔,水下文化遗产丰富,在整个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晚,真正科学地开展工作的时间只有20年,但发展迅速。2009年,我国正式成立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0年,针对近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先后成立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和青岛基地。近年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国家博物馆等机构已连续多次在东海、南海开展古代沉船的考古调查和文物抢救工作,取得广泛社会反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将内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十二五”全国文化遗产事业重要位置,开始实施内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重大工程。武汉基地成立后,将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具体指导下,根据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布局,积极带动和促进内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步骤地开展内陆水域水下文物调查、发掘和出水文物保护等相关学术研究以及专业人员培训工作,并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在湖北丹江口水库展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
  (新华社,记者廖翊、廖君,2011-4-22)
  
  秘鲁文物“被借”百年终回家
  3月30日,秘鲁总统加西亚在总统府广场亲自主持仪式,迎接由美国耶鲁大学归还的首批马丘比丘印加文物。此次归还的马丘比丘印加文物共363件,分装在30只木箱中。
  马丘比丘文物得以回归故里,是秘鲁政府与美国政府长期严正交涉的结果。加西亚去年年底表示,被“借走”的马丘比丘文物由秘鲁先人手工制作,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和骄傲。去年11月2日,加西亚致函美国总统奥巴马,要求耶鲁大学归还百年前从秘鲁“借走”的马丘比丘文物。他说,近100年来,尽管秘鲁历届政府在不同场合多次要求归还文物,但耶鲁大学始终对这一要求不理不睬。他呼吁奥巴马敦促耶鲁大学尽快归还全部马丘比丘文物。
  这批文物随后被运往印加故都库斯科。秘鲁政府拨款在库斯科圣安东尼奥大学专门建立安置点。这座正在修建中的展馆整体为恒温设计,严格控制光线,保安措施严密。展馆环境不仅符合文物陈列,还方便科学研究。
  2011年7月7日是马丘比丘被发现100周年,秘鲁政府已经向耶鲁大学要求在2012年底前归还全部文物。
  (新华社,记者张卫中,2011-4-1)
  
  意大利将挖掘“蒙娜丽莎”原型墓葬
  意大利一个专家小组表示,他们将于4月开始在佛罗伦萨对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中的原型人物——丽莎·盖拉尔迪尼的坟墓进行搜寻和挖掘工作。
  专家组成员朱塞佩·帕兰蒂说,他翻阅了上千页历史资料,十分确定丽莎·盖拉尔迪尼葬在佛罗伦萨市中心一座修道院地下。雷达探测结果显示该建筑下方确实存在地下结构。搜寻、挖掘工作预计于4月27日开始,将搜寻脱氧核糖核酸(DNA)以确定墓主身份。
  报道说,这座修道院的历史可上溯到1309年,但在1810年它被改建成一个卷烟厂。随着历史变迁,这栋建筑的作用也几度发生变化,目前处于半荒废状况。有学者担心,上世纪的重修工程会对修道院地下部分造成严重破坏,但这个专家小组认为,墓地位置较为偏僻,有可能在重修过程中逃过一劫。
  《蒙娜丽莎》画中女子的身份一直众说纷纭。目前,《蒙娜丽莎》原型是佛罗伦萨女子丽莎·盖拉尔迪尼的说法得到了普遍认同。生于1479年的丽莎·盖拉尔迪尼于1495年与当地商人弗兰西斯科·焦孔多结婚,后者于16世纪初邀请当时住在佛罗伦萨的达·芬奇为其夫人画像,此画像即是传世名作《蒙娜丽莎》。
  (新华社,2011-4-13)
  
  意大利拟建高铁震动大危及文物大卫像
  意大利佛罗伦萨预计今夏开始建造的地下高速铁路工程,可能危及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这件超过500年历史的名作。因为工程产生的震动将增加倾倒的风险。
  为了高速铁路工程究竟该不该如期动工,佛罗伦萨人意见分歧。造价14亿欧元的佛罗伦萨高速铁路,计划开挖6.5公里长的隧道及建造地下6层的火车站,增进通往托斯卡市与罗马、米兰等地的铁路交通。
  地下工程专家狄西蒙说,每年高达150万人次的参观人潮,加上周遭的车流产生的震动,已使大卫像出现许多细小的裂痕,尤其是左脚踝处。
  狄西蒙指出,隧道预定从距离雕像脚踝处600米远的地方通过,一旦开挖所产生的震动,将提高大卫像损坏的风险。他拜访佛罗伦萨当局,并建议打造一座全新且耐震的专属博物馆来摆放大卫像。
  佛罗伦萨处于意大利地震带,有超过120次有感地震的记录,但是都不超过里氏5级。意大利艺术评论家史嘉比认为开挖隧道的计划需先暂缓,艺术遗产的重要性应排在第一位。佛罗伦萨博物馆专员阿西蒂尼表示,存放大卫像的学院艺廊已开始测验耐震度,并评估隧道对于雕像的影响。
  (中国新闻网,2011-3-6)
  
