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当中,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改革的必然趋势。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现状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形式;研究
引言: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处于转型期,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刻不容缓,经济的发展转型需要创新型人才,创业教育对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创新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高校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许多高校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创业教育不断走向成熟和多元化。
1、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与内涵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世界所公认的定义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内容,注重实践,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活动。”我国所推行的创业教育对教育内涵进行了拓展,在其中加入了“创新”元素使之形成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形态。至此,创业行为已经不仅仅是属于经济领域了,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也均有涉及。它的核心内涵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并指导高校在教育观念方面进行不断的更新,改革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注重知识传授逐渐转变为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2.1学校各方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态度不一
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已经得到了普遍开展,但是学校各方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态度不尽相同。学校领导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高度重视,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也能让学校赢得良好的口碑,而学校老师和学生由于很难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切入点,而且有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结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导致了学校领导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热”同老师和学生的“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学校的宣传口号和形象工程,实际运用效果不佳。
2.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单一
很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创新创业的内容狭窄,很多创业项目的教育还都是商品买卖等领域,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程度不够,因此也就无法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来达到创业的目的。同时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项目技术含量不高,市场准入的要求很低,因此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从而不能产生竞争优势,而且会对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
2.3缺乏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老师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关键是看有没有高素质的指导教师。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配备上主要的问题:首先是教师的结构不合理,很多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老师,就算配备了指导老师也是从别的专业补充过来的,这些老师缺乏实践经验,对于企业运作的知识了解不多,不清楚目前社会上的创新创业需求,因此也就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其次是指导教师本身的素质不高,很多创新创业教师本身对于创业的认识比较肤浅,没有真实的切身体会,认为创新创业就是自己开店,只要有经济收入就算是创新创业,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也会给学生教育带来误导。
3、政策建议
3.1着眼绩效期望,拓展帮扶渠道
一是要着眼绩效期望,完善培养体系。根据调查研究结果,绩效期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有着非常显著的正面影响。大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个人自身创业进程的发展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关于引导模式的调查研究则表明,学生们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了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们对于创新创业的思想认识的目的,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知识讲座、举办经验交流会以及开展相关专题课程等形式,让学生们充分接触各个行业最新动态,感受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了解国家帮扶政策,并认识到创新创业对个人发展、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加强技能偏向,丰富培养载体。技能偏向调查的研究成果表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技能教育,根本目的是培养有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而为了达到其根本目的,应培养学生在团队建设、财务技能、创新性分析和创业规划等方面的技能,所以高校可通过采取建立相关社团组织并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竞赛的方式来使学生们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同时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技能,使他们能够真正发展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等人才。
3.2立足体系期望,注重成果回报
一是要立足体系期望,建立高校众创空间体系。体系期望表明,如果创业教育被归纳入第一课程体系,这将有利于学生创业水平的提高。高校应结合自身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融入第一课堂教学之中,更好地搭建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学习平台,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二是要注重成果回报,进行针对性指导。成果情景的研究结果表明,已经有过创业经历的人更多从创业教育中获得的是专业知识和团队建设相关经验,这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思路,高校应针对创业与未创业两个不同群体来进行分类指导。对创业者加以组织建设的引导,对未创业者进行创新思维的开发,使每个群体都能够从创新创业教育中获得自己所缺少的部分,从而更专业的进行创业实践。
3.3顺应帮扶偏向,探寻多维方式
要关注学生需求,进行正确引导。有关引导模式的调查表明,大学生需要了解国家最新的创新创业政策和措施,所以高校应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做好相关的政策解读、咨询、服务等工作,使得大学生们在进行创业时不仅能够符合相关政策,更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创新创业的实际效果。高校还应该密切关注大学生的需求动向,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多加探索,努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和整合各种服务平台,从而全方位的保障大学生的创业活动。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創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创新创业不单单是需要高职学校和学生高度重视,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对于高职创新创业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的加强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研究,并将理论与创业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创业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对学生创业的项目进行积极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露露.基于专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高职创业教育[J].科技展望,2017(26).
[2]张敏.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01).
