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路与《烹芝图》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taku2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北京匡时秋拍会,张路的《烹芝图》以人民币414万元落槌。从拍卖会上随附的大阪市立美术馆展览证书复印件中了解,该画曾于1979年在大阪市立美术馆展出,被日本藏家村上舆四郎、近藤尊等递藏,随附题签中有“仙人图村上舆四郎藏”字样。作品题盒题记:“己丑冬日拜观,九江”。题盒所署年份“乙丑”,但究竟具体何年,拜观者“九江”为何人,则没有更多信息佐证。至于该画何时流入日本,又于何时回流,其间经历了怎样的流传过程,则不得而知。此前有关《烹芝图》的信息甚少,直到2017年匡时秋拍会现身,公众得以一览其风采。
  一
  张路(约1464—1538),字天驰,号平山,大梁(今河南省开封)人,明代画家,擅山水、人物。早年学戴进,临摹能肖其神,画法工细。后宗法吴伟,变为粗笔写意,一开后来学者粗率之风,为当时的画坛带来一股阳刚之气,被认为是戴进、吴伟之后成就最高的浙派大家。
  作为明代前、中期的重要绘画流派,浙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物画是浙派绘画的代表画种,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已知张路的近百件作品中,人物画占大多数,主要可分为释道神仙、历史名人、渔樵耕读等,世俗题材较多,这也是浙派人物画的突出特性。
  对于张路的绘画,世人褒贬不一。晚明艺坛“祭酒”董其昌,以明代人特有的宗派意识不仅将山水画领域划为“南北二宗说”  (尊“南宗”为正统,刻意贬低其所归纳的“北宗”),更是将十五世纪以沈周领军的吴门画派和以戴进领军的浙派摆在了两方对峙的画派之争的环境。明中期以来,张路、汪肇、蒋嵩等浙派晚期画家,受到当时一些持宗派门户之见者的恶意攻击,在他们眼里,张路等人的绘画被视为“俗气”和“霸悍”,缺乏文人画家所看重的“书法用笔”和“书卷气”,被论作“邪学”“狂态”,讥为“末流”“俱无足取”。如高濂在《遵生八笺》评价张路:“若郑颠仙……蒋三松、张平山、汪海云,皆画家邪学,徒逞狂态者也,俱无足取。”  唐志契《绘事微言》:“唯历代铮铮有名者所宜收藏,其不甚著名者,非所宜蓄若……蒋三松、汪小村、张平山、汪海云,皆画中邪学,尤非所尚。”  除時人,后世清人也对以张路为代表的浙派画家口诛笔伐,如清代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中说:“文进画有绝劣者,遂开周臣、谢时臣等之俗。至张平山、蒋三松等恶极矣,皆其流派也。”
  对张路肯定与盛赞者亦有之。明代“前七子”魁首李梦阳就很推崇张路,他在《空同集》中记载了张路的《老松图》,并给予了很高评价:“张路画松气英杰,老根崭岩干屈铁。风毛瑟飒似欲动,高堂六月生霜雪。树根倚坐者谁翁,面颜恰如十五童。玄笔涂抹遽成鹤,昂藏意欲凌云空。问翁自言不记岁,曾与太古鸿蒙戏。食桃落核昆仑坳,桃长今与昆仑高。桃也开花复结实,东方小儿窃其七。此论荒唐旧所闻,画笔画出真如神。愿将仙品投仙侣,常作乾坤不老人。”  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八卷》中记载张路的《白鹿图》:“二十三日,寒雨……余检画笥中有张平山画白鹿一帧,笔气雄健如生。因作《白鹿歌》书其上方,将以为寿。”
  
  二
  《烹芝图》,设色,绫本立轴,纵128厘米,横51厘米,画面右上行书题写“肉芝烹熟身不老,仙人服饵寿应长”十四个字。署款:“平山”。下钤白文方印:“张路印”。画左下角钤有鉴藏印:“冏菴珍藏”(朱文方印)、“张氏半白珍藏印”(朱文长方印)。
  画中,一位阔面美髯、冠戴幞头、脖系毛领、身着厚氅的男子坐于椅上,侧身向左,微微仰头,双目远视,拱手作揖状,似正倾听身后女子细语。男子神情淡泊,一副潇洒惬意姿态。男子身后所立女子,面如凝脂,眼如点漆,一对细长弯月状翠眉,温婉秀美,气质高古。女子脖系毛领,头戴毛帽套,上着袄衫,下着褶裙,双目注视男子,嘴角微扬,神态简淡安然。男子侧方,一位双髻童仆正蹲在火盆旁,侧脸背对观者,认真注视着火盆中三只药罐。盆中炭火红彤,童仆双手拢火取暖。药罐似蒸汽升腾,仙汤妙药即将烹制好。童仆右后,一张杌凳系有厚厚的防寒罩,男子的椅上也铺有毛垫,一派寒冬景象。画中内容,平和而真实,画面丰富又充满故事趣味。
  画中的博古器具、家具、器皿、瓶花,书卷都颇具格调。尤为夺目的是男子身后一只双耳环青铜花瓶,插供着灵芝、翠竹和梅花,高低错落、疏密相间,饶有天趣。这在张路以往绘画作品中,极为少见。瓶花,是文人士大夫寄托林泉之思的案头清供。明袁宏道《瓶史·宜称》中说:“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过二种三种,高低疏密,如画苑布置方妙。”  其意为,插得花要像画家绘画布局一样,才是最妙的。图中瓶花,布置得当,生趣盎然,使整幅画更添生气与雅趣。
