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上盘龙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dianjusdy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石砚和龙结合在一起,是汉代制砚艺人匠心独具的艺术杰作。这种把龙与石砚巧妙结合的设计构造,达到了艺术表现的高度和谐,在作为书写和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外,还是充满艺术魅力的陈设用品。目前我国发现的汉代盘龙石砚很少,且均出自于较大型的东汉墓葬中。这种盘龙石砚是墓主人生前的实用品,有的还刻有铭文,而死后则作为心爱之物随葬。
  


  图1所示盘龙石砚,通高12厘米,直径14.5厘米,1993年出土于河南三门峡市区西南郊三里桥村东汉墓中。其表面呈紫灰色,石质坚硬,细腻光亮。砚体呈圆形,由砚盖、砚身两部分组成。砚盖正面镂雕而成的立体双龙相互盘绕,龙身在砚盖上蜿蜒盘曲,趾爪俱全,龙身阴刻龙鳞,双龙的周围饰菱形纹饰。砚座底部为平底,座下有等距离浮雕的三兽为足,以承接砚体。三兽均两耳直立,怒目圆睁,两爪按扶膝部作奋力撑托状。
  图2所示盘龙石砚,通高19厘米,直径20.5厘米,1955年出土于河北沧县四庄村一东汉墓中。此砚青石,圆形,分砚盖与砚身。盖同样雕成立体双龙盘绕,两条龙的口部吻在一起,中腰盘转,四足匍匐,龙身阴刻龙鳞,盖四周斜面和立面也阴刻直线和斜线纹。砚身上部平坦,侧阴刻斜线,下面三足鼎立。
  图3所示盘龙石砚,通体高12.8厘米,砚面直径32厘米,1978年出土于河南濮阳市南乐县宋耿村东汉墓中。此盘龙砚为棕褐色,石质坚硬,细腻光亮。砚体略呈扁圆形,由砚盖、砚身两部分组合而成。砚盖上用高浮雕手法雕出相互攀缠的六条飞龙,六个龙头共戏一珠于砚盖正中,巧妙组成了一个宝珠样盖钮,钮上阴刻一个隶书“君”字。趾爪俱全的六条龙在砚盖上蜿蜒盘曲,依次散开,错落有致。砚盖边沿饰以圆圈和波浪纹各一周,砚盖外侧亦刻一周波浪纹。砚面光亮平滑,并有明显墨迹,应为墓主人生前使用之物。砚面与砚盖相扣合处又阴刻有一周隶书“延熹三年七月壬辰朔七日丁酉君高迁刺使二千石三公九卿君寿如金石寿考为期永典启之研直二千”,共计42字。砚座底部为下弧形,座下有等距离浮雕的三兽为足,以承接砚体。三兽均两耳直立,怒目圆睁,两爪按扶膝部作奋力撑托状。砚座外侧又有一周莲花装饰与砚盖上的波浪纹相互衬托,使六条飞龙仿佛姿肆畅游于波浪汹涌的江海之上。
  此盘龙砚的砚盖象征天穹,砚座象征大地,其纹饰波浪、莲花和水兽等象征着水域。此砚形制较大,气势恢宏,加之制砚艺人的巧妙构思和简洁娴熟的雕刻技艺,使它充分展示了汉代艺术的勃勃生机。蜿蜒盘曲的龙身、龙尾,强健粗壮的肢爪,起伏不定的滚滚波浪,还有那粗犷有力的简洁刀法与雄浑质朴的整体形象,无一不表现出一种力量与气势、一种动感与速度。这种力量、速度与气势之美,正是汉代艺术的本质所在。
  


  砚的最早发明和使用,可追溯到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始以粗见雏形,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发展为具备文房特殊功能的砚。至战国秦汉时期,制砚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西汉时期多见圆饼形砚,到了东汉时期,在圆饼形砚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带有高浮雕动物盖的三足石砚。尤其是东汉造型独特的三足盘龙石砚,其制作之精美、艺术水准之高,堪称砚史上的巅峰之作。当时的制砚艺人用巧妙构思和简洁娴熟的雕刻技艺,使它充分展示了汉代石雕艺术的勃勃生机。
  龙是中国古人意识中最具影响力的神异动物,虽然它不是真实存在的动物,但它是中华民族远古先民最崇拜的一种神物。从古至今,无论天上、地下、帝王阶层、文人阶层,直到广大的民间,到处都有龙的影子和龙的传说故事,可以说它渗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里,形成了一种传统的龙文化,致使相信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并把龙作为民族的象征。
  早期的龙是由各种图腾组合而形成的,而各地的龙也有其地方特点。秦统一六国后,进入两汉时期,全国政权统一,象征王权的龙的形象也趋于规范。神秘的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盘龙砚上的龙与汉画像石上的龙、帛画上的龙都大体一样,由此奠定了神秘的龙的基础,而汉代盘龙砚则给龙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如今的人们早已摒弃了对龙的盲目崇拜,但依然把它当作民间喜庆的吉祥物,同时也赋予了它立志进取、振兴中华的新含义。
其他文献
筌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应胡风东渐之势传入中国的新型坐具。1996年,山东青州龙兴寺发现的佛教造像窖藏中,有一尊北齐时代的贴金彩绘思维菩萨坐像,菩萨半跏倚坐于一件束腰座上,此束腰坐具即为筌蹄。通过观察这尊略残的菩萨坐像,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筌蹄的基本形制—其上下两端各有一圆面,上端是供人坐之处,下端则接地,两圆面间以线条连接,中部留有束腰。    奇怪的名字  “筌蹄”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其文曰:
期刊
近日,浙江温州瓯海法院先后两次在淘宝网司法拍卖平台上公开拍卖了一批落款为现当代名人的书画。而这批公开拍卖的书画作品中有一部分在拍前就已被鉴定为赝品。  这两次一共有包括9件真迹和13件赝品在内的22件书画作品在淘宝网司法平台上拍卖,其中不乏现当代名家的赝品。最终19件成交,成交率达86.3%,总成交额为39万余元。根据相关网站的数据显示,当时单笔拍卖围观人数最多达5572人次,出价次数最多达44次
期刊
这几天父亲要搬到新居,对于爱书人来讲,搬家就是“搬书”。父亲已九十三高龄,一辈子积聚的图书,所剩无多,但搬起来还是显得很大的量,单是一部中华书局版二十四史,就有小三百本!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说过一句感叹之语:“这么多书没人接班呀!”现在父亲又老调重谈,他说自己岁数大了,眼睛也不好,书肯定是要散的,但不能全散光,他还是要留一些书在身边“娱老”,所以在布置新居所添新家具里有一项是书柜。  搬书之累,甚
期刊
自拍本是一件好玩的事儿,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喜爱自拍的人也越来越多。手臂长度不够,拍不到全景没关系,只要举一根长长的自拍杆,自然就能解决。从风靡欧美至国内流行,如今“自拍神器”着实有着越来越火的趋势。不过,最近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文博机构陆续对自拍杆下“禁令”,让不少人开始重视起这一“神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据悉,现在在南京的一些景区内,常常能看到自拍杆的身影。例如在总
期刊
要说杯子的妙处,有一本书推荐读者不妨再仔细看看——金庸的《笑傲江湖》。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杯子能和武侠、江湖有什么关系呢?这正是《笑傲江湖》的独到之处。血雨腥风、明争暗斗,这不过是寻常的江湖事,浪漫潇洒、风情万种,才讲得出真正的江湖味。正如第十四章《论杯》,祖千秋和令狐冲就小小的杯子便有着一番精彩对话。要说杯中趣,此段文字不可不读。  祖千秋见令狐冲递过酒碗,却不便接,说道:“令狐兄虽有好酒,却无
期刊
杯子,一个装水、装茶、装酒的容器,有什么可说的呢?  其实,这种感觉就好比我们看见自己的手和脚一样,它就在那里,彼此太熟悉了,以至于常常忽略它的存在。但突然有一天,没了它,或是它生病了,我们才意识到它是多么重要,才发现它原来是这样美。  杯子就是这样的存在。  好,当你重视了杯子的存在,便会发现杯子的奥妙与趣味。  先从格调高的说起。从哲学角度来看,每一个杯子都体现了人们对自我和外物关系的一种认知
期刊
探究中国古代杯子的形态,造型是最直观的一个要素。什么样的杯子适合喝酒,什么样的适合饮茶?什么样的入口舒适,什么样的握着称手?什么样的端庄可赏,什么样的最耐把玩?什么样的形制古雅,什么样的奇巧取胜?……一个杯子的造型,可不仅仅是口、身、底、足这些看似简单的设计要素的随意罗列,而是一门集实用、审美、礼仪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  一个杯子的造型设计同样离不开相应时代的审美、风尚和礼俗,而每一个经典的造型又
期刊
近日有消息称,山东省青州书画市场的“艺术金融风险正在迅速发酵,即将迎来断崖崩盘”。据悉,青州在国内现当代书画市场被誉为“中国书画第一乡”,素来有着占据市场“半壁江山”之说,因而这一“变故”传出后,立即引起了业界的震动。那么,真实情况究竟如何?青州书画市场未来的走向是没落,还是会迎来洗牌调整后的新转型?  市场表现萧条  “我已经连续4个月处于歇业状态了。没办法,现在市场特别不景气,手里的作品出不去
期刊
我是一个“杯子控”,这不仅是自我定义,身边的朋友也是这样说。杯子控的症状是无论在现实还是网络,不论是三次元还是二次元,不论价格几何、有什么功能,只要看到喜欢的杯子、心生“我好钟意它”,就会想办法将其收入囊中。这是不是有点任性?但是自我感觉很开心、很满足啊!若说这是一种病,那么想必我已经病入膏肓。    如果要明确我何时成为一个杯子控的,其实真的很难。但是任何执念的产生,似乎都应该有个契机。我只是记
期刊
喝洋酒在中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如今更有越来越流行之势。与中国传统的酒类一样,洋酒也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文化,而与中国白酒重“饮”不同,洋酒更重一个“品”字。  洋酒的品类很多,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酒、伏特加、特其拉(龙舌兰)等等,还有普及相对广泛的红白葡萄酒和香槟等起泡酒,也可算作是洋酒的范畴。这些洋酒喝起来的讲究也很多,不同场合、不同时间要喝不同的酒,不同的酒更要配上不同的酒杯。如果你在酒吧或某种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