[3]陈烨,贾文胜,郑永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性反思与模式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2):170-175.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形式;研究
引言: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处于转型期,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刻不容缓,经济的发展转型需要创新型人才,创业教育对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创新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高校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许多高校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创业教育不断走向成熟和多元化。
1、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与内涵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世界所公认的定义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内容,注重实践,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活动。”我国所推行的创业教育对教育内涵进行了拓展,在其中加入了“创新”元素使之形成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形态。至此,创业行为已经不仅仅是属于经济领域了,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也均有涉及。它的核心内涵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并指导高校在教育观念方面进行不断的更新,改革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注重知识传授逐渐转变为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2.1学校各方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态度不一
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已经得到了普遍开展,但是学校各方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态度不尽相同。学校领导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高度重视,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也能让学校赢得良好的口碑,而学校老师和学生由于很难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切入点,而且有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结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导致了学校领导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热”同老师和学生的“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学校的宣传口号和形象工程,实际运用效果不佳。
2.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单一
很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创新创业的内容狭窄,很多创业项目的教育还都是商品买卖等领域,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程度不够,因此也就无法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来达到创业的目的。同时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项目技术含量不高,市场准入的要求很低,因此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从而不能产生竞争优势,而且会对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
2.3缺乏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老师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关键是看有没有高素质的指导教师。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配备上主要的问题:首先是教师的结构不合理,很多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老师,就算配备了指导老师也是从别的专业补充过来的,这些老师缺乏实践经验,对于企业运作的知识了解不多,不清楚目前社会上的创新创业需求,因此也就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其次是指导教师本身的素质不高,很多创新创业教师本身对于创业的认识比较肤浅,没有真实的切身体会,认为创新创业就是自己开店,只要有经济收入就算是创新创业,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也会给学生教育带来误导。
3、政策建议
3.1着眼绩效期望,拓展帮扶渠道
一是要着眼绩效期望,完善培养体系。根据调查研究结果,绩效期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有着非常显著的正面影响。大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个人自身创业进程的发展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关于引导模式的调查研究则表明,学生们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了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们对于创新创业的思想认识的目的,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知识讲座、举办经验交流会以及开展相关专题课程等形式,让学生们充分接触各个行业最新动态,感受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了解国家帮扶政策,并认识到创新创业对个人发展、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加强技能偏向,丰富培养载体。技能偏向调查的研究成果表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技能教育,根本目的是培养有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而为了达到其根本目的,应培养学生在团队建设、财务技能、创新性分析和创业规划等方面的技能,所以高校可通过采取建立相关社团组织并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竞赛的方式来使学生们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同时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技能,使他们能够真正发展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等人才。
3.2立足体系期望,注重成果回报
一是要立足体系期望,建立高校众创空间体系。体系期望表明,如果创业教育被归纳入第一课程体系,这将有利于学生创业水平的提高。高校应结合自身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融入第一课堂教学之中,更好地搭建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学习平台,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二是要注重成果回报,进行针对性指导。成果情景的研究结果表明,已经有过创业经历的人更多从创业教育中获得的是专业知识和团队建设相关经验,这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思路,高校应针对创业与未创业两个不同群体来进行分类指导。对创业者加以组织建设的引导,对未创业者进行创新思维的开发,使每个群体都能够从创新创业教育中获得自己所缺少的部分,从而更专业的进行创业实践。
3.3顺应帮扶偏向,探寻多维方式
要关注学生需求,进行正确引导。有关引导模式的调查表明,大学生需要了解国家最新的创新创业政策和措施,所以高校应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做好相关的政策解读、咨询、服务等工作,使得大学生们在进行创业时不仅能够符合相关政策,更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创新创业的实际效果。高校还应该密切关注大学生的需求动向,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多加探索,努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和整合各种服务平台,从而全方位的保障大学生的创业活动。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創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创新创业不单单是需要高职学校和学生高度重视,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对于高职创新创业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的加强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研究,并将理论与创业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创业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对学生创业的项目进行积极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露露.基于专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高职创业教育[J].科技展望,2017(26).
[2]张敏.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01).
[3]陈烨,贾文胜,郑永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性反思与模式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2):170-175.