  明代瓶花艺术空前繁荣,以瓶花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不绝,如周之冕的《岁朝清供图》、陈栝的《平安瑞莲图》、马守贞的《岁朝图》、陈洪绶的《瓶花图》等都反映了明代文人瓶花审美风尚。明晚期还出现了体系完备的瓶花理论著作,如高濂的《瓶花三说》、张谦德的《瓶花谱》以及袁宏道的《瓶史》。究其原因,与明代文人崇古尚清雅的时风不无关系。
  画中人物、器具以外,背景留白,营造一片空灵想象的空间。画中人物居于仙界紫府还是人间凡境?王石谷、恽南田说:“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人多不着眼空妙,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也。”  空无一物的留白,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能延展无限多的可能性,含不尽之意如在画外。
  该画未署年月,创作年代不详。但从张路作品整体风貌大致可断定,较为工细的作品多为前期创作,较为粗放的作品多为后期创作。明朱安《张平山先生传》记录张路:“始彷王谔之缜细人物,衣纹用游丝笔,后善吴伟之豪迈,山水树石之飘逸,而自加浑厚,遂方驾前人,自以名家。”  可见张路画人物也是从早期精细基本功开始。早年画法工细,求“平正”,流寓南京后求“险绝”创新,而后入“老境”,即晚期炉火纯青的粗笔写意,这是基于精谨的粗放,更能体现张路的艺术水平。这幅《烹芝图》以顿折的重墨勾勒人物轮廓,用笔劲挺方硬,笔法娴熟。人物衣褶线条简练,笔力遒劲,运转之间劲力充盈却不显凌厉夺人。以淡赭色点唇,浅蓝色渲染衣饰,神态刻画极富神韵,眼睛传神,目似能动,神情跃然纸上。顾恺之曰:“传神写照,在阿睹中。”人物轮廓虽用笔粗简劲挺,但放纵中见工整。人物面部及博古花卉以中锋细笔勾勒,线条工细流畅,结构准确稳妥,兼具“粗笔”与“细笔”面貌。此画俨然已入“老境”,当属于晚期作品。   不论是人物,还是山水,张路的绘画,都有一种一望而知的颓唐狂放之气。这种气息,与其不拘泥于固有绘画门道息息相关。或许,这也是其一直备受文人画家抨击的重要原因,但这正是其独立于画坛的重要基石。
  三
  张路大多数绘画作品不题诗文,仅署款“平山”二字。对于张路不好题款,有人猜测其学识素养不高或书法欠佳,故不写题款以避短。《张平山先生传》记载张路:“初习举子业,即于书案之上,或课稿之末,画山水人物之状。弱冠,考入郡庠为弟子员,属文隽永,为时辈所宗。”  按明清科举,经考试合格的生员,方能入由国家出资设立的县、州、府学,称庠生。张路于二十岁“弱冠”时曾入郡庠,由此可知,张路具有一定的学识素养。张路与朱安交好,朱是明宗室,朱元璋的五世孙,贵为皇族后裔,张路鬻画为生,却能得到朱安的赏识与推崇,并为其著文,必有才学过人之处。
  2019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会,曾拍过一幅张路的书法作品。纸本,纵125.5厘米,横62.5厘米,行书节录杜甫《饮中八仙歌》“挥毫落纸如云烟”。  可见张路的字,结构、章法布局合乎法度,功底深厚,并有其绘画粗率之风。此诗大意为,草圣张旭挥毫作书常不拘小节,于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之势泻于纸张。张路以风骨遒劲、笔走龙蛇的行书节录此句,实为婉转地抒发自己的胸襟与意志,表达对张旭品格与个性的崇慕之情。这句诗,或许正是张路颓唐自放且极富个性的真实写照。
  四
  《烹芝图》有十四字题识,实属罕见。题识中所指“肉芝”,即灵芝。灵芝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张衡的《西京赋》:“浸石菌于重涯,濯灵芝以朱柯。”  灵芝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吉祥、长寿的象征,长期被视为固本扶正的珍贵中草药。《神农本草经》将灵芝列为上品,认为“久食,轻身不老延年”。   作为“仙药”中的上品,历代医学医药典籍都对其有记载,如东晋葛洪的《抱樸子》、梁代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唐朝素敬的《新修本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现代科学实验证明,灵芝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肉芝烹熟身不老,仙人服饵寿应长”,就字面意思而论,可释为:仙人服用了烹熟后的灵芝,身体不老,更添长寿。但众所周知,仙人永寿无终。在众多道释小说及绘画作品中,仙人长生不老,法力无边,是金刚不坏之身。  如张果老、吕洞宾、观音菩萨,他们无所不能。道教言:“人寿有终,地寿有终,天寿有终,仙寿无终。”那么仙人则无需再强调,服用灵芝仙汤后更长寿,倒是凡人希望食仙草以长寿。