  丹麦抢救遭涂鸦世遗耶林石碑
  丹麦国家博物馆近日宣布,抢救遭涂鸦的世界文化遗产耶林石碑的工作已经取得进展,如果不出意外,石碑将恢复原貌。
  2月11日晚,丹麦世界文化遗产耶林古墓群中的哈拉尔王石碑遭到人为涂鸦,被喷上“GELWANE”字样的绿漆。虽然涂鸦只在石碑表面,未伤及碑体,但专家认为油漆可能会渗入,导致严重后果,称之为“一场灾难”。警方在附近的墓地也发现了类似的涂鸦,因此认为涂鸦者并不是专门针对世界文化遗产的。针对石碑遭破坏的情况,丹麦文物保护部门立即展开抢救工作,国家博物馆对绿色的油漆进行了化验,认为目前气温较低,油漆还没有完全渗入,必须尽快清除。清除油漆涂鸦一般采用化学制剂和高压水冲洗即可,但考虑到耶林石碑是世界遗产,专家在咨询了瑞典和挪威专家后,决定采取最为轻柔的办法,即先用溶剂清除油漆,溶剂蒸发后再用软刷和水去除遗留的痕迹。
  丹麦世界文化遗产耶林古墓群位于日德兰中部,包括泰娅皇后石碑和哈拉尔王石碑。泰娅皇后石碑是丹麦王室的创始人——老格姆王为自己的皇后泰娅所立,时间大约在公元958年之前,石碑正面书写“格姆王为纪念他的妻子泰娅皇后而立”,背面的文字为“丹麦的珍宝”。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丹麦”这个名字,这个石碑也因此被称为“丹麦的出生证明”。
  (《中国文化报》,作者焦波,2011-3-8)
  联合国机构呼吁利比亚冲突各方保护文化遗产
  UNESCO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23日发表公报,呼吁利比亚冲突各方将军事行动限制在文化遗址以外的地区,以避免对珍贵文物造成破坏。
  博科娃在公报中表示,利比亚在文化遗产方面对全人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该国的一些杰出遗址不仅见证了利比亚人民祖先在技术与艺术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构成了人类的宝贵遗产。
  博科娃说,UNESCO于1954年通过《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也称《海牙公约》),《公约》第四条规定,缔约国不得以毁坏为目的,使用文化遗产及其周边设施进行敌对行动。在冲突情况下,各方应把军事行动限制在文化遗址以外的地区,而参与此次利比亚军事行动的多国联盟中有8个国家(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意大利、卡塔尔、西班牙、美国)已经签署了上述条约。
  据UNESCO介绍,目前利比亚共有5处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们分别是加达梅斯古镇、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石窟、昔兰尼考古遗址、莱波蒂斯·马格纳考古遗址和塞布拉塔考古遗址。
  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973号决议,同意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19日晚,法国、英国和美国开始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打击,的黎波里市内和周边多处设施成为袭击的重要目标。此后,加拿大、比利时、西班牙、挪威、丹麦等国也宣布加入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
  (新华社,记者李学梅,2011-3-24)
  