  仙人不惧寒冷,四季如一,衣着亦无需随时令而变。画中人物仍按人间季候穿着,似乎不符神仙之道。他们既无道骨仙风之态,亦无寻常道释人物般祥云缭绕,缺少仙家之气,应是居于地界红尘的凡人,更像一对胸怀旷远、追慕陶弘景式道家思想、烹芝炼丹求长寿的夫妇。凡人唯有跳出三界六道,飞升紫府,位列仙班,才得永寿。那么画中题识,是否可有另一种解读:烹熟之后的仙药灵芝身不老,凡人服后,应能像仙人一样长寿。
  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雅趣、静心、超然、旷远等各种情怀。这些不同的情结,既是张路人物画造型所必不可少的,更是其生命意志的折射。画中阔面美髯、奇姿英发、双瞳炯然的男子,即可视作是张路的化身。
  注释:
  ①(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3月,第62页。
  ②(明)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11月,第469页。
  ③(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卷一》,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9月,第30-31页。
  ④(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卷三》,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10月,第70页。
  ⑤(明)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78页。
  ⑥(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八》,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1月,第622页。
  ⑦(明)张谦德,袁宏道著,《瓶花谱 瓶史》,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7月,第139页。
  ⑧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修订典藏本)》,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3月,第148页。
  ⑨(明)朱安,《张平山先生传》,《钦定四库全书·明文海卷四百十九》,第1458册,0064C页。
  ⑩(明)朱安,《张平山先生传》,《钦定四库全书·明文海卷四百十九》,第1458册,0064C页。
  张忠纲,《杜甫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4-16页。
   (汉)张衡著,张在义、张玉春、韩格平译注,《张衡诗文选译·西京赋》,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1年5月,第16页。
  陈企望撰集,《神农本草经注·上卷·卷六草部上品》,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8年11月,第380页。
   (唐)杜光庭著,《历代崇道记》,《正统道藏》,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影印,1923年,第3-4页。
  参考文献:
  [1](明)文震亨著,李霞、王刚编.长物志[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5-7.
  [2](明)王世贞.艺苑卮言[M].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09-12.
  [3]杨仁恺主编.中国书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4]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2.
  [5]东亚美术研究室汇编.海外所在中国绘画目录改订增补版[M].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附属东洋学文献中心,平成4年3月.
其他文献
摘要:渐江作为明清画坛巨匠,上承元季四家,而后开创新安画派;其在山水画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经验,对后世影响深远,推动了山水画艺术形态的发展。笔者以渐江山水画中的构图法为研究对象,对渐江的山水画构图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剖析和研究,进而探讨渐江山水画构图法对于中国山水画发展和今天的山水画艺术创作有哪些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渐江 山水画 四僧 构图法 艺术特点  渐江存世的山水画作品,主要分为手卷、图
期刊
我认识方鸣君已经多年了,知道他是侨界的一个大文人。他早年写诗,记得他跟我说过,他上大学时曾把一组抒情诗拿给艾青看,艾青阅后只说了两句话:诗写得很好,诗人很会写诗。大学毕业后,方鸣研习西方哲学,写康德、狄尔泰和雅斯贝尔斯,又成为一个很有才华的诗人哲学家。方鸣先在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日報社任职了二十多年,是一个知名的文化精英,后来又步入侨界,到中国侨联的出版社担任了十几年的社长兼总编辑,把华侨出版做得风生
期刊
摘要:在当今的展厅时代,“二王”逐渐成为了取法的主流,从理论上看“二王”在中国书法史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取法“二王”即“取法乎上”存在逻辑上的自恰,但实际上抱守“二王”存在极强的局限性,往往导致“千人一面”,所以取法“二王”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冲突。从正面看,取法“二王”是正途,可以有效避免“野狐禅”,有助于深入理解书法传统;从反面看取法“二王”难度极大且并不能带来个人面貌。取法“二王”是“取法乎上”
期刊
摘要:梅山文化是湘中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是梅山乡土产品设计可以承载和整合的价值来源。本文首先探究了梅山民间艺术中几种典型的文化符号,提出了梅山典型文化符合在乡土产品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即地域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协同创新原则。文章着重从具体形象的提取和变化、符号意义的筛选及其结构重组、符号造型平面化、抽象化、简洁化及传统色彩的提炼等几个方面来探讨梅山典型文化符号在乡土产品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  关
期刊
昨天去了恩师中石先生的灵堂,算是见了先生最后一面,面对先生遗像,久久不忍离开。这些天,回忆从先生问学三年,毕业后又多次看望、请教先生,诸多往事历历在目。  差点不让进门  2008年,我从湖南师大宗教学专业硕士毕业,以36岁“高龄”考入首都师大,跟随欧阳中石先生与叶培贵教授攻读书法专业博士研究生。我知道,这个机会来之不易,终于可以把爱好变为专业了,而且跟随的是这样的名导师,除了暗自庆幸之外,也给自
期刊
荀子《儒效》有: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荀况又说: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仲尼、子弓者,毕竟千古人杰,然凡人与圣君又非遥不可及。千古如一昼,儒者并未走远,就在我们身边,如春风如清泉。  因此,近取诸身,生活中有这样的人:或许缘于各种变故,他们人生没能在更广大舞台得以施展才华,但这又何尝不是
期刊
学画记  1988年我同内人一起跟来自广西的画家周氏兄弟学画。在这之前,我虽然对绘画很有兴趣,却一直敬而远之。原因是我从小学开始,美术就是最差的一门课,每次劳作都做得一塌糊涂。所以我想这辈子大概只能像我对音乐一样,站在旁边做一个欣赏者了。  在开始学画之前不久,台湾的诗人画家楚戈来芝加哥我家作客,谈到学画的问题时,他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画家,只要肯学,谁都能画,他自己就是一个好例子。这给了我很大的鼓
期刊
绪论  亲自用在地天然媒材做颜料、制纸从事绘画创作的艺术家——洪晧伦,深刻体认到走进土地自然、回到古代的智慧与道德方向,或许是现代生活中万家争鸣、彼此间没有共同的美感认同的一种解方。多年来洪晧伦的绘画从自然材料起头,独立试着去把过去艺术家的材料工艺精神性给找回来,并以传统道德价值观与现代精神去反复检视,以互相能够认识与欣赏的自然系艺术创作生活实践,以亲身实证去探索一条师法自然的大地原色艺术生活之道
期刊
艺术家许峰,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社会人口学的概念来看,这段时间特指我国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而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八零后艺术家代表人物之一,近些年以来,“兔子”这一形象的根植深入,是许峰艺术创作的主要元素之一,而“兔子”的符号确立和图像输出,无疑成为其艺术具有一定辨识度的语言载体。  “兔子花开三万遍”出自于元代诗人杨维桢(1296-1370)七言律诗《修月匠歌》:一归兰路不知年,兔
期刊
有时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当你过于用心去揣摩、去研究它,反而会进入一时的盲区,让你百思不得其解……这时我们不妨转移注意力,去做其它的事情!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任何行业、门类都有相似相通之处。  我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走入一时的盲区,我的工作是在电视台播音,每天会有大量的稿件需要录音。有时会有吐字归音的力度不够、归音不到位的现象,所以我也经常思考如何让声音更温暖、更圆润、更饱满。沉思中,我自然地想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