  日本大地震造成295件(处)文物受损
  根据日本文化厅的最新统计,截至3月21日,日本特大地震和海啸已造成包括4件国宝在内的共295件(处)文物受到严重损害。
  据日本文化厅介绍,目前,已经确认宫城县松岛町的“瑞严寺”、福岛县的“阿弥陀堂”、仙台市的“大崎八幡宫”和山梨县的“清白寺佛殿”4处国宝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宫城县的“松岛”、茨城县的“旧弘道馆”、东京都的“旧滨离宫庭园”和“江户城迹”等重要文化遗产也受到损害,其中,被誉为日本三景之一的“松岛”周边260余座岛屿受损严重,部分景点从此不复存在。
  此外,位于枥木县日光市的世界文化遗产“东照宫”的部分建筑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日本文化厅表示,将尽快派遣工作人员到实地确认有关建筑的损毁情况,并将根据不同情况对文物的修复给予补贴。
  3月14日,日本文化厅发布调查报告称,3月11日日本东北关东地区里氏9级的特大地震和海啸,造成日本128件(处)文物严重受损。
  (《中国文化报》,特约记者何静,2011-3-24)
其他文献
曹兵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专业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学部毕业,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工作,现任中国文物报社副总编辑。曾参加多处考古发掘及环境考古田野调查,主持多项国家级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课题研究。译、著、主编多部学术文集,如《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与文化》、《记忆现场与文化殿堂:我们时代的博物馆》、《博物馆观察》等。近期出版学术随笔《踏
期刊
伊丽莎白·亚里(Elizabeth Ya'ari)是PUSH项目协调人,负责管理、协调三个合作机构的工作。作为跨境项目经理,亚里女士在建设和平、缔造和平环境与文化遗产等领域经验丰富。    “什么是共有(享)的?”这是冲突/共识讨论的核心问题。它质疑共享行为,不管是价值共享还是体现在遗产地的象征价值的共享,同时,它又承认利益冲突中总会有允许共享行为发生的共识存在。价值共享以认同价值的普遍性为基础,
期刊
德博拉·斯托尔克(Deborah Stolk)拥有阿姆斯特丹大学的遗产学硕士学位和莱顿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学位。她曾为荷兰皇家热带研究所工作,参与包括“海地艺术和神秘主义展”(2008—2009)在内的多次展览,后参与文化紧急援助项目,向受灾遗产提供技术与经济援助。2008年,她加入了克劳斯亲王基金会的文化紧急响应计划。  文化紧急响应计划(CER)于2003年由荷兰克劳斯亲王文化发展基金会1创立。
期刊
当代加勒比艺术专家杰拉尔德·亚历克西斯(Gerald Alexis)出生于海地,毕业于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地艺术,并通过发表著述和举办展览的方式在国内外推广海地艺术。目前,他正在筹备2012年的纽约大展“加勒比:世界的十字路口”。2010年1月地震以来,杰拉尔德·亚历克西斯一直在积极参与海地艺术和文化遗产的拯救工作。  总体而言,海地艺术问题不是海地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或重大挑战
期刊
加比·多尔夫-博内坎帕(Gabi Dolff-Bonek&mper)是一位艺术史家。1988-2002年,她一直在柏林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从事文物保存工作;2004-2005年,作为UNESCO国际专家组成员,曾参与波黑地区莫斯塔尔桥的战后重建;2005年10月,进入柏林科技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担任文物保存学科的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建筑与遗产、文物保存理论,以及存在争议的遗产地。    
期刊
米谢勒·迪维维耶·皮埃尔-路易斯(Michèle Duvivier Pierre-Louis)是海地历史上第二任女性总理,在总理任职期间(2008.9—2009.11)兼任司法与公共安全部部长。她自1995年起一直担任知识和自由基金会(FOKAL)执行理事,现致力于与海地震后重建有关的特别项目。皮埃尔-路易斯在其职业生涯中获得多次嘉奖,拥有美国圣迈克尔大学人类学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曾赴哈佛大学
期刊
贝尔纳·哈贾迪(Bernard Hadjadj)拥有人力资源方向的社会经济学博士学位,从事社会科学研究长达10年,期间曾在非洲多国及海地担任法国合作任务与文化活动负责人。他曾先后担任UNESCO驻海地与喀麦隆代表,在海地居住10余年,现任总干事的海地事务顾问。2007年,他出版了《明年的太子港:摆脱奴隶制》(L?蒺an prochain à Port-au-Prince, sortir de l?
期刊
利娅·温(Leah wing)是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法学系教师,研究社会公正与种族批判理论在调停、和解事务应用中产生的交叉地带。2002-2006年,她供职于冲突解决协会董事会,2002年以来,一直在《冲突解决季刊》(Conflict  Resolution Quarterly)编委会工作。她是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在回忆中治愈”组织的成员、“社会正义调停学会”创始人,亦是(美国)国家技术与争
期刊
利兹·谢甫琴科(Liz Sevcenko)是良心遗址国际联合会(the International Coalition of Sites of Con-science)的创会理事,该组织是一个促进就当下紧迫问题开展公共对话的历史遗址网络。她与90多个国家合作。帮助规划项目与实践,以推进对历史斗争的反思,并鼓励民众参与当代遗产事务在联合会启动之前,她曾任纽约市下东区移民公寓博物馆(Lower Eas
期刊
惠特尼·巴特尔-巴普蒂斯特(Whitnev Battle-Baptiste)是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人类学系助理教授,2004年获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人类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非裔散居现象。在受聘马萨诸塞大学之前,她是康奈尔大学学术多样性院长奖学金获得者,并任该校非裔研究中心访问助理教授。作为研究非裔散居问题的历史考古学家,她致力于探究种族、阶级以及性别因素在认识非裔及非裔美国人历史中